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學生讀《論語》有感大綱

學生讀《論語》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學生讀《論語》有感1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學生讀《論語》有感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種遺憾,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于丹老師說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聖神聖,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聖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夫子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脫胎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發現《論語》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讓人一看就明白。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貸》)這則語錄意思是: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是啊,《論語》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爲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今天也會說,天時、地利、人和就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啓迪。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於《論語》的博大精深,終於有了點滴的感悟。我相信這本書會陪伴我的一生,我愛上了《論語》。

學生讀《論語》有感2

我讀過許多書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論語》雖然,我只是一個小學生,理解的不夠深刻,可我依然能夠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其中的一些道理,使我受益匪淺。

我喜歡裏面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對於我們這些小學生來說,會使我們終身受益。

“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樂乎”講了溫習的重要性,學習而時常溫習,才能使學到的知識加以鞏固,成爲自己的東西。這難道不是一件令我們愉快的事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土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自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說明做什麼事都應該嚴謹踏實。在學習上,要學會積累,不能因爲小知識而不去學,如果小知識如果積累起來就是大智慧!“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知識只有時常溫習,才能牢牢的記住,牢牢的掌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學習不能覺得厭煩,要認真的對待學習,要有一絲不苟,不厭倦的精神。要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這些精深的句子,難道還不足以表現出古人的智慧嗎?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對學習缺少一絲不苟,認真的精神了,我作爲一個小學生,感到非常慚愧。《論語》是使我感觸最深的的一本書。書中的知識就好似遼闊的大海,無邊無際,而我只是大海里的一隻小船,在遼闊的大海里前進着。

這些道理是我終身受益無窮,將會使我們進步,是我們成長!

學生讀《論語》有感3

小時候,很小我們就開始接觸啓蒙教育讀本,從“人之初,性本善”,背到“弟子規,聖人訓”,有接觸了《千字文》、《論語》等等。然而,在這衆多書中,《論語》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論語》可是一部經典著作,大家都知道這部書。可是,你真的瞭解這部書嗎?

《論語》,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是孔子死後,由其弟子編寫,是一部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言行和思想的`書。而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此部經典。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爲“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論語》這部書,是邊讀邊悟的,小學時,只是搖頭晃腦地看似津津有味地讀,其實心裏一點想法也沒有。而現在,已經長大,自然對這部書的理解更深了,這本書,從學習,到人格的修養,再到政治,都予以讀者深刻的道理,無論是從做一個君子,還是做各種職業,無論是教書,還是做各種事情,孔子的思想,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堪稱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現在透過這部書,更多的是學習孔子教學中的學問。

記得小學期末考試前的一次國旗下講話,有我來介紹一些學習上的方法,而現在學子們也都在爲中考,高考忙這忙那。在學習中,孔子給了大家很大的啓發。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我們最熟悉不過,我們要做到預習,複習等等。還有“吾日三省吾身……”等等,都使我收穫頗多,所以,孔子也是我們的最好的老師

孔子這位偉大的人,提出了許多思想,最主要的兩個字就是“仁”和“禮” 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爲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而這和如今一點也不矛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爲了治國。我相信將來,會振興中華!

不管怎樣,記住“仁”。

學生讀《論語》有感4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莫屬《論語》最爲經典了。它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一生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在《論語》中分24個章節,分別是子路、顏淵等,在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學而篇》。這篇講述了爲人如何學習與做人的道理。這篇中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使我頗受啓發。它告訴了我們學習要有無時不學、無處不學的態度,才能使內心充滿着掌握真理的愉快;遠方的朋友來了,應該因可以一起切磋知識而感到快樂;人爲人處事不能因小事而自尋煩惱。如果做到這些,就可以更好地成爲有作爲的人了。

確實,在日常生活中,因爲人的記憶有遺忘性,所以我們在學習中要經常複習學過的知識。就象我在複習階段遇到以前學過的知識,因爲平時也沒有很好地鞏固,有時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競一直想不起來。平時有什麼疑問我也很喜歡與同學一起討論,雖然有時候會爭論起來,但與同學的相處會讓我獲得很多一個人思考不能獲得的快樂。以後,在生活中,與周圍的同學相處,我一定不能因爲一點點小事情而與同學爭吵起來,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友情。

《論語》這本書確實無愧於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俗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將始終是我人生中的好老師。

學生讀《論語》有感5

這個寒假,我拿出了媽媽給我買的“中華國學經典”這套書。其中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六本書,每一本書都使我受益匪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論語》。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被稱爲中國人的《聖經》。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在我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這本《論語》也根據當中的典故和內容。選配了相應的故事、解釋。使我更好地弄通《論語》的意思,懂得其中的道理。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生活中言行舉止、學習態度要怎樣做到最好。比如裏面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孔子說:古人不輕易開口許諾,因爲他們認爲自己的行爲與自己的言語不相符合是可恥的。又舉了趙括“紙上談兵”這個事例,使我懂得了言出必行的道理。以前我總是制定了計劃而不切實實行,當我讀了這句論語後,我改掉了這個壞習慣,做事也勤快起來了。還有一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懂得:不能死讀書,也不能不讀書而冥思苦想。意思是:只是讀書,就會受矇蔽;只是冥思苦想學從不讀書,就會疑惑而一無所得。看了這句話,我讀書時都會邊思考邊讀,從中獲得了不少知識。

《論語》這本書還給了我許多道理,讓我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得更好了。

學生讀《論語》有感6

說到學問,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論語》,而《論語》是至聖先師——孔子所言之記錄。

論語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是因爲這本書包含了“仁德孝學禮和知”七個方面,是人們共同追求的。時至今日,論語已經被世人們牢牢銘記在心。

其中,讓我深有感觸的一句話是我對《論語》敬佩的原因

“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根本。”在千年以前的古人早已懂得了這個道理。何爲父母?即生育、撫養你的人,你的生命是父母賜予你的。何爲長輩?即呵護,疼愛你的人,你的成長是長輩見證的。這麼看來,尊敬他們不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實。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卻有多少人沒能去做到的?

我們常常在新聞上看到這樣的新聞,某青年因家長几句怨言,竟大打出手,下手絲毫不留情。面對這樣一個嚴重的社會現象之中,有多少問題存在?想必人之初,性本善,就算受到種種原因的綜合影響之下,也不可能做出這種行爲,定是平時所積累的不滿就此宣泄。而不滿又從何而來?就是不尊重開始的,你的不尊重,導致了你的不滿,心中有個念頭:總想着他們憑什麼說我,對我這麼不尊重。然則是你從一開始就錯了,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寬容與理解就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口角。

其實,尊重是相對性的,應該尊重父母爲先。他們也曾有過尊重他們的父母,也想讓你明白,也許他們出發點錯了,但他們總比你理性許多,說歸說,但有個度,幹出一些出格的事就不是正當的行爲。尊重你的父母,他們定會尊重你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尊重爲前提。不要以爲他們是你的父母就不覺的什麼了,相反他們還是你最重要的人。

“孝弟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這是《論語》所告訴我們的,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盞明燈,指引着我,不讓我迷失在社會這片汪洋大海之中。

學生讀《論語》有感7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論語》涉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來,《論語》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學習和教育的道理,爲政之理,禮的道理。

讀《論語》,我讀到了做人的道理。首先做人要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認爲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會在僥倖躲避災難的的境況下才能生存。這種說法好像是不存與現實的,現世的人們爾虞我詐,把正直看成是譏諷的事物。好像只有“折腰之人”才能真正的掌握世界,掌握自我。讀《論語》,我讀到了學習及教育的道理。首先,我開始明確學習方面的道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目的。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要求學習是建立愛好,以學爲樂的基礎上。只有以學爲樂的人才是學者中的至尊,就像顏淵,“一笨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 。同時在學習態度上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習不能感到滿足,學習要虛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表明學無常師,作爲人應隨時隨地的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只有學習態度端正了,才能將學習進行的更深更透。然後是學習方法。孔子多次在與弟子交談時提到學習方法,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學而》),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同時孔子也強調學與思的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要求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同時精益求精則又是二種學習方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對於現在的學生又是很適用的學習方法。太多的一知半解,太多的偏廢,太多的不懂裝懂,太多的“填鴨式”教學,讓我們在學海里掙扎,尋不到真諦,找不回感覺,讓學習成爲恐怖的代名詞。再者我瞭解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即教書育人。而當今社會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只在履行前一個任務,忘卻了“育人”,不成材要成人這句古語告誡我們:育人是在教書之上的。孔子在育人方而做得很好,在教授弟子讀經的同時與弟子討論“仁德”、“君子”、“爲政”、“孝”的問題,也是間接的育人,把弟子塑造成有仁德能爲政孝悌的君子。同時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十分先進的,至今一直在沿用:“有教無類”打破了當時教育的貴賤,賢愚之分,將教育普及到民間;“因材施教”,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針對不同的情況與人,採取不同的方法。這也是現在的教育所欠缺的:大課堂教學,人鍋飯教學忽略了各自的個性,將每個學生都打造成了模板學生,無棱無角,當然也無創新可言。孔子還重視誘導式教學啓發式教育,要求學生觸類旁通,希望弟子能舉一反三,在啓發誘導的基礎上也要注重循序漸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敢竭吾才,如有所立者卓爾”《子罕》。讀論語,我讀到了爲政之道。“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

爲政之人要用仁德;爲政之法用道德用禮教來教化老百姓,這樣百姓安居樂業。《論語》值得所有人去學。

學生讀《論語》有感8

《論語》,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爲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爲“四書”。

新的學期,我們學習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通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當我再次讀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想起了以前寫作業時的場景:放假了,老師總會留一些作業,一開始還認真的在寫,過了十幾分鍾,我就摸摸這兒,摸摸那兒,當我拿起課外書要看時,還在心裏對自己說:就看十分鐘。可是十分鐘過去了,我仍然還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鐘吧!反正作業也不多,我半天就能寫完。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個小時過去了,我還是沒放下手中的書。直到書的最後一頁被我翻過,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擡頭看看牆上的鐘表,才發覺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才埋頭奮筆疾書,但作業還是沒有在一天之內寫完。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書桌前,下定決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業寫完,可是我寫着寫着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飯時看的電影,裏面的搞笑情節讓我不禁笑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才認真地埋頭寫作業,當我寫完作業時,已經是晚上了,本來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爲我寫作業時的不專心,這個計劃才“泡湯”的。就這樣,週末過去了。當我學了《論語》中的這句話時,恍然大悟:時間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我們“浪費”掉的時間,永遠也不會回來的。想想我看課外書,想電影裏的情節時,那些時間用來寫作業該多好啊!這樣的情況每天都會有,都是因爲我不知道時間的寶貴,做着這件事,想着別的事,時間就是在這不知不覺間流逝。

《論語》,這部書中的一則就可以給我們這麼大的啓示,別說整部《論語》了!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讀《論語》的好處是多麼大啊!“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吧!

學生讀《論語》有感9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就處於中國思想界的統治地位,並延續了數千年,這是什麼原因呢,或許《論語》能告訴我們答案。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雖說只是記載言行,但字裏行間包含了許多爲人處世、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很值得我們慢慢品味。孔子提倡“仁、禮”,這是他思想的核心,仔細想想這與我們今天所努力構建的和諧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呢。如果我們用心去讀《論語》,就會從中悟出人生的道理,成爲指引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人生的路。《論語》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雖然短小卻蘊含爲人處世的大道理。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我們應該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做每件事之前想一想這句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許會更加融洽,社會也會更加和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宏圖。一定有很多人會經常問自己,這麼辛苦地學習爲了什麼,我想這句話就告訴大家答案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孔子認爲,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誠信在當今社會尤爲重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說出的話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一諾千金,敢作敢爲,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柔寡斷,遭人鄙棄。《論語》中還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名言,我從中受益匪淺,相信只要是用心品讀的人都會從中得到很多。我在讀《論語》時,好像穿越時空來到孔子身邊,與他面對面交談。我從《論語》的字裏行間體會到了那份難得的寧靜,那份屬於我的安寧,就好像涓涓細流流入我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對於生活,只有以淡泊的襟懷、豁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面對、去享受,纔是讀懂真正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很期待和諧社會,它是那麼的美好,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能夠讀懂《論語》,哪怕只是皮毛,也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記住,要快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