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典故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兵入南蠻。而此時南蠻內部剛經歷內訌,高定軍事政變殺了前首領擁護孟獲稱王。諸葛亮派馬忠和李恢兵分兩路攻打南蠻,自己率軍擊敗高定主力部隊,殺了叛軍高定。孟獲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過滬水,進入雲南,於孟獲交戰,生擒孟獲。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典故

首次抓住孟獲,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並且故意讓孟獲觀看蜀軍軍隊實力,孟獲看了並不服。諸葛亮就放他回去。之後卻找來孟獲副將,稱孟獲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副將十分生氣,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副將回去後,心中憤憤不平,就把孟獲綁了送至蜀營。孟獲第二次被抓,心裏更是不服,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這次孟獲回去也想出一計謀,其弟孟優假裝來蜀營投降。諸葛亮識破其計,故意灌醉孟優。等到孟獲來劫營的時候,再次被諸葛亮擒住。這第三次擒拿孟獲,孟獲仍不服氣,認爲不過是遭人暗算被計謀陷害,並不臣服。諸葛亮仍然放孟獲回去。第四次孟獲以爲諸葛亮獨自出來堪察地形,帶兵欲偷襲諸葛亮時候,又中計被抓。第四次孟獲部下感恩諸葛亮寬厚,竟然灌醉孟獲,親自把孟獲送至諸葛亮軍營。第五次被抓的孟獲仍然是覺得被內賊陷害,於是諸葛亮又放回孟獲。

如此反覆幾番,孟獲並不臣服,最後孟獲投奔木鹿大王還有烏戈國國王,兩個大王雖然兵力強勢卻仍然被諸葛亮打敗,孟獲最後終於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國。至此,幾次三番和南蠻征戰,終於收復南蠻人心,保障了以後蜀國南境安寧。

兩軍交戰必有死傷,爲此南征回師途上,諸葛亮還命士兵制作了一種食用饅頭來祭奠死去的冤魂。

諸葛亮出戰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稱南蠻險惡之地,不宜一國丞相出師,以防意外。可是諸葛亮擅長外交權術,人心連結,當時諸葛亮就已有徵服南蠻免除後患之心。在南蠻境內,諸葛亮聞之孟獲在當地破有人心,於是想到制服孟獲,以其來統領南蠻效忠蜀國。於是便有了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獲的典故。

康熙帝剛與沙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安定了中國北部與東北部的邊疆後,又遇到西部蒙古族部落的首領噶爾丹反叛的挑戰。

明末清初,中國北方的蒙古族分爲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居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一帶,早就歸順清朝;漠北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居住在今蒙古國一帶;漠西蒙古,又稱厄魯特蒙古,也就是明代蒙古族的瓦剌部落,生活在天山以北地區。這兩大蒙古部落也先後歸順清朝。但在漠西蒙古中有個準噶爾部落,在今新疆伊犁草原地區。噶爾丹是準噶爾部落的首領,非常強悍。他取得準噶爾部落的大權後,受到沙皇俄國的唆使,就開始向外擴張、掠奪。漠西蒙古先被他征服,接着他又進攻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打不過噶爾丹,幾十萬百姓南下,躲到漠南蒙古,請求清朝保護。康熙帝一面安撫、救濟逃難的.災民,一面派人前往噶爾丹軍營,要求他立即退兵,並將所侵佔的漠北蒙古的土地、牛羊,統統歸還主人。噶爾丹野心極大,本來就想打到北京,哪聽得進康熙帝的勸阻,便策動大軍向東殺來。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夏天,塞外狼煙瀰漫,噶爾丹率10萬精兵大舉東進,在烏蘭布通紮下營盤,兵鋒直指長城,威逼中原。北京城內的文武百官惶惶不可終日。

康熙得知舉兵叛上,猛然站起,一拳砸到茶几上,茶盅震落摔成碎片。“這班俄羅斯黃髮碧眼兒,盅惑慫恿大清叛逆大舉刀兵,侵我疆上,朕豈能容忍!”康熙滿臉怒氣,急速邁動步子,道位皇親國舅愣在兩旁。康熙對理藩院侍郎滿丕說:“召俄羅斯使臣格里戈裏?隆隆沙科夫,傳諭朕的意旨:俄羅斯已背叛尼布楚條約,倘再助噶爾丹擾我疆土,定不輕饒!”滿丕匆匆退去。康熙問福全,俄羅斯有無集結兵馬行動,福全回報尚無軍報。康熙沉思許久說:“先乎噶爾丹,俄羅斯便會在無依託情況下逃之夭夭。朕決計親自出徵塞外,平內御外,衆皇親以爲如何?”福全、費揚古、佟國綱拱手贊同,齊聲讚頌。康熙面露喜色道:“同心協力,共保大清江山!”幾天後,裕親王福全爲撫遠大將軍首先出塞,緊接着康熙也跨上銀鬃白馬,身着盔鎧出了古北口。駐守在長城內外的滿、蒙、漢八旗軍,彙集成浩浩蕩蕩的大軍,向烏蘭布通方向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