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諸葛亮七擒孟獲讀後感

諸葛亮七擒孟獲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諸葛亮七擒孟獲讀後感1

我喜歡《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諸葛亮和孟獲。南中蠻王孟獲起兵反叛,諸葛亮率兵平叛。第一次孟獲是因爲驕傲被諸葛亮生擒。第二次他還是因爲驕傲被生擒。後來諸葛亮使用計策,一次又一次生擒孟獲。第七次諸葛亮捉住孟獲後說:“再放孟獲一次。”孟獲痛哭着說:“丞相七擒七縱,從古至今,也沒有這樣的事情。要是我再不感恩戴德,那不就是無情無義的人了嗎?”。

諸葛亮七擒孟獲讀後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諸葛亮七擒七縱的足智多謀,還有他做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從這個故事裏我學到了做事情要用頭腦,事前要想周全,要不然就會前功盡棄。就像孟獲的藤甲軍那樣被全部燒死。

我還學到了做事情要有恆心和毅力,才能做好。就像俗語“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講的道理那樣。

我還學到了做事情不能驕傲,要不然一定會失敗的。所以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都要虛心,多學多問,增長知識。

我非常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它教我很多做事做人的道理。

諸葛亮七擒孟獲讀後感2

《三國演義》是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非常喜歡的課外讀物之一,在那麼多精彩的故事中,我最喜歡、感受最深的就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事情發生在劉備駕崩後,它的兒子劉禪即位當了皇帝。這是位無能的新皇,當時勢力雄厚的魏國曹丕就聯絡了孫權以及遼東鮮卑、南蠻等少數民族的首領,大舉伐蜀。卻敗給了諸葛亮。

就在這次戰爭平定後不久,南蠻王孟獲又舉兵十萬準備謀反,諸葛亮率領人馬迎敵,運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孟獲。爲了讓孟獲真心臣服,還七擒七縱,最後孟獲輸的是心服口服,並且十分敬佩諸葛亮,決定再也不背叛蜀國了。

讀了這段故事後,我認爲諸葛亮不但智慧超人,心胸也很寬闊,面對被擒住的敵人,他完全可以將孟獲處死,可他不但沒有這樣做,還爲他鬆綁、賜酒食,以禮相待,將蜀國佔領的土地退還給他。孟獲雖然是個粗魯之人,也被這種寬宏大量所感動了,以此可見,最強大的力量不是拳頭啊!

想想在我的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事情。鋼筆被同學摔壞了,如果我們板着臉,惡聲惡氣的讓他賠償,他不但不會理睬,還會發生爭吵。最後,兩人心裏都不開心。如果我們換個態度,笑眯眯的對他說沒有關係的話,犯了錯的同學自己也會不好意思主動過來認錯的。

雨果曾說過:“世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的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寬容是一種品德,也是一種修養。“勢服人,心不然。禮服人,方無言。”希望我自己能擁有這樣美好的心靈。

諸葛亮七擒孟獲讀後感3

攻心爲上,攻城爲下。是呀!要想別人服你,就要讓他得心先服你。因爲蠻力不能解決一切,而智慧卻是萬能的。不是嗎?這一點小小的收穫都來自於《七擒孟獲》。

《七擒孟獲》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劉備死後,蠻王孟獲,大起蠻兵十萬,犯境侵掠。孔明爲平定四方,決定親自征伐蠻王。孔明共擒孟獲七次,爲令他心服口服。孔明第一次派趙雲等人殺了金環三結,董荼那、阿會喃也被張嶷、張翼所擒。孟獲不服,孔明放虎歸山。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孟獲不是詐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殘殺而戰敗。第七次孟獲決定用藤甲兵戰孔明,那兵雖強,但既是用草本植物做得戰袍,用火攻自然可破。孔明得知後,用火攻戰勝孟獲,7戰7敗,使孟獲輸得心服口服,決定永不再戰。

這個故事雖短,卻令人記憶深刻。區區一蠻王,爲何驚動得孔明?只因孔明懂得只有不讓後院着火,才能全心全意對付魏、吳兩國。孔明之所以能戰勝頑強抵抗的`孟獲,不就是因爲智慧遠遠比蠻力更重要嗎?孟獲雖會用計,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諸葛亮用計已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了,那孟獲怎能不敗?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智慧永遠比蠻力更爲重要.輸贏並不重要,若想讓別人服你,你就得讓他的心先服你.這樣的勝利纔是真正的勝利,不是嗎?《七擒孟獲》中孔明並非有意殺孟獲,他明白戰爭的最終目的是爲了不再戰爭。

這些收穫讓我受益匪淺,從中讓我聯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例如:《貓和老鼠》中那機靈的小老鼠,爲何它能屢次從貓口逃生?也就是因爲智慧的力量大於蠻力。還有一次,我與外公下棋。我與他大戰8盤,但我屢戰屢敗,8盤竟輸掉了7盤。前7盤,我心中不服,直到第8盤我才心服口服。心想:看來我真的是輸了呀。現在回想起來,外公的戰爭基調不就是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嗎?外公真可謂是“孔明二代”啊!

諸葛亮七擒孟獲讀後感4

《弟子規》有云:“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是也。

諸葛亮輔佐劉禪時期,南王孟獲起兵十萬造反,諸葛亮親自率兵前去征討。軍隊前進時,馬謖來慰勞軍隊,對諸葛亮說:“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但願丞相這次南征真正的戰略目標,在於使他們內心歸順。”

諸葛亮派魏延、趙子龍,第一次生擒孟獲。諸葛亮設宴款待他,接着審問孟獲:“如今你服不服?”

“不服!丞相靠山路狹窄,一舉把我擒獲,我回去一定要和你一決雌雄!”孟獲斬釘截鐵、理直氣壯地回答。於是諸葛亮放孟獲于山中。

第二、三次,諸葛亮生擒孟獲,孟獲皆不服。

第四次,諸葛亮當作大發雷霆的樣子,命手下人道:“給我拖出去斬了!”

孟獲臉上毫無懼色:“若丞相今日放我回去,我定報四縱之雪恨也!”諸葛亮見他還是不服,又放了孟獲。

第五次,被自家洞主楊鋒擒獲,但他依舊不心服口服,高高昂起頭:“這是被自家洞主擒獲的,非丞相之功也!”

直到了第七次,諸葛亮在盤蛇谷內用大火燒死了兀突骨與三萬藤甲軍,孟獲以爲諸葛亮必死無疑。道盤蛇谷,火光四起,臭氣熏天,方知中計,被諸葛亮滿門擒獲。諸葛亮派使臣於孟獲帳中:“我們丞相還想放你回去,特派我來告知你。”

孟獲滾下熱淚:“七擒七縱,古今未之有也,我今日必服也!”

孟獲和一家老小匍匐於諸葛亮腳下:“丞相,我今日必服也!”

諸葛亮問:“你真的服了嗎?”

“丞相之大恩大德,世代皆不忘也。”孟獲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於是,諸葛亮封孟獲永爲南人洞主,直到諸葛亮道滬水時孟獲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用武力壓服別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誠意打動別人,讓別人心服口服纔是明智之舉。

諸葛亮七擒孟獲讀後感5

今天,我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中華上下五千年》。我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坐在了椅子上面,津津有味地看起書來。

我看的第一篇小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它叫《七擒孟獲》,故事的主人公是諸葛亮。在三國時期,散居着許多的少數民族,蜀漢對他們的統治並不鞏固。劉備死後,這些少數民族首領紛紛反叛,諸葛亮決定親自率兵南征。孟獲在當地少數民族很有威望,所以諸葛亮決定生擒孟獲。第一次,孟獲被埋伏的蜀軍生擒了,諸葛亮把他放了回去。第二次又被自己人抓了起來,諸葛亮又把他放了。就這樣,捉了放,放了捉,前後捉了孟獲七次。最後孟獲被諸葛亮的寬宏大量、足智多謀打動了,心甘情願地投降了。

我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讓孟獲欽佩的五體投地,我一定要向他一樣足智多謀! 我還從書本中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要像諸葛亮那樣,凡事都要冷靜思考,再做出決定,不能向孟獲那樣蠻橫不講理,不然的話就會造成更大的錯誤。

諸葛亮七擒孟獲讀後感6

說起諸葛亮,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它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讓別人輸,就要讓他輸得心服口服!

當時,正是劉備死後不久的日子,曹丕派出四路人馬前去攻打漢中。諸葛亮爲了有一個安定的後方,決定率領大軍去討伐孟獲。孟獲得知後,便率領兵馬迎戰。孟獲遠遠看見蜀軍隊伍交錯,旗幟混亂,也就放心了。誰知,這正是諸葛亮的一個計策。孟獲拍馬出陣,沒戰幾回合,蜀軍回身就跑,孟獲一路追趕。忽然三名蜀將帶兵從山谷裏衝出,切斷了他的退路,把他活捉了。孟獲被押到諸葛亮面前,諸葛亮不但沒有殺他,反而把他給放了。孟獲回山寨後,讓弟弟率領一百多人帶一大堆珠寶給諸葛亮,這些計謀怎能瞞過諸葛亮?最後,又把孟獲抓住了。但諸葛亮又把他放了。之後四次,他仍然敗給了諸葛亮。最後一次,孟獲只能向烏戈洞主借藤甲兵。藤甲兵身上的藤甲衣是刀槍不入的,諸葛亮就用火攻,把藤甲衣燒個精光。孟獲第七次當了俘虜。這一次,孟獲輸得心服口服,決定謝恩投降,永不造反。

讀了這篇文章,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件事。那是暑假裏的一天,我正在玩耍,看見兩個小朋友在比賽跑步。第一次,較小的小朋友輸了很不服氣,要重新比過。他接二連三輸了多次後,終於對另外一個小朋友心服口服。

現在,我想,要是每一個人都像諸葛亮一樣以智取勝,而且還讓別人輸得心服口服的話。那我相信,世界一定會變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