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呼蘭河傳讀後感(精選)

呼蘭河傳讀後感(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精選)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

說起蕭紅的《呼蘭河傳》,我並不是很陌生,因爲五年級下學期的語文課本里有一篇名爲《我和祖父的園子》的課文,這篇課文就選自《呼蘭河傳》。這兩天,我懷着濃厚的興趣讀完了這本名著。

《呼蘭河傳》是一部以蕭紅的家鄉——呼蘭河爲原型的"傳記",生動講述了小城呼蘭河的四時風俗,"我"的美麗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裏各式各樣瑣屑平凡的悲歡離合。果然是一本好書,深深打動了我。我特別喜歡蕭紅的文字,她的文字很有味道,雖然沒有過多的雕琢,但是極其生動細膩,有一種天然活潑的美感,讓人讀起來感到發自內心的舒暢。

《呼蘭河傳》雖說是一部小說,但我感覺更像散文,因爲它沒有一個貫穿全文的主角,甚至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將童年回憶中的那些人物、事情和景色娓娓道來,細細碎碎,慢慢悠悠。我很喜歡作者在後花園子中玩耍的那一段,讓人看後感到輕鬆和愉快,特別看到作者給祖父的帽子上戴花時,我也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樣,笑出聲來了。

但是,總體來說,這本書裏滲透出的情感並不是歡樂,而是一種對舊社會的悲傷。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她12歲就嫁到了別人家裏,只因爲太過活潑,不夠靦腆,就遭到婆婆三番五次的毒打和酷刑。小團圓媳婦經不起折磨,身子越來越弱,最終生了一場大病,又被逼着服用各種沒有依據的偏方,參加各種迷信而又殘忍的`治療,在經過一系列其實毫無用處的醫治後,最終離開了人世。看了這個故事,我感到的是深深的同情和悲哀,小團圓媳婦就這樣成爲了封建迷信的犧牲品。我心中還有一股怒火,我討厭專橫跋扈的婆婆,我憎恨愚昧無知的人們。在當年的農村中,肯定不止小團圓媳婦一個人死於迷信,因爲無知,不知有多少人死於非命,實在是悲哀啊!

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有十分精到的評述:"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想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爲“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圖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我很贊同茅盾先生的話,《呼蘭河傳》有着特殊的美,正如一串悽婉動人的歌謠,永遠迴響在人們的心頭。

我看過網上蕭紅的照片,她是一位美麗的女子,就像她的文字。可惜蕭紅英年早逝,31歲就因病去世。這樣一個天才的作家,如果健康地活到老,不知道能給我們帶來多少更爲精彩的作品呢!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2

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裏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整個村落就像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那麼多交替出現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辨認出哪個是我應當同情的,哪個又是我該鄙夷的……呼蘭河人遵循着一種“屏息低頭,毫不輕舉妄動,兩眼下視黃泉,看天就是傲慢,滿臉死相,說話就放肆”(魯迅語)的生活規則。偏偏小團圓媳婦正是這種極度卑瑣低下的生活方式的背叛者。她本性天真、善良、活潑,走到哪兒永遠都掛滿了笑容,打破了呼蘭人所遵循的生活陋習。因爲她“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因爲她“太大方了”,“一點也不知羞”,所以她被人們認爲是“團圓媳婦不像一個團圓媳婦”。

小團圓媳婦的這些行爲,只不過是一個正常人正常的欲求和需要,但在這個人性扭曲的世界裏,這些都是不允許的,在這種非人的環境中,她的本性始終被壓抑着,她希望盡情展示自己的本性,不願像其他人那樣屈服,過着卑瑣低下的生活,所以她感到苦悶。她的苦悶、沉默被認爲是一種病,她的婆婆按照習俗請了大神並按大神的指示把她扔進開水缸之中,用開水燙。這個“奇聞盛舉”招來了很多的看客。這些人還七手八腳幫忙,直到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團圓媳婦死了。”

其實,小團圓媳婦的悲劇是必然發生的。首先,在這個畸形的環境之中,她的善良、活潑的本性使她成爲一個越軌者。如果她不想向這個環境屈服,那麼她必然遭到扼殺。其次,這個環境產生了殺害小團圓媳婦的兇手——呼蘭河的人們。呼蘭河的人們,他們也是可憐人。他們是無知的,是愚昧的,是保守的,是腐朽的。儘管他們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愚昧的善良比單純的惡毒更可怕,惡毒令人憎恨,愚昧的善良則不同,它其實是惡毒的一個分支,只是掛上了“善良”的頭街,因爲愚昧無知,所以總是被人們諒解。正因爲人們對它的縱容,它纔會一次又一次地變相地“殺人”。他們的畸形變態心理無以發泄,而小團圓媳婦的離經叛道正好成爲他們排泄無聊的工具。人的健康成長被阻礙,人的心靈殘缺不全,心理扭曲,於是成就了小團圓媳婦式的悲劇。從本質上來講,小團圓媳婦的悲劇,是一個社會的悲劇。

作品總的筆調是沉鬱哀婉的,如同一曲末世的輓歌,低低地吟唱着無盡的淒涼與落寞。一段已經逝去的遙遠的記憶,但在蕭紅心裏卻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痕跡。過去與現在,已然達成了某種契合,並折射出人之命運的脆弱和不堪。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3

談到解放,隨着時代的進步和人類思想水平的提高,人們本該已經摒棄了愚昧,摒棄了毒害國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人們的愚昧與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樣讓人思考。發生在我身邊的經歷就足以說明問題。

我所生長的農村,人民無疑都是質樸的善良的',但他們仍然有擺脫不了的愚昧,遇到問題還是會找這種途徑尋得解決。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災難,這家人就會去請所謂的“陰陽仙”來家裏吃飯,然後讓他瞧瞧家裏到底哪裏出了問題。這時這位“仙人”就會在這家宅基地和祖墳地轉上一轉。結果還真發現了問題:無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窪,需要用土墊一墊;或者你家門前這個樹位置不對,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墳地邊上少一根樁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煩事總是解決不了,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人就會建議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裏一想,興許去瞧瞧高人找找辦法就真的解決了。於是帶上禮物不辭辛苦趕去討問,說明問題之後這位高人就會指點該怎麼怎麼做:無非也是你家誰誰誰什麼時候不要出門要背星;或者你家閨女出嫁不要嫁到哪個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個方向燒幾天紙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這之後,有災難的那家好幾年都沒了災難,有麻煩事的那家麻煩事也解決了,都風調雨順了。這時鄉親之間都會相互傳來傳去,說哪個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厲害,對他讚不絕口,以後誰家要有什麼事還去請。就算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人們就會再建議主人要不換一個“仙人”再去看看,興許你家問題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點。這時主人還是會照辦,繼續“求仙問道”。

如果這些還都是我聽來的,那我親眼所見的就更真實了。我所見的這種我到現在都找不到一個可以打出來的名字來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煩,就會找年長的長輩給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個孤魂野鬼了。我所親歷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給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誰誰誰了。奶奶清楚了來由,就開始去廚房忙起來。只見她找來一個碗,倒上半碗涼水,用兩根筷子在碗上擺一個十字,然後再用一根筷子挑着用麻線繫上的小土塊,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後開始用手邊晃土塊邊問話。一問:“他家出現了怎樣的問題是不是碰到了你誰誰誰?是的話土塊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如果找到了是哪個小鬼搞的鬼,就會先罵上幾句,然後二問:“你是不是缺錢花了?是的話土塊就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就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問題所在,然後夜晚幾點在哪個方向給這個小鬼送點紙錢就行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4

它是一篇少女的敘事詩,一幅我彷彿擁有過的風土畫,一串我童年聽過的悽美歌謠。——題記

我隨手翻開這本《呼蘭河傳》,原只因“"呼蘭河"這地名美麗文雅,但閱後我在呼蘭河的美麗外表下看到的,有美好,也有醜惡;有寧靜,也有孤獨;有溫柔,也有殘暴;有作者蕭紅對它的熱愛,也有怨恨、思念……

呼蘭河,是蕭紅的故鄉。她在那兒度過了美好的童年,在祖父的花園中,她得到了無窮的樂趣。栽花,拔草,鏟地,澆水……“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她還跟着祖父學詩,在一次次大喊大叫中自得其樂。她還能看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等等富有生活氣息、鄉村淳樸風情的活動,能吃到馮歪嘴子做的美味的黏糕,聽有二伯的趣事……呼蘭河就是作者的天堂!

但是,呼蘭河也有另一面:在呼蘭河,天命不可違抗,神靈就是主宰;在呼蘭河,人們沒有放手一搏的勇氣;在呼蘭河,活着沒有意義,只是爲了生老病死。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淹人淹畜,卻被人們認作湊熱鬧和吃瘟豬肉的最好藉口;年年舉辦的跳大神、放河燈等所謂“盛舉”,只是些神神鬼鬼的迷信活動;明知道藥店裏的藥沒用,卻依舊去買……甚至,胡家的小童養媳才12歲,在正該玩、該笑的年紀,卻被思想古舊保守的胡家婆婆嚴加管教,只要她笑一會兒或稍有些不懂事,就狠狠地打她,還被用燒紅了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天天有哭聲,哭聲很大,一邊哭,一邊叫。”後來全村人都認爲這是“病”,給她吃偏方,跳大神,最後小團圓媳婦被“大神”的法子活活折磨死,而胡家也因財力不支而家破人亡。看到這裏又讓人感到呼蘭河如同人間地獄,它的'愚昧無知,令蕭紅厭惡、糾結……

蕭紅愛這片土地,它撫養了她,祖父的院子裏那樣生機勃勃、自由快樂,學詩時她嘻嘻哈哈、不求甚解、自得其樂,馮歪嘴子的黏糕那麼美味,她無法忘卻呼蘭河這個小鎮給她童年的溫暖、快樂;但也是它,依舊沒有一點主見,一切聽從神靈的安排,依舊無法從千年的古舊思想中脫身,依舊固守着過時的習俗,讓小團圓媳婦這樣的無辜者被折磨致死……蕭紅的故鄉就在美好與醜惡之間徘徊,蕭紅對它又愛又恨。

但是,在書的最後,我們看到的更多還是她對呼蘭河的愛。

“以上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對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裏了。”

蕭紅最後還是以一顆平和的心,抹去了飄浮在這個小鎮上的愚昧、迷信的烏雲,讓內心的陽光重新灑滿人間,繼續熱愛、思念、讚美它。

故土之愛的記憶,可以抵消掉成長中緣繫於此的怨意,可以永久地在心間流淌,帶來百感交集的溫暖。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5

《呼蘭河傳》創作於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爲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它在藝術形式上是一部比較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嫺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 造就了她 “回憶式”的巔峯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它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簡要的內容是這樣的:那是一個既僻遠又熱鬧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個“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騾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熱鬧,沒有人出來加以整治。有的說應該拆牆,有的說應該種樹,但沒有一個人說要填平的,儘管填坑並不難。 又到了小城舉行盛舉的日子,人們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燈的、看野臺子戲的、看廟會的,熱鬧異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個慈祥、溫和的老人,家裏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門裏門外,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後花園遊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動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着無窮的快樂。

我們有幾家鄰居,西邊的一間破草房租給一家餵豬的;還有一間草房租給一家開粉坊的,他們常常一邊曬粉、一邊唱歌,過着很快樂的生活;廂房裏還住着個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裏還住着個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個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當然,最值得重視的是這部作品的獨特的藝術個性。茅盾對此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堪稱精當。 “但是我卻覺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傳,所以更好,更有意義。而且我們不也可以說: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爲‘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書中有我喜歡的景色,情節。我愛《呼蘭河轉》。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6

作者蕭紅帶着沉重的寂寞與懷念用細膩的手法寫出了她童年的回憶,心靈的家——呼蘭河傳。

呼蘭河這個小城裏,天空是灰的,大地是灰的,道路是灰的,房屋是是灰的,人也是灰的,平淡的像一灘死水,不起一絲波瀾。在這個灰色的城市裏,人們身處於一個不動盪不安的社會,擁有着百害無一利的舊思想,愚昧、無知又保守的狀態。

呼蘭河的東二道街上有一個泥坑。這個泥坑很大,又很危險,還在路上。這難道不應該填了它嗎?但迷信就像一個快速傳播的病毒,深深地植入在了呼蘭河人們的腦海裏。封建、動盪的社會,使他們不重視別人的性命,一個小孩子掉入了這個泥坑裏,但人們的反應令人失望,愚昧的思想,使他們認爲是“龍王”的`報應,人們認爲這個學堂有龍王在報復,便不讓小孩上學了,想走道,不說填坑,淨說拆牆,種樹,思想永遠不往正道想。聰明的只有孩子了,只有孩子纔會說出肉是瘟豬肉,人們永遠在逃避,爲自己找藉口,說服自己這是泥坑裏的肉,只有孩子才知道真正的事實,人們總是苦悶與寂寞的,這裏到處都是無知。

小團圓媳婦是一個12歲的女孩兒,愛笑,活潑。倘若她出生在這個時代——21世紀,那麼她可能是一個天真爛漫,正在坐在學校的桌椅上耐心的聽着老師講課吧!是一個對未來生活有着無限嚮往,期望的女孩兒吧!可惜她出生在那封建貧苦的社會。可憐的她,被賣到了老胡家做童養媳,母愛如水,哪呢?父愛如山,沒了!小小年紀,只因長得太高,怕別人不相信她是一個12歲的女孩兒,便將她的年齡謊報成了14歲。12歲的女孩兒啊,如今可能是手捧着的珍寶,可是在那個時代的人怎麼了?婆婆爲了一個下馬威,打着教導的名頭,天天毆打小團圓媳婦兒,直到打出病來了,居然不請醫生,而認爲是大神請她走,硬生生的折磨到死。一個12歲的女孩兒死去時,人們都來圍觀,看得津津有味,一個人死去人們把它當做飯後的談資,在場的人們,沒有一個人制止,沒有一個人幫助那個生來苦命的女孩兒。

難道,世界沒有了色彩,生活就是麻木的嗎,人也就是麻木的嗎?連人的良知、善心也不復存在了嗎?

我認爲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苦悶的。生活在一個看似輕鬆自在,無憂無慮,實際上是個封建、愚昧,保守又灰暗的小城中,身邊還圍繞着人性的麻木。這——難道不是童年的生活苦悶、悲慘嗎?估計只有慈祥仁愛的祖父是她童年生活中溫暖的陽光吧!可能是作者蕭紅童年的生活中最值得回憶與不捨的地方。

與蕭紅童年生活的呼蘭河這個小城,這個小城的人們相比,如今的生活是足夠好的了,不管是學習設施,人們的舉止,生活環境……不知好上多少倍,沒有比較,就沒有感激,我們該把不服嚥下,心懷感恩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7

讀小學時學過一篇課文叫《火燒雲》,那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晚霞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做教師又教過一篇課文叫《我和祖父的園子》,認識了一個“人來瘋”的小姑娘,神會了一位慈祥的老爺爺。無論是做學生,還是做教師,我和蕭紅註定有一場精神的約會,及至捧讀《呼蘭河傳》,我和蕭紅開始真正相遇。

童年的蕭紅是快樂的,在那個欣欣向榮的園子裏幹着自己想幹的任何事情,早晨學舌似的跟着爺爺搖頭晃腦地背古詩……爺爺寵着她,深愛着她。蕭紅的童年又是落寞的,通篇裏出現的親人只有慈祥的爺爺一個,天資聰慧解事很早的她終日與狗尾巴草、倭瓜、蝴蝶等生靈爲伍,甚至連黑暗塵封的後房也成了她的樂園。

追隨蕭紅的腳步,我穿越時空來到了當年蕭紅生活着的呼蘭縣城,眼前呈現出一幅呼蘭版的《清明上河圖》。她用細膩的筆觸記錄着家鄉的點點滴滴: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娘娘廟、搭草臺班子唱大戲、放河燈……甚至連賣豆腐、賣麻花的市井人物都走到了她的筆下。從她的文字裏我感受到了呼蘭縣城原生態的生活方式,瞭解到了當地很多的民俗風情。同時,我也感受到了蕭紅掩藏在心底的`那份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從20歲逃婚離家出走直到31歲英年早逝,蕭紅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寫起家鄉的一草一木卻是那麼的親切而詳盡,我堅信蕭紅的靈魂一定與家鄉永遠同在。

追隨蕭紅的靈魂,我感受到了作家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蕭紅的筆下沒有達官顯貴,全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她時刻關注着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命運。她關心賣饅頭老人冰封腳底的冰雪,她關心在嚴寒季節裏還得出門趕馬車車伕眉毛上的寒霜……特別是寫到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遭遇時,作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說她也是一個犧牲品,“照着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記錄的文字雖然很平實,似乎沒有任何褒貶,可沉靜的文字背後卻流淌着作者的一腔熱血,她抨擊着封建愚昧的思想,覺得這個世界應該有所改變。呼蘭縣城如果有色彩的話,我覺得應該是灰色的,但不是全灰,馮歪嘴子就給這灰色的天空增添了一抹亮色。磨官馮歪嘴子好不容易成了家,不幸的是老婆生第二個孩子時難產又離開了人世,當所有人都覺得馮歪嘴子又要喝酒、坐在磨盤上哭的時候,馮歪嘴子卻頑強地、堅韌地帶着兩個兒子活了下來。想必蕭紅對馮歪嘴子也是充滿敬意的!

著名作家茅盾曾經讚譽《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首詩值得反覆吟誦,這幅畫值得反覆賞析,這首歌謠值得久遠傳唱!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8

童年是一首憂鬱的詩文,赤誠卻不明媚,美麗而不美好,有時甚至是善於見人的,卻讓人流連忘返。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爲有《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着,在灰色的循環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裏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爲的他們,我們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小團圓媳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小童養媳,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幹活,也會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於,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時代。動盪時期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封建思想。因爲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願相信事實。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爲人死後,會到陰間裏去。人們就得做這麼一套:陰間裏怕是會餓着,會凍着,會累着。就得爲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供香,燒紙,人們爲了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片,人們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描寫出了一個喧鬧而又寂寞的呼蘭城。

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應該快快樂樂的生活着,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筆下童年是快樂的,是和快樂如影隨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裏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淨花園。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的十二點,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後的迷惘,撲朔迷離。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個一個的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蘭河傳》是“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9

手捧《呼蘭河傳》,坐在房間裏,陶醉在故事中。

這本書講述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東北呼蘭河畔一個小縣城裏所發生的一個個故事。這本書是蕭紅寫的,寫的淳樸,易懂。她在最後一章《尾聲》裏寫道:"以上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裏了。"雖然幽美的事情確實不多,但還是被我找到了幾件,讓我記憶猶新。

我最喜歡的一個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給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幹什麼。我把他的草帽給他插了一圈的花,紅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邊插着一邊笑,當我聽到祖父說:"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麼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來。從這段話裏可以體現出作者蕭紅小時候是一個比較頑皮的小孩,會和祖父開開玩笑,沒有什麼煩惱。但是,如果仔細讀《呼蘭河傳》的話,就可以發現,其實,蕭紅家中的後花園就是她小時候最好、最開心的玩樂之地了。比起現在,我們的玩樂之地,蕭紅家的`後花園就顯得十分渺小了。

到後來:那滿頭紅通通的花朵,一進來祖母就看見了。她看見什麼也沒說,就大笑了起來。父親母親也笑了起來,而以我笑得最厲害,我在炕上打着滾笑。祖父把帽子摘下來一看,原來那玫瑰的香並不是因爲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緣故,而是那花就頂在他的頭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鐘還停不住,過一會一想起來,又笑了。

蕭紅,耍了祖父一把,她爲自己在祖父帽子上的完美傑作而感到得意,她在書中多次寫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的,可見這樣的開懷大笑有多麼難得呀。

我認爲最悲慘的事就是在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這是在書裏第一章出現的一個鏡頭。泥潭有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都會遭受到災難,泥潭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泥潭裏。人們有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但沒有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我爲此而感慨:那些是多麼愚昧的村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只有順應社會,順應天意,認爲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就是他們的悲哀!

《呼蘭河傳》裏有一個人物——年僅12歲的團圓媳婦,剛來時她是那樣的健康、活潑。她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這樣陌生的環境裏,盡心盡力地做事。有一天,團圓媳婦要當衆洗澡,要說洗澡,還不如稱爲燙澡。裏面有一句形容團圓媳婦的話:小團圓媳婦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

這是多麼殘忍的事啊,一個12歲的小孩能承受的住嗎?終於,小團圓媳婦被村民折磨死了。

《呼蘭河傳》,女作家蕭紅寂寞童年的一曲輓歌,呼蘭河畔的一束風俗畫。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0

《呼蘭河傳》有一點非常吸引我,那就是文章的各個故事之間是分開的、各成一體,這是我想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地讀下去的原因,就像讀故事書一樣有趣,也許就是這種吸引力是我開始了閱讀。

第一個畫面就反映了人們的無知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裏邊。我想大家第一個想法就一定是填坑吧,但是他們的想法卻五花八門,可笑又引人深思,比如說拆牆,種樹,卻沒有想到了最直接的方法!

暗淡灰色的社會的畫面,平靜的描述把我們帶到了呼蘭河一個並不繁華的小城,呼蘭河傳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諷刺,看完這本書我真爲當時的社會風氣感到痛心疾首,我彷彿看到了小團圓媳婦在熱水中的掙扎,彷彿看到了婆婆抽貼時的滿臉心疼,又看到了雲遊真人拿着那些所謂的驅妖道具在哪兒瞎擺弄。與其說團圓媳婦是被燙死的還不如說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個時候的社會完全都是灰色的,那兒的人真的`很善良,但爲什麼就拋不開那些封建的思想那?也許在他們的思想裏只有順應天意吧,這難道不是她們的悲哀嗎?看這本書的開頭我感覺十分輕鬆,全是一些童年趣事而到後面卻感覺有點沉重!在這裏到處可見人們的無知,他們只是因爲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發生,讓我無法評價到底哪個該同情,哪個該痛恨。

這本書也徹底反映了當時的地位的重要,從有二伯來說吧,和書裏的其他人一模一樣有真名,但爲什麼要使用假名呢?每當掌櫃的叫他有二爺,有二伯,二掌櫃他便喜笑顏開,這是因爲他覺得伯,爺這個字地位輩分高。而小孩子叫他小有子他便開始追打他們,這說明他還是十分有自尊的。

其實他也十分值得同情,他的一系列上吊,跳井,最後還念念不忘柴堆上的小洋蠟,在別人看來這純粹是滑稽戲,但也說明了他的無奈,這也許是爲了表示他的存在把!還有就是他十分平窮致使他的偷竊行爲,這是一種可悲的方法,也說明了他在我家的地位低下。他也十分勇敢,猶如他在晚上唸的一樣:“毛子在街上跑來跑去,那大馬蹄子跑得呱呱地響,我正自己煮麪條吃呢……”“殺又怎麼樣!不就是一條命嗎?”說明他的勇敢,還有一次他被祖父毒打一頓而他卻跟個沒事人一樣呢!

這本書不僅形象生動,還有大量的諷刺意義呢。

回憶童年不但使自己得到久違的快樂,也是衆多的讀者得到快樂。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1

記得在不久前的月考閱讀裏讀到了蕭紅,讓我帶着一種不同的心情去聆聽這個“貧民作家”的童年。

我也曾回憶童年——衣食無憂,沒有做不完的作業,沒有刷不完的題,明天唯一煩惱的事是明天怎麼玩。蕭紅也回憶童年,這本書就是她的童年,但我們腦中的那個孩子似乎截然不同。成年人在回顧童年之時,向來不是懷着輕鬆的心情的。更何況,蕭紅童年生活的呼蘭河畔,善良的勞動人民如此的貧苦、無望、愚昧、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難發現,那許多藏在表面平實甚至歡快的故事下的寂寞悽婉。風景寂寞,蜂蝶在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着,“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人更是經受不住風霜雨的,被自然拉着默默離開人世,“至於那還沒有被拉去的,仍舊在人間被吹打着”。

這些傷痛在作者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蒼涼的調子,在未來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無數灰白的日子裏,祖父家的花園便是“我”生命中最亮麗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花園裏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祖父是最關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給“我”帶來無盡的喜悅和幸福。祖父教詩,祖父烤鴨子,祖父慈愛的話語,都是“我”心頭最溫暖的感動。

“我”是多麼希望能和最愛的祖父長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時間在流逝,“我”在長大,祖父在變老,終於有一天,“祖父幾乎抱不動我了”,幸福的時光原來也在漸漸離我遠去。祖父家的後花園,就像一座象牙塔,爲“我”的靈魂提供了一片美麗的棲息地。然而園外的世界,終究是殘酷的——這就更爲作品增添了一層無奈的感傷。

但灰色中又不時沁出一絲紅色,就像新生的太陽般給人以希望。

人的生命的堅強與生存的不息掙扎。馮歪嘴子死了老婆後帶着兩個孩子,一個四五歲,一個剛生下來。那個剛生不來就沒孃的孩子竟然沒像人們意想中的死去而是“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蕭紅筆下有屬於女性本能的對生命的愛。

童年最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通過文字挽留快樂,來抵擋悲傷,以悲傷作爲生活本體的快樂。這種悲傷是無以名狀的在我們每次看到這些快樂的事時,想到這些快樂的事已經流逝。”悲涼之霧,遍披華林“。當一朵花開時,作者同時看到了花的凋零,當她盡情描寫花的豔麗的同時,展現給我們的同樣是花的枯萎,與虛無一樣是生命的悲美。

終於,在《呼蘭河傳》中讀懂了這位“貧民作家”,處在悲涼,愚昧的時代卻仍試圖給人以希望,讓灰色的童年綻放接收的光。想想自己的童年,不是正經歷着中國的日新月異嗎?既然我們不必悲天憫人,又何不努力學習,書寫屬於我們零零後自己的金色時代呢?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2

之所以買這本書,完全是看了兩部關於蕭紅的電影,一個是湯唯主演的《黃金時代》,一個是宋佳主演的《蕭紅》。因爲是爲了紀念蕭紅誕辰百年而拍攝,所以這兩個影片時間很近。兩部電影雖然很像,但是沒什麼可比性,對於個人而言總之都不錯。講的都是蕭紅同一時期的故事。所以我纔對蕭紅產生了一點點的興趣,百度了一下,便買了這本書。不是爲了書而買,而是爲了一個人,一個談不上喜歡又有一點點好奇的一個人。

這本書分兩個部分,前部分是《生死場》看得很仔細,裏面有幾處描寫挺有趣,一會我會把原句寫在下面。那個年代對我來說只能去想像了。主要講了一些農村裏的人民平庸的一些生活,一面受地主壓迫,一面爲了生存而奔波。沒什麼人生意義,但沒有意義的人生正好是那個時候人們生活的真實體現。後來日本人來到了這片土地,便像惡魔一樣破壞這片土地,破害這片土地上窮苦的人們。。。。。。

“菜田裏一個小孩慢慢的踱走,在草帽的蓋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類。”

“菜田的邊道,小小的地盤,繡着野菜。”

還有胡風對《生死場》讀後感裏的一句:

“蟻子似地生活着,糊糊塗塗地生殖,亂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種出糧食,養出畜類,勤勤勞勞的蠕動在自然的暴君和兩隻腳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生死場》讀後有一種沉重感,不是因爲那些人的痛苦而沉重,而是因爲這些都是事實,是中國歷史不可掩蓋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呼蘭河傳》。很遺憾,我看得不夠認真,一點也不誇張,我幾乎是囫圇吞棗的把後半部分看完了。原因是我不喜歡!對不起,我不是不禮貌,就像菜品衆口難調一樣,小說也是這樣。我沒說它不好,只是我不喜歡,只是我想說真話。我想蕭紅寫《呼蘭河傳》的`時候心情也許不好,或者是那時她的身體就已經不好了。就像是一個老婦人在生病或老了的時候講述一些過去的事情一樣,有點繁瑣,有點羅嗦。一章可以用一個段落就行了,可她卻用了好幾頁紙面;一個段落用一句就可以代替了,可是她又前前後後用不同的字組成句子,來表達同一個意思。好像前三章都在講的是一個事,哦不,前三章根本沒有講事,只是描寫了小小的一個村子。後來就是講述一個女孩的少年時代,很多人說這是蕭紅的自傳,可是我無所謂了。最後我再說一下,我必須承認我就是目光短淺,讀小說時只顧一時的痛快。我一點也不否認這是一本好書,只是不和我這個小斯的胃口而已。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3

有一天媽媽在亞馬遜買書,順便幫我選了一本《呼蘭河傳》。這本書我已經盼望很久了,是我們趙老師推薦閱讀的,今年語文書第十九課《我和祖父的園子》就截選於這本小說。所以,快遞員叔叔把書送到,我就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 一翻開目錄看到“祖父祖母”那一章,我眼前一亮,立刻翻到那一頁。於是蕭紅用她的文字帶着我走進了北方的那所院落。正是春天,鳥語花香。鳥兒啾鳴,花兒在清風中搖曳,一院子的香味兒。我和祖父在院子裏休憩,一切都這樣安靜而美好。在這個院子裏,有我最美好肆意的童年。蝴蝶,蜜蜂,蜻蜓,祖父種的蔬菜,不結果的果樹甚至有狗尾巴草……這裏的一切都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

我在這個院子裏看到了很多趣事,讓人忍俊不止:我家的房頂上竟然能長出味道鮮美的蘑菇,爬到房頂採蘑菇的人把屋頂踩個洞,鞋子直接掉進煮粉條的大鍋裏,鞋上的黃泥攪的一鍋粉條都成了黃色的'。我笑了再笑,爲這院子給我製造的各種歡樂。 然後我翻到下一章,這回我看到了老胡家娶團圓媳婦。晚上我隨便吃兩口飯,就想去看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長的是什麼樣子了。可是祖父的飯總是也吃不完,一會要一些辣椒油,一會兒要一些鹹鹽面的。我等在那兒急得頭上直冒汗,眼睛直眨巴,恨不得跺着腳拽着祖父的衣服袖子就走,又恨不得不等祖父了,直接從牆頭上跳過去看。好不容易看到了,團圓媳婦兒的樣子卻和我想像的一點也不一樣,竟然就是一個比我大幾歲的孩子,長長的辮子,黑黑的臉,一直笑。可是過了沒幾天,那家就開始打團圓媳婦了,說是給媳婦立規矩,天天打,天天聽到哭聲。後來那團圓媳婦病了,又是找偏方,就找來跳大神的,最後愣是把團圓媳婦給折騰死了。這是一個悲傷的,讓人憤懣壓抑的故事。我從那個書中的那個小城逃離回來,還原成現在這個十二歲的少年時,仍然在替書裏那個同齡的女孩傷心悲憤。 伴隨着蕭紅的文字,我去了三十年代的時空,認識了遭人訕笑的王大姐,寄食的有二伯,自食其力的磨倌馮歪嘴子……

體會那時社會最底層的人們的生活,痛恨那時人思想的無知,感受他們活着的艱辛,見證他們生存的努力。回過頭來再想想我所抱怨的生活,或許真如媽媽平時說的“憶苦才能思甜”。我應該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學好文化知識,爲建設更美麗的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4

沒有打五顆星是因爲,這本書讀着蠻沉重的。n說文采吧,幾乎沒有。因爲通篇作者的用詞都特別樸實無華,就是像聊天拉家常一樣的敘述,回憶自己童年時期的所見所聞所感。文字真的特別平淡,沒有什麼修飾和華麗詞藻。但是讀來就是覺得特別悲涼。充滿了諷刺和拷問,人心也特別受到震動。n因爲我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時代。但是某些場景,某些社會現狀,我們還是能有感觸的。比如文中講述的迷信場景。我們小時候也有遇到過一些封建迷信。比如孩子生病了,就覺得是不是有小鬼上身了?然後治療的偏方就是在牀底下豎起一個雞蛋。總之也聽聞過一些情況。但是沒有作者描寫的那樣恐怖,因爲活生生弄死了人命。這是很殘酷的。n文中的小團圓媳婦,真的讓人覺得很揪心。一個活蹦亂跳開朗活潑的小女孩,十二三歲,花樣年華。但是不幸的成爲了童養媳。然後開始了她的悲慘命運。不想重複講述,只是覺得無可奈何的悲痛。我作爲看客,是覺得很殘忍的,很無力。然後只有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樣恐怖可怕無知又愚昧的社會。n看這樣的文章,會心生悲涼,又會特別慶幸。文中提到的兩個讓人感覺溫暖的人物,一個是作者寫的.祖父,還有一個就是拉磨的馮歪嘴子了。作者並沒有刻意去刻畫任何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都是日常瑣事中的簡短交流中,透露出這個人物的特徵。在那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還有那樣溫情的人存在。只是這份溫情,在整體的冷漠無知中,顯得特別微不足道。n文中有一段火燒雲的描寫,應該算是整篇文章中比較有色彩的描寫了。然後跟隨作者一起感受她那充滿童趣的童年生活,也是讓人懷念和回味的。到了後面的文風,就開始顯得有些刺傷人心了。特別對於女性的悲慘命運的敘述,想來女性讀者讀完會更有感觸吧。n男女平等,或者是人權的提升,在我們的社會,還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但是也比以前的社會要進步很多。所以看完這樣沉重的書,不應該沉溺在那樣無助的情緒裏。還是要反思目前的現實生活。如果可以,我們不要做一個冷漠無情的人,如果可以,我們要做一個自尊自強的人,無論什麼時候,我們要學習,成長進步,擺脫落後和愚昧。活着,在什麼年代都是一件難事,但是我們總有活着的責任和義務,然後還有夢想和存在的意義。所以,努力的去生活吧,就像不曾受到傷害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