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閱讀《吶喊》有感大綱

閱讀《吶喊》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閱讀《吶喊》有感1

書中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這個可憐的人兒啊,深受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迫害,對社會甚至是自己身邊的人都有一種恐懼感。它總認爲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認爲封建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儘管,那個社會是不會真的吃人的,但那句“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閱讀《吶喊》有感

《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裏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

請保留此標記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爲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纔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爲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爲了功名盡折腰。這篇文章是作者對吃人社會發出的勇敢挑戰,是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槍。

《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後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閱讀《吶喊》有感2

《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道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條理低而又嚮往社會下流階層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諷刺的話題,在生活中他每每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冷靜地離開了人間。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都城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痹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猛烈的愛國認識復甦,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標。因此他棄醫從文,今後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誌》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歸納綜合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道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條理低而又嚮往社會下流階層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諷刺的話題,在生活中他每每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冷靜地離開了人間。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譏笑意味的言語,惱怒而又帶有勉勵的語氣,鼓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責怪和品評的言語,說明當時社會的暗中,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盼望甜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復甦,重整我中華雄威!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模樣形狀,從而表現了當時人民的麻痹,在遭到封建勢力剋制和打擊下的情況,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惡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爲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全部家檔去買了小我私家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爲革命而被處去世,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捐軀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白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鄙俚,狐假虎威。華老栓的屈曲,迷信,麻痹,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離開羣衆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