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何謂文化》有感作文示例

讀《何謂文化》有感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文化這兩個字,聽起來似乎通俗易懂,細想卻又顯得高深莫測,因爲你實在無法準確地去解釋什麼纔是文化,怎樣才叫有文化。本書通過四個方面的回答來闡述:學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在這四個方面的回答中,我覺得學理的回答最專業,生命的回答最感人,大地的回答最透徹,古典的回答最睿智。

讀《何謂文化》有感作文

在學理的回答中,我最喜愛他對文化最終目標的定義,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愛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很多時候我們追求了一生,會發現原來最終目標是那樣的原始和簡單,愛和善良不正是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嗎?

在《身上的文化》這一章節中,餘秋雨老師提出,一個人身上要有真正的文化,必須體現爲兩個不再,即“不再扮演”和“不再黏着”,還必須體現爲兩個必要——必要貯存和必要風範。不再扮演指真正有文化的人不會去扮演文化,不再黏着指要擺脫一切束縛和限制,才能迴歸到文化的本性。

我們再來看“必要的貯存”,一個真正有文化的人是“有恃無恐”的,他所恃的是胸中的貯存。餘秋雨老師列舉了一系列中華文化典籍,可見中華文化的寶庫裏可以讓我們吸取的營養太豐富,只看你是不是願意去吸收。有了必要的貯存就自然形成了必要的風範,他概括爲“書卷氣”、“長者風”、“裁斷力”和“慈愛相”,在這裏我不再細細地解釋,只用一句話總結:腹有詩書自氣華“。

令我頗有感觸的還有《向市長建言》一文,在這裏他談到了城市文化,這對於現在的領導其實是很重要的一課,且不說市長,任何一個做着與城市管理或者與文化產業息息相關的工作人員,都應該來讀一讀,走出所謂”城市文化“的誤區——發掘本地古人、重建本地古蹟、大話地方特色。

作者認爲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有兩個環節至關重要,它們是”公共審美“和”集體禮儀“。看了書中的解釋,你真的會覺得他的分析很一針見血,一個城市的公共審美對於一個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多麼的重要啊。而他所倡導的標準,則是融入自然,這可能是最高境界了,試問現在處處在提倡文化創意的城市,有幾個能真正達到融入自然的標準?

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是作者最動情的一部分,也是全書最感人的章節。餘秋雨是中國現代文壇中極受歡迎的人物,但他也是飽受爭議的人物,或者說是多年來受盡詆譭的作家。在這一章節中,作者寫了一些文學巨匠對他的支持,其中有認識和不認識的,已故和健在的,包括周恩來總理領導的文化重建對他的影響。

也寫到了一直尋找始終*謗他的人給他的署名”石一歌“,最後他無比寬容又灑脫地寫道,決定正式接受這個名字,並且以它的諧音開一間古典小茶館叫”拾遺閣“,再開一間現代咖啡館叫”詩亦歌“,讓我想到了作者在之前寫道的長者風和慈愛相,他的`寬容大度正顯現於此吧。

對於這一部分印象很深的是一篇名叫《Let them say》的文章,是寫作者的忘掉交戲劇大師黃佐臨先生的,標題的這句話是黃先生的老師蕭伯納鐫刻在壁爐上的三句話之一,翻譯成中文是:他們罵啦,罵些什麼,讓他們去罵!後來在餘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時,黃佐臨先生在信中送給了他,”Let them say“後來成爲餘秋雨先生渡過重重黑水的木筏。

《大地的回答》收錄了作者爲一些古蹟書寫的碑文和名勝的題額,另外加上好友謝晉導演的墓碑。這一部分有些我不能全部讀懂,但仍然帶着崇敬的心欣賞之,這份崇敬不僅是對餘秋雨老師的文筆,還有對中華古蹟的虔誠與膜拜。其中尤以都江堰和淨月壇最讓我有感觸,前者是大災之後重建碑,後者因爲它的生態文化,文化的最後指向是自然之道,這些石碑中,我覺得作者的文化與自然已經渾然一體。

值得一提的還有餘秋雨老師的書法,我雖不懂書法,也只能以一個外行的眼光去欣賞,但我忽然想起書畫大師梅墨生所說,書法講究氣,一個人的氣質和人格決定了它的字,所謂”字如其人“就是這個意思吧。所以我相信餘秋雨的字一定蘊藏着文化的深厚力量、人格的崇高魅力和精神的自由隨性。

最後一部分《古典的回答》是此書中最短的一部分,只有四篇,對佛陀的《心經》、屈原的《離騷》、莊子的《逍遙遊》和蘇軾的《赤壁賦》的今譯。作者用盡可能通俗優美的文字來翻譯這幾篇經典的古文,既展現了原文作者的睿智和精闢,又盡顯作者的才情與智慧,正如作者所說,請出古人是爲了盡善盡美,至此我覺得這本書已經非常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