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千年一嘆》讀後感4篇大綱

《千年一嘆》讀後感4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千年一嘆》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千年一嘆》讀後感4篇

《千年一嘆》讀後感1

對於我這個理工直男來說,文化基本是沒什麼認識的,對餘秋雨先生的印象也都還停留在高中時做的那幾篇晦澀難懂的閱讀理解。但好巧不巧的我卻翻開了這本《千年一嘆》,去隨着餘秋雨先生的足跡走了一遍千年前的文明遺蹟。

讀完後合上全書,仍有餘音繞樑,於是忍不住想寫下讀後所感,若有偏頗之處,實在遺憾,畢竟考量文化對一個理工男來說,確實難度較大。

都說今天的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如果有,那中國人信仰錢。略帶極端的話語道出了目前中國的現狀,焦慮、迷茫、無所事事是很多人的現狀,甚至爲了金錢丟棄了做人的底線。把人性的善良拋棄丟落在谷底,看不見,也聽不見。於是,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描寫的是老師帶領孩子們去參拜的場景,短短的四段話,描述的場景卻不時的在我腦海浮現。

這個教堂經過徹底重建,把古蹟和現代溶於一體。現代拿出來的,反而是不加雕飾的原始形態,來烘托精緻斑駁的古蹟。在愛的領域,古今、文野、高低,沒有界限。

教堂門口出現了一對對前來參拜的小學生,穿着雪白的制服,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路唱着悅耳的聖詩。讓人眼前一亮的是,老師是倒着身子步步後退的。他們用笑臉對着孩子,用背脊爲孩子們開路,周圍的人羣也都爲他們讓出了一條道。

中東地區,原本是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希伯來文明的發源地,現在卻被極端主義的衝突鬧的精疲力盡、遍地狼藉。甚至人民都已經遺忘了正常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但就在這哀鴻遍野的地方,也泛起了星星點點的文明之光。我不知道以脊背面對世界,笑容面對孩子在這裏是多麼的難,但這個老師做到了。不管這些孩子後來是否真的會參入民族紛爭的苦難中。但在那個瞬間,他們的老師用脊背擋住了世界的苦難,用微笑感染者他們純淨的心靈。那一步步參拜之路,是充滿力量的洗禮之路。這些文明之光,總是會聊起熊熊火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麼?甘地,就做了最好的解釋。

當人們終於懂的,籠罩荒原的不應該是戰火而應該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應該是鮮血而應該是清泉,一切就都走上正路了。

再回頭來看看中國,沒有別的文明的斷層,毀滅,就這麼妥妥當當、搖搖擺擺的傳承了五千年。但這人折騰人,人擺佈人,人報復人的本事卻是各個文明都是類似的。人折騰人的本事,這一點,我們比發達國家發達了不少。但怎麼都不該對孩子下手啊,難道那蒙了豬油的心,扎一下都不會痛嗎?近期再次激起民怒的疫苗事件,也再次激起了國民對於醫療,對於國家監管的討伐。

從之前的毒奶粉事件,到現在的疫苗事件,說是說是經濟日益增長,但這道德底線卻一次次的淪喪。一層層的關係鏈,金錢鏈,你們真的敢一步步的面對孩子麼?

企業追求利潤,原本是件好事情。但一旦爲了利潤開始作惡,那樣的人禍簡直不敢想象。不經意間想起來谷歌公司的信條“不做惡”,是的,讀起來簡單,但實現起來卻很難。中國的知名企業,距離不做惡,好像很遠。

有時候,不禁捫心自問,我們的文化傳承了五千年,都還沒能在很多人的心中種下善的種子,那餘秋雨先生筆下的這位老師是不是有點可笑了?還是說可笑可悲的是我們?

多麼希望我們能真正領會“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精神。真正領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含義。

那位以脊背開路,一步步笑對孩子的中東老師不禁讓我再次感嘆,什麼能讓這個世界的人民精神更好一點:

醫學不能,新聞也不能,資本也不能,權貴也不能…我覺得教育可以試試看。

《千年一嘆》讀後感2

《千年一嘆》這本書確切來說是一本日記,《千年一嘆》讀後感。它記錄了作者餘秋雨在前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餘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豫園非常精煉,讀起來流暢、優雅,但貼近生活,思維新穎。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簡單的語句表達出來,而且總能被人接受。他曾說過“寫書最大的困難不在立論之勇,不再跋涉之苦,也不再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翠蓮的平易可幹吧玄奧席位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羣。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好爲難言的艱辛”。難怪他的文字如此精妙,原來他早有這番感悟。我說,餘秋雨也能算得上是個探險家,因爲在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們遇到許多驚心動魄的事,隨時都威脅着他們的生命。許多短路荒草迷離,戰壕密佈,土匪出沒,在中東的一些國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後一秒會發生什麼,他們只知道一連串真實的故事:宗教極端分子在疾風中內殺死了幾十個衛國旅客,三十幾個警察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實際上是環遊世界的文明古國,領略人類文明的精華和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他們選擇了希臘爲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徑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

而到達希臘時他們所見到的只是狹小、陳舊、道路擁擠和人民閒散。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影子。照我看萊希臘人閒散的昇華方式有許多缺點,社會失去了精氣神,一部分閒散變成了精神貧窮。可見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難以與現代結合,最後只能被現代文明遺落。可悲。

說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恆河。但恆河清澈的河水,美麗的風景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渾濁的河水河岸邊“熱鬧”的景象,讀後感《《千年一嘆》讀後感》。上游臨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認爲恆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沒病養生,什麼傳染性皮膚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蘚、蕁麻症的人都用到恆河沐浴。還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經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們擡到恆河邊上,鋪一張席子,躺在地上等昇天。他們說“就算死也要死在恆河邊!”在那些人死後,會有專門的'人堆好木堆,把屍體排好隊,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這樣化爲一縷輕煙了。

接下來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遺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國中最神祕的,人民只有聽着空中花園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榮的景象。因爲留下的實物遺址已被無情的歲月和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風光。看着殘破不堪的“牆壁”,不禁有一絲感傷。

相信現在提到印度的化,大家的第一反應會使狹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頭和印度人對時間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無節制的生育和昇華條天的不斷改善是導致人口暴漲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數人的手上是沒有手錶的,因爲手錶對他們來說沒有太大用處。電話中說再十分鐘道,轉身就進了巷口的咖啡館裏喝咖啡調侃了,在連三個小時是不稀奇的,連政府官員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

看完了各大文明古國,大家現在有何感想。對,他們的確輝煌過,不過是在過去,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時,我們中國卻奇蹟般的存活了下來,並且比較完整的保留了我們的文明。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是他們在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發生衝突時沒有及時採取好的應對措施。而中國早幾個世紀之後存活了下來,跟上了現代的節拍,很好地融入了國際。但仍有許多人看不起中國,而我要說的是:他們看不起是他們的事,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就憑着“當我們的同輩禁不起歲月的磨礪時,我們的祖先仍堅強的走到現在”,我就可以自豪說“中華民族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誰說過去的文明古國不能成爲今日的世界強國!

《千年一嘆》讀後感3

餘秋雨先生的文章給人一種自然簡樸、文底深厚之感。而《千年一嘆》是比較特別的一本。它是一本旅遊日記,記錄了先生親身越野經萬里考察人類各文明遺蹟的經歷,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

先生給我們講述了曾經的希臘、埃及、約旦、印度等地有過輝煌的古文明,而現在僅存的只剩下遺蹟!中國也是一個文明古國,她卻綿延了上千年,何解?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陣哀嘆傳來,書中第一頁的插圖“我走進了荷馬史詩的大門”,我們看不到像中華文明一樣的富麗堂皇,光彩亮麗。僅僅只有由許多大的石塊堆砌而成的一張大門,經歷了上千年的風吹雨淋,見證過多少王朝的興衰更替,她依舊在那。

可是讓人很難想象的是,這曾經是文明的中心,精神的聖地。而她也的確是的。

輕輕地,緩緩地,從那遙遠愛琴海面傳來的,從那雅典神殿傳來的,從那埃及獅身人面像和金字塔裏傳來的,從那兩河流域的土地中傳來的,是當輝煌已成寂寞,文明遭到侵蝕後的陣陣嘆息和無奈。

在衰落的文明中,褪去的歷史後,深深地一句嘆息,人類又投身到新的歷史中。歷史,每每讓人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更迭,多少次生死輪迴。面對歷史長河,我們手足無措。

從對希臘的描寫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個創造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國家,在奧運百年之時,錯過了舉辦權。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成爲了每一個希臘人難以磨滅的記憶。我好像看到了希臘人當時的萬念俱灰、內心無助的吶喊。

另一個地方就是世界火藥庫--中東,伊拉克就在兩河流域,祖先們曾經在此創造了古巴比倫文明;而現在因爲戰火,百姓苦不堪言,長期的極度貧困使人民無法選擇。貧困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尊嚴的失落和文明的湮落。

看了此書以後,一方面哀嘆人類文明的衰落,另一方面很慶幸自己的國家沒有在歷史長河中被埋沒。他們衰敗的每一個原因,中華文明也都遭遇過,可讓國人認真思考的是一種對歷史的不重視致使中華文明漸漸衰退。

前不久,北京樑林故居被無故拆除,並且美其名曰維修性拆除,我不得不欽佩拆除者智商之高,手段之強,和咬文嚼字功底之深。在殘磚破瓦中,我們看不到文明的影子,如今的文明人竟幹出這麼野蠻的行爲!我們看到的荷馬史詩的大門仍然在風雨中佇立,雅典神殿依舊在堅強的守衛着雅典,獅身人面像雖然沒有當年的栩栩如生,但仍然守護着沉睡千年的法老。可是倒下的樑林故居,卻真正倒下了。在兵匪滿地、行路艱難的舊中國,他們一次次從這裏出發,到地僻人稀之處尋找中華建築的瑰寶,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橋--河北趙縣的隋代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築-山西應縣的遼代佛宮寺木塔、中國現存最偉大的唐代建築-山西五臺的佛光寺……

北總布衚衕小小的24號院(舊門牌爲3號),曾因樑思成夫婦的社會聲譽而蓬蓽生輝,多位中國知識界精英慕名而來,相聚沙龍,品茗坐論,縱橫天下,也曾經令女作家冰心“心生醋意”,留下後人關於林徽因與冰心二人之間微妙關係的種種猜測。

樑思成曾說過: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而如今自己的故居卻遭此毒手。

據2011年底國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結果顯示,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當中,新發現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爲536001處,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已消失,在經濟利益的背後,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鐫刻着一個民族文化記憶和精神靈魂的名人故居保護舉步維艱。

你們現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們後悔了,想再蓋,也只能蓋個假古董了!

請我們謹記: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現在。

《千年一嘆》讀後感4

本書大概講得是餘秋雨等人探索除中國以外的幾大古國曆史文化遺產的過程。從希臘開始,途經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後由尼泊爾回到中國。

知道中華文明是古文明之一,卻一直不知道中華文明是歷經歷史長河,卻一直保留下來的唯一文明。這一刻,不同於餘秋雨老先生的驚訝,我的感覺是震撼。究竟多麼強悍的民族才能留下這一方淨土呢?不得不說,我確實自豪。

縱觀中國歷史,內戰、饑荒、天災、人禍,可以寫成滿滿的血淚史。又忽然意識到,把這些載入史冊的也恰恰是中華文明的文字——這種幾千年來從不曾遺失的東西。忘記是誰說的了,說:"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裏下手。"即使朝代更替,即使戰亂災禍,文字卻是代代傳承,從不間斷。這樣想,或許可以理解中華文明爲什麼在“盛極必衰”歷史浪潮中屹立不倒了。

行人從希臘開始走,到珠峯邊下結束,途中“經過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十分舒暢,沒有厭煩的感覺,其一原因是我見識短淺,其二是因爲我很喜歡去了解。而他也繞開了一般旅行的觀賞模式,而是選擇一些有歷史文化沉澱的地方,希臘隨路的導遊也說“都是沒人去的地方”,所以這其實是一次世界範圍的“文明苦旅”,而且因爲地區的特殊,這份“苦”也從沉鬱的無奈變成了“一聲千年的長嘆”。

讓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強調來當賣點了。中東跟西亞,孕育了無數的文明,從千年前就開始爭鬥,“一個文明打敗另一方,在地裏撒上荊棘跟鹽,讓那裏成爲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斷重建,不斷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總能挖出屬於不同時期的文明遺址”,就是這樣一個悲哀的地方,現在仍是紛爭不斷的地區。這看起來像個“文明詛咒”,人們爲了自己有幸得到的文明而忘我戰鬥,每一方都沒有錯,與之相對的是,每一方都錯了。進入中東後,他們一行人每次跨過一個國家的邊境線都顯得十分驚險,小心地擦掉每一個阿拉伯文字,將全球通訊系統關閉,將寫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爲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當作間諜而被捕。這是鄰國之間的關係。國境線在地圖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則由人類駐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數“三八線”,朝鮮跟韓國同爲一個民族,被同一種文明孕育,卻被一條過於完美的直線一分爲二,這是對戰爭活生生的諷刺。而中東的國境線則是有着“文明”這條更抽象卻更讓人爲之執念的線。中東西亞因爲這些線而變得混亂,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宗教的“聖地”,無數人爲之哭泣,不斷被佔領、被淹沒,卻仍讓人趨之若鶩,代價就是眼淚與鮮血。這些地區因爲持久的爭鬥,文化並沒有像“得益於珠峯的中華文化”傳承的如此神奇,多數變得破敗,他們的生活也開始“破敗不堪”。雖然多數都有着令人乍舌的資源,卻因爲財團以及國際勢力的介入,而沒讓多數人民獲益,他們只能在無盡的風沙裏成爲焦點,經常在各國溫暖的客廳被提及。

印象比較深的一塊是在印度,作爲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濃厚的信仰,恆河就是代表,無數人希望在死後皈依,而死後飄入恆河就是一種有歷史淵源的途徑。看起來應該寄居神靈的聖河,一定是無比清澈,讓人心如止水吧。可事實並非如此,因爲印度的經濟水平並不樂觀,貧困的人特別多,而這些人經歷了一生坎坷後到了老無所依的時候,最能安慰他們的選擇就是飄入恆河,於是就有了這樣一種景觀,無數的老人像乞丐一樣住在恆河邊,等待着神靈的指引,整條河看起來也變得猙獰。這是一種無奈的狀況,他們可能還有別的選擇,但是這種選擇對他們而言是最好的,我們並沒有給他們溫暖的可以留戀人間的生活,又如何去質疑他們的“信仰”呢。

整個中東西亞之行,充滿無奈與悲傷,此爲“殤”,而這種壓得人喘不過來氣的“殤”並沒有停止爭鬥,爭鬥還在繼續,我們都是不稱職的見證者。野花並不能告訴我們人們爲何爭鬥,但是和平並不是妄想,交融並不是一定不行,所以我們能看見希望,祖先們跨越千年的嘆息,也一定會傳達到人們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