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熱】《呼蘭河傳》讀後感

【熱】《呼蘭河傳》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呼蘭河傳》讀後感

《呼蘭河傳》讀後感1

在這個寒假中,我有幸閱讀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不愧是名家的大作,這部作品雖然只是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來表達她對舊中國扭曲人性的社會現實的譴責。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到蕭紅童年所生活的小鎮,來一探究竟《呼蘭河傳》與傳統的回憶性質作品有些不一樣,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線,全書雖分爲各章,但又像描述一個整體。

本文從一個大泥坑寫起,這坑中常有動物和小孩喪命,可是當時的民衆都在以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看熱鬧般的圍觀。儘管把這個坑填平並不難,可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一把力。這正體現出了愚昧舊中國公民的冷漠態度。殊不知只要不細心。下一個喪命的就可能是他自我!

在小城中舉行盛舉的日子同樣熱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體現出人民的日常休閒活動多種多樣。在本作中描述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個慈祥又溫暖的老人,在那裏不得不說下作者的'童年,母親早逝,父親生性暴躁,僅有在祖父那裏作者才能得到溫暖和歡樂。作者十分喜歡祖父,他交給作者讀詩,還帶她去後花園裏玩,祖孫倆相伴,十分歡樂。

又是一章,這章是描述幾家鄰居,有餵豬的,有開粉坊的,他們在一齊工作,一齊唱歌。那裏不得不說粉坊旁的一個小偏房,裏面住着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一個童養媳,她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挺樂觀的,可胡家偏偏愛面子,想維持自我的威嚴,總是沒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讓小姑娘用滾燙的開水洗澡,被燙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徹底了離開了人世。可惡的舊社會!

又有一部分是描述個人的,一個親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歡與石頭,動物等物談話,他雖性情古怪,但卻是個漢子,多虧有了他,在日俄戰爭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這個脆弱的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悲痛的大哭。還有那個拉磨的人叫馮歪嘴子,他會拉磨,還會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極爲不易,可是鄰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詆譭王大姐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僅有在兒子身上,他不在絕望,看到了期望。

故事講到那裏,我們已經能夠看到作者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借矛盾的話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能夠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蘭河傳》讀後感2

其實我早在初中的時候,就在語文課本中讀過有關蕭紅的作品《祖父和我》。當時爲了豐富閱讀內容,老師讀了一段的結尾部分,配着音樂,聽着聽着,就使人的心揪在了一塊,鼻子有些酸。就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了蕭紅當時孤身在香港,心中懷念着她的祖父與後花園,而涌現出寂寞的悲傷。

初入我眼的《呼蘭河傳》是封面中間有幅土黃色的插圖,樹上沒有樹葉做點綴,天空中的鳥兒沒有在樹上棲息,一路飛行,幾座屋頂矗立在樹根上。整幅插圖,也就如蕭紅筆下的呼蘭河那般寂寞、荒涼。

我打開了《呼蘭河傳》,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帶進了那正處於內憂外患的九十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弱的村莊整個村子裏到處都是封建禮教,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蕭紅,那個出生在一個大財主家庭的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莊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陽光。

而小團圓媳婦之死,就如呼蘭河畔的一曲悲歌,爲精神貧窮,人性淡失的呼蘭河人所創作的。我的心很是疼痛。一個單純活潑健康的小團圓媳婦折磨、作弄以至慘死。可愛的`小團圓媳婦來了沒過幾天就被婆婆打了,原因是媳婦不受氣,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規矩出一個好人來的。而左鄰右舍也幫襯着落井下石。不久,小團圓媳婦就病了。殊不知,愚昧的胡家人就用跳大神、吃偏方、扎紙人來治病,還用一隻活雞連毛帶血吃下去。最終,跳大神出了個主意,用滾燙的開水連續洗三次澡,村裏無聊的人聽了,也都想去開開眼界。一次、兩次、三次,小團圓媳婦終於受不住了沒過幾天就死去了。然而在那個時代,他們家的媳婦死了,不會傷心。只會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就想讓這個媳婦 “ 活 ” 過來。

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享受着家人的關愛。實際才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卻以爲人妻,爲人媳。她一個孩子要如何去承受夫家人的打罵呢?然而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是司空見慣的,無人能夠挽救。而有是誰害死了小團圓媳婦呢?是封建禮教,封建迷信思想,舊的傳統意識以及麻木、殘忍、愚昧的看客庸衆們。這個悲劇而又更深層次的揭示了一種強大愚蠻的背景環境,集體無意識下的相互同化,異化和扼殺人性。

呼蘭河這座小城是寂寞的,蕭紅的童年生活就像在這樣的寂寞環境中過去,只有祖父在後花園陪她。這在她心靈上留下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終於死了,有意識的反抗着幾千年傳下來的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鬥爭的大時代走完全程。

《呼蘭河傳》讀後感3

記不得是什麼時候了,我頭一次聽說了《呼蘭河傳》這本小說的名字,就覺得這本書的名字十分奇怪,因爲按理來說,所謂“傳”,應該是給一個人寫的,可這本書卻要給一條河寫傳記?在這個學期,藉着名著閱讀的機會,我終於有機會去接觸這本書,解開我心中的疑惑。

所謂“呼蘭河”,其實是作者蕭紅故鄉那座小城的名字。這本書,則記錄了發生在這座小城裏面的零星小事,而這也造就了它與其它傳記或者小說最大的不同:沒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個的有機體。因此,有人會覺得它不是一部小說。

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是小說,更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它是有主人公的,但這個主人公並不是一些具體的人物,而是以書中所提到的人物爲代表的在那個時代絕大部分的中國人!

呼蘭河這座小城是寂寞的,是悽清的,是荒涼的。在這裏,每個人都過着平淡而枯燥重複的生活,但他們是悠然自得的。在這裏,你看不到一絲外來侵略的痕跡,沒有封建的剝削與壓迫,行文平淡,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生動的描寫,但你從字裏行間,自然而然的就會感受到從作者內心流露出來的一份悲哀。

小城的要道上,有一個巨大的泥坑。大家習慣於繞行,可曾有誰想過修一下路而一勞永逸?

在小團圓媳婦被開水燙死之後,小城裏面,可曾有誰對她產生過一點同情?大家的口中,誰不是說着妖魔鬼怪之類的話?大清已經滅亡許久了,但封建迷信的思維方式,仍爲這座邊陲小城的人們所廣爲接受並傳播。人與人之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一絲溫情……人與人之間,是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這座沒有什麼新聞的`小城裏,偶爾也是會有一些活動的:跳大神、唱大戲、放河燈……但這些活動,也如白開水一般,平淡重複,沒有花樣。充斥在其中的,仍是19世紀流傳下來的迷信習俗。連在這部小說中習慣於記敘的作者也忍不住在章末議論了一句“這些盛舉,都是爲鬼而做的,並非爲人而做的。”。

好在這本書並非從頭到尾都是如此的壓抑,在書的開頭,你尚能感受到一點溫馨與快樂。年幼的蕭紅和她的祖父在一起,於自家的後院玩耍,一起唸詩……然而越往下讀,你越能感受到一份沉重,而在這沉重之中,也有美,卻是美得悽婉,美得病態,使人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之感。

蕭紅寫呼蘭河,確實只是在寫呼蘭河嗎?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物質缺乏的年代,人們逐漸變得麻木,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以致於精神也匱乏了。

蕭紅是以筆代刀,用含淚的微笑寫下了一座小城。

《呼蘭河傳》讀後感4

蕭紅先生,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充滿傳奇,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不斷抗爭。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先生的《呼蘭河傳》,這本書寫於戰火紛飛的1940年。1942年,日軍攻陷香港,因病住於香港醫院的先生也寂寞地離開了人世,這本書成爲了先生最後的著作。

這本書,是一篇優美的敘事詩、更是一串悽婉的歌謠!作者以細膩的手筆爲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無奈的故事。通過一個不諳世事的兒童眼中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難忘經歷。其中,有快樂的、有悲傷的,更多的是對那個醜陋封建社會的批判、揭露。

在這個封建社會的大舞臺上,生活着一個個悠然自樂、自怨自艾的可憐蟲,有二伯、老廚子、老胡一家子、周圍的閒人們…

書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屬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侶。無憂無慮的後花園中,與祖父盡情玩耍,纏着祖父講唐詩、故事…祖父是和藹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滿童趣,像個孩子;祖父是通情達理的,在大家紛紛議論小團圓媳婦的.不是時,他說小媳婦是個好孩子…祖父雖默默無聞,卻不斷激勵着作者積極的一生。

小團圓媳婦太悽慘了!她是一個“笑呵呵”、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歲的孩子,就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兒媳婦。天真、大方、率性的她,無意識地違背了封建傳統習慣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圍人們的閒言碎語下,愚昧的婆婆爲了“規矩出一個好人來”,從她一進家門就開始,打了她一個月。婆婆親口對別人講,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有時,吊樑上,皮帶抽,打昏後用涼水澆醒;用燒紅的烙鐵烙腳心…把一個好好的人折磨病後,不給她看大夫,卻聽信周圍的人,到處找偏方、請大仙、跳大神…就是這麼一羣人,一次次的從精神上、從身體上瘋狂地折磨着團圓媳婦,卻口口聲聲的說是爲了她好。最終,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圍留下了一羣“熱心”的、冷漠的看客…

這一切,該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乾的出來啊?這是一件多麼悽慘的事啊!這是一羣多麼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殊不知,這些婆婆們,同樣也是“照着幾千年封建傳統習慣而生活”的犧牲品!可以想象,這些屈服於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會爲自己的愚蠢、頑固而付出代價!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說過:翻開封建歷史書,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卻是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透過這本書,我分明看到了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猙獰面目,正張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想想蕭紅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現在,我爲自己生活在這個繁榮文明的新社會感到光榮與榮幸!我們要倍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積極樂觀地建設新時代的文明!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初中的時候就知道《呼蘭河傳》這本集子的存在,語文課本里曾經有一段節選的課文《我與祖父》。看了那篇節選,又看了後一篇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便片面地以爲《呼蘭河傳》講的大概也就自己與祖父的快樂時光,似乎也沒什麼有意思的。

如今從頭到尾看完了這本《呼蘭河傳》,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節選的我與祖父也是如此的荒涼。

蕭紅在這本書中不下五次地提到過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我想她小的時候也不懂這麼多,長大後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瑣碎的東西才明白荒涼這種複雜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壓在心上,因而願意忘卻,但又不忍輕易忘卻的,莫過於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時候的蕭紅也許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經埋下了寂寞的種子,祖父與祖母對待她的天壤之別,母親對她似乎也無太多關心,父親更是在整本書中不見蹤影。小的時候不明白,等到長大回想起來,那該是怎樣的一種童年的痛啊……她曾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孤寂的心情:“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爲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蕭紅童年的不幸是無奈的,正如呼蘭河的人們在黑暗、落後、愚昧的社會生活下的不幸。那種把別人尋死當做茶餘飯後的新鮮事、把對團圓媳婦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別人救命的東西偷偷留藏一些下來討好長輩的媳婦,這一切一切的變態心理和愚昧無知,真是令人髮指,當時的人們卻以此爲生活的樂趣,饒有興趣地聊着談着在現代科學下顯得極其可笑的東西和觀點,他們的'這種生活狀態讓我覺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當時的閉塞農村裏,那些可悲的人們還有什麼辦法呢?而‘有意識地反抗着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鬥爭的大時代。

當時的社會面臨的是愚昧迷信,現今的社會面臨的是現代的升級過的愚昧迷信。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靠着化學添加劑的掩護,爲了高額的利潤不擇手段,貪官奸商互相勾結,狼狽爲奸,美國歐盟藉着保護人民的旗幟,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國家俘虜成自己的奴隸。這個世界已經缺少正義,連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來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須有的罪名。

如果說過去是因爲落後使得人心愚笨,那麼現在是因爲發達使得人心因慾望而複雜險惡,處處都是別人爲你挖好的現成的陷阱,等待你爲他當做替罪羊,這樣的社會景象若是給蕭紅看到怎會不更感悲涼?她的孤獨、她的寂寞,又會更深吧……

面對這個社會曾經的和現在的無奈,我們有時候除了扼腕嘆息,別無所能。

《呼蘭河傳》讀後感6

我們的童年如一首精彩的詩、一支歡快的歌、一幅彩色的畫。蕭紅的童年卻有如一首枯燥的詩、一支低沉的歌、一幅黑色的畫。

蕭紅從小飽受父母的冷眼、祖母的打罵,一個幾乎沒有愛的童年伴隨她成長。唯有和藹可親的祖父讓她嚐到一點愛的滋味,他如一縷溫暖的陽光撒向蕭紅日漸灰暗的心靈。

我們這個年代的孩子大多有着幸福的童年,令我們回味一生。然而,蕭紅的童年是永遠令她害怕的噩夢。

春天,蕭紅卻只能坐在自家門前看着過往買賣的人們。夏天,蕭紅只能蜷縮在牆角聽蛐蛐無聊的鳴叫。秋天,蕭紅只能在麥地裏幫大人收割麥子。冬天,蕭紅能躲在自家的火炕上瑟瑟發抖,因爲她的大地都已被凍裂了。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爲裏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裏,婆婆打她是爲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爲了她用了那麼多的錢,使了那麼大的勁,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與其說團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說她的死是被封建社會害的。

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

村子裏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這裏的村民,活着的目的僅僅因爲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麼。

呼蘭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廣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廟會和拜神會,就是一個典型了。蕭紅的《呼蘭河傳》把它描寫得十分真切,彷彿親身體會到那裏的寒冷。

蕭紅有一位親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沒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總是把"這個"說出"介個"。

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會體現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廚子吵架時會莫名其妙的哭起來;老廚子明明看見他要跳井,結果他安安穩穩得在井邊坐着;別人在吃東西,他就罵:怎麼不給我?給了他,他又說:你有二伯不吃介個。這不是古怪的體現麼?有二伯就是那麼奇怪的。

蕭紅的童年又是快樂的,她的祖父教給她許多東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蕭紅的童年又是有趣的,大花園裏的花依然開得鮮豔,一直開到天邊。

《呼蘭河傳》中的人物是鮮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還能感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懷着這樣的心情,我讀完了《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讀後感7

不喜張愛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紅塵的姿態。不喜冰心,因爲總覺她才具不夠。楊絳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麗又不失靈動。至於蕭紅啊,我只曉得,她是個纖細敏感的女子,人生歡樂不多,頗爲命苦。今日這才拾起她的絕筆之作《呼蘭河傳》,讀罷,更覺其人生荒涼悲苦。

這部帶着自傳性質的小說,她開篇就寫,“嚴冬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大地則滿地裂着口。”我蹙了蹙眉,尋思這下筆是不是有點過猛。讀到那殺人殺物的大水坑,搖了搖頭,這呼蘭河這城,可關了一羣單純至自私的怪物。讀至“那裏邊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地過着。”我又爲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涼”與“平實”。我開始惶恐起來,我的人生軌跡不也如此嗎?我的歲月豈不是這樣被磋磨掉的嗎?

“大先生”魯迅稱蕭紅的文字是有“靈氣的”。我初讀並不以爲然,總想她的`文字過於隨意,天真,乾淨,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寫“我的家很荒涼”,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語?但只要仔細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裏是天真,簡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沒關係。……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死……挖個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後,那活着的仍舊得回家照舊地過着日子。”

蕭紅的文字,看起來真是素淨天真,但正是這份“天真”,讓筆下人物更顯荒誕冷漠與張力十足。胡家二媳婦折磨童養媳,她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讓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人在氣頭上還管得這個那個,因此我用燒紅過的烙鐵烙過她的腳心。”她以爲自己是爲她着想,以爲自己面慈心善,這種天真的殘酷是不是更顯得可怕可恨?至於那冷眼旁觀、落井下石,卻還標榜自己善良的人們,可不就應了魯迅先生所謂的“吃人”嗎?

蕭紅漂泊無定寫童年,寫得哪裏有隻是童年?蕭紅的童年,不見得有多歡喜,父親暴虐,母親寡淡,只要一個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麼關係,畢竟有這麼一個人溫暖着她。所以,她筆下如同死城的呼蘭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陽在園子裏是特別大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鳥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於是,童年,祖父,後園,成爲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當年蕭紅滿心歡喜地對蕭軍講:“三郎,我並不是殘忍。我只是喜歡看你立起來又坐下,坐下又立起,這期間,正有說不出的風月。”及至她在書中寫“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爲什麼這麼悲涼。”人生何如,爲什麼這麼悲涼?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裏,終沉澱成“平靜的荒涼”。

《呼蘭河傳》讀後感8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蕭紅寫的《呼蘭河傳》,便沉醉在這本書中了,它把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

這個小城並不繁華,一年四季有十分多的事。在蕭何的筆下,卻寫得如此生動獨特。

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異常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連續三個月不下雨的時候,車伕和馬翻過好幾次車,而翻了之後,過路的人看着他們似乎也起不來,便來幫幫忙。有時因爲拖不出馬,而準備走人。但看看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過來再次幫忙,還不時的喝彩“噢!噢!”。鬧得十分熱鬧,也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當這個坑淹死了豬後,有些人會把死豬拿去賣,並且是十分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說這是“瘟豬肉”,並且是在許多家長面前說的,便會被家長打。我看後,覺得蕭紅是在諷刺這些貧苦的勞動人民,讓人感到淒涼、悽苦。許多人說過一些不會掉進坑裏的辦法,如:有的說拆牆,有的說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真是他們的悲哀啊!

在蕭紅童年的後花園中,她與她的祖父一齊玩耍,一齊幹活,生活充滿了樂趣。在每個人的記憶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所以也不禁讓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也是這麼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歡樂的學習,歡樂的玩耍,歡樂的……似乎幹什麼事情都是歡樂而幸福的,而蕭紅的童年就是歡樂而寂寞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她更加懷念自我的故鄉和童年,用自我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茅盾以往說過: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爲“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這本經典的小說生動、形象地諷刺了人們的無知、愚昧,同時,蕭紅用了幽默的`語言,描繪瞭如此讓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蘭河傳》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的代表作,她經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十分簡便的,可是,讀到後面,會覺得十分沉重。在尾聲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死了,而後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悽慘、悲傷……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還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當中!

《呼蘭河傳》讀後感9

語文課本中千變萬化的《火燒雲》,帶領我走進了如詩如畫的《呼蘭河傳》。“晚飯過後,火燒雲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這是一種怎樣的美景呢?我拿起《呼蘭河傳》,讀着、讀着,就像有一條清清的小河,在我的心頭潺潺地流過……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我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作者用嫺熟的筆觸、細膩的心思,勾畫了一座北方小鎮自然單調的美麗,敘述着一個個遙遠而真實的故事,描繪着一顆顆善良樸實的心靈。書中慈愛的祖父,後花園的花草樹木,是作者寂寞的童年生活中最爲重要的慰藉。當我讀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悄悄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一朵朵玫瑰花,然後祖父就戴着滿頭紅彤彤的花朵進入家門,祖母大笑起來,父親、母親也大笑起來,祖父自己也大笑起來時,童年的作者也忍俊不禁地笑翻了天,在炕上還打着滾笑。那“攪亂整個後園”的開心笑聲,那火紅耀眼、芳香撲鼻的玫瑰花,深深地吸引了我、感染了我。慈愛的祖父,放飛了孩子的天性,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我好喜歡蕭紅筆下的祖父,一個慈祥、善良、博學的老人。

讀着《呼蘭河傳》,我驚訝了!蕭紅筆下的祖父,和我的外祖父是何等的相似呀。我的外祖父也是一個和藹可親、滿腹經綸的老人。他看我的時候,眼睛總是笑眯眯的。我如果犯了什麼錯、惹了什麼禍,他總是安慰我,甚至爲我開脫,從來不責怪我。我的外祖父也很博學,記憶力相當好,教我背《木蘭詩》、《將進酒》、《賣炭翁》,全憑口頭傳誦。有一次,我放學,正趕上下大雨,外祖父接我放學,雨傘一個勁兒地向我傾斜。回到家裏一看,我的衣服乾爽爽的,外祖父的衣服溼漉漉的。我的心酸酸的',外祖父卻笑得甜甜的。還有一次,我病了,躺在牀上好難受啊!外祖父一直守在我的身邊。一會兒給我量體溫,一會兒給我喂水果,一會兒給我講故事……滿滿的愛,一直包圍着我、溫暖着我。而少不更事的我,稍不順心,有時還和外祖父頂嘴,對外祖父呼來喝去。現在想起來,真是好慚愧。

《呼蘭河傳》中還有好多故事,讓我回味無窮。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遭遇,賣饅頭老爺爺的辛酸經歷,四月十八娘娘廟會的非凡熱鬧,七匹馬拉着大車奔跑的寒冷冬天……我瞭解到那個時代的不平與憤怒,領略到那個時代的風土和人情。正如茅盾先生所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去年暑假,我回故鄉哈爾濱避暑,和爺爺、奶奶驅車來到松花江北岸的呼蘭區,走進那座青磚青瓦的大院,走進那鳥語花香的後花園,走進那《呼蘭河傳》中的世界,尋覓着、尋覓着著名女作家蕭紅童年的足跡……我喜歡讀《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在寒假時候,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最開始時,並沒有感覺它有多好看。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越來越覺得它的精彩。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裏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那裏的村民,活着的目的僅僅正因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麼。

隨着小主人的視角——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裏性格鮮明的小姑娘蕭紅,我慢慢體會到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一個愉悅的童年,在她的童年裏,只有:祖父,“我”和後院。在後院裏,蕭紅與祖父一齊生活,一齊玩耍,一齊勞動……“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就應就是這個樣貌的吧。好羨慕他們的後院,好想跟蕭紅一齊,也讓她的爺爺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陽帽,總放在同一個地方逗着咱們玩……

讀着讀着,我不僅僅會想起自我童年的樂事,一個人呆呆的笑着。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我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着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媳,在那裏我初見端倪。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正因窮,正因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母親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幹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爲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正因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度造成的。一個對自我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失去了區別於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樣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震驚,呼蘭河的人們怎樣了,80多年前的呼蘭河人爲什麼與我知道的生活這麼不一樣?

那個扎花店的工人年復一年給祭祀的紙人穿上亮麗的衣裳,怎樣就不會想到打理一下自我,難道不能夠跟手中的紙人一樣整潔亮麗嗎?也許,那裏的人們,已經覺着,生不如死,死後,就能夠有漂亮的房子、花園、大馬、僕人、一年四季不一樣時期盛開的鮮花……正是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扼殺了小團圓媳婦。

讀這本書時,愉悅陪着沉痛,隨着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

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咱們的吧,讓咱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好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並不怎麼繁華。”就是這樣的小城裏,有着舊時光特有的氣息,心酸的同時伴隨着快樂。

小說的寫作是以一個孩童天真無邪的視角來回憶在小城裏所發生的事。最底層人民的生活躍然紙上。即使在“嚴寒把大地凍裂了”的天氣條件下,該賣饅頭的老頭子遇冰摔倒了,站起來,整好好箱子,拍拍身上的冰,繼續賣饅頭;拉糧食的車隊仍然冒風前行,賣了糧食換了些油和布匹;上學堂的孩子與家長爭論着鬼神之說……

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下,人們時時刻刻都在忙碌着,唯一的精神寄託與迷信掛鉤。例如小孩在學堂裏越念越壞,家長認爲是嚇掉了小孩的魂。如今的我們實在難以如此認爲。但讓我感觸最多的是“小團圓媳婦”這一節。她是從小就被婆家給買下來的童養媳,等到年紀差不多(即可以幹活時)就來到婆家生活。小團圓媳婦雖然個子很大,但年齡與其身高不符。小團圓媳婦因爲想要回家而茶不思,飯不想,婆婆爲此發怒,更有“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說我打得狠了一點,可是不狠那能規矩出一個好人來。”試想一個人一天挨八頓打,甚至用沸水從頭上澆下來,人昏死之後又用冷水澆醒,這樣的折磨之下,原來天真爛漫的小團圓媳婦過早地體驗了人無知、愚昧下的苦難。

讀到這兒,我情不自禁地慶幸自己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也爲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嘆惋,更爲那時人們思想觀念的腐朽而悲憤。儘管在那個年代很心酸,但仍有歡樂的一面。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了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要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充滿了童趣的話語,便是文中“我”的樂園——後園。在後園裏有着“我”和祖父最歡樂的時光,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是“我”最深的記憶。祖父時常被頑皮的“我”捉弄,總有斷斷續續的笑聲從後園裏傳出來。

我與文中小主人公做過同一件事,那便是念詩。因爲我外公是名教師,小時候就和他去學校。晚上總會纏着外公教我念詩,雖然不懂是什麼意思,還是樂此不疲的重複念。只覺得好聽,重複多次後便記下了。和文中的祖父常給小主人公美味的零食一樣,外公有好吃的東西自己捨不得吃,總會拿給我,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寫到這裏,已有一個多月未回家的我,想念起自己的家,想念外公,便和外公通了電話,聊了很長時間。過後,那份想念才逐漸退卻。

記得曾看過一部電影,有句臺詞:“人生最甜蜜的快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艱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苦難,然後才懂安慰他人。”或許,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感觸最深。如今的我們僅僅通過文字去感受,但都是淺淺的。所以,此時最好的做法便是不後悔過每一天,讓每一天都變得有意義,努力朝心裏的那個方向前進,去書寫自己的傳記。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五一”假期開始了,我的腦海裏仍然浮現着課本里《祖父的園子》一文中那個頑皮可愛的小女孩的模樣。於是,我買來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津津有味地閱讀起來。

呼蘭河城是頹敗的,書中的人幾乎是冷漠、自私而又封建的。東二街道的泥坑陷了多少馬、豬,甚至連孩子都陷進去過,也沒有人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不成樣,也沒人去修;人們對別人的苦難袖手旁觀,甚至當成戲來欣賞。正是因爲這樣的冷漠,他們活得悲涼,就像是七月十五呼蘭河上的河燈慢慢向下漂游,慢慢地滅了一盞又一盞;就像粉房裏的歌聲,如一朵紅花開在牆頭上,越是鮮明,就越是覺得荒涼。

在蕭紅小的時候,父親對她冷漠,母親有時也對她惡言惡語,祖母曾因爲她的頑皮用針扎她的手指。唯有祖父給她的生活帶來溫暖,陪她走過純真的童年時代。祖父常常與她在後花園裏做遊戲,教她念詩,把掉入井裏的鴨子燒着給她吃……這些使蕭紅原本孤獨的生活變得有趣起來。

與祖父在一起的童年時光是快樂、美好的,在蕭紅的心裏始終揮之不去。這樣溫暖的畫面也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趣事。

小時候,我和媽媽不管是去菜市場還是去商場,媽媽總要與人“吵架”。有一次,我沉不住氣了,問道:“媽媽,你爲什麼要跟別人‘吵架’呀?”媽媽摸着我的頭,笑着說:“小傻瓜,媽媽不是在跟別人吵架,媽媽是在砍價。”我當時似懂非懂,心裏也想嘗試和別人“討價還價”一次。

一天下午,一位大伯來我們家收廢品。我認爲機會來了,就攔住正要出去的媽媽,對她說:“媽媽,就讓我試一試‘砍價’吧!”我還沒等媽媽回答,就跑了出去,走向那位大伯。他對我笑了笑,說:“廢品一斤兩毛五,這有兩斤,正好五毛!”我先是小心翼翼地對大伯說:“大,大伯,這廢品兩毛一斤行嗎?”我以爲他會拒絕,但他竟然答應了。我膽子大了一些,繼續問道:“一毛五一斤行嗎?”大伯也爽快地答應了。我想:乾脆把價格一壓壓到底吧!於是,我又對大伯說:“那就一毛一斤吧!”大伯先是一愣,隨後就若有所悟地笑了,把兩毛錢放下就走了。我回房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只是一邊笑一邊說我是“小傻瓜”,也不告訴我這是爲什麼就去廚房做飯去。這事過去好幾年了,可我回想起來依舊覺得很有趣,充滿着甜蜜的`滋味。

童年是一幅畫,畫裏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裏有我們的幸福和歡樂;童年是一個夢,夢裏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啊,我真想永遠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一去不復返,親愛的同學們,就讓我們用一顆善良、熱情、奮進的心來好好感受、珍惜這如花的大好時光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張乃瑩(蕭紅),一個成長在呼蘭河的孩子。她用她獨特的筆法描述了童年。在這本書裏,有人物卻沒有主角;敘述了故事,卻沒有主軸。它不是散文,不是小說,卻是“回憶式”的巔峯之作。

初讀此書,蕭紅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見不到的樂趣讓我癡迷嚮往。再讀,才發現了蕭紅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

“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現在埋着我的祖父。”

“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依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大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種着,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

“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裏的泥土裏,年年種着一成不變的蔬菜,其餘的空地或又是雜草叢生,或又是花開滿園,或又是白雪皚皚;也種着一個解事頗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年。她的生活多麼單調,一個種着菜的後花園,一個破舊的後房,竟成了她唯一可以消遣兩個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獲得愛的.全部來源。坐在門檻上,看着鄰里鄰居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做着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麼特別的事,也不過是老胡家的團圓媳婦死了,馮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這又怎樣呢?她小小的心裏永遠像一湖平靜的水,望着遠處依舊是波瀾不驚。

呼蘭河這個小地方也是充滿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這裏的人是善良的,一年又一年有規律地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賣饅頭、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一個小小的泥坑讓人們討論了大半年,卻似乎根本沒人在意,路還是照樣走,日子還是平常過。日曆上,時間嘩嘩嘩地逝去,似乎沒有什麼變化。可一年中必有跳大神,趕廟會,唱秧歌;但年復一年,人們何嘗不覺得重複單調?但他們安於命運,也就沒覺得有什麼了。蕭紅幼小的心靈看着這樣的生活,卻下意識的反抗,她熱愛卻又抗拒這一切,於是,就有了作家的蕭紅,有了含着眼淚微笑回憶故鄉的蕭紅。

這個孩子是寂寞的,她孤獨的緊抱着胳臂,用抗拒的眼神過着寂寞的生活。《呼蘭河傳》是一本寂寞的書,蕭紅用看似熱鬧的一切描寫自己的孤獨寂寞。小城裏的單調、枯燥、乏味讓蕭紅寫出了些許歡樂的意思,卻又發覺,歡樂裏還是刻板的寂寞。一個兒時跟祖父呀呀學語背唐詩的女孩,用她獨特的視角把她兒時的一切寫進了一本書裏。而我有幸品嚐到了她的寂寞。

或許是天嫉英才,蕭紅這股中國文學上清新的風不再盪漾,可她留下的一切,以讓世人對這樣一個女子欽佩。著名作家茅盾曾這樣評價《呼蘭河傳》:“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蕭紅,這個呼蘭河邊寂寞的孩子,留下的是一部巔峯之作。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說起蕭紅的《呼蘭河傳》,我並不是很陌生,因爲五年級下學期的語文課本里有一篇名爲《我和祖父的園子》的課文,這篇課文就選自《呼蘭河傳》。這兩天,我懷着濃厚的興趣讀完了這本名著。

《呼蘭河傳》是一部以蕭紅的家鄉——呼蘭河爲原型的"傳記",生動講述了小城呼蘭河的四時風俗,"我"的美麗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裏各式各樣瑣屑平凡的悲歡離合。果然是一本好書,深深打動了我。我特別喜歡蕭紅的文字,她的文字很有味道,雖然沒有過多的雕琢,但是極其生動細膩,有一種天然活潑的美感,讓人讀起來感到發自內心的舒暢。

《呼蘭河傳》雖說是一部小說,但我感覺更像散文,因爲它沒有一個貫穿全文的主角,甚至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將童年回憶中的那些人物、事情和景色娓娓道來,細細碎碎,慢慢悠悠。我很喜歡作者在後花園子中玩耍的那一段,讓人看後感到輕鬆和愉快,特別看到作者給祖父的帽子上戴花時,我也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樣,笑出聲來了。

但是,總體來說,這本書裏滲透出的情感並不是歡樂,而是一種對舊社會的悲傷。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她12歲就嫁到了別人家裏,只因爲太過活潑,不夠靦腆,就遭到婆婆三番五次的毒打和酷刑。小團圓媳婦經不起折磨,身子越來越弱,最終生了一場大病,又被逼着服用各種沒有依據的偏方,參加各種迷信而又殘忍的治療,在經過一系列其實毫無用處的醫治後,最終離開了人世。看了這個故事,我感到的是深深的同情和悲哀,小團圓媳婦就這樣成爲了封建迷信的犧牲品。我心中還有一股怒火,我討厭專橫跋扈的婆婆,我憎恨愚昧無知的.人們。在當年的農村中,肯定不止小團圓媳婦一個人死於迷信,因爲無知,不知有多少人死於非命,實在是悲哀啊!

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有十分精到的評述:"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想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爲“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圖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我很贊同茅盾先生的話,《呼蘭河傳》有着特殊的美,正如一串悽婉動人的歌謠,永遠迴響在人們的心頭。

我看過網上蕭紅的照片,她是一位美麗的女子,就像她的文字。可惜蕭紅英年早逝,31歲就因病去世。這樣一個天才的作家,如果健康地活到老,不知道能給我們帶來多少更爲精彩的作品呢!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早就知道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看過她的傳記片。前幾天與在濟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說老師要求讀蕭紅的《呼蘭河傳》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要求寫讀後感與書評。

星期六和兒子到書店,一眼就瞥見了印刷精美的《呼蘭河傳》,毫不猶豫地抽出翻閱。第一章是東北小城呼蘭河的概況,冷的出奇的冬天,賣豆腐的、賣饅頭的、拉車的,還有各種小店,拔牙的、賣火燒的等等。作者彷彿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靜、超然的筆描繪出小城的四季輪迴、生老病死,人物換了一茬兒又一茬兒,但小城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同是描繪城市風情,呼蘭河不像《清明上河圖》中汴京的繁華,不似《城南舊事》中老北京的婉約,更比不上鄧麗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颯颯的一股肅殺、一絲無情。

直到爺爺與小蕭紅的出現,纔打破了這冷寂。溫暖的後花園,小女孩頑皮地爲爺爺插了滿草帽的鮮花,香噴噴的烤乳豬、烤肥鴨,藏寶洞似的儲藏室,好脾氣的爺爺、潔癖嚴厲的`奶奶,小孩子喜歡誰一目瞭然。換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蕭紅用力透紙背的筆力讓我瞭解了豐富的東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還有東二道街上泥濘不堪、無人管理、總是吞沒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劇人物小團圓媳婦還未出場,兒子便提議要走,我遏制住購書的慾望,把書輕輕地放回原處。

星期天依舊下雨,和兒子來到書店再次拿起《呼蘭河傳》,直接看《小團圓媳婦》、《有二伯》等章節。我吃驚了,爲那個沒有一點尊嚴、任人擺佈的小童養媳,12歲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裏,不如一隻雞、一條狗、一件傢俱,婆婆認爲只有這個媳婦是打不壞、罵不死的。健康活潑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爲了讓她好病,各種土方、偏方、雜方,各路巫婆、神漢、道士紛紛出場,打着“治病”的旗號,花樣百出的摧殘這條生命,其實最有效的藥是“愛”,但沒人給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麼大個兒的姑娘被剝光了衣服用開水“燙”澡!衆目睽睽,指指點點,暈過去再潑醒,反反覆覆,滿足了街坊鄰居、方圓數里人們看熱鬧的好奇心,滿足了愚昧人們無知無情的試驗!當晚,她便如風捲落葉,了無痕跡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彷彿窺見了阿Q的影子,也彷彿窺見了魯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國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義,蕭紅用年僅31歲的生命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書更瞭解了蕭紅、她的身世、她的傳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蘭河傳》讓我想到了所居住的小城,小城的人、事、物、景、情,似曾相識,但又大不相同……這就是此書的魅力吧,蕭紅的經歷似乎成了我的,我感到了她所描繪的人生舞臺的各種角色,能夠與她情感相通,悲喜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