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呼蘭河傳》讀後感【熱】

《呼蘭河傳》讀後感【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呼蘭河傳》讀後感【熱】

《呼蘭河傳》讀後感1

開始讀《呼蘭河傳》,我心裏很不是滋味。爲什麼裏面的人物都好像一點兒情感都沒有?爲什麼除祖父外,人們都是那麼地自私自利?爲什麼他們不但不認爲損人利己的行爲很可恥,不同情收到傷害的人,反而會像看戲一樣叫好,或是哈哈大笑?這些場面像一把把尖刀刺進我的心,又彷彿將我置於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凍得陣陣顫抖。

我一直相信,人都是有請的,不論環境多麼惡劣,不論生存多麼艱難。若不是那一份情,奧茨怎會爲了減輕大家的負擔而選擇走向暴風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餘秋雨筆下的信客怎會數十年如一日地頂着重重壓力奔走於城鄉間,只爲不辜負老信客的囑託?於是,我不敢相信,呼蘭河的人們,怎麼這般自私無情。是的,極端的自私無情——對和自己親近的`人更好,這是人之常情,可書中的人,連父母去世都不會很悲傷,連自己的女兒要嫁給窮人家受罪,親孃也只撇一句:"這都是你的命!"

看到後面,我漸漸明白,自私和無情,原來都是一個表象。自私源於資源匱乏,而無情則是由於精神的空虛。

我們都是凡人,在資源不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時,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呼蘭河的資源有多匱乏?"人們對待叫花子們是很平凡的".爲什麼很"平凡",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樣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們連每頓飯都要精打細算,又如何去顧及他人呢?

再來看他們的生活狀態。"人活着是爲吃飯穿衣","人死了就完了"——這將是多麼無聊、空虛的一生啊!呼蘭河的人們只有一個目標:活着。縱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又能怎麼樣呢?還不是隻有一個繼續平靜地活着!心中就是再悲痛,大哭上幾場,到頭來還是要面對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這樣活着。看起來他們活得有意義("爲了吃飯穿衣"),可事實應該是,吃飯穿衣是爲了活着啊!於是,我們從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聽出了深深的無奈。他們一定是想過"人活着是爲了什麼"這個問題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許是被他們思索過無數遍的結果!可是,得到了答案又能怎麼樣呢?況且也沒有人能夠回答。於是他們發現,與其糾纏於這個問題,還不如想想有什麼辦法賺錢!這樣活着,當然會極度空虛——這和等死有什麼區別?則這種極度的空虛下,人們的"娛樂"就顯得殘酷而又苦澀。一是拿別人的不幸取樂,小說中的說法就是"說長道短";二是迷信。每天生活在說長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麼去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也許,在稀缺的物質和空虛的精神下,自私和無情會是唯一的選擇。

《呼蘭河傳》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一本蕭紅創作的名叫《呼蘭河傳》的書。

作者帶着我們走進來舊時代的呼蘭河,看到了舊社會時那裏發生的事情,知道了舊時代的不足,領略到了我們現在生活的美滿和幸福。

在蕭紅的筆下,她從小就沒有母親和父親的疼愛,祖母對她更是不好。只有在花園裏和祖父相處時,才能讓她感到快樂,在她眼裏,祖父是最愛她的。

相對來說,團圓媳婦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當團圓媳婦還是一個小孩子時,就被賣到呼蘭河的名氣較好的胡家去當童養媳了。她在十二歲的.時候來到胡家,可胡家沒有一個人把她當人看,把她當成下人,天天讓她拉車,幹各種各樣的重活。看到這兒,我不禁心頭一顫:團圓媳婦才十二歲,她怎麼禁得起幹這樣的重活呢?她這些天是怎麼熬過來的呀?不但這樣,只要團圓媳婦有一丁點做的不好,胡家人就用盡辦法去折磨她。最後,讓正是花好年華的團圓媳婦就這樣香消玉殞了。看到這,我的心真的好痛:胡家人怎麼忍心這樣做呢,人家也是父母養大的,爲什麼胡家人的心那麼歹毒呢?

是啊,蕭紅雖然有祖父的疼愛,但是她缺少了兩個最親最親的人的關心和愛護,她怎麼能有真正的幸福呢。團圓媳婦的年齡,是和我們差不多大的,應該上學讀書,可是她因爲種種原因被賣到了老胡家,受盡了折磨,過上了家畜都不如的日子,導致小小年紀就香消玉殞了。和她們比起來,我們有什麼資格說我們現在不幸福呢。

在生活中,像蕭紅和團圓媳婦這樣有着悲慘命運的人也有不少。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有一個五歲的女孩,父母離異了,父親帶着她,又找了一個繼母,可是繼母對女孩一點也不好。有一次,父親去上班了,只有繼母和女孩在家。過了一會兒,繼母讓女孩去幫自己倒一杯水,女孩就去倒了一杯來。女孩拿過來給繼母喝,繼母喝了一口,覺得燙,就把一壺剛剛燒開的水澆到了女孩的手上,並找來了掃把和晾衣架,往小女孩身上狠狠地抽着。繼母一點也不手軟,一刻也不停地抽着。小女孩被抽着當場休克了。等父親回來,把女孩送到醫院,經過手術,醫生說全身都傷痕累累,有七處骨頭被打斷了。

從古到今,像她們那樣的人也有許多。和她們相比,我們是幸福的,同時也是快樂的,我們的父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把我們當成手心裏的寶貝,深深地給我們傳遞着愛。小時候,還動不動就和家裏人“翻臉”,現在想想,真是不知好歹。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真的很幸福,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後感3

《呼蘭河傳》是作者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按原文中的意思,她是爲了回憶小時候的故鄉而記錄下來的。但是,文中又寫了人民的愚昧無知。也許,這樣是爲了批判、回憶兩不誤吧。那時的蕭紅遠在他鄉,又是抗日時代,可能是想步魯迅導師的後塵,反映當時中國人的缺點,又想着故鄉,便開啓了一場“精神返鄉”的寫作。 在第二章,作者便總體地描繪了小城裏的街道與房屋。在“東二道街”上,有一個明星人物——大泥坑。大泥坑常常淹雞淹鴨,鬧得雞犬不寧。一會兒誰家馬車被陷進去一半,搞得路人紛紛擡車擡馬,圍觀助威。馬被救了上來,喜歡說長道短的人們便將此大加傳揚,傳到最後,馬被淹死了。同時,泥坑還讓居民有理由吃瘟豬肉。人們都說:“有便宜豬肉賣了!”就把這些瘟豬肉當成被淹死的豬肉買來吃了。雖然明知不衛生,但總有一個良好的藉口了,心裏也過的去。大泥坑提供了這兩個“福利”,就是有朝一日將小孩子淹死了,也無人願意填平它。在這裏,便深深寫出了小鎮裏的人們已經頹廢到了這個地步,將小孩子當成牲口養,閒來無事,把禍事當成閒話講。

人們對生命是冷漠的。甚至對自己的生命也是“不活拉倒”,生,老,病,死都漠然了。這不僅僅是當時呼蘭河的場景,而是整個社會風氣在日益下降,失去人性。那麼,他們又對什麼還有熱情呢?蕭紅描寫了當時齊全的迷信活動。對於神鬼陰間,人們倒爲死後的人做了漂亮俱全的紙房子,紙馬車,紙僕人......讓人看了,覺得不如陰間快活呢!他們對來世抱着極大的期待,卻沒想過今生如何。他們日復一日地混過去,又日復一日地盼着來世。誰知道來世又會好呢?如果這樣生活,真心不如活短點,何必延長無意義的幻想,又飽受人情煎熬。蕭紅死時寫道:“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這說明,她不願意死去,就算繼續煎熬,也算是可以寫作的。但是,雖說蕭紅命苦,卻依然意義重大,一生也算值得了。比起那些麻木不仁的'人民,還是從生存線上跳起來了。

同時,文中也出現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祖父、有二伯、團圓媳婦等。祖父讓蕭紅的童年有了快樂,也是唯一的一顆明星,給予蕭紅親情。可是,祖父在她出生時已有六十多歲了,陪伴她並不長久;小團圓媳婦是一個悲劇,她到了婆婆家,便被狠狠地打了幾天。後來得了一場大病,愣是被亂七八糟的“跳大神”、“算命”等糟踏死了;有二伯是一個可憐又可惡的人,像孔乙己一樣,他的命運也不好

《呼蘭河傳》讀後感4

我讀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後,便沉醉在這本書中了。 這本書寫作方法很獨特。雖然總是在寫人物,但是沒有主角; 雖然寫事情,但沒有主軸。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裏邊。人們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鏡頭,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 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難道不是他們的悲哀嗎?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爲裏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

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裏,婆婆打她是爲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因爲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度造成的。一個對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失去了區別於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麼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爲之震驚!

《呼蘭河傳》這本書中讓我唯一感受到溫馨快樂的,就是蕭紅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時候,園子裏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動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蕭紅在園子裏很快樂,這可能是她一生中爲數不多的溫暖的記憶吧。蕭紅在這裏可以忘記一切不高興的事,和祖父在一起。

讀這本書時,愉悅陪着沉痛,隨着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一角。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我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裏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整個村落就像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那麼多交替出現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辨認出哪個是我應當同情的,哪個又是我該鄙夷的……呼蘭河人遵循着一種“屏息低頭,毫不輕舉妄動,兩眼下視黃泉,看天就是傲慢,滿臉死相,說話就放肆”(魯迅語)的生活規則。偏偏小團圓媳婦正是這種極度卑瑣低下的生活方式的背叛者。她本性天真、善良、活潑,走到哪兒永遠都掛滿了笑容,打破了呼蘭人所遵循的生活陋習。因爲她“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因爲她“太大方了”,“一點也不知羞”,所以她被人們認爲是“團圓媳婦不像一個團圓媳婦”。

小團圓媳婦的這些行爲,只不過是一個正常人正常的欲求和需要,但在這個人性扭曲的世界裏,這些都是不允許的,在這種非人的環境中,她的本性始終被壓抑着,她希望盡情展示自己的本性,不願像其他人那樣屈服,過着卑瑣低下的生活,所以她感到苦悶。她的苦悶、沉默被認爲是一種病,她的.婆婆按照習俗請了大神並按大神的指示把她扔進開水缸之中,用開水燙。這個“奇聞盛舉”招來了很多的看客。這些人還七手八腳幫忙,直到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團圓媳婦死了。”

其實,小團圓媳婦的悲劇是必然發生的。首先,在這個畸形的環境之中,她的善良、活潑的本性使她成爲一個越軌者。如果她不想向這個環境屈服,那麼她必然遭到扼殺。其次,這個環境產生了殺害小團圓媳婦的兇手——呼蘭河的人們。呼蘭河的人們,他們也是可憐人。他們是無知的,是愚昧的,是保守的,是腐朽的。儘管他們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愚昧的善良比單純的惡毒更可怕,惡毒令人憎恨,愚昧的善良則不同,它其實是惡毒的一個分支,只是掛上了“善良”的頭街,因爲愚昧無知,所以總是被人們諒解。正因爲人們對它的縱容,它纔會一次又一次地變相地“殺人”。他們的畸形變態心理無以發泄,而小團圓媳婦的離經叛道正好成爲他們排泄無聊的工具。人的健康成長被阻礙,人的心靈殘缺不全,心理扭曲,於是成就了小團圓媳婦式的悲劇。從本質上來講,小團圓媳婦的悲劇,是一個社會的悲劇。

作品總的筆調是沉鬱哀婉的,如同一曲末世的輓歌,低低地吟唱着無盡的淒涼與落寞。一段已經逝去的遙遠的記憶,但在蕭紅心裏卻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痕跡。過去與現在,已然達成了某種契合,並折射出人之命運的脆弱和不堪。

《呼蘭河傳》讀後感6

也不過是幾家碾磨房,幾家豆腐店,也有一兩家機房,也許有一兩家染布匹的染缸房,這個也不過是自己默默地在那裏做着自己的工作,沒有什麼可以使別人開心的,也不能招來什麼議論。那裏邊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地過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

比方就是東二道街南頭,那賣豆芽菜的`王寡婦吧:她在房脊上插了一個很高的杆子,杆子頭上挑着一個破筐。因爲那杆子很高,差不多和龍王廟的鐵馬鈴子一般高了。來了風,廟上的鈴子格棱格棱地響。王寡婦的破筐子雖是它不會響,但是它也會東搖西擺地作着態。

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去,王寡婦一年一年地賣着豆芽菜,平靜無事,過着安詳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獨子到河邊去洗澡,掉河淹死了。

這事情似乎轟動了一時,家傳戶曉,可是不久也就平靜下去了。不但鄰人、街坊,就是她的親戚朋友也都把這回事情忘記了。再說那王寡婦,雖然她從此以後就瘋了,但她到底還曉得賣豆芽菜,她仍還是靜靜地活着,雖然偶爾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廟臺上狂哭一場,但一哭過了之後,她還是平平靜靜地活着。至於鄰人街坊們,或是過路人看見了她在廟臺上哭,也會引起一點惻隱之心來的,不過爲時甚短罷了。

還有人們常常喜歡把一些不幸者歸劃在一起,比如瘋子傻瓜之類,都一律去看待。哪個鄉、哪個縣、哪個村都有些個不幸者,瘸子啦、盲人啦、瘋子或是傻瓜。呼蘭河這城裏,就有許多這一類的人。人們關於他們都似乎聽得多、看得多,也就不以爲奇了。偶爾在廟臺上或是大門洞裏不幸遇到了一個,剛想多少加一點惻隱之心在那人身上,但是一轉念,人間這樣的人多着哩!於是轉過眼睛去,三步兩步地就走過去了。即或有人停下來,也不過是和那些毫沒有記性的小孩子似的向那瘋子投一個石子。一切不幸者,就都是叫化子,至少在呼蘭河這城裏邊是這樣。人們對待叫化子們是很平凡的。門前聚了一羣狗在咬,主人問:“咬什麼?”僕人答:“咬一個討飯的。”說完了也就完了。可見這討飯人的活着是一錢不值了。賣豆芽菜的女瘋子,雖然她瘋了還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還到廟臺上去哭一場,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飯、睡覺、賣豆芽菜。

《呼蘭河傳》讀後感7

早就知道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看過她的傳記片。前幾天與在濟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說老師要求讀蕭紅的《呼蘭河傳》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要求寫讀後感與書評。

星期六和兒子到書店,一眼就瞥見了印刷精美的《呼蘭河傳》,毫不猶豫地抽出翻閱。第一章是東北小城呼蘭河的概況,冷的出奇的冬天,賣豆腐的、賣饅頭的、拉車的,還有各種小店,拔牙的、賣火燒的等等。作者彷彿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靜、超然的筆描繪出小城的四季輪迴、生老病死,人物換了一茬兒又一茬兒,但小城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同是描繪城市風情,呼蘭河不像《清明上河圖》中汴京的繁華,不似《城南舊事》中老北京的婉約,更比不上鄧麗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颯颯的一股肅殺、一絲無情。

直到爺爺與小蕭紅的出現,纔打破了這冷寂。溫暖的後花園,小女孩頑皮地爲爺爺插了滿草帽的鮮花,香噴噴的烤乳豬、烤肥鴨,藏寶洞似的儲藏室,好脾氣的爺爺、潔癖嚴厲的.奶奶,小孩子喜歡誰一目瞭然。換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蕭紅用力透紙背的筆力讓我瞭解了豐富的東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還有東二道街上泥濘不堪、無人管理、總是吞沒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劇人物小團圓媳婦還未出場,兒子便提議要走,我遏制住購書的慾望,把書輕輕地放回原處。

星期天依舊下雨,和兒子來到書店再次拿起《呼蘭河傳》,直接看《小團圓媳婦》、《有二伯》等章節。我吃驚了,爲那個沒有一點尊嚴、任人擺佈的小童養媳,12歲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裏,不如一隻雞、一條狗、一件傢俱,婆婆認爲只有這個媳婦是打不壞、罵不死的。健康活潑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爲了讓她好病,各種土方、偏方、雜方,各路巫婆、神漢、道士紛紛出場,打着“治病”的旗號,花樣百出的摧殘這條生命,其實最有效的藥是“愛”,但沒人給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麼大個兒的姑娘被剝光了衣服用開水“燙”澡!衆目睽睽,指指點點,暈過去再潑醒,反反覆覆,滿足了街坊鄰居、方圓數里人們看熱鬧的好奇心,滿足了愚昧人們無知無情的試驗!當晚,她便如風捲落葉,了無痕跡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彷彿窺見了阿Q的影子,也彷彿窺見了魯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國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義,蕭紅用年僅31歲的生命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書更瞭解了蕭紅、她的身世、她的傳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蘭河傳》讓我想到了所居住的小城,小城的人、事、物、景、情,似曾相識,但又大不相同……這就是此書的魅力吧,蕭紅的經歷似乎成了我的,我感到了她所描繪的人生舞臺的各種角色,能夠與她情感相通,悲喜與共……

《呼蘭河傳》讀後感8

語文課本中千變萬化的《火燒雲》,帶領我走進了如詩如畫的《呼蘭河傳》。“晚飯過後,火燒雲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這是一種怎樣的美景呢?我拿起《呼蘭河傳》,讀着、讀着,就像有一條清清的小河,在我的心頭潺潺地流過……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我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作者用嫺熟的筆觸、細膩的心思,勾畫了一座北方小鎮自然單調的美麗,敘述着一個個遙遠而真實的故事,描繪着一顆顆善良樸實的心靈。書中慈愛的祖父,後花園的花草樹木,是作者寂寞的童年生活中最爲重要的慰藉。當我讀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悄悄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一朵朵玫瑰花,然後祖父就戴着滿頭紅彤彤的花朵進入家門,祖母大笑起來,父親、母親也大笑起來,祖父自己也大笑起來時,童年的作者也忍俊不禁地笑翻了天,在炕上還打着滾笑。那“攪亂整個後園”的開心笑聲,那火紅耀眼、芳香撲鼻的玫瑰花,深深地吸引了我、感染了我。慈愛的祖父,放飛了孩子的天性,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我好喜歡蕭紅筆下的祖父,一個慈祥、善良、博學的老人。

讀着《呼蘭河傳》,我驚訝了!蕭紅筆下的祖父,和我的外祖父是何等的相似呀。我的外祖父也是一個和藹可親、滿腹經綸的老人。他看我的時候,眼睛總是笑眯眯的。我如果犯了什麼錯、惹了什麼禍,他總是安慰我,甚至爲我開脫,從來不責怪我。我的`外祖父也很博學,記憶力相當好,教我背《木蘭詩》、《將進酒》、《賣炭翁》,全憑口頭傳誦。有一次,我放學,正趕上下大雨,外祖父接我放學,雨傘一個勁兒地向我傾斜。回到家裏一看,我的衣服乾爽爽的,外祖父的衣服溼漉漉的。我的心酸酸的,外祖父卻笑得甜甜的。還有一次,我病了,躺在牀上好難受啊!外祖父一直守在我的身邊。一會兒給我量體溫,一會兒給我喂水果,一會兒給我講故事……滿滿的愛,一直包圍着我、溫暖着我。而少不更事的我,稍不順心,有時還和外祖父頂嘴,對外祖父呼來喝去。現在想起來,真是好慚愧。

《呼蘭河傳》中還有好多故事,讓我回味無窮。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遭遇,賣饅頭老爺爺的辛酸經歷,四月十八娘娘廟會的非凡熱鬧,七匹馬拉着大車奔跑的寒冷冬天……我瞭解到那個時代的不平與憤怒,領略到那個時代的風土和人情。正如茅盾先生所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去年暑假,我回故鄉哈爾濱避暑,和爺爺、奶奶驅車來到松花江北岸的呼蘭區,走進那座青磚青瓦的大院,走進那鳥語花香的後花園,走進那《呼蘭河傳》中的世界,尋覓着、尋覓着著名女作家蕭紅童年的足跡……我喜歡讀《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讀後感9

說起蕭紅的《呼蘭河傳》,我並不是很陌生,因爲五年級下學期的語文課本里有一篇名爲《我和祖父的園子》的課文,這篇課文就選自《呼蘭河傳》。這兩天,我懷着濃厚的興趣讀完了這本名著。

《呼蘭河傳》是一部以蕭紅的家鄉——呼蘭河爲原型的"傳記",生動講述了小城呼蘭河的四時風俗,"我"的美麗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裏各式各樣瑣屑平凡的悲歡離合。果然是一本好書,深深打動了我。我特別喜歡蕭紅的文字,她的.文字很有味道,雖然沒有過多的雕琢,但是極其生動細膩,有一種天然活潑的美感,讓人讀起來感到發自內心的舒暢。

《呼蘭河傳》雖說是一部小說,但我感覺更像散文,因爲它沒有一個貫穿全文的主角,甚至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將童年回憶中的那些人物、事情和景色娓娓道來,細細碎碎,慢慢悠悠。我很喜歡作者在後花園子中玩耍的那一段,讓人看後感到輕鬆和愉快,特別看到作者給祖父的帽子上戴花時,我也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樣,笑出聲來了。

但是,總體來說,這本書裏滲透出的情感並不是歡樂,而是一種對舊社會的悲傷。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她12歲就嫁到了別人家裏,只因爲太過活潑,不夠靦腆,就遭到婆婆三番五次的毒打和酷刑。小團圓媳婦經不起折磨,身子越來越弱,最終生了一場大病,又被逼着服用各種沒有依據的偏方,參加各種迷信而又殘忍的治療,在經過一系列其實毫無用處的醫治後,最終離開了人世。看了這個故事,我感到的是深深的同情和悲哀,小團圓媳婦就這樣成爲了封建迷信的犧牲品。我心中還有一股怒火,我討厭專橫跋扈的婆婆,我憎恨愚昧無知的人們。在當年的農村中,肯定不止小團圓媳婦一個人死於迷信,因爲無知,不知有多少人死於非命,實在是悲哀啊!

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有十分精到的評述:"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想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爲“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圖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我很贊同茅盾先生的話,《呼蘭河傳》有着特殊的美,正如一串悽婉動人的歌謠,永遠迴響在人們的心頭。

我看過網上蕭紅的照片,她是一位美麗的女子,就像她的文字。可惜蕭紅英年早逝,31歲就因病去世。這樣一個天才的作家,如果健康地活到老,不知道能給我們帶來多少更爲精彩的作品呢!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閱讀時長約一個月的《呼蘭河傳》終於結束了。我將它歸類於我的20xx年讀書記錄中,它是我20xx年讀的最後一本書。我本來準備20xx年讀50部書,我高估了我的閱讀能力,不過神奇的是我20xx年的讀書記錄居然和20xx年的讀書記錄一樣,都是32部。不甘,但是覺得很奇妙。今天在小紅書上刷到別人在客廳做了一面書牆,真的很心動,以後一定也要做一面書牆。

下面開始《呼蘭河傳》的讀後感,只寫自己在讀的時候產生的想法。

第一章都是在描寫呼蘭河的風土人情,我在看的津津有味的同時,突然發現,這些場景其實都很無聊呀,爲什麼我還能看的下去呢?大概是作者文筆太好了吧,將原本無聊的東西寫的溫柔又有意思且不乏通透犀利。我最喜歡娘娘廟塑像的描寫,將塑像背後隱藏的人的思想分析的淋漓盡致。“溫順也不是怎樣優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結果。甚或是招打的緣由”。

拴車的那家乍一看還以爲是母慈子孝、兄弟和睦的良善之家,結果在團圓媳婦來了之後都暴露出魔鬼的一面,竟將一個好好的孩子無所不用其極的折磨致死,真可怕,我都懷疑從前的和睦是不是真的。

馮歪嘴子有了老婆有了兒子,別人都在議論他要怎樣生活,能不能活得下去,有嘲笑他們一家的,有同情他們一家的,我看到這裏的時候都覺得這日子過不下去了,但是馮歪嘴子沒有將他們的話放在心上,依然過着自己的生活,結果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並且老婆肚子裏懷了二胎,從前嘲笑他家的人也漸漸的對他們尊重起來。後來老婆難產死掉,留下尚在幼年的大兒子和剛出生的小兒子,原本正在幸福的一家突然遭逢大難,鄰居們又開始揣測馮歪嘴子還能不能活下去,但是馮歪嘴子還是沒有讓別人的話打擾到自己的生活,他還要繼續活下去,他會爲大兒子的懂事感動,也會爲小兒子的長大變化重燃生活的希望,無論在別人眼裏他們的生活多麼的.困苦,絕望,他始終都在過着自己的生活。這個故事使我震撼,有被啓發到,生活是自己的,不要讓別人的言語影響到自己的判斷。保持初心,向着目標走下去。

至此呼倫河傳完,講風土人情,講自己的故事,講鄰居的故事。我原本以爲回憶都是溫情且善良的,但是正如每一小節的開頭那樣“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我讀出了荒涼,愚昧,還有一點點的有趣。讀出了主人公靈活的頭腦,明亮的眼睛,自由的靈魂,可愛的童年。她讓有大伯不要看她小而哄騙她,在這件事情中,我發覺主人公實在有着堅實的靈魂,清晰的頭腦,我很受啓發,以後的時光裏時常提醒自己不再是個小孩子,而是一個獨當一面的成年人。人可以通過去到空間上更廣闊的世界或者精神上更廣闊的世界增長見識。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今天把蕭紅的《呼蘭河傳》看完了,因爲讀書沒有規劃,零零散散,花費了挺久時間。

呼蘭河傳這本書就像它的書名一樣,將的是呼蘭河的往日舊事。這個地方很小,小的像是我們的村莊。本書以作者小時候的回憶爲線索,將整個小城的故事串聯起來。講了四五歲的孩子眼中的呼蘭河是什麼樣的。

小城很閉塞,能引起人們注意的往往是發生的不好的事情,這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是快樂所在。這裏的人像是魯迅先生所說的看客。

他們所開心的是某條街道的大泥坑這些日子淹到了多少牛羊牲畜,哪家買了好吃的糖葫蘆小孩子爭的雞飛狗跳,誰家的團圓媳婦生了大病請來大神反覆“治療”,這個季度的大戲又成了多少家的因緣,有二爺與廚房師傅之間的吵鬧,磨坊裏歪嘴死了老婆孩子怎麼照料……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團圓媳婦和歪嘴的事情。

團圓媳婦從一個活潑開朗、人見人愛的大妞,變成整日噩夢連連、疾病纏身的妖怪。而這,都要歸咎於常常拿她出氣、施加暴力的婆婆。團圓媳婦常常喊着要回家,只是再也回不去家。生病的日子被各種偏方、鬼神方法環繞。被脫光了衣服洗滾水澡、被烙鐵燒,小小年紀已承受太多的痛。周邊的四鄰都是看客,生怕錯了這精彩的表演。最後團圓媳婦還是死了,變成在橋下常哭泣,說要回家的兔子。

歪嘴的生活有了改變是從他突然成了家,有了孩子,在四處透風寒冷的磨坊裏,被主家驅逐。還好有老爺爺收留的草屋。在草屋的日子,雖然還是很冷,家徒四壁,卻常常看到歪嘴圍着家人的開心,覺得在這世上有了根,他應該是疼愛妻子和孩子的好丈夫和好爸爸。可妻子還是在貧困中疾病中生下第二個孩子死去了。周旁依舊是看熱鬧的鄰居,各種閒言碎語傷害着這個選擇歪嘴的老婆。而這之間的事成爲他們新的談資。好像別人過得不好,他們就覺得這日子還挺熱鬧。

作者說,不知道中國其他的城市是不是這樣,呼蘭河是的。無疑,中國各地都聚集着這樣的人,在不忙碌的地方最多。

其中作爲溫暖的要說作者和爺爺的日常。後花園是他們共同熱愛的地方,在這裏種菜除草捉蛐蛐,躺在蘆葦裏睡覺。爺爺是最有耐心的,每天教孫子背詩,不厭其煩的講解。他對身邊的其他人同樣寬容。讓人感到人性的溫暖。

作者說,呼蘭河的小城裏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現在埋着我的祖父。大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只是對這裏的幼年記憶,卻忘不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童年是一首憂鬱的詩文,赤誠卻不明媚,美麗而不美好,有時甚至是善於見人的,卻讓人流連忘返。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爲有《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着,在灰色的循環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裏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爲的他們,我們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小團圓媳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小童養媳,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幹活,也會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於,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時代。動盪時期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封建思想。因爲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願相信事實。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爲人死後,會到陰間裏去。人們就得做這麼一套:陰間裏怕是會餓着,會凍着,會累着。就得爲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供香,燒紙,人們爲了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片,人們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描寫出了一個喧鬧而又寂寞的呼蘭城。

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應該快快樂樂的生活着,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筆下童年是快樂的,是和快樂如影隨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裏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淨花園。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的十二點,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後的迷惘,撲朔迷離。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個一個的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蘭河傳》是“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呼蘭河傳》就描述着蕭紅的童年,她的童年,雖然艱苦。但和呼蘭河一起度過的那段美妙時光,總是在她的記憶中揮之不去。於是,她寫了這本《呼蘭河傳》。書中,洋溢的是她對祖父的那份愛,官僚父親,嚴厲母親,還有古怪的祖母,都不會讓她的生活變得痛苦與充滿傷痕,因爲她有一個無比愛他的祖父。祖父的園子便是她快樂的天堂。

她與祖父之間的快樂時光,是她一生最美好的回憶。在呼蘭河的那段生活,也使她小小的心充滿了快樂。祖父教她的古詩啓蒙,也爲她日後的寫作奠定了基礎。跳大神,逛廟會,看戲,小團圓媳婦之死,農村落後愚昧的社會生活,揭示了舊的傳統意識對人民的束縛和戕害,表達了她對家鄉人民苦難境遇的深切同情。

還記得這本書結尾的`那段話:“我出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歲了,當我長到四五歲時,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那園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着,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還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間的太陽是不是還照着那大向日葵……”

祖父在她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童年享受到的唯一溫情就來源於祖父。所以祖父的去世給蕭紅極大的打擊,她的童年便結束了。有文學評論說,蕭紅的文字有時有點囉嗦,像個喜歡說話以引起別人注意,又常常表達不清的孩子,充滿了兒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馬由繮的思路。他沒有渲染蕭紅的偉“大”,而是承認了蕭紅的渺“小”。她的字裏行間,正是一派稚拙可愛的孩子氣。

我們固然沒有蕭紅那樣悲慘的命運,我們擁有寵愛自己的父母,我們享受着自己美好的童年。還記得她和祖父的那段笑話,她往祖父帽上插着玫瑰花,祖父毫無發覺。當他們倆往家走的時候,不知所情的祖父說了一句話:“今年雨水真大啊!玫瑰花香離了兩裏地都聞得到。”小蕭紅樂壞了,邊走邊笑個不停。回家後,父親、母親、祖母看到了祖父都笑了,祖父把帽子拿下來,這才發現玫瑰花插了一頭,難怪花香這麼大呢!小蕭紅還對祖父說:“爺爺,今年的雨水大呀……”全家人都笑了起來。

我們的童年中,肯定也會有一段這樣的回憶,兒時的不懂事,也會給親人帶了許多笑料。不管是蕭紅的童年,還是我們的童年,都存在着一段讓自己的難忘的回憶,這就是童年,無拘無束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前段時間,我們學了《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它節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課後我給孩子們佈置了閱讀《呼蘭河傳》整本書的任務,既是爲了擴大孩子們閱讀量,也是爲了第二單元的習作“寫讀後感”做準備。爲了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致,我也特意找來這本書和孩子們共讀,並且率先寫了一篇讀後感,就當是下水文,與孩子們共享。

《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蕭紅客居香港時寫的一本自傳體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她童年時的故鄉——呼蘭河城的風土人情。在這本書中,蕭紅沒有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只是將小城的種種,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這本書的語言並不華麗,但樸素的語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樣扣人心絃。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時,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爲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感到悲痛,也爲舊社會人們的愚昧無知感到憤懣。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卻很不幸地被賣到老胡家做童養媳。原本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卻因爲不懂得害羞、怕人,遭到了她婆婆各種殘酷的教訓,只爲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被吊在大梁上打,用燒紅的鐵烙腳心,衆目睽睽之下用滾燙的水給她洗澡……就這樣,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花,就此夭折了。造成這一悲劇的罪魁禍首,難道僅僅是她婆婆的殘忍無情嗎?害死她的是當時人們封建、迷信的思想,是人們的無知與落後。可見,蕭紅生活的那個年代多麼的不幸,小團圓媳婦只是衆多不幸的人當中的一個,呼蘭河城就是舊社會的一個縮影。

與小團圓媳婦相比,蕭紅的童年要幸福得多,因爲她出身在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還有一個非常疼愛她的祖父。祖父的眼總是笑盈盈的,帶着她在園子裏澆水、種菜、摘黃瓜,教她讀詩,給她做燒鴨,給了她無限的溫暖與快樂。然而,她的童年也是寂寞的,母親對她很兇,父親冷漠無情,祖母對她沒有感情,祖父是童年時唯一讓她知道這世間還有愛的人。可當童年逝去,祖父拋下她離開人世,她的世界裏只有烏雲,她拼命逃出那沒有陽光的家,獨自漂泊於世,嚐盡人間冷冷暖。儘管書中沒有“傷感”這個字眼,但看似歡快的語調裏卻夾雜着一種淡淡的憂傷,讓人不禁爲她心疼。

讀這本書時,愉悅伴隨着沉痛,隨着蕭紅的腳步,我看到了舊社會的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也很慶幸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進步的年代。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我們的,瞭解過去,珍惜當下!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呼蘭河是個小城,它佇立在寒冷的東北大地上。那裏有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還有小衚衕,那裏有碾磨房、豆腐店、燒餅鋪、糧棧還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這看熱鬧、聽消息、心安理得的吃着不衛生但便宜的瘟豬肉。

呼蘭河城有老爺廟、娘娘廟、跳大神、野臺子戲等各種信仰風俗,十分熱鬧。呼蘭河人在此生活,掙扎着、享受着、他們平凡、普通,他們麻木、不仁,他們冷漠、無知,他們對鬼神熱情,對現實無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滿院蒿草。那裏有作者的後花園,有蝴蝶、蜻蜓、黃瓜、倭瓜她可以在後花園自己玩兒,也可以在那睡覺,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那裏有一位和藹慈祥的老者,是祖父,個子很高,身體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裏喜歡拿着個手杖,嘴上抽着旱菸管,教她背詩,不許她吃過多的年糕,喜歡和這裏的孩子們開玩笑。

小說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寫,散文化的敘述,沒有跌宕起伏,但依舊觸動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涼的是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死亡。十幾歲的.姑娘,活潑開朗,卻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熱水澡燙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無知,自以爲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無力。

同樣的人間悲劇還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臉焦黑焦黑,他的頭頂雪白雪白。他無知、他無奈、他滑稽、他悲涼。他在呼蘭河一無所有,他在呼蘭河卑微的生活。

馮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貧窮,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樣,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勞,堅韌,可是命運卻不好生待他。妻子離世,留下兩個幼兒,他依舊沒有消極厭世,他堅持着,掙扎着,他的孩子最後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態一直都在。正如結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

生命無常,生命綿長。比如呼蘭河的歲月,呼蘭河的大地,每一位生者,每一位死者,無知落後的東鄰四舍,冷漠封建的圍觀者,看熱鬧的姨婆,聽消息的老廚子,後花園的蝴蝶,拉磨的小驢,掉到泥坑裏的雞鴨

我們都會死去,我們都有漫長歲月,我們懷念,我們追憶。

我記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時沒有紅磚的地方就會泥濘,大鵝會在水坑裏胡亂撲騰;公雞在我沒睡醒時就開始打鳴,小鳥嘰嘰喳喳、吵吵鬧鬧;午後的陽光透過樹葉散出幾束光照在臉上暖洋洋的。

東家的小子因爲偷吃了五塊奶油冰棍被拿着雞毛撣子的奶奶追着滿院跑;西家的姑娘十歲就開始在家裏洗洗涮涮、洗衣做飯;北邊的一羣調皮搗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邊摸魚。

南邊的我那時從來沒有想過人世間的悲涼和生命的無常。我在路邊發發呆,看看花,想想明天要去姥姥家吃餃子,姥爺一定會給我吃從山東帶回來的香油,金黃金黃的,可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