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天問論箋》有感大綱

讀《天問論箋》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天問論箋》是着名文學史家林庚先生對《天問》做的詳實註解,它突破了一般古箋釋的格局,融序,箋,釋,譯,論爲一體。各個部分自成伍而又渾然一體,期間類容互相滲透,互爲補充,完全是一部獨具一格而又集大成的古籍研究專着。

讀《天問論箋》有感

《天問》乃是古代傳說的一部興亡史詩。主要提及王朝的建立,衰敗。以高度簡練的問話體形式描述一興,一亡朝代更替,無不在感嘆歷史變遷,無不在嘆息楚國曆史的多舛。詩中內容主要包括從天地萬物到夏商周興亡再到秦,楚的興衰演變。

有學者認爲《天問》自身沒有次序。但是,林先生認爲《天問》是有順序的。從整體着眼,首先《天問》的一百八十句中明顯地是分爲兩大段落。自“遂古之初誰傳道”至“羿焉?日烏焉解羽”這五十六句是問天地,也就是有關大自然形成的傳說;自“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至“何誡上自手中名彌章”這一百三十二句是問人事的,也就是問有關人間盛衰興亡的歷史傳說。

這兩大段的基本輪廓是分明的;先是問天地的開闢,次問人事的興亡,乃是完全乎自然順序,這首先就提供了一個無可置辯的順序。林庚先生認爲造成零亂的原因:一是發生了錯箋,就會使順序零亂;二出現錯字,字錯了使原來的詩句不可理解或被誤解,這也會造成上下文之間失去應有的連續性,而使人感到順序零亂;三所涉及的故事傳說已失傳。

還有學者對詩的中心主題提出質疑。這樣一部長篇鉅製有沒有中心主題呢?林先生也對此作出進一步回答。《天問》的興亡史是以夏商周三代爲中心的,這三代歷史的發問佔了整整一百句,超過全詩一半以上的篇幅,它的興亡感也就是全詩主題的焦點。

此外還有關吳,楚,秦等五霸諸侯們的發問,事實上莫非歷史上治亂興亡的大事,這也更好的.說明《天問》是一部歷史興亡史詩。也正如作品中說的那樣“天命反側何罰何佑?”“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天道問之”歷史的興亡。屈原想從歷史中尋求歷史興亡答案的苦心孤詣,真可謂“悲其志”。

從古至今多少文人騷客爲之傾倒,《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人。

之所以說《天問論箋》是一部具有極高價值意義的古書注籍,源於林庚先生對《天問》中的錯字,錯箋認真嚴謹全面箋釋,校勘。他廣求異本,相關資料,精研所校之書,對不確定的字詞認真審度。如:”斡維焉系天極焉加“中的”斡維“指天體旋轉維繫之處。斡:一本作筦。維:也即所以用以維持運轉之物。

《莊子·天運篇》:”天其運乎,熟主張是?熟綱維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耶?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耶?“這正是戰國時期,天體作爲一個客觀的大自然,而提出來的新課題。歷來注家們的解釋大體相同。王逸《章句》:”斡,轉也。維:綱也。言天晝夜旋轉,寧有維綱系綴其際,極安所加乎?“洪興祖《補註》:”斡,《說文》雲:‘轂端沓也’。楊雄,杜林雲:‘韶車輪斡也。’賈誼《鵩鳥賦》雲:斡流而遷,皆爲轉意“朱熹《集註》:”斡,《說文》曰轂端沓也,則是車轂之類以今爲筦而受軸者。“丁晏《楚辭天問箋》引《說文》曰:”斡,蠡柄也。從鬥,聲。“聞一多《天問釋天》乃又據《史記·天官書》:”鬥爲帝車,運於中央,“以爲即北斗而言。並認爲”天極“亦即天極星。按上文”明明音音爲時何爲?既指天體晝夜始分而言;下句“八柱何當東南何虧?”又乃就天宇整體發問,此處似不宜忽出星辰。當依《莊子·天運篇》,以天體運轉之說爲勝。

對其中的錯箋先生也作出明確糾正。錯誤發生在原第一六六與一六九句之間。文中一六六句以上問到文王,武王,成王的故事,而一六七,一六八兩句卻忽然出現了成湯與伊尹的故事,而成湯與伊尹的故事又遠在周民族故事出現之前早就打斷地出現過了,這兩句落在這裏顯然是出於錯箋。

而更有巧合的則是還在周民族祖先後稷出現之前,卻先在原第一三五到一四二的位置上出現了周昭王到齊桓公一連串歷史順序分明的八句,這尤其是不合情理的。而這八局的歷史順序恰恰就是應該緊接在一六六句周成王的故事之後。這就說明一六六句與一六九句之間確實曾發生過錯箋,結果是把原來在這裏的八句錯到了前邊,又把前邊的兩句錯到了這裏來,裏外就造成了十句錯箋。

對史實林庚先生也以懷疑的態度,他找取古書,善本進行最貼近歷史的考據。《天問》尾章“薄暮雷電歸何憂”以下十句,林庚先生又重新進行解讀。先生認爲:以王逸傾向的“這一段是由屈原篇終時的自我感慨”實爲不妥。他認爲《天問》末章十句,正是專問楚國曆史的,主要是平王與昭王兩朝的故事,也就是吳楚之爭最激烈的年代,這是關係楚民族的存王的。因而又問道過去楚的忠賢令尹子文,這裏自然也就有着屈原自己的嚮往之情,以此作爲終篇,恰到好處。

林庚先生嘔心瀝血完成這項挑戰性工作,以全面求實的態度爲我們展現出幾千年前屈子的一片赤誠丹心和一腔熱血的豪邁壯志,無不嘆息,無不惋惜。這一片從歷史上尋求答案的丹心寸意,“雖與日月爭光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