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精選]

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精選]

呼蘭河傳讀後感1

童年,在我們眼中,它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所以人們常說,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難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蕭紅也是這麼覺得的吧!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時代,單純的人們,落後的生活現狀,愚昧的精神狀態。這一個個慘淡的景象就是整個呼蘭河小鎮。

假期裏,一本《呼蘭河傳》給我的感受頗多!

作品中描寫了單純的"我"經過幾次大變故後,回想起了童年時代的一樁樁往事:伴"我"成長的大泥坑子,有着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後園,留下了快樂的童年印記;迷信鬼神的人們,給生了重病的小團圓媳婦舉辦各種驅鬼活動,最終白忙一場;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實勤懇,對主子從不懷二心。

書中的故事情節生動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個性分明!在衆多鮮活的人物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小團圓媳婦。

小團圓媳婦是她後來的婆婆花了好多錢買回來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罵她、打她。之後,她就生了一場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憐的。可是,做婆婆的畢竟不能袖手旁觀,請來鎮上的人們幫忙。呼蘭河鎮的人們太純樸善良,這個出了個偏方,那個請了個神醫;但鎮裏的人們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藥、熱水湯驅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個人,被她們折磨來,折磨去,最後無人問津直到死去。

多麼令人痛心,多麼令人悲憤呀!那時的人們真的.是太愚昧!生活的平凡並不可怕,但知識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僅僅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呀!我慶幸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遠離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個擺脫落後愚昧的知識時代!

故事的結局是悽慘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廚子也去世了,父親母親也不知去哪裏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時代,單純的人們,落後的生活現狀,愚昧的精神狀態。這一個個慘淡的景象就是整個呼蘭河小鎮。

呼蘭河傳讀後感2

《呼蘭河傳》是一首敘事詩,一幅多彩的山水畫和一串悲傷的歌謠。灰色的基調,平靜的敘述和暗淡的畫面.帶我去了呼蘭河——號的一個小鎮。

作者蕭紅向我們展示了小城市的人們屈服於傳統、迷信、無知、麻木甚至殘忍。作者無情地鞭打他們,但也同情他們。

書的開頭解釋道,東二道街的大泥坑是戲劇的舞臺。汽車翻倒了,馬卡住了,豬窒息了。所以人們忙着擡車和馬。有人說要拆牆,有人說要種樹,但沒人說要填坑。也可以看出這些人是多麼無知和固執。他們不知道如何順應社會和命運。這是小城鎮人民的悲哀和當時的社會現狀。作者抨擊他們沒有改變現狀,同情他們有限的思想。

書中有一個孩子曾經掉進泥坑,是學校校長的兒子。人們認爲是因爲學校建在龍王廟裏,與龍王相撞,才懲罰了人們。所以即使有些人也不希望他們的孩子去上學。可以看出,當人們最需要接受教育、最需要敞開心扉的時候,卻過分迷信、不重視教育,這說明人們屈從於傳統,愚昧無知。他們也寫下了他們可憐和悲傷的想法。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胡夫家族的重聚媳婦。她只是一個12歲的女孩,應該是最活潑的,但在一個無辜的.年齡,她已經是一個妻子,被婆婆虐待,掛了三個月,只是爲了讓她服從。可以說,生不如死,就像一個囚犯。甚至在她生病後,人們用各種民間療法和偉大的神來虐待她,甚至讓她在沸水中洗澡和暈倒一次。儘管她很窮,但沒有人願意幫助她。最後,他悲慘地死去了。但是她的婆婆只愛她自己的錢。作者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們的迷信、無知、麻木和殘忍。他還對媳婦團聚表示同情,並批評當時的社會風氣極其惡劣。

事實上,小城市的生活並不糟糕,但它們只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創造出來的。

團圓媳婦、王小姐、馮偉最的悲劇都是封建迷信和冷漠造成的。呼蘭河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呼蘭河傳》以灰色的基調、平靜的敘述和暗淡的畫面描繪了當時的黑暗社會。它以通俗的故事來批判封建倫理、社會風氣、麻木不仁的人性。它讓人一口氣又一口氣,這種情緒久久不能抑制。

呼蘭河傳讀後感3

茅盾說,蕭紅是以含淚的微笑回憶呼蘭河這座寂寞的小城。他並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對於茅盾的這一評價,“並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這一點,讀過以後深有體會。但我並不認爲蕭紅的《呼蘭河傳》是敘事詩風土畫或者歌謠,或者說,這些並不夠。

隨季節消長的大泥坑及因此而有的便宜豬肉,夜一來就有的蛤蟆叫和蟲叫,八月的女人漿衣服、拆被子、錘幫錘,早晚街巷叮叮噹噹的亂響……日子不溫不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這樣的小城裏,生活理應如此,卑瑣而平凡。

呼蘭河城裏的'人信大神二神,拜娘娘廟,有爲纏綿病榻的親人請來的大神,就有呼朋引伴翻牆頭看跳大神的鄰里。鼓聲敲得有腔有調,趕上雨夜就格外淒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請神爲了治病,卻使街坊感慨興嘆,終夜不能已的也常有。不知是天上的神太忙,來不及庇佑這卑微的生命,還是這大神功力尚淺,不能通靈?“人生爲了什麼,纔有這樣淒涼的夜。”第一次看到此處,覺得這樣的感慨實在突兀莫名。蕭紅一生與貧困苦難爲伴,悲劇緊貼她的肉身,對一個女人,她經歷的實在太多,用她自己的話說,一生走的都是敗路。蕭紅最後淪落於香港,病魔纏身,寫回憶錄,寫呼蘭河傳。“老,老了也沒有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着。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經歷了這一世的風雨,生於她,也未免沉重。遲子建的北極村是純澈的明麗油畫,大朵的葵花和夢裏的家;蕭紅的呼蘭河城是輕描淡寫的水墨,生命走到如此,她已調不出許多色彩,只得用簡單的灰白墨色塗出一片黯淡與寂寞。

《呼蘭河傳》是一部很單純的作品,沒有太多複雜的人物性格與情節,像是在講故事,而不是演劇本。生者如蕭紅,想必很難再用控訴與疾呼來一發胸中苦悶,所以呼蘭河傳儘管“好看”的很,卻同樣“難言”的很。就像一個虛弱的病人,回憶着有過生活,儘管想要努力微笑,卻難掩哀傷。因爲過去越是單純,就襯得現實越發傷痕累累。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如何,爲什麼那麼悲涼?”

這又何嘗不是她的人生一嘆?

呼蘭河傳讀後感4

《呼蘭河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本經典著作,在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中位列第9,作者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蕭紅的《呼蘭河傳》散發着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儘管我和她屬於不同時空的兩個人,但是我讀着讀着彷彿也回到了那並不繁華的小城——呼蘭河,感受頗多。

《呼蘭河傳》猶如一幅巨大卻栩栩如生的畫卷,讓我看到了已經遠去的歲月,讓我深深地體會到那段日子的甜與苦,感受到世間的溫暖與刺骨。

此時,我的眼前晃動着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正在一句一句大聲地跟着瘦長的、笑盈盈的祖父唸詩:“少小離家老大回”、“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重重疊疊上樓臺,幾度呼童掃不開”.......祖父用憐惜的目光看着只有幾歲光景的蕭紅,擔心她會喊破喉嚨,每每忍不住提醒她“房蓋被你擡走了”。祖父帶蕭紅到菜園子裏摘玫瑰、勞作、玩耍,用黃泥裹着淹死的小豬、鴨子,燒得香噴噴的給蕭紅吃......這些點點滴滴溫暖着蕭紅兒時的記憶,也溫暖着我的心。

蕭紅的回憶中也有着苦痛,這些苦痛猶如一把鋒利的刀子,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小團圓媳婦只是一個充滿童真無邪、拖着兩根又黑又粗的辮子、僅僅12歲的'孩子——跟我們差不多大呀!惡毒的婆婆爲了顯示自己的“威嚴”,連續一個多月對她進行打、罵、擰、扎,把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折磨得神志不清,最後爲了“驅魔”,竟然使小團圓媳婦魂歸故里了!讀完這個故事,我心中是萬般難受,恨不得找條鞭子狠狠地抽抽這個愚不可及的老太婆。愚昧真的可以殺人啊!

生活苦也罷、甜也罷,呼蘭河是蕭紅心頭揮之不去的“夢”,承載了太多她成長的印記。讓我們再次夢迴呼蘭河,追隨蕭紅的足跡,用一顆善良、熱情、奮進的心來好好珍惜、感受這如夢的童年時光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呼蘭河傳》,作者:蕭紅,原名張迺瑩。全書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初,發生在一座被封閉的小城————呼蘭河城中一段悲慘的故事。

《呼蘭河傳》中描寫了許多人物。而我最喜歡"祖父"這個人物。祖父是個身材很高大,很健壯的人,手裏總是喜歡拿着個長手杖。祖父是個非常慈祥、和藹可親,脾氣又好的人,當他遇到孩子時會經常和孩子們開開玩笑。他每次笑得都跟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似的。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就像我的家人一樣。

而且,祖父還很會"做飯"。呼蘭河城有一口井,不管豬、鴨……掉到井裏,祖父總是如獲至寶一樣把它們撈上來,爲捱餓的蕭紅做上一頓美味佳餚。祖父把它們裹上黃泥,用火一烤,再加點鹽和蔥,香噴噴的"大餐"就做好了。祖父一邊看着蕭紅狼吞虎嚥的吃着,一邊關心的讓蕭紅慢點吃,別噎着。每次蕭紅都能吃得飽飽的。每看到這個情節總讓人感到滿滿的親切感。因此,祖父成爲全書中我最喜歡的人。

說完了最喜歡的人,再來說說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情節————"小團圓之死"。

小團圓,她是胡家用8塊錢買來的童養媳,她原本是個梳着兩個大辮子,性格開朗、人又漂亮的` 2歲女孩。但來到胡家後經常被殘忍的"婆婆"毒打,小團圓身體越來越差,變得非常虛弱,終於小團圓病倒在牀上,面色發黃。可惡的婆婆爲了讓她活下來,用了各種歪門邪道的方法去"救"她。比如,用"跳大神"的方法非但沒能救活小團圓,反而小團圓差點被燙死。又比如,用"抽貼"的方法既浪費錢財又耽誤了治療時間。最後她還是在痛苦中死去了。雖然小團圓無法掌握自己人生的悲慘身世讓人嘆息,但殘忍又無知的婆婆更可惡。

讀完這本書,給了我很多感受。世界上有些人內心是邪惡的,總會爲了自己一時的爽快,而不惜毀掉別人的一生。但世界上也有更多像祖父一樣的人,他們善良,向世人傳遞着快樂。

這本書也讓我懂得了更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我會好好珍惜它。

呼蘭河傳讀後感6

冰心說:“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落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桂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也認爲,書就像調味劑,讓枯燥的生活變得活力四射。在今年寒假中,當我關上這本書時,心中早已有了這種感慨。它就是—《呼蘭河傳》。

書如其名,作者蕭紅以回憶自己與家人的趣事和自己故鄉呼蘭河城所發生的事來寫的。整本書一共有七個章節,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是第三章的一段對話:

等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滿留着尾巴草的一片地,他就問我:“這是什麼?”

我說:“穀子”。

祖父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說:“是的”。

我看祖父還在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裏拿來你看。”

我跑到屋裏拿了鳥籠上的一束穀穗,遠遠地拋給祖父了,說:“這不是一樣的嗎?”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說:“穀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則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就像狗尾巴。”

看到這裏的時候,我不禁笑話作者連狗尾草和穀子分不清。過了一會,笑夠了,又想起自己小時候何嘗不是這樣呢?不知不覺,從發呆變成回憶,從回憶變成身臨其境,這種感覺似乎像極了作者回憶時的樣子。

書中有濃濃的親情,有美麗的“火燒雲”,有作者的家鄉——呼蘭河城,城裏有荒涼的小院,有性格古怪的二伯。而這些,看似沒有關聯,實際上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合起來卻是作者對鄉親鄰居、親朋好友的思念,對家鄉的想念,更是對年少時的一份回憶。

作者最後一句話說的很對——“書中並沒有什麼優美的故事,但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卻都充滿了回憶”。

是呀!難怪作家葉文玲《我的“長生果”》中的一句話:“作文要寫真情實感;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鑑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還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

呼蘭河傳讀後感7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本書,這本書叫《呼蘭河傳》,是著名女作家蕭紅的一本自傳體著作。

《呼蘭河傳》講述的是蕭紅童年時發生的故事,第一至第二章講述的是呼蘭河小城的風貌風俗,第三章及第四章寫的是蕭紅童年時發生的故事,最後三章講的是小鎮上不同人物的悲歡離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鎮上的旁觀者,作者從側面,通過這些旁觀者的行爲語言表達了他對人心炎涼的感嘆。

蕭紅幼年時和他最疼愛的祖父住在一起,生活十分快樂。但與之對比的是我讀到結尾時,結局卻令人難以置信。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着,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聽說有二伯死了。老廚子就是活着年紀也不小了。

東鄰西舍也都不知怎樣了。至於那磨房裏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則完全不曉得了。”這一段震撼了我,原本生活安靜、美好的地方,最終變成了一片荒涼的場景,這讓我又想到了小說的另外一個主題,人心的荒涼。

曾經有人說,世界上最令人討厭的人就是旁觀者,在書的第五章,首先小團圓媳婦被買到老胡家時,就被看熱鬧的人擠滿了。然後小團圓媳婦的婆婆連打了她一個月,而那些看熱鬧的人卻說她打的不夠狠。到了小團圓媳婦被婆婆逼瘋的時候,他們又跑出來出主意,後來小團圓媳婦被活活燙死,他們又開心的.聊起天來,眼前這一切悲劇好像都不存在似的,沒有一個人想起這個12歲的小姑娘。我又想起我自己來,我曾經當過不知道多少次旁觀者,同學打鬧時,同學和老師吵架時,同學生氣時,我都當過旁觀者,那時我的內心是冷漠的。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要尊重每一個人,否則自己遲早也會成爲一個被人恥笑的人。

呼蘭河傳是一本文筆細膩的書,通過小城的生活描寫,勾畫出作者許多美好的回憶。又通過旁觀者的視角,描寫了人心的溫暖與冷漠。這本書,我覺得所有人都值得一看。

呼蘭河傳讀後感8

讀這本書的時候想了很多關於讀書這件事。上學的時候鼓勵讀書,但是給讀書設了一個“框”:要讀好書,讀對學習、對成長有好處的書,“框”內的鼓勵,“框”外的禁止。這原本是好事,五千年文明傳下來那麼多書,這個“框”是個讀書的捷徑,但是也帶來了副作用,那就是讀書時帶有很強的目的性。

上高中的時候讀書最多,那個時候大家都讀優美的抒情散文,爲的都是在高考的作文中可以寫一個抒情的排比段做開頭,詩一樣的'排比段做結尾,《讀者》、《意林》之類的雜誌如同抗生素一樣起效快被推薦,但是《平凡的世界》、《呼蘭河傳》之類的小說就是中藥,見效慢被放棄了。

工作之後,沒有了語文課也不需要寫“八股文”,突然對讀書這件事迷茫了,我該讀點什麼書,再翻起《讀者》,裏面的心靈雞湯讓我覺得很膩,沒有什麼比踏踏實實的工作更有用,早就過了那種靠一篇文章就能把秉性都改變的年紀,就算是能改變也是量變引起的質變,也許你已經努力慢慢的改變了,只是這篇文章提醒你認識到了這一點。

書還是要讀的,最終選了一本蕭紅《呼蘭河傳》,還有選的過程就好像我的時間是多麼的寶貴、利用率多高,就好像我沒有時間看電影、喝啤酒、在網上打發時間一樣,假如看了一本對我沒有用的書時間浪費了太可惜。現在想想都覺得可笑,玩的時候大把的揮霍時間,從沒有覺得可惜,讀書的時候倒算計起時間來了。一開始讀的時候還是心心念唸的想從書裏學到點什麼,比如讀到:“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冤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裏邊非常苦的,想託生,又找不着路。

這一天若是一個鬼託着一個河燈,就可以託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之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河燈這件事情是件善舉”,之後很開心,覺得學到了東西長了知識,如果這就是我讀書的目的,那何必去翻着厚厚一本書,找這麼個知識點,直接看民俗常識不是更直接?

呼蘭河傳讀後感9

生命如秋葉般一吹即逝,雖着有華麗的金裝,卻一碰即落,脆弱不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一個貧苦的小城,每個生命的消失都不值一提。

“我”的家鄉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城一一呼蘭河。她家在一個大庭院中。在這裏,有人死了便是死了,即便活着也如同死了般。連小城中的生活都是反反覆覆、枯燥乏味的。每隔幾月就會舉行一次“精神盛舉”——祭拜鬼神,熱鬧也不過是過度迷信引起罷了。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生都只是平平坦坦地過去了。

亂世的熱鬧來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在平淡的生活中也曾有一個生命成爲了亮點,卻慘忍地熄滅了。

生命是頑強的,但又是脆弱的。年僅十二的小生命,卻逃不過婆婆的毒手。小團圓媳婦被婆婆虐待,不幾天便得了重病,迷信的婆婆用了各種辦法治病。跳大神的大神說要用開水燙才能好,婆婆迷信便依了,她被開水燙時許多人圍觀,無一人阻攔,不久後她就死了。在她重病時依然對“我”笑,最後在衆人眼前死去。

馮歪嘴子也是極慘的一位,他一直生活在人們的流言蜚語下。在人們口中,他並非什麼好東西,其實他善良、大方。在後來的'生活裏,他與王姑娘在一起了,生了兩個兒子,然而在生下第二個兒子後,王姑娘死了。人們的亂罵與王姑娘的去世讓他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在結尾,他看到兒子,又找到了活的希望。

呼蘭河城的人們,比石頭還冷漠,比惡魔還惡毒,甚至視生命如塵土,他們苟且地活着。在生活的壓迫下,他們早已忘卻了生命的價值,變得不堪入目,憐憫之心也早已化成了虛榮心。在小說中,有一句話直接體現出了他們生活的艱苦及無奈,一羣窮人來到扎彩鋪說:“人活着還不如死了好。”

生命本該是無價的,是頑強的,是多彩的,但再怎樣也避不開社會的黑暗。小說的背景都是黑暗的,無時無刻都散發着化不開的悲涼感。在“我”的童年中,只有祖父能給予溫暖。讀的過程中,也有與祖父一同在後花園戲耍時才能感受到色彩,如同黑暗中零碎的光亮,似明非明,被黑暗籠罩。

沒有目標與理想的生命,就如同空氣般的存在,黯淡無光,毫無意義。如今的生活,有理想的人、琳琅滿目的城市、良好的教育,生命已不再只是塵土,已是如浩瀚海洋般的存在。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在閱讀《呼蘭河傳》這本書時,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馮歪嘴子。在小說的前六章中,小團圓媳婦、有二伯、老廚子等人物無不反映了封建社會對人精神的蠶食,讀來讓人的心一點一點地沉重;可是在第七章,作者描繪了一個與他人截然不同卻又藕斷絲連的馮歪嘴子,他成爲了灰暗的呼蘭河城上一抹亮麗的顏色。

馮歪嘴子與其他人物藕斷絲連,是因爲他本質上和其他人並沒有區別:作爲一個小磨坊的磨倌,他娶妻生子後無處安身,妻子死了他不得不獨自拉扯兩個孩子。他和其他人一樣逆來順受,像是低等的植物一樣生存。但是他非常明顯地區別於其他人的一點是,他改變了自己對生活的態度:當別人面對打擊都已經麻木的時候,他仍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挑戰;當其他人只着眼於當下的苦難時,他卻帶着美好的願望憧憬未來;當其他人面對絕望只表現出絕望時,他卻能從絕望中找到希望。別人嘲笑他的命運,他不當回事,反而使別人感到恐懼:這樣活着是可能的嗎?世界上有這東西?

有的,當然有的。正是這種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才使我們擁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才使我們沒淪落到與麻木者爲伍的地步。積極是麻木這塊廢墟上生長的薔薇花,歷代各種各樣的人都在堅守它。

比如,在雨果所著的《巴黎聖母院》,卡西莫多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生來就奇醜無比的他遭到了衆人的拋棄與厭惡,被主教收養寄住在聖母院裏。儘管命運對他如此不公,他仍有顆積極追究美的心,最後因爲追求所愛之人而死。卡西莫多美麗高尚的心靈最終勝過了他醜陋的外形。

再比如蘇東坡,身爲大文豪的`他仕途卻一再受挫,接連遭貶。可蘇東坡並未像柳宗元那樣被懷才不遇所困擾,相反,他懷着積極樂觀的心態寫詩自勉,不論在怎樣的困境裏都在爲百姓服務:修建蘇堤、烹飪東坡肉、練書法,併成就了一代文豪的佳名。後世學者評論到:蘇東坡的文化已經根植於中華文化,若將它兩根拔起,中華文化將千瘡百孔。

一段積極的人生是思想荒漠上的一朵薔薇,它不僅出現在呼蘭河城裏,在聖母院裏或蘇東坡身上,它早已根植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積極地面對生活,爲這個世界增添一抹生機。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寒假,正似箭一樣,一下子就沒有了;正似一陣風,一瞬間就不見了蹤影;正似飛機一樣,在天空中立刻飛遠了。我在這個寒假裏,閱讀了六七本書,如:《百萬英鎊》、《三國演義》等等。其中,我最喜歡蕭紅創作的《呼蘭河傳》。

蕭紅,她是一位孤獨的女詩人,原名叫張廼瑩,是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文壇最負盛名的女作家。1911年6月2日出生於黑龍江呼蘭縣(就是現在的哈爾濱市呼蘭區),與張愛玲等女詩人,並稱爲“民國四大才女”。她在1942年,在香港病逝,時年僅31歲。她在短短的八年裏創作生涯中,留下了60萬字的文學財富。

這一本書一共有七章:第一、二章寫的是呼蘭河的風景和情感;第三、四章是談談家中的親人和生人;第五、六、七章“描繪”的是獨立的一個有特點,有個性,很特別的`人物。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要七十歲了。祖父對我特別和藹可親,每天,祖父都在後園裏邊,“我”也跟着祖父在後園裏邊;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就戴個小草帽;祖父裁花,我也栽花……長大了,我也就經常拉着祖父的手,帶他一起去後園玩。一入後園,就立刻變成了另一個世界了。而且,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開心的一笑,常常笑的跟小孩子似的。祖父長得很高,身體無比健康,手裏總愛拿着根手杖,嘴上則不住地抽着旱菸管。每一見到小孩子,他都喜歡開個玩笑,說:“你瞧,天空飛着個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帖子給取下來了,有時放在長衫邊下,有時放在袖口裏頭。他就說:“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子啦。”然後,小孩就向他要帽子……

這本書即深動又感人,而且,還保留着當時時代的痕跡與特色。她童年最喜歡跟和藹可親的祖父玩,即開心又幸福,每天想睡就睡,想玩就玩。自由自在的像在天空飛翔的鳥兒,快快樂樂,沒有煩惱。我也很嚮往她那種快快樂樂,無煩惱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暑假的時候這本書深深的吸引着我。

《呼蘭河傳》是作家蕭紅寫的一篇半自傳,記敘了作者童年發生的一些事情。裏面的內容無關現在,也無關未來,只是蕭紅對自己無憂無慮童年時代的一個回憶。她既沒有美化它,也沒有醜化它,而是以一個現代主義作家的態度描繪了一個長長的舊夢。灰色是整部書的色彩,語言悽婉,純淨樸素。堪稱世界文苑的一朵奇葩。

這本書又不斷吃人的大泥坑,有性格怪異的有二伯,有蕭紅和爺爺玩耍的大花園,有人們求子的娘娘廟......

其中最爲深刻揪心的是小團圓媳婦那一章節,讓我看到舊社會殘酷黑暗的'一面,人們思想的極度落後,迷信愚昧深深的圍繞着人們。小小的年齡就被買作童養媳,千里迢迢嫁到胡姓的一位人家,因爲自己活潑開朗、大大咧咧而遭受到婆婆打罵,她不過十二歲的一個女孩子啊,身材高大怕別人說她於是謊報年齡十四歲。被婆婆用燒過的鐵鉗烙腳心,被吊在大梁用皮帶抽,昏了用涼水澆,認爲這可以使她更“懂事”更像小媳婦樣子。不過一段時間,小團圓媳婦被折磨病了,婆婆認爲她身上有鬼,於是用盡各種迷信的偏方:請雲遊真人抽帖、請人來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開水中煮三次,暈一次用水澆一頭醒來繼續煮......等到她昏迷了六七天後還被婆家人剪辮子休妻,最後小團圓媳婦被無辜的折磨死了。

多麼可悲的舊社會啊,十二三歲正是踏入初中校門,盡享青春美好時光的年紀,但在那時候小團圓媳婦就已遭受這麼多的痛。由此可見,舊社會農村是多麼可怕,它就像一堵黑暗的高牆,使人們思想跟不上時代文明的發展,只有麻木迂腐。我們只有好好學習,跟向文明,才能讓那歷史不再重演!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說盡舊社會的黑暗;說盡蕭紅童年的快樂,說盡四十年代呼蘭河畔發生的故事。

《呼蘭河傳》是蕭紅信手拈來的一片片記憶碎片,而這記憶的碎片也是她走到人生盡頭的靈魂慰藉......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呼蘭河是一個小鎮的名字,這個天天都沉浸在歡樂中的小鎮裏住着一羣儉樸的人們,他們大都是農民,整天靠種菜來維持生計,雖然他們很貧窮,但是他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

蕭紅一家就住在呼蘭河這個小鎮裏,她們家有一座大宅子,裏面有一個菜園和幾間草房,因爲草房很陳舊,所以也生了不少蘑菇,蕭紅一家和其他農民家庭一樣,也不富裕,有時她們家還缺少糧食,就到屋頂採集那些生長屋頂上的蘑菇,來解決一家老小的吃飯問題。

雖然如此地貧窮,但是貧窮也給蕭紅家帶來了不少快樂,每到傍晚的時候,呼蘭河這個小鎮裏面的人們都會悠閒地,快樂地帶着一家老小來到河邊,悠然自得地欣賞着夕陽落山的美好景色,他們看得是多麼入迷,直到太陽完全消失在西邊的天空中,人們才紛紛回家休息。我們這些住在城裏面的人沒有機會欣賞到這麼美好的景色,因爲大氣污染,天空整天灰濛濛的,不像以前那麼清澈和明亮,我們只能在朦朧中迎接黑暗的到來。

蕭紅的祖父經常抽出時間陪她背詩文,祖父念一句,蕭紅跟着念一句,她最喜歡把詩句大聲地喊出來,吵得鄰居不能好好休息,祖父時不時帶她去自己的.園子裏無法無天地胡鬧一頓,不是一會兒捉蜻蜓,就是跟着祖父割野草,蕭紅一天天快樂地成長起來了,成爲了一名著名的作家。而住在城市的大人天天忙着上班,沒有時間關注孩子成長,關心孩子,更沒有時間來陪孩子們玩耍,每到休息日,他們總是把孩子從一個“興趣班”接出來,送到另外一個所謂的“興趣班”,最終把孩子和大人都累死了。

窮不一定是壞事,因爲窮,人們可以擁有一個沒有受到污染的環境,可以擁有更多陪伴孩子的時間,讓孩子可以更加健康成長,在貧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得到的挫折和磨練就比其他人多,可他們收穫了比別的孩子更多的成功,所以窮不一定是壞事。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最近,我懷着沉重的心情讀完《呼蘭河傳》,小說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在這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悲劇。小說中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是團圓媳婦,發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令人觸目驚心。

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她拼命的幹活,卻經常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裏,婆婆打她是爲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甚至在她生病時,將她在熱水裏燙了三次,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這樣夭折了。

看完這本書我真爲當時的社會風氣感到痛心疾首,我彷彿看到了小團圓媳婦在熱水中的掙扎,彷彿看到了婆婆抽貼時的滿臉心疼,又看到了雲遊真人拿着那些所謂的驅魔道具在那兒折騰。在那個年代裏,團圓媳婦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他們的無知殘害了小團圓媳婦,與其說團圓媳婦是被燙死的,還不如說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個時候的社會完全都是灰色的,那時的人可能真的很善良,但小說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殘忍、麻木、愚昧和無知,是對生命的冷漠。他們只是因爲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製造了一個又一個悲劇。

合上小說,我的`心緒回到現實,環顧四周,十分慶幸,我們已經遠離那個生命被蔑視、被踐踏的舊社會。汶川、玉樹抗震救災的整個過程集中體現了一種以人爲本的倫理關懷和尊重生命的價值理性。溫總理站在地震廢墟上振臂高呼:“當前最重要的是救人!”的聲音,至今還回蕩在我們心中。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愈發強烈地追求自身社會權利,追求正義,平等與公正,愈來愈懂得尊重生命,努力構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今天,我讀完了女作家蕭紅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爲民國是一個非常棒的時代:大步前進,人才濟濟。但是讀了《呼蘭河傳》我才發現,民國時期的人們原來如此愚昧,不思進取。

首先,書中用了很大筆墨來寫了民國時期的人們。我總結了幾個關鍵詞:不思進取,愛佔小便宜,愛管閒事。

那時的呼蘭河人是不思進取的。每天傍晚,小城呼蘭河都會有賣豆腐的人在街上叫賣。因爲豆腐在當時有點貴,所以窮人吃不起。但是吃不起就更想吃,饞了很久。但是等賣豆腐的人走了後又忘記了,不想着怎麼努力掙錢買豆腐。

那時的呼蘭河人是愚昧的。在娘娘廟前有很多賣“帶”的人。婦女們都爭着買“帶”。因爲據說“帶”可以“帶”出一個兒子。這些婦女不想着調養身體,而是去買“帶”,非常無知,迷信。而且每當有人病了,人們就請“跳大神”的。但其實“大神”也是一個普通人。爲了吃雞,大口破罵請神人家的病人,把請跳神人家的雞拿回家吃。這些人是多麼無知啊。

那時的呼蘭河人是愛佔便宜的'。冬天路很滑,一個賣饅頭的老人打翻了幾個饅頭,人也摔在地上。有路人在他還沒站起來之前就把饅頭吃了。

那時的呼蘭河人是愛管閒事的。一個普通下等人馮歪嘴子,他每天在磨坊裏打梆子、磨面。在他的妻子王大姑娘生下第二個孩子去世後,很多人開始傳言小孩會夭折,他會上吊,自刎~~~~~~~

《呼蘭河傳》寫出了民國時代人們的無知、麻木,但這就是那個時代真正的模樣。

在這個黑暗的社會中,有一個人給了幼年的蕭紅很大的歡樂,這個人就是祖父。祖父給了“我”很多歡樂:在後園裏我和祖父搗亂;我把小白菜種子踢飛、鏟地留下一片狗尾草、澆菜時往天空潑水、和祖父學詩把玫瑰花插在祖父帽子上~~~~~~這些事情成了“我”童年最重要的暖色與愛。

《呼蘭河傳》揭示了當年真正的呼蘭河,一個讓作者愛的深沉、愛的熱烈的呼蘭河;一個讓作者恨的無奈的呼蘭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