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範文(通用25篇)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範文(通用2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範文(通用25篇)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

是學前組最近組織閱讀的一本書,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有關老師與孩子溝通方法的書籍。該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吉諾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他人生最後一部經典著作,其中吉諾特博士的一句話“不要僅僅成爲老師,而要成爲一個身爲老師的人”,已經烙印在我的心靈深處。這本書最能打動我的是,在出現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這就是老師真正實現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的方法。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章,每章均用精煉的小短文闡述。通過仔細閱讀,將會獲得這些技巧。每一章節用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小案例去引導老師,在日常用語上給老師支招,有了這些少許的變化,與孩子的溝通將會變得更加容易一些。

是的,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以及孩子的不斷需求,在新的學習環境下,孩子更加需要新的學習方法以及教育方法。不管怎樣,有一件事情將永遠是老師的職責:創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們學習的情感氛圍。爲了變革,那就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時,就會增加與老師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在被肯定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在生活中,教師怎樣和孩子生活?是尊重、平等、愛護。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很容易會出現一些情緒上的波動,導致我們在溝通上出現問題,這些並不是老師的初衷,並不是老師憎恨學生,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對孩子的理解,缺乏孩子真正的生活心態,所以溝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中,溝通也同樣重要,通過溝通,利用適應於孩子的語言教學,在語言中要充滿了愛,時刻讓孩子感覺到不那麼生分,而是那麼熟悉,就像媽媽一樣。

這樣,孩子們就會快樂的學習,我們也會開心的工作。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家長與老師人手一本的書籍,注重孩子素質的教育一直是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向,我們也一直在致力於應試教育的改革當中,教會孩子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教會孩子學會怎樣生活。所以《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教育人生路上的一個方向,我將認真領會書中的知識,把它轉化爲實用的教學技巧,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學理念。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爲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着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光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獲得並使用技巧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這部書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說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詮釋着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讀這本書時我心中有着深深的自責,作爲一位母親我真的很失敗,看到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對上號,我總是能夠敏銳地發現孩子的缺點,然後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評指正,聲音不自然的會提高八度,有時還會加上一些定性的語言,我自認爲我這樣做是爲了孩子好,沒想到卻深深的傷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說的,語言就像刀,它們能夠帶來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會留下很多痛苦的傷痕。

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應給與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爲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不會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父母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文中有一例: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說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們重新拿一杯果汁吧,還要那一塊海綿。她站起來,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瑪麗低聲說:”哎呀,謝謝你,媽媽。“她把桌子抹乾淨,媽媽還在一旁幫她。媽媽既沒有嚴厲的批評,也沒說一些無用的忠告,做女兒的真的很感激。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如果媽媽大發雷霆事情還是得解決,還弄得媽媽生氣女兒傷心。即使無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帶指責、不帶定性評價地表達出來。所有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後,是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過程,我會把書中學到知識,切實地運用到生活中,我會努力的改變與孩子的溝通,希望我們相處的每一天裏都沒有叫嚷、沒有爭辯、沒有戰爭。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3

一直以來就認爲有了愛和教育經驗就可以教育孩子,讀了這本書,才讓我真正明白了只擁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經驗也是不夠的。愛是需要技巧的。這本書寫的就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長、教師和孩子該怎麼相處。

讓我感觸最大的是,對於孩子的感受我們應該做出怎樣的反應。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裏,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爲什麼要衝我發火?“然而這次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說:”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

“是呀!”通過這樣的談話,孩子慢慢的冷靜了下來。是啊,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們應該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爲做出不恰當的評價。

回過頭來反思一下自己,作爲老師,平時對犯了錯誤的學生,調皮的學生,有犟脾氣的學生,我原來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卻沒有理會他自己內心的想法。現在,我們也不仿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如:”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心和他在一起,我們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讀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平日對學生的教育,當發生問題時,有時真的是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僅影響了自己的身體,更傷害到了孩子,真的應該心平氣和的對待。今後我們應該真正的尊重理解我們的學生,把握一定的技巧,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4

很多年沒有以這種方式寫一篇文章了,當兒子把作業拿到我面前要求我買這本書時,心裏有一些期待:是不是兒子想要和我表達什麼?是不是我和兒子這幾年的鬥志鬥勇可以在這裏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書的封面的圖片很溫暖,孩子和媽媽很溫馨,帶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氣看完了整本書,有幾章的內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讓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學習!

交流密碼;看完這一章,覺得自己以前和兒子的溝通的障礙太多了,想想平時對兒子用的威逼、利誘、批評……真是覺得很愧疚!導致孩子現在和我的溝通越來越遙遠,孩子每次想和我談話的時候,本來很高興的一個話題,我總是能談到他學習上面去,最後的結局就是以吵架無疾而終!書中看見有個父親如何讓正在怒氣衝衝的兒子消氣的對話,我不僅想起7月十號的時候,我和兒子約定等他休息帶他去看電影的,他自己在醫院看完牙齒在電影院等着我,我告訴他很快會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車,當我到達的時候已經遲到電影開始十幾分鍾。當兒子看見我時特別生氣說,”不看了!“怒氣衝衝,我給解釋了,他還是生氣,我沒忍住也給他大聲嚷嚷,孩子含着眼淚一個人走了。很簡單的一個問題看了交流密碼,我真後悔自己怎麼沒早看,其實只需要一個真心的道歉和談到孩子當時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語言力量;”稱讚對孩子有用嗎“?這句話在這兩年裏我真感覺沒用了,不管是語言還是物質,我對孩子下了個定義:”現在孩子怎麼都沒慾望了呢“?其實不是,是我平時的稱讚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滿意的不快樂的稱讚語!當孩子有一些問題時,都是我在對他說,甚至是希望他立馬就能給些我想要的反應!可看完這章才發現都是錯的,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給的是指導而不是批評教育!我平時和孩子交流時,從來沒有想我在說話時,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憤怒的情況下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當孩子生氣是我會把他當時的”事情“強調,而不是考慮他的心情,尊重他,關愛他!以後我一定會好好用心呵護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書中講到孩子的責任感、紀律、積極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爲,我都很感動,一直以來,我都認爲我在很認真負責的養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這本書,我才知道,養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幫助孩子成爲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能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學會跟孩子談話時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對他們造成傷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讓他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觀點,幫助他們專注於解決麻煩!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解決我之前的期待,給了我答案!做個快樂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後的日子裏希望我和兒子的相處能像書中的封面圖片的母女一樣溫馨和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5

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說:我發現你的脾氣真糟糕!我嘴裏不說,但在心裏我完全承認,我越來越容易上火,變得越來越嘮叨,還會莫名其妙的生氣,孩子說:媽媽,你就會喊爸爸來幫忙。孩子爸爸說:你跟女兒在一起,動不動就吵架。我很苦惱,很無助,我曾經也試圖想改變現狀,但總是無疾而終。

前一陣登陸學校網站,看見網站推薦的圖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留心了一下簡介,瞭解到作者海姆吉諾特一生致力於兒童心理學研究,他所倡導的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新思想不僅在美國,甚至在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我於是砰然心動,立刻在”噹噹網“上訂購了此書。

因爲充滿了好奇心還有力求改變現實生活的渴望,短短几天時間,我就把書看完了,唯一可惜的是閱讀中間有很多的感想沒有及時的記錄,但掩卷沉思,我充滿了內疚,原來我不應該這樣對待女兒,原來我可以這樣和女兒溝通。

生活中的我對孩子充滿了嘮叨和批評,早上反覆的催促”快點“,到校時反覆地強調”乖點“,放了學又開始無止境的督促做作業,到了晚上又扯着嗓子讓孩子快點睡覺,這樣的一天匆忙、煩躁,談不上生活的質量,談不上溫馨和睦,還只會讓你話越來越多,口乾舌燥,脾氣越來越壞,最後成了孩子眼中的嘮叨老媽,先生眼中的壞脾氣老婆。讀了這本書,也許真的能讓我在這方面有所改觀,因爲她正教你如何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語言和孩子交流、溝通事情,處理問題。譬如早上,也許給孩子一個鬧鐘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許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安靜地做作業比一次又一次地進入孩子房間檢查作業更能讓他感覺父母對他的尊重和放心。學會耐心,學會尊重,我想我應該要認真審視自己。

在孩子的成長中,磕磕碰碰很多,可能是和同學鬧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可能是在學校裏中午飯沒吃好,這些都足以讓孩子惱心,試想當父母的也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也會常常窩火,孩子其實和大人一樣,如果我們把他們看成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同事去理解他、幫助他,會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呢?很多時候,父母都願意和孩子去深究事情爲什麼發生,但此書告訴我們,其實正在情緒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們,不管孩子做了錯事或者取得了成績,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爲什麼。譬如,當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後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應該表示感激而不是譏諷,父母還應該避免使用否定的詞語如”笨“、”懶惰“等等,因爲這些詞語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感到無助、感到自身的卑微。孩子在做了錯事時,大多時候他們其實也已經意識到了行爲的不準確,有些其實他們在犯錯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懲罰,這時候的父母再去反反覆覆地批評他們已經多餘,父母要做的也許只是一兩句安慰的話語、或者一起設法彌補過錯,孩子在這樣的幫助下會感覺溫暖和愛。

語言的力量如此強大,讀了此書後我才深有感受。該書告訴我們,語言具有培養、激發,或者威脅、毀壞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都覺得行動比一切都重要,說再多的話也許都抵不上一個小小的行爲,但是當和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也許一句話、一個留言就可以化險爲夷。當然,關鍵是父母掌握了語言的技巧,學會了在合適的時候使用合適的語言。這也真是我從此書中學到的又一個溝通方法。

每一個父母都想幫助孩子成爲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着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但父母光有愛是不夠的,在我們的身邊,做家長的,因爲只有一個孩子,因爲家庭條件的越來越優越而更加的順從、寵愛孩子,於是孩子養成了任性的脾氣,成了家裏的小皇帝。如果父母們都能來讀一讀這本書,學一學書裏面關於和孩子建立聯繫,實現真正溝通的方法技巧,學一學如何放手,讓孩子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培養他們的意志,這樣對孩子成長不但提供了條件、幫助,而且讓他們自己來完成,還能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自豪感,既然這樣,我們做父母的,爲什麼不來試一試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我們列舉了大量的在生活中會碰到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指出瞭解決的方案,告訴我們如何和孩子說話,如何鼓勵和指導孩子,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如何處理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等等。對照書上的案例,我不禁汗顏,因爲我心裏面總是以爲孩子還小,而我因爲生活經驗的累加一直認爲我的觀點凌駕於他之上,我說的總是對的,我講的他總是要聽的,不經意間,這些隨口說出的話把孩子推得離我越來越遠,好好的氣氛被破壞了,孩子生氣了。所以,學校推薦的這本好書至少讓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至少讓我有了努力改正的方向。

我感謝學校網站的推薦,更感謝《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好書,好書伴我成長,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我想我需要好好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不斷的改善!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6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海姆G吉諾特博士的最後一部經典著作,徹底改變了老師與學生的溝通方式,是美國父母和教師協會推薦給全美教師和父母的讀物。這本書的主旨非常明確,就是講老師如何真正實現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書中闡述老師們需要具體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行化地處理教學中隨時都會出現的事情令人煩惱的小事、日常的衝突和突然地危機。告訴我們,在出現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如何獲得這些技巧是本書的主要內容。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個篇章,每一片都圍繞一個主題,都是用小短文的形式來描述的,用這些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小矛盾去指導老師,給老師使用日常用語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這些少許的改變,事情可能會變得更好辦一些,掩書而思,書中一致的交流和讚揚的危險讓我收穫頗多。

一致的交流指的是和諧真誠的交流,言語和感受要相符。書中寫道,如果要改善教室裏的生活,就要從檢查我們對孩子的迴應方式開始,一個老師如何與孩子交流,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師必須要抓住孩子的心,一個孩子只有感覺良好,他纔會正確思考,也只有處在良好的狀態下,他纔可能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他們的良好狀態,也源於我們,他們的老師們。

讚揚的危險這一章告訴我們,評價式的讚揚是毀滅性的。感激式的讚揚纔是有益的。一個孩子表現好,我們通常總會誇讚說:你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評價性的讚揚。但在這本書中說到:在心理療法中,從不會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學生,你真棒!這些判斷和評價性的讚揚都是要避免的。爲什麼呢?他們需要免受評價性讚揚的壓力,這樣孩子纔不會總是向其他人尋求認可。誇獎最重要的一條規則就是: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誇獎他們的品性與人格。讚美的話語應該讓孩子看到他成績的真實情況,稱讚的時候要做到明確、詳盡的描述,孩子能從這些信息和讚賞中受益,遠比哪些對品格的評價要有效得多。這一點上我覺得我自己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交流時做得還不錯。

在教育的路上,我覺得語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療傷,也可以是傷人的利器。所以,我們要利用好語言,在語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與孩子做有效溝通,那麼,孩子們就會幸福地學習,我們也會快樂地工作,我們都能身心愉悅,何樂而不爲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7

作爲一名老師,對於如何與孩子實現真正有效的溝通,我始終感到很困惑。看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後,我有了一定的感悟:

首先,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其次,還要還要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父母、老師在與孩子說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老師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和老師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作爲父母更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僞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最後,作爲父母和老師還要學會傾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時是不需要用嘴去說,而是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說,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方法。有時我們作父母和老師的,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讓我們每一個作父母和老師的都來試着剋制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裏、班裏我們儘量的少說,多聽。那麼我們就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8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則主要是教會我如何尊重並理解孩子。作爲幼兒園老師的我,還是很借得一讀的。

尊重與理解,很難做到,要給孩子選擇與獨立的機會。不過度干涉他們。比如,與其他小孩玩耍時出現問題,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老師出面的話,是剝奪了他們從交際中學習的機會。

理解與尊重,聽起來很簡單,誰都知道要理解與尊重,但面對孩子的脾氣時,我們往往關心的是結果,和孩子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急着找原因。其實更重要的,是發現孩子的不對勁,並表達出來。孩子已經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了,他們不再需要來自大人的壞情緒,需要的是同情的話語與理解的心情,如果有人能理解他們,他們的心情會好許多,並與理解自己的人關係更加緊密。

書中還有對我固定持有的觀點,多誇孩子,如“你真棒”“你真是個好孩子”等,這是另一種給孩子定性,無形中給他們以壓力,實際上沒有人始終很棒,做得很好,也沒有人喜歡別人給自己定性的評價。

試着把外界對孩子否定性的評價都轉化成爲肯定的行爲,這樣幫助孩子把精神集中在如何改進上,而不是過去的缺點上。這樣做避免了責備,提供了指導和希望。如那位父親,家長會上,老師說:你的兒子不能按時到校,他不做家庭作業,他的筆記本一塌糊塗。父親記錄:他需要改進,要準時到校,做家庭作業,保持筆記本整潔。這是一個偉大的父親,這個“化否定性的評價轉爲肯定的行爲”,也絕對是值得借鑑的!

這本書的主旨可以歸納爲一句話:允許情緒,限制行爲。

對於孩子的情緒,教師和家長要有同理心。不安的情緒導致了不當行爲,在糾正他們的行爲前,一定要先處理他們的情緒。因爲,只有在情緒平靜時,孩子才能正確思考,才能做出正確動作。

而同時,當我們對孩子的情緒表示感同身受,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的失望時,孩子常常會獲得面對現實的力量。

對孩子的矛盾情感保持平靜,不批評的態度,對孩子有好處,因爲能傳遞這樣的信息:即使是這樣混亂的情感,也是能夠被理解的。

允許情緒,但要限制行爲,因爲只有行爲才能受到讚揚或譴責,而感受不能,也不應受此對待。

如何稱讚:只能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誇獎他們的品性和人格。

稱讚包括兩個部分:我們對孩子所說的話,以及孩子心裏對自己說的話。

如何批評:度。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裏學會分辨什麼僅僅是讓人不愉快、讓人討厭的事,什麼是悲劇和災難。

我們如何對待自己,便會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成年人已經被太多的條條框框勒成現在的模樣,突然要改變固有的思維和表達方式的確很困難。可面對可愛的孩子,必要的改變是值得的,愛是人類的本能。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方法並不僅僅對孩子有用,在成年人和成年人溝通的時候,也行得通。我想有些特性是我們骨子裏的,不會消失的,不然怎麼人們真正老的時候,又會露出孩子那樣的純真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9

寒假裏 ,我抽出書架上久擱在那裏的一本書來閱讀,海姆#9642;吉諾特寫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他把教育心理學理論轉變爲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劇、對話和故事情節,告訴大家應該如何摒棄拒絕性的語言,轉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納的語言,向我們充分介紹瞭如何應用語言交流來創造信任和愉悅的氣氛,也爲教師提供了同學生進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讀完此書,頗有感觸。

吉諾特說:“老師和藹的態度勝過一切爭論與指責。”翻閱書本,一個個翔實生動、幽默風趣的案例傳遞出教師對學生的理解、信任、喜歡、尊重和支持。我也相信,一個始終微笑着的老師,必定是學生喜歡的老師。雖然我纔在教育崗位上待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但我真的已經意識到作爲老師我們的責任是很神聖而重大的,我們必須謹言慎行,因爲我們的一句話,可能成就了一個學生,也可能毀了一個學生。

就在前幾天,我收到一條家長的短信,說要謝謝我。她的孩子在他眼裏是一個內向的孩子,不太和人交流,也不像很多小朋友一樣常常露出燦爛的笑容,他總是一個人,默默無聞。一天在課上做作業,我經過他的時候發現他的字寫得十分端正漂亮,就隨口說了句:“小邢的字寫得真好看那!”沒想到當時我隨口說的一句話卻帶給了他那麼多的力量,後來回想起來,也是那天以後,我的課上能看見他舉起的小手,回答問題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亮越來越自信,要不是她媽媽告訴我,我怎麼也想不到竟然是自己讓他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而有時,我也爲自己說出的一些話而感到後悔,教師往往以愛的名義輕易踐踏着學生的自尊和信念,“好好讀書,將來才能出人頭地” “你這樣子,對得起父母,對得起我嗎?”“不考上好的大學,將來你怎麼能立足社會啊!”“我這麼辛辛苦苦沒日沒夜地教你們,還不是爲了你們?”這些話說出來我們是發泄了,但卻會讓他們陷入厭煩與自責中。吉諾特說:“尊重孩子,摒棄語言上的暴力,比如訓話、責難、嘲諷等,不讓他們的內心產生罪惡感。”我們也想達到這樣的效果,似乎說得輕鬆做起來很難,老師也只是凡夫俗子,我們又何嘗想讓自己暴跳如雷,心生怒氣呢?面對一些永遠不知悔改的學生,也似乎只有揮起緊握的拳頭了。吉諾特說:“以暴育錯,永遠不能達到我們需要的結果。”我們應該學會明智的話語交流,在話語之中洋溢出自己的愛與關懷,在對話之中傳達出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讓學生逐漸感受到師者的這份真誠,讓他們健康成長。要知道,仁慈只能用仁慈來教導,愛只能用愛來教導,熱忱必須用熱忱來培養。

爲人師者,亦須先反省自身,提升自己,以溫和之情善待學生千般不是,而這一切立足於師者先完成對自己的教育。最後以書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只關注孩子們現在的情緒和主要需要。我不再構想遙不可及的烏托邦,我只想富有人情味的處理好教室裏現時發生的各種問題。”是的,相信溫和的力量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0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教育專著是美國心理學博士、臨牀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著,張雪蘭譯。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十二個章節:

一、老師們的心聲;

二、最佳狀態的老師;

三、最差狀態的老師;

四、一致的交流;

五、讚揚的危險;

六、管教;

七、當孩子和老師發生衝突時:父母的角色;

八、家庭作業;

九、鼓勵的故事;

十、有益的做法和實踐;

十一、老師與家長和學校管理人員的溝通;

十二、學生們對老師的回憶。

本書借用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告訴我們如何與孩子實現真正有效的溝通,讀後我真是受益匪淺。這本書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老師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爲。孩子容易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不會接受安慰,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例如:書中的“不解釋的安慰”,孩子哭着走到老師身邊,老師就抱起孩子安慰他,從不打聽哭的原因,孩子便會停止哭泣,臉上的表情好像在說:“你理解我,謝謝你”,這一點告訴我們“原因其實不重要,他們只是爲了尋找安慰,而不是要你去診斷怎麼回事”,我們老師通常在解決這樣問題的時候都是“先問清原因再解決問題”。由此我就想到我們老師有時對待情緒過大、不聽話、任性、調皮的孩子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讓他自己安靜,調節情緒。

讀了此書之後我想:我們爲何不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例:“這件事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這樣孩子的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之間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自然也會漸漸消失,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我們在保護孩子的時候不應該單純的靠呵斥,呵斥只能帶來反效果,我們應該尊重孩子們的意見,在他們能理解的範圍內給予合理的解釋,這樣孩子纔會容易接受,也容易認同老師的制止。

書中還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老師看到黑板上有一張他的臉的漫畫,辛辣、準確而有趣。全班人都在等着她的反應。她饒有興趣地看着漫畫,然後說:“畫得太好,擦掉太可惜了。讓藝術家先把它複製到紙上吧。我對這位天才漫畫家表示敬意。”這個老師表現了自己的成熟。她沒有認爲這幅辛辣諷刺的漫畫冒犯了自己。她沒有被孩子們的惡作劇傷害。她沒有尋找肇事者,也沒有試圖羞辱他。她避免了毫無效果的說教和講道。相反,她鼓勵了創造性,並顯示了對藝術的尊重。看看這位老師的處理方式,再想想自己平時的做法,心裏的愧疚實在無言表達。

現在,讀了這本教育專著,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想我會剋制自己,改變自己,學會面對和處理與孩子之間的各種問題和溝通技巧,用可行的方法將對孩子的這種愛恰當地表達出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1

今年暑假我讀了《孩子,打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看過這本書後心中有許多愧疚,同時又覺得特別幸運,能有幸讀到此書,讓我從錯誤中走出來,本文的作者是海姆·G·吉諾特,他是心理學博士、臨牀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書中向我們宣傳的是海姆·G·吉諾特的如何跟孩子溝通的創新思想。

教書近二十年,在工作中總會遇到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問題,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很多有同感的問題,也找到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孩子交流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和孩子對話是一門有規則的獨特藝術,孩子說話的信息裏經常有需要我們解讀的密碼。孩子提出的問題裏,往往隱藏着他們真實的擔心、煩惱、憤怒、失望或者傷心。

書中談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兒園的時候,他一直拉着媽媽的手不肯放開。幼兒園的老師就陪着他們參觀幼兒園。這時候,這個小女孩,看到了牆上貼的小朋友們的作品,非常漂亮。這個小女孩就大聲地說道:“誰畫了這麼難看的畫?”她媽媽就有點尷尬地說:“把這些漂亮的話說成這麼難看是很不友好的”這時候站在旁面的老師就說到:“在這兒,你沒有必要一定要畫漂亮的畫,如果你喜歡,你也可以畫簡單的畫”,這時候,這個小女孩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這是因爲她得到了她隱藏問題得到答案:“如果一個女孩畫畫畫得不好會怎麼樣?”

在接下來的參觀中這個女孩又拿起了一個壞了的玩具消防車,自以爲是的問道:“誰弄壞了這輛消防車?”她媽媽就責備地說:“誰弄壞了它跟你有什麼關係呢?這兒你誰都不認識。”事實上小女孩並不是真的對那個弄壞車的小朋友的名字感興趣,她只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小朋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理解了這個問題之後,老師是這樣說的:“玩具本來就是拿來玩的,玩的時間長了,它有時候就會壞。”這個時候這個孩子就鬆開了媽媽的手,高興得和媽媽揮手告別了。因爲孩子從這個老師的兩次回答中得到了這樣的信息:“這個老師很好,即使畫兒畫得難看,即使把玩具弄壞了她也不會馬上生氣,我不需要害怕,呆在這裏很安全。”看到這裏,我想到的是作爲教師,我們心裏的座右銘應該是:“讓我理解,讓我表現出我的理解讓我再用詞上不要表現出批評和譴責。”

作爲一個老師,那麼多孩子的童年放在了你的手上,一個不快樂的童年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相信我們都會深深地擔憂自己會給孩子留下不美好的印象。那麼我們就應該更加小心的、謹慎的去呵護每一個孩子健康地成長!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2

寒假的第一天,女兒鄭重地給我佈置了一個“任務”,那嚴肅,故意賣關子的模樣可逗呢!孩子和老師共同推薦我們家長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我懷着好奇的'心理翻開了這本書,直到讀完,感受頗深。

首先,孩子需要學習,家長更要學習。孩子是第一次做別人的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做別人的母親,我們更要互愛與互助,逼着孩子讀書,不如“身先士卒”,放好榜樣。

其次,家長要善於運用技巧與孩子溝通。女兒有時很倔強,誰也拗不過她,以前沒辦法時我總是大聲嚷嚷,現在我會運用技巧把正確的思想,優秀的品質與人格,正確地灌輸給她,使她真正明白這一切。

再者,正確對待孩子的不足。在別的家長面前,我總數落自家孩子的不是,現在我正確地與孩子一溝通後,發現孩子的不少優點呢。我們不能固執地要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反而,身爲家長的更應該注意自己的修養與帶給孩子的影響。孩子是我們把他們帶到世界上的,他們是我們的小天使,我們要幫助和愛護他們。讓他們更加更加幸福,要有一個優秀的孩子,完全取決於家長,所以我們更要明事理。真期待下個假期還會有好書相伴,在這裏還要謝謝我可愛女兒和翟老師。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3

寫在讀後感的開頭。“靜待花開的過程中,尊重客觀規律,儘量用科學的方式方法去育苗。人類的幼崽在進階,作爲家長的我也必須主動成長,爭取營造溫馨和諧的親子關係。”以上是我閱讀這本書以及參加讀書會的目的,也許本人對娃要求不高,又或許娃本身就屬於聽話的孩子,個人感覺一璇性格、脾氣、習慣都屬於不太“勞神”的。但是我是第一次做家長,特別是要養育一個“10”後,能有機會得“寶書”指點,特別是能和有經驗的段老師以及和我一樣正在陪伴“10”後的父母同頻“切磋”,這樣天大的好事豈能錯過!

每個人都從孩提階段成長,當時覺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慘案”,是否在你爲人父母后仍在發生?當讀到該書第一個章節“孩子的問題:隱藏的含義”中,這個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問牆壁上的畫這麼難看,是誰畫的?壞了的玩具消防車,是誰弄壞的?原來他問話的意圖是“畫畫不好、弄壞玩具會怎樣”?當得知,畫畫不好,弄壞玩具是可以被原諒的,於是孩子欣然和老師牽手進入幼兒園。這個站在孩子立場解讀的“答案”,讓我覺得有種醍醐灌頂之感。回家問一璇,你覺得孩童在第一次上幼兒園途中,問及牆壁的畫以及弄壞的玩具意欲爲何?很遺憾,她的答案和我一樣,都與作者的相去甚遠。不去深究故事中的一些事例,特別是背後的解釋是否一定科學和正確,但這並不妨礙有些故事讓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體會,特別是當我客觀的去閱讀這本書,而非被作者牽着走,這樣的讀書體驗纔算是“真悟、真感受”。就拿剛纔這個故事而言,我的感悟是:很多時候,對未知領域、陌生人接觸,都是充滿了恐懼的,這是一個人(兒童)初的本能反應。我猜想,一個開朗、積極的人,他對未知的人、事充滿了好奇,並嚮往之,這也許得益於他幼年時期的各種問題,被大人讀懂並且正面解答了。(我告誡自己,要儘量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次“提問”,不要漠視或者敷衍了事,孩子心中的門才能常打開,光才能照進來。共勉)在學會傾聽的基礎上,怎樣扮演好這個傾聽者的角色,第一章中的“談話的原則:理解和共鳴”,給了我們答案。當孩子向你傾訴所發生的事,或者遇到不公平向你傾訴時,請你要主動做他的朋友,站在他的角度去欣賞,或者是去理解他。一璇有時候會給我講在學校裏發生的事,或者是和朋友之間發生的一些事,特別是當她覺得很委屈的時候,我會按照書中說的,做一個和她站在一起的朋友去傾聽、鼓勵她,讓她把整件事情和個人的想法說出來。我自覺自己沒有很高明的辦法,或者說引導大於說教,“孩子之間沒有隔夜仇”,也許她只是想找個“洞”把心事說出來,也許她只是覺得委屈,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而已。一般情況下,我是相信孩子智慧的,我只是引導她將事情原原本本說出來,包括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給她做判斷或選擇題,把事情掰碎一點一點說出來,更有利於幫助他們理解自己是怎麼想的,從而做出自己的選擇。總而言之,孩子身體和思想正在快速成長,想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不在孩子面前過早地失去“話語權”,唯有不斷學習,聽懂孩子的內心,遵從客觀規律,以及設法走上“合格”家長的必經途徑,才能擺脫這種“焦慮感”。從做一個好的傾聽者開始,我們一起加油。再次感謝段老師的發起,書友們的一路陪伴,期待下一次的共讀。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4

養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幫助孩子成爲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能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而父母和孩子之間似乎總是充滿了無休止的小麻煩、階段性的衝突,以及突如其來的危機。發生危機時要需要作出反應,而反應無一例外都會造成一定的後果,對孩子的個性和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響。即使是那些愛孩子的、爲了孩子好的父母也會責備、羞辱、譴責、嘲笑、威脅、收買、懲罰孩子,給孩子定性,或者對孩子嘮叨說教。

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大多數父母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他們發現自己說出來的話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對他們說過的,發現他們正用一種自己也不喜歡的語氣跟孩子說話,他們原本沒打算這樣的。在溝通中發生這種不幸,常常不是因爲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因爲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識。父母光是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需要特別的方式跟孩子相處,跟孩子交談,而且談時還需要技巧。當父母遇到具體方法解決具體問題時,那些陳詞濫調,像“給孩子更多的愛”、“給她更多關注”或者“給他更多時間”是毫無幫助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就能幫助父母明確跟孩子有關的目標,並提出一些能達到這些目標的方法的建議。如第一章“交流密碼:父母和孩子的對話”中有這麼一個例子----十歲的安迪問他的爸爸:“在哈萊姆,有多少孩子被拋棄?”安迪的父親是一個律師,他很高興兒子對社會問題感興趣,於是他就這個問題發表了一通長長的演說,然後又去查了數據。但是安迪還是不滿意,繼續問同樣的問題:“在紐約被拋棄的孩子有多少?美國呢?全世界呢?”最後,安迪的爸爸終於明白了,他的兒子不是關心社會問題,他關心的是個人問題。安迪問這些問題並不是出於對被遺棄孩子的同情,而是擔心自己被遺棄。他並不是想得到被遺棄孩子的數字,而是想得到確認他不會遺棄。於是,爸爸仔細考慮了一下安迪的擔心,然後回答道:“你擔心你的父母可能會像其他父母那樣將你拋棄,我向你保證我們不會拋棄你,如果你再爲此感到煩惱,告訴我,這樣我才能幫你消除擔心。看到這個事例讓我感受頗深,有時候我兒子也經常會問一些如此的問題,看起來好像事不關已,可是深究起來,都有孩子所要表達的意思。這些都需要我們爲人父母,靜下心來,好好地想一想孩子的密碼是什麼,而不是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許多孩子的問題的真正意圖,是他們對放心的渴望。

另外書中還有許多話我覺得非常經典,“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時,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禁止並不能使強烈的情緒平息。”“知道他怎麼想,遠比知道他爲什麼會這麼想要重要。”“只能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誇獎他們的品德和人格。”“只要我們不攻擊孩子的人品或性格,我們可以表達我們的憤怒。”“如果獎賞沒有事先通知,如果是一個驚喜,如果代表承認和感激,這樣的獎賞纔會非常有益,非常讓人開心。”“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難堪的挖苦和嚴厲的陳詞濫調。”“一句幽默常常抵得上千言百語。”這樣的教育箴言書中還有很多很多,值得年輕的父母們好好反省。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對孩子的教育我還是有點發言權的,畢竟當了這麼多年教師,每天跟孩子在一起,看着各種孩子的表現,他們的家長所灌輸給他們的教育,家長的表現在孩子身上所留下的烙印。因此也時刻提醒自己,別再犯相同的錯誤,別讓孩子因爲自己而在性格上有缺憾。可是接觸了這本書後,真的讓我汗顏,原來跟孩子的交流重要而又如此的複雜,簡直是世界上最深奧的一門學問,這不單單是說你愛孩子就足夠了。幸好有了這本書,他從方方面面來向我們介紹:第一章交流密碼:父母和孩子的對話。第二章、語言的力量:鼓勵和指導的更好方法----稱讚對孩子不再有用了嗎?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當出了問題時:要回應,而不是反應;辱罵會傷害孩子;對生氣孩子的迴應;方法最重要等。第三章、自取其害:應該避免的錯誤作法----恐嚇:不端行爲的邀請函;賄賂:重新思考一下“如果那麼”的謬誤;許諾:爲什麼不切實際的期望會給每個人帶來焦慮;挖苦:學習的嚴重障礙;權威需要簡短:少說更有效等。第四章、責任:要求服從,不如傳輸價值觀。第五章、紀律:尋找替代懲罰的有效段等10章內容。有些章節的內容是非常具體的,不僅有生動的例子還會指導父母應該對孩子怎麼說怎麼做,而不應該這樣做那麼做,否則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後果,書中都有詳細的說明。

封面上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本書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裏高居美國各大圖書排行榜榜首,並被翻譯成31種語言暢銷世界各國”、“如是說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什麼經典著作的話,那麼,首屈一指的就是吉諾特博士的這本著作,它徹底改變了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在這個領域,這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讀了這本書後感覺這個評價確實是中肯的,真實的,沒有誇大的成份。因此我也覺得有必要向身邊年輕的父母推薦這本書。因爲同樣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明確的方向可以幫助父母達到目標。而且我們還需要運氣和技巧。有人可能會問:“有了運氣,爲什麼還需要技巧。”這是爲了不要糟蹋了運氣。而這本書就是技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5

朋友推薦了一本書給我,書的名字叫《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據說這本書介紹瞭如何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抽空細細研讀了這本書。書中的很多觀點與解決問題的方式都給了我很多啓發。

有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之所以不順暢是因爲父母沒有掌握交流的密碼。首先需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能夠看到孩子問題背後所隱藏的信息。要接納、理解、聆聽孩子,與孩子共情,讓孩子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如同書中舉出的示例,在孩子滿心歡喜的準備參加班級的野餐時,突然下起了大雨,隨之孩子開始變得暴躁。這個時候不應該跟孩子說外面大雨了也沒有辦法,你也不能讓大雨立刻停下,你暴躁有什麼用呢。雖然說出了事實,但是並不能緩解孩子的焦慮,不如順着孩子的思維,附和他的話,慢慢緩解他的情緒,等焦慮情緒稍微好些的時候可以給出其他解決方案,與孩子共同商量,讓孩子參與其中獲得滿足感。

書中介紹說與孩子的溝通所有的目的都爲了讓孩子成爲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有同情心的人,一個能承擔責任並關心他人的人。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應該把孩子當做“客人”對待,這是孩子教育的一個基本的基調和態度前提。我們需要給他一個基本的尊重,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他是一個獨立的人。同時,這也是爲其將來在社會生活中獨當一面的前提準備。所以在與孩子溝通中要掌握技巧,第一是瞭解,瞭解的第一要素是聆聽。第二是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有一些基本的態度。對於孩子的想法要學會接納。對於孩子應對事情的方式方法,父母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對於孩子的表現,我們的讚許、批評也要有恰當的方法。要學會正確的稱讚方法,避免判斷和評價性的讚譽,誇獎孩子的努力與成就,不要針對品性和人格。給予指導而不是批評,避免批評與評定。因爲否定或貶損會傷害孩子。第三是合作與拒絕。拒絕要明確,把傷害降到最小。合作要孩子有發言權和決定權,培養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第四是給孩子傳輸自我價值觀,孩子不是機器,與其要求孩子服從父母的意志,不如傳輸價值觀。讓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扛起自己的責任感,有自己的發言權和選擇。

總之,語言具有培養、激發或者威脅、毀壞的力量。當我們注意到孩子的努力,並且表示感激時,我們就幫助了他們培養希望和信心。與之相反,會造成孩子的焦慮和反抗,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影響孩子一生。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會繼續懷着愛孩子的心,運用溝通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讓孩子放心的把手給我。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6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已經全部閱讀完了,保持與孩子的有效溝通,以及處理孩子的緊張關係時使用技巧,可以改變孩子與老師的關係。是我閱讀完後對整本書內容的一個概述。書中提到:在出現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這就是老師真正實現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的方法。

老師怎樣與學生溝通,是找到技巧的途徑;老師們需要具體的技巧,還要不斷創新,以便有效處理一些突發事情——令人心煩的瑣事、衝突和偶然的危機。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現在的孩子需求不同,不同家庭的孩子觀念不同,那麼老師就更加需要更多的技巧來處理問題,從溝通中尋找技巧,從處理問題中總結技巧使用的效果,怎樣使用,對不同孩子的使用等等。

告別未成年,是一個16歲北京女孩的美國交換生日記。作者是北京十中的呂晗子。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通過了國際教科文組織的交換生項目,開始了她“孤身一人”在美國“闖蕩江湖”的經歷。初到“舉目無親”的美國小鎮,身爲“英語聾啞少年”的她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她樂觀的性格讓她逐漸克服了學習、生活、心理上的一系列困難,走過了一段灑滿陽光和淚水的自我成長之路。因爲住在當地美國人家庭,小作者有機會以“家庭成員”的身份體驗美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包括親情、衣食住行、節日、度假、工作、信仰等。小作者在和美國同齡人交往中感受到了一個與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世界。

聯想起來,美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給我們一個啓示,美國家長使用的技巧是放開手腳讓孩子去經歷,孩子遇到挫折時,加強鼓勵及有效的溝通;《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同樣的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我們要善於使用技巧,加強溝通,讓孩子有良好的成長過程。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7

寒假我用了幾天時間,把海姆·G·吉諾特寫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看完了。看完以後我有了一些小小的收穫,現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本書的作者以衆多的事例來呈現給讀者:例如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方法?讓我收穫許多。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兒園,很害怕。幼兒園的老師通過親切的言語回答,讓孩子放心將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師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難看的畫就大聲地詢問老師:“誰畫了這麼難看的畫?”其實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兒園畫了難看的畫會怎麼樣。但是老師的回答讓她很滿意,老師說:“在這兒,你沒有必要一定要畫漂亮的畫,如果你喜歡,你也可以畫簡單的畫。”小女孩看到了壞掉的玩具她有開始發問:“誰弄壞了玩具?”其實她不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小朋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這時老師的回答有又讓幼兒感到很滿意。老師說:“玩具本來就是拿來玩的,玩的時間長了,它有時候就會壞。”這一系列的回答讓孩子安心的留在了幼兒園。

看了這個例子讓我反思了自己以前在處理這類事情的方式、方法,覺得自己真的忽視了去讀懂孩子的心。還記得是小班開學的頭一天,好多幼兒都在哭,好不容易,幼兒都不哭了。這時又來了一名新生,我用熱情的態度去迎接他,可是他卻不領情,抓着媽媽的手不放開,我試着去牽他的小手,卻被他甩開了。家長也是很尷尬的笑了笑。接着家長就把他的小手交給了我,轉頭就離開了。一會兒這名幼兒就開始大哭了起來。我先哄哄他說:“媽媽很快就來接你了。”可是他聽不進去,開始大聲地哭鬧起來。這一哭把其他不哭的幼兒也感染了,大家都哭了。想到這裏我反思了自己,如果我一見到那名新生就蹲下來和他介紹自己或者詢問他的名字,讓師幼之間拉近距離;或者我讓他的媽媽留下來和孩子一起參觀一下教室,讓孩子和媽媽一起玩玩幼兒園的玩具,消除孩子對環境的陌生感,讓幼兒喜歡這樣的環境;又或者我能適當的表揚他,你搭得積木很好看,給他豎起一個大拇指,讓他知道自己是被肯定的、被重視的。這些假設如果能夠在那天做到的話,我相信現在會是另外一種結果了。

其實我們和孩子溝通是一門學問。我們要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我們要對孩子有足夠的重視和尊重。例如我們要以平等的姿態來和幼兒相處,尊重孩子的想法。我們要適當的鼓勵表揚幼兒。例如孩子的活動中出色表現要加以表揚,特別是平時表現不加的幼兒有了閃光點,更加要給與肯定。我們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例如我們在預設活動的時候需要教師設計的過程適合孩子、和孩子的思維過程相近,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

這本書的內容還包含很多很多,我想我以後一定還會再讀這本書,我想下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8

總以爲,言傳身教,以自己的做人標準,就足以影響孩子了。某一天,對着兒子,我發現已黔驢技窮,這時,還是選擇了求助於書。耐心地試着讀一下,發現,其實,自己的智慧遠未足夠。有些道理,並非以道德標準就可以解決的。在心理學的範疇裏,我們的確需要專家。而且,在學習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可以對自己已養成的思維習慣做一個反省。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是美國心理學博士海姆·G·吉諾特的著作。

某天,從網上看到了這本書,看完之後,學着用其中的幾個方法,開始與兒子溝通。它令我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對孩子遇到麻煩,第一的選擇不是用道德標準去衡量,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弄清前因後果,成爲他的同盟軍。只有得到他情感上的認同之後,纔能有效地與他討論,最終選擇出合適的解決方式。

”那種語言照顧你的感受,而不是對你的行爲進行批評。……父母需要學會把孩子當成客人一樣對待。“海姆·G·吉諾特博士是這樣說的。讀完這本書,也反省了自己的習慣性思維。

不是嗎?因爲自己很愛孩子,所以,自認爲給孩子的建議都是正確的。但孩子的反應是——不接受。自己受到刺激的,並非一個命令不被接受,而是自己付出的愛不被接受。

還有,中國的父母,因爲代代相傳的權感心態,尤其是父親,一般不願意彬彬有禮地對低齡的孩子說話,總希望以最簡單的命令,讓孩子第一時間服從。這中間,省掉了禮貌,也省掉了讓他理解的過程,最終造成是,孩子將父母擺在了對立面。

所以當培養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時,孩子纔會茁壯成長。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要彼此尊重。如果每一個孩子享有良好和諧的家庭教育,那我們的學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作爲教師更是要注意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健康的教育和培養。作爲媽媽的我也應該提前做點功課,好好學習學習他人的養子育子經驗,學習把這種有效的溝通方法借鑑到我們與學生的溝通中,與學生實現有效地溝通,那樣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肯定有着獨立精神追求的人!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9

粗略看了《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作爲父親,我覺得羞愧難當,有一種不安的情緒在蔓延。記得自己非常喜歡魯迅的一段話: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現在“我該怎樣做父親”一個急迫的命題,擺在我的面前。恰逢《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用大量生動的案例,向我們展現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視角,給我這樣一個毫無章法的父親,一次警醒、一劑清醒劑。

以前,我總認爲,女兒快十歲了,現在對她的教育,只要提要求就可以了。於是,考試沒達到理想的成績,就責怪她不夠努力;在家裏不做事情,就認爲她沒有分擔意識;犯了錯誤,就責怪她不吸取教訓……我們之間的談話,變成了一個命令,另一個服從;一個是真理,那另一個只能是荒謬可笑的。

作家楊紅櫻說過,她寫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破解童心”的角度——當孩子和我們談話時,我們更應該讀懂他們的暗示。

比如:孩子會跟我說:爸爸,這次考試我考砸了。其實,孩子是在向我暗示:爸爸這一次你就不要責怪我了,下一次,我一定能考好,請你相信我。可是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對孩子大發雷霆,不問青紅皁白地說落孩子一通。我想這樣的事情大概會時常發生,我們常常對孩子缺乏耐心,一次的考試失敗,彷彿就是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忽略了孩子奮發自醒的能力,看清了孩子自身的努力。

在書中,我還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我們都沒有養成向對方敞開心扉的習慣,甚至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我們已經習慣了“虎爸”、“虎媽”的角色,對待孩子,我們總是嚴肅有餘,從不肯輕易地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認爲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發展。其實,我們更應該能夠感受到孩子情緒的變化,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對孩子就有着很大的影響。當孩子失望、害怕時,我們應該給他們一個結實的擁抱;當孩子憤怒不滿,我們應該能夠感同身受;當孩子疑惑、不安的時,我們更應該成爲他們的“知己”。或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少了一些先入爲主的主觀感受,少了一些是是而非的標準,少了一些成年人的“自以爲是”。正如書中所說:當我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的失望時,孩子常常會獲得現實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不就是我們期盼的嗎?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借鑑的地方,它告訴我們教育孩子“應該怎樣”,把我們帶入教育的“應該狀態”。但我也深知,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怎麼做父親”更應該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長,用我們的進步換取孩子長足的發展,給孩子更多的幸福時光。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0

我一直有這麼個觀點,教育和撫養孩子是人的生命中最爲重要的經歷和體驗。然而,剛爲人父母年輕的爸爸媽媽,不熟悉或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經驗,以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會很容易導致極端寵愛孩子。所以,很多時候,我會停下來思索,自己的言行舉動和生活方式對我的孩子會造成怎樣地影響。有時又會想,我幼小的孩子的心理究竟是怎樣?她到底是怎麼看她的爸爸媽媽?

於是,我細心閱讀了一本暢銷全美由海姆·吉諾特所煮的教子經典書籍,中文名爲《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主要通過一些具體的情境展現給我們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如何以健康方式來處理親子關係,並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間良好的情感溝通關係。作者告訴我們撫養孩子是一門學問,是一項需要父母去學習的技能,更是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特點不斷去總結校正的生活藝術。而不是以嚇唬訓斥、利誘欺騙、大聲謾罵等不禮貌的行爲進行低俗惡性地家長權威似的統治。其中,印象最深的幾個地方,值得分享給大家,以便我們反思。

在誇獎孩子們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會過度讚揚自己的孩子。比方說,“你是最棒的”,“你在媽媽眼裏是最厲害的”等等。這些讚揚方式,聽起來很有力度,很受褒獎。但是,這很容易讓孩子們陷入這種來自外在虛榮的誇獎裏,而不是發自他們內心的自信和對自己的認可。很顯然,每一個人都不會是這個世界上最最最高級別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旦遇到周圍比自己還要厲害的夥伴,從小聽慣了過度式誇獎的孩子們很容易產生對自己的否定和懷疑,這種差將會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陰影。所以,父母需要轉換角度誇獎,需要父母引導孩子們,通過具體的事件讓孩子們看到他們自身的優點和特長。孩子們這種通過認識自我價值和對自我的肯定,並建立起來自內心深處的自信心,將是慢慢人生長路中面對挫折困難時堅而不摧的力量源泉。

有時候你會覺得孩子不聽話,讓你很生氣。比如,半夜孩子不睡覺,而上眼皮打下眼皮的你還要陪着她玩耍,甚至還要擔心第二天早起上班的時候;飯點孩子不吃飯,硬盯着電視看動畫片,等等。這些時候,你需要控制你的情緒,並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孩子們平等開放地交流溝通,還要觀察理解孩子們流露的情緒和內心的想法。尤其是,我們不能對孩子們大聲訓斥或憤怒地行事,而是溫和地對他們說你現在生氣了並且爲什麼而生氣。平靜地表達你的自身感受,就相當於無形之中你在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們,當他們的生氣時候也會進行淡定地溝通。所以,平時應多注意如嘮叨,數落,訓斥,打罵等等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更有意思的一個觀點是,作者明確指出停止幫助和輔導孩子們的小學家庭作業!這種看法顯然很激進。從作者的角度出發,是希望孩子們能自己獨立的完成作業,而培養成自身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中國,父母一貫式讓孩子們進行家教、上輔導班、課外訓練等,通過投入更多地學習時間和精力,深怕自己的孩子們會落在起跑線上。這種趨之若鶩的方式,將會扼殺孩子獨立的思考,喪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興趣。所以,父母應該結合孩子們的特點通過引導,讓孩子們獨立的思考,自發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們自己去發掘自己的才華。

當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形成了迥異的社會習俗,也造就了不相徑庭的家庭理念和親子關係。毫無疑問,兩者均有着各自的優點和不足。正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西方家庭注重平等、自由、友愛,父母與子女之間都平等地享有主人的地位和權利。西方父母認爲只有對子女撫養的天職,而沒有中式“養兒防老”的索取回報的想法。一旦子女成人,就應該離開父母享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很顯然,在注重宗親關係的中國是很難贊同認可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總之,父母與孩子的共同生活過程中,根據孩子的特點和興趣,不斷地去引導孩子們形成獨立思考、堅強勇敢、享受人生的內在品質,這纔是爲人父母的責任所在和智慧體現。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1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無論對於大人,還是對於孩子來說,一句惡毒的語言,將你的魅力立減到0分,哪怕你以後說了一百句的好話,也無法增強別人對你的好感。所以語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時候被我們忽視,甚至意識不到語言給別人的人生帶來的破壞和摧毀的力量,尤其是你最親最親的人,當你後悔的時候,你用我瘋了,我真的糊塗了來表示的時候,但傷害,一旦有了,人與人的縫隙和鴻溝就存在了,無法彌補。

對於我們的孩子,或許你用父母的權威表示你的翻雲覆雨,說明你的地位,但其實,你知道嗎?孩子以後爲何會反叛你,不相信,或許那一刻,他對你不信任了。 我們與孩子是平等的,他無法做到自己是個完美的成年人表現,按時起牀,按時睡覺,每天除了看書,不玩遊戲。 想想我們自己做到了嗎?

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不能有讓他難堪的語言,也不能對他過分的嚴厲和斥責,我們是平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歡聽領導說你這樣不對,你那樣做的也不好,還是喜歡你聽他說:或許,你這麼做就會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會做的更好一些。愉悅的語言,會讓心情飛揚一週。而不悅的斥責,則會讓你每天戰戰兢兢,對於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主要強調的就是這樣幾點: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極的情緒

有的時候,孩子哭了,我們或許會認爲:大驚小怪,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個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時候,我會對孩子說:寶貝,別哭,男生不要掉眼淚,譬如爸爸。或者說:我不喜歡哭泣的男生。或許孩子會立馬擦掉自己的眼淚,而實際上我還是看到了他緊縮的眉頭,他的心結其實還沒有完全化解掉 。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以爲怪,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或者總是以教母的名義,去指導這個或者指導那個,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門或者其他。我們就會大聲的說到:你怎麼不長眼睛呢?門不動怎麼會撞到你呢?這樣孩子就會哭了,他知道自己錯在哪兒?這時的你,走過去,摸摸他的額頭,問道:很痛嗎?他說出很痛很痛,我們想他以後碰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會明白一些。

就像人們常說衣服破舊者,觀者重在衣;衣服潔淨者,賞者重在人。在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中,如果我們注重的是孩子的魯莽行爲,而不是這件事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上,那麼我們所說的話,則不是從同情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兒, 而從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爲我們是他們的父母 ,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學家,我們的責任在於保護他們,而不是剖析他們。

二、關心在於質而不是量

有的時候,看到孩子的悶悶不樂,我們想,或許他自己會理解的,所以不會多管閒事,生怕一個詢問會傷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時候,也會是看着笑話的態度去詢問:呵,今天被老師批評啦?這時孩子會自動避你三尺,遠離你這個隔岸觀火的爸爸媽媽,這樣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會跟你說了。你則轉而會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時候可呱呱的跟我說個不停。

其實,不經意間,是我們把孩子的心遠離我們的世界 。碰到放學回來不高興的兒子,你或許可以走過去,幫助他拿下書包,然後說出的情緒:我感覺你好像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如果這個時候兒子不願意跟你說,因爲他覺得自己犯了錯誤,或者理虧,或者丟人。你不要刨根問底,在他後面緊追不捨。我想過了一會兒,孩子會走過來,對你說:媽媽,我想有話對你說。

此時的你,一定要停下來手中所有的事兒,因爲這是你的關注和尊重。靜靜的聽完,你只需要說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確是一件痛苦的事兒,但這不是丟人。我想這本書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事例,只需要說一句話,無需連篇累牘,也無需刨根問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關心一些就足夠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的手給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們一起去看,去聽,去說話。因爲我知道,有愛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對彼此的寬容、尊重和諒解。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2

開學初,由楊君老師給組內老師介紹了一本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拿到此書,我先掃描了封面,上面寫着老師與學生實現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找方法,不正是我們不能求解的困惑嗎?於是,茶餘飯後,它便成了我近期的朋友。

看到第五章,我的讀書方法由瀏覽變成了細讀,再有細讀變成了精讀加思索,這一章我看了兩遍。也許是自身教育方法不完美,所以才駐足不前了。第五章—讚揚的危險。我第一反應就是讚揚還有危險?什麼危險?先來看一個判斷題:讚揚是毀滅性的,讚揚是有益的。作者說,這兩句話都對,評價式的讚揚是毀滅性的。感激式的讚揚是有益的。想想自己對孩子們的讚揚,評價式的讚揚佔據了主要空間,我想很多老師家長也都在有這樣的評價方式。一個兒童心理治療師,是絕對不會對一個孩子說‘你是一個好孩子’‘你做得很棒’‘繼續好好幹’想想自己,這樣的評價說過多少次?原來,這樣評價式的讚揚會造成焦慮,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喚起孩子的防禦心理,無助於培養孩子的自立,自我指導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這樣的讚揚不能使用,那我們應該怎樣給孩子進行評價?讚揚的過程是我們對孩子說的話以及孩子聽了我們所說的話在心裏對自己說的話,這就要求老師的話應該明確表明,對於他的努力、幫助、成績我們有哪些喜歡和欣賞,然後孩子會從我們的話中得出自己的結論。有益的讚揚是認可孩子的感受,並描述他的表現。

看了書中很多案例,我明確了讚揚的利弊,作爲老師,我們都不想我們的讚揚是毀滅性的,所以,我們必須改變,改變以往的陳詞濫調,學會一種有力而生動的語言。當看到孩子整齊的作業後,不再使用‘你真棒’可以換成‘看到你的作業,老師的心情無比美好’孩子看了老師的評語,會覺得他的努力能有這麼大的作用。當孩子幫助老師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以往我會說‘很好’現在,我會告訴他‘你完成了一件很難的事,謝謝你幫助了我’試着想一想,當老師真誠的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孩子們的心裏是不是有了一份溫暖的愛。如果孩子在集體面前表演了,老師可能會急於說‘太好了’‘太棒了’何嘗不試着說‘你的音樂或舞蹈給我帶來了那麼多的快樂,並且打動了我’·······

對於讚揚的語言,感激式的讚揚語言,從即刻開始,正式開始播種,期待着好收成!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3

本書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士的生前最後一部著作,由引言,十二章的主體內容,後記等組成。雖然本書創作的年代久遠,但是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書中的某些觀點還是很有益處的。在十二章的主體內容裏,吉諾特博士通過許多生動的小例子,從不同角度涉及到與教師孩子們溝通的方法,使我在讀書的時候不斷地回想起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某些不足,更堅定了轉變自己的決心。

第一章,老師們的心聲,主要講了一羣年輕老師聚在一起,討論在學校的生活。他們的教學經歷不長,但理想都已經破滅了,有的失去了信心,放棄了希望;有的老師的在大聲疾呼改革,但教室裏的生活還在繼續,“在教育制度改變之前,我該怎麼做”我想,這同樣也很值得我們深思,讀後感《讀後感——海孌》。後面的幾章,最佳狀態的老師、最差狀態的老師、一致的交流、讚揚的危險等等內容,指導我們如何正面與孩子溝通和交流等等。第十一章講述了老師與家長和學校管理人員的溝通,第十二章則是學生們對老師的回憶。

回想自己在上學期的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發現自己是經常使用那些消極的語言的,沒有掌握語言的藝術,從而使自己在教學中常常處於被動的局面,而沒有合理的表達我煩了、我憤怒了、我震驚了,從而使學生在看到老師不尊重他們的時候,從而更加不尊重老師。而這只是一方面,我最大的問題是站在課堂上的氣場不足,而一個人的氣場來源於豐富的知識、敏捷的思維和良好的語言表達,而這些都是我有待提高的。

在與學生交流中,我瞭解到他們最佩服和崇敬的老師——五二班的孟卿老師,就是一個知道如何與學生有效溝通的老師,他淵博的知識,與學生融洽的交流,以及那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自信,使他的氣場強大,他是我學習的榜樣;另外從博客中瞭解到郭春燕老師也是一位非常懂得與學生溝通的老師,她的學生尊敬且親近她,郭老師愛學習,也是讀書非常多的,她從書中汲取的營養使她在教育教學中自信而不失平和、溫柔而堅定、淡定且從容;這樣的老師還有很多,在育才的一年的工作中,我看到了許多老師的閃光點,也感到了自己的不足、貧乏,通過讀到的這本書,我更加清醒的認識的作爲老師的我有很多方面還有待提高,我會和育才一同成長,讀更多的好書,豐富自己的內涵,從而使自己的氣場強大起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4

最近正在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此書共分了12個章節,從看第一個章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就深深地被文章震撼了!

海姆 潔諾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每一章節都是圍繞主題,用實際生活中常發生的小事去指導家長,教師,使用日常語言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去教導孩子。書中的家長,老師理解孩子、鼓勵孩子的方法給我很大幫助,作爲一名老師,書中很多鼓勵孩子、肯定孩子的話語更值得我去運用與學習。老師需要一種同情的語言,一種能留下愛意的語言,他們需要能夠傳達感受的話語,能夠改變情緒的迴應,能夠誘發善意的表達,能夠帶來洞察力的迴應能夠顯出尊重的迴應。老師說話要親切,要對孩子的心說話,

從自己的親身體驗,才真正理解了那些年輕的父母望着孩子依依不捨的眼神,對老師千叮嚀萬囑咐的託付。作爲一名教師,肩上的責任真是任重道遠啊!父母親手把孩子交給了我們,就是對我們的信任,從這一刻起,我發誓我要用我全部的愛心去關愛每一個孩子,因爲我是一名教師,同時我也是一位母親,我能理解千千萬萬做母親的心情,“孩子把手給我,你們放心吧!”

說句實話,教師乾的是一個良心活,孩子們小,不懂事,自理能力、表達能力比較弱,從父母溫暖的懷抱裏來到學校這個集體大環境中,老師就應該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的照顧他、教育他,引領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我們都應當成爲家長心目中企盼遇到的好老師,當一名好老師一點都不難——有愛心、愛孩子,愛自己的事業,只要心中有愛就能做到!我們將托起祖國明天的太陽。如果我們不對太陽傾注殷切的期望和愛心,那麼太陽也將不會放射絢麗奪目的光芒,讓我們都來做一個美麗的教育者!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5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多麼溫馨的一句話啊!這裏面從充滿着寬容、信任和愛。而真正做到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就告訴我們怎樣讓孩子信任我們,怎樣讓孩子主動把自己成長的手放與我們心間。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撰寫的,他在成爲心理學家之前,是一名優秀的老師。這本書共有三部,我手中的是最後一部。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正是處於教育工作崗位的我所急需汲取的知識。此書告訴我們在遇到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怎樣獲得這種有效的技巧呢?帶着此問題我快速的閱讀着。

在引言中有這麼一句話“有一件事將永遠是老師的職責:創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們學習的情感氛圍”。我對這句話有很深的感觸。讓我想起兒時的自己,因爲喜歡一個老師,所以愛上她的課堂。即使老師無意講錯了一個地方,我也會滿心歡喜的原諒她。在她的課堂上我全神貫注的聽講,在她佈置的習題中我次次全對,本科成績更是遙遙領先。數年後,我也成爲了現在的老師,這一職責我也深深的記得,並認真的執行着,我努力讓班裏每個孩子愛上我,也能像小時候的我愛上我所教學的這一科。我運用豐富的面部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不同的教學手法等等使這羣孩子們愛上課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課堂上總能看到孩子們面帶微笑的聽課,在課堂上孩子們總感覺時間過得那麼的快。由此可見,“這個學習的情感氛圍”是多麼的重要啊!

本書共十二章來講述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所應用的技巧,其中我對《最佳狀態的老師》和《家庭作業》這兩章印象最深。

《最佳狀態的老師》:本章用實例說明了最佳狀態的老師所具有的技巧。“一張安慰的便條”——文中記錄的是一個9歲孩子對發到最後一本書引起自己的不滿,把自己最後得到書歸結爲自己姓氏是z,於是恨自己的姓、恨學校、恨所有的人。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怎樣來處理這樣事情呢?我也許會單獨找他談話,告訴他並不是因爲他的姓的原因,每個人都可能會最後拿這本書,還有講一些道理給他聽。而書中的孩子老師不是這樣做的,她給孩子寫了一張充滿溫暖的一張便條“親愛的保羅:我知道你一定感到非常傷心。你熱切地等待着自己的新書,但是,突然——真讓人失望。每個人都拿到了書,除了你。我要親自去看看,讓你得到你的新書。你的真誠的老師”這張便條的內容讓我想到看過的另一本書《怎樣與孩子溝通》,裏面也講述過類似的內容,就是當孩子遇到沮喪傷心的事情時,先要幫孩子承認接受他的一切,讓他感到安慰,感到你的重視,感到你的愛,只有這樣孩子們纔會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是有效。

記得有一次六一兒童節學部裏選節目,我們班幾個愛跳舞的孩子們非常積極,打三月份就開始學節目、練節目,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就連他們最喜歡的體育課,也會向老師請假加班加點的練習。因爲一心想着一定要被選入這一夢想,使他們如此堅持,如此執着!但是,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結果令孩子們抱頭痛苦起來。看到這場景,我也融入其中了,把他們攬入懷中,就像保護受傷的孩子一樣。當時我什麼話都沒有說,任他們在我懷中哭泣。之後,我給他們寫了一封信“親愛的孩子們:老師知道你們很傷心。對自己的節目真心的付出了,並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突然失望了,別班的節目選中,我們的落選了。而你們的節目在老師心中是最棒的!在同學們的眼裏是最棒的!”在孩子們平靜下來時,看到這些話語,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感受到老師的友善和愛的情況下我也慢聲細語的提出自己的不足,別人的優點。孩子們有了這一經歷和鼓勵,沒有一蹶不振,每年的六一節目,照樣精心的去準備!但心態不一樣了:重在參與,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讀到《家庭作業》這一章時讓我想到那些總不能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作業孩子的名字。家庭作業一般是老師針對白天所講的課佈置的運用、鞏固的習題,但班裏總有幾個孩子完不成,作爲班主任經常有任課老師向我反映此問題。文章中講到“尊重孩子的自主”:當父母過於熱心的參與孩子的家庭作業,孩子可能就會反叛。如果嘮叨和檢查作業干涉了孩子的自主權,不及格就可能成爲一種獨立的象徵。還真是,每每完不成作業的孩子都是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家長在家喋喋不休的喊孩子寫作業的,原來原因在於此啊,回頭一定要和這部分家長好好交流,告訴他們“家庭作業對於孩子來說,就像自己的工作一樣,都是一種個人的責任”,還要和家長交流要向文章中的例子中的媽媽不要爲作業而爭吵,威脅。要給孩子提供選擇,比如“你可以放學後馬上做作業,也可以在晚飯後、看電視前寫作業。你自己決定”我把自己讀到的這些經驗與做作業拖拉的孩子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結果我們班的翔同學從以前做家庭作業需要3、4個小時,到1個小時即可完成的很好!這就是尊重的力量!

在這一章還有一個小故事我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忘記做家庭作業了,孩子要媽媽給他編一個藉口,媽媽拒絕了,而是建議孩子把真相寫下來,並且簽上媽媽的名字。目的讓老師明白,作爲家長會理解人有時候會忘記事情的。孩子有了此便條,滿意的上學了,這位媽媽明白:在危機發生的時候,做好給予幫助,而不是說教。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兒子,有一次週末作業他忘記了一項,我很生氣,嚴厲的批評了他,並且一生氣,撒手不管了。孩子就帶着一顆忐忑的心去上學了,跟老師溝通,才知道,他對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自己撒謊了,說是因爲自己感冒了沒有做。如果,我早讀到此書,就不會發生如此的事情了。靜下心來反思自己,是自己錯誤的方法導致不知所措的兒子爲了避免老師的批評而撒謊了。事後,我找兒子談了心,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然後保證以後不會這樣去做,兒子看到我誠懇的態度,他也對自撒謊的表示悔恨,要徹底改掉。

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去學習、反思的經典,一句“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如此輕鬆,也如此沉重!領悟技巧,孩子纔會主動地把手交給你,讓你帶他領略四季的變化,讓我們一起感受這個世界的輕鬆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