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穆斯林葬禮讀後感大綱

穆斯林葬禮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穆斯林葬禮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穆斯林葬禮讀後感

穆斯林葬禮讀後感1

在愛情面前語言和文字都是蒼白的!當兩顆心經過長途跋涉彼此心心相印的時候,當兩顆心歷盡劫難終於碰到一起炙熱的燃燒的時候,當兩顆心習慣每一次跳動都是朝着對方的方向的時候,那就是愛情,純淨的如一塊白碧無瑕美玉,炙熱的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玫瑰,美好的宛如伊甸園中的亞當夏娃,可能是太美好了,招來了死神的嫉妒,讓病痛一次次的揉碎那對純淨的心靈,戀人一次次喚起她對生的渴望,對愛的眷戀,又一次次被病魔推入絕望的萬丈懸崖。終於新月在這樣長達3年的拉距戰中走了,帶着那顆爲她跳動心的心,留下了痛徹心扉的愛。去了天堂…

以上是讀後感,我知道我文辭笨拙,詞不達意。這部小說可以說真的可以深深的震撼每個心靈,值得一看…

穆斯林葬禮讀後感2

當我拿起《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彷彿進入個全新的世界,裏面講了一個少數民族——回族。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的傳統風俗......書中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代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作者對此書結構的安排也別具特色,作者在這一章寫當今,而後一章又開始着重寫過去。就如此的一環扣一環的。這樣的一種構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使我開始對小說寫作的一些結構、佈局方式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作者還善於運用環境描寫,以景寸情,情景交融,以環境的描寫來烘托主人翁的思想情感,稱托出當時的社會環境。

從這本書的書名即可分析出結局蘊含着悲的意味。的確,結尾令人結尾慘淡痛心!新月跟楚雁潮之間的愛情令人感慨,令人憐憫,但卻陰陽兩隔。這是愚昧的封建禮教造成的,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幾代人,而新月的悲劇也恰恰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天星跟容桂芳的愛情也沒有結局,這難道僅僅是樑君壁的錯嗎?不,這是整個封建社會遺留的弊端,是封建禮教的思想侵害着沒有思想的樑君壁!

新月渴望母愛,打從記事起,她就沒有享受過,幸好有一個疼愛她的姑媽,才讓她隱約感受着母愛。照片上的母親是那樣的和藹可親,而現實生活中的母親是那樣的冷若冰霜,她多麼渴望母親能給她一丁點的愛,甚至是理解跟肯定。但事實確恰恰相反,母親反對她上大學,反對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談戀愛,甚至在她病危之即,還去刺激她。處處表現自己是爲了維護自家的名譽跟對穆斯林的虔誠,但這一切讓新月發出她是我的親媽嗎?的感慨,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她哭着問她的父親,韓子奇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親生母親寫給新月的信。新月,我親愛的女兒:你還在夢中,媽媽卻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來後會怎樣哭叫着尋找媽媽......媽媽走了,繼續在陌生人當中孤獨的旅行,不是去尋找謀生的路,也不是去尋找愛,而是尋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獨不應該失落自己......看到這裏,我也爲之動容了,不知不覺也已淚流滿面,書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聲,新月想向母親傾訴這十幾年對她的思念跟內心的苦悶,但由於體力不支,頓時呼吸急促,不省人事。

看到這兒我不禁爲新月的悲慘遭遇而深表同情,新月她是那樣一個善良,純潔,開朗的女孩。她對學業是那麼充滿嚮往,一定要考上北大英語系。她對每個人都那麼好,幫助寢室裏英語差的羅秀竹。但她的心臟病把這一切都毀掉了,父親姑媽的疼愛,哥哥天星的關愛,楚老師的支持,並沒有讓韓新月自暴自棄,而是積極的於疾病做鬥爭,可命運就是這樣,從不眷戀人,還是讓這樣一個單純善良的人留有遺憾的離開了。新月的心中都未曾放棄過對於愛,對於美好,善良等的追求,但最終卻無法逃脫命運的束縛。

擁有生命,便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樂趣。與書中的主人翁相比,我們不都很幸福嗎?最起碼我們擁有着寶貴的生命,這便是我們的財富。我們還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還苦惱嗎?還爲一些不如意的事而煩惱嗎?珍愛我們的生命,樹立我們的信心,相信沒有過不了的砍,沒有成材不了的人。

穆斯林葬禮讀後感3

孤冷寂靜的夜空,冷豔刺眼的雜星,無力垂掛的殘月,碧綠如水的玉片閃耀着攫人心魄的幽光,只是,一塊碎了的美玉。那《梁祝》的娓娓笛聲是在傾訴心中的思念,還是在無力地痛哭?

穆斯林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讀完,已無數次地淚眼婆娑,心中無數次地哀嘆,無數次地質問,最終也只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只有無奈地任憑心中潮起潮伏。也許,悲劇總是唯美動人的,尤其是愛情悲劇,總是能惹得人爲之淚垂。

樑君璧,她與韓子奇之間是基於三年朝夕相處的親情後,又經歷了三年“背叛遺棄”,而又重聚的剎那產生的火山爆發式的愛情。她需要他,那個破碎得只剩下三個女人的家需要他。他韓子奇從流浪而來,爲了報答師傅的收留、授藝和養育之恩而娶了她,她則視他爲困苦時可以依靠的寬厚得肩膀,落魄時能夠重振家業的脊樑。

他與她結合了,現實的結合。她的決定沒有錯。雖然她是個穆斯林,雖然她有了堅強的依靠,但她的身上清晰地散發着作爲長女——中國式長女的特有味道:成熟,穩重,能堅忍地撐起一個家庭。少年喪父讓作爲長女的她過早的成熟。

她,是個賢良的妻子,同舟共濟讓他們的愛深厚、純淨,讓這個穆斯林的琢玉世家由衰敗而興盛,讓千千萬萬在水凳上琢了一輩子玉,也同時受了玉器商人一輩子剝削的民間的巧手藝人們重又獲得世人的尊重。

如果她安於這種現實的愛情,亦或只是親情的話,那麼,即使是動盪的局勢造成的親人的離散,甚至是丈夫與妹妹的背叛,她也都是能夠尊重和默認的。悲劇就在於她太愛子奇,這穆斯林最忠實的教徒,在這現實的愛情中做的卻是浪漫的夢——夢想着自己的丈夫永遠是她的奇哥哥,心中永遠只有她一個。卻不知子奇從來對她只是兄長對妹妹的關愛,只是“長子爲父”傳統家庭觀念下一個男人的責任。他們的結合,在她是一種愛情的發展,在他也許只是一種生活的憐憫與相互依靠。

丈夫漂泊海外十年,她在家裏帶着兒子支撐着,堅守着,期盼着。她以一個女人在最艱難的情況下激發的堅韌度過了那十年。因爲,她心中有夢。然而,當日夜思念的“奇哥哥”與不懂事的妹妹玉兒攜手站在她面前時,她慌了。更令她不可饒恕的是,一個是自己的丈夫,一個是自己的妹妹,他們竟背叛了自己,不僅心心相印,還有了骨肉——那個可憐的女孩新月。她怎甘心?女人哪,真是奇怪的動物。

當她作爲長女時,面對家破人亡的慘境是那麼的沉着堅強;當她作爲妻子時,在操持家務和協助丈夫創業中是那麼賢良幹練。可如今,作爲一個女人,她卻是再也不能忍了,是再也忍不住了。同爲女人,我發自內心地同情着她,爲她抱屈,替她悲痛。爲了維護這個家,你咄咄逼人趕走了親妹妹也就罷了,可爲什麼連個孩子都不放過!

怨恨真是條毒蛇,它借這個原本善良的女人的手逼死了新月,那個親妹妹所生的孩子,喊了她一輩子“媽”的那個純潔美麗,剛剛嚐到愛情的甜蜜卻永遠的失去了的孩子。怨恨真是條毒蛇,它竟讓她親手破壞了兒子天星的婚姻,毀了兒子一生的幸福,它也催促了她曾經深愛着又用一生憤恨着的韓子奇之死。

穆斯林葬禮讀後感4

記得初次接觸霍達的這本成名著穆斯林的葬禮,是在二十多年前上中學的時候,那時中午吃飯有個習慣,每天準時收聽中央廣播電臺的長篇小說聯播,上高中時,電臺正熱播這本轟動一時的長篇小說,從此這部長達50多萬字的獨特的長篇小說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書中的那些鮮活的呼之欲出的人物,韓新月、楚雁潮、韓子奇、樑君璧、樑冰玉等等,總是盤旋在腦海之中,揮之不去。

上個月去西單的圖書大廈買書,在文學類圖書中竟然發現這本二十多年前就出版的小說,現在還在熱賣。於是當即買了一本。此後又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把這部被冰心稱爲“奇書”的書,從頭到尾,仔仔細細讀了一遍,當讀到韓新月病逝出葬的一段,竟然還是淚流滿面,傷感不已。

穆斯林的葬禮確實是一本好書。這是一部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二十年發行上百萬冊、感動中國幾代讀者。最純潔的夢想、最悽美的一愛一情、最痛楚的命運,這個評價毫不過譽。

我覺得這部書最大的優點是,整部書結構安排的非常巧妙,兩個時空相互穿插,並以“玉”“月”爲每章的標題,交織在一起,在小說的結尾又合二爲一。小說情節緊湊,高超迭起,使讀者看書,如入迷宮,登山光景,佳境不斷,總是能不斷地吸引讀者,不斷地往下讀下去、讀下去。尤其是韓新月的身世之謎,深深地吸引着讀者看下去,去解一開這個謎一團一。此外,異於漢族的回族伊斯蘭穆斯林文化也是小說的一個亮點。千年古都北京又爲小說展現了一個富於文化底蘊的背景。

霍達爲小說設置了一個清絕的藝術基調。小說中的主人公姓“韓”“樑”“楚”,隱喻了“寒涼、悽楚”。小說中人物的“清、冰、玉”等,也給小說籠上了一層悽清的意境。“韓新月”這個名字,顯得多麼清新美麗,而小說作者爲讀者塑造的韓新月,也是那麼的冰清玉潔,完美無瑕。整部小說文筆清新優美,和茹誌鵑的百合花很像。

據作者自述,穆斯林的葬禮的故事是取決於真一人真事,通過小說可以大概推知小說中隱藏的真實故事。我猜想應該是作者本人熟悉的一個親朋好友,她就是書中“韓新月”的原型,她的父輩也有類似書中的感情糾葛,而這個原型也經歷了類似“韓新月”的忠貞不渝的師生戀情,不幸的是年紀輕輕就患病夭折了。

要說書中的不足,就是通讀全書,還是能明顯地感覺到,作者在描述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情景時,常下筆如神,活靈活現,而當描述不熟悉或未經歷的事件時,就顯得有些單薄不夠豐滿。如描述韓子奇與樑冰玉在英國時候的經歷時,細節上就覺得經不起推敲。還有就是有些情節安排的不夠自然,如女僕“姑一媽一”初到韓宅,剛換完衣服,一看見嗷嗷待哺的天星,就母一愛一大發,當着陌生人,解一衣露一乳一喂一奶一,就算姑一媽一是一個鄉下婦女,起碼的羞恥感還是應該有的吧。我覺得書中最失敗的一處描述是韓子奇與樑冰玉在國外生下新月,回國,冰玉與君壁姐妹相見,畢竟姐妹之間血濃於水,冰玉是君壁一手帶大,這裏的感情應該是很深很深的,而書中的樑冰玉從海外歸來,姐妹相見,完全是一副小三見原配的感覺,還口口聲聲喊着“我也有權利生活,有權利一愛一。”難道你一愛一了,就能傷害一愛一你養你如同親生母親的親姐姐,樑冰玉還聲稱“我只知道她是我姐姐,只這一點兒。”還鼓動韓子奇離開苦苦等待了他十年的結髮妻子(她的親姐姐)和兒子,和她遠走他鄉。這是人話嗎?是在國內海外受過最好教育的人說的出來的嗎?如果樑君璧和樑冰玉是完全的陌路人,韓子奇已經不一愛一君璧,那樑冰玉說這話還能理解。所以說這一段書中對於樑冰玉的塑造失敗的。實際上樑冰玉當時的心情是應該是很複雜的,既有對於韓子奇的一愛一,又有對於姐姐的思念愧疚,又有對於家園的依戀懷念等等,但作者並沒有完美地把這種充滿人生無奈的複雜情感表達出來,確實是書中的一個比較大的瑕疵。還有就是小韓子奇初入樑家門,把樑亦清的玉碗打碎,突然決定留下來,也比較突兀。最後就是此書初版時,有韓子奇在臨死前吐露說自己是漢人的孤兒,這一段極具震撼力的描寫,最後在此書再版時,據說霍達迫於回民同胞的壓力而刪改爲韓子奇臨終前的懺悔不尊教規,故事感就差了一些。但是就算完全按照原來初版,寫韓子奇是漢人的孤兒,欺騙了吐羅耶定巴巴和樑家,在小說前也應該不斷地有暗示,才能在臨死前的吐露真言的一刻,不至於讓人覺得太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和突兀,讓人吃驚。還有韓子奇回國幾十年與樑君璧分牀,也有點怪,畢竟樑君璧並沒有對比起韓子奇,韓子奇也並沒有拋棄這個爲他生養兒子的結髮妻子。

小說的高超境界是要寫出人生的無奈,而不是簡單化、概念化。

小說也有許多一精一彩的描述,印象最深的是寫北京的春天,乾燥風沙大,花還沒盛開就被風沙中吹殘,生活在北京二十多年,深有感觸,北京春天常常是花剛開沒多久,幾陣風沙就落花滿地了,春天的北京並不令人愉悅。寫韓新月臨終時眼睛突然看不見了,若是沒有親身經歷,是很難寫的如此真實的。寫韓新月大學時候的校園生活和同學情誼,也是活靈活現,肯定也是作者的校園親身經歷爲素材的。尤其是羅秀竹諷刺上海人小氣一段兒,令人噴飯。肯定也是卻有其事。

穆斯林的葬禮這個書名,總讓人覺得應該是一種歷史類圖書,好像是要介紹穆斯林的風俗似得,而以此小說改編的電一影取名月落玉長河就婉約詩意多了,可能也是覺察到了這一點兒。

穆斯林的葬禮是一本奇書,也只有像霍達這樣的出身經歷背景天分才能寫得出來,很難再複製了,也難怪這本書有這麼多喜一愛一者,感動了那麼多讀者。

穆斯林的葬禮值得一讀。

穆斯林葬禮讀後感5

讀了回族著名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之後。心裏十分困擾,好像跨越了時空,經歷了人的生老病死。。。。。。

一個愛與悲,痛與冷,生與死的世界裏有那樣感人的深情!一個回回的民族,演繹着那麼悲哀的故事,卻是那麼深深切切,一幕幕在眼前淒涼的流過。我的心隨之碎了。

作者以新月的母親帶着《月夢》而來爲開始,以她攜着《月魂》而區爲結局。其中樑君壁是一個不朽的人物,她個性鮮明,性格剛強,書中說:“壁兒比母親更勝一籌,天資聰明,長於心計,家裏內外開支,一切都比母親有數,雖不識字,卻全憑心算,安排的井井有條。剛剛十二三歲就頂替了母親大半,幾乎是樑亦清小小的賬房,樑冰玉卻叫他管家婆。我個人認爲他是一個能幹,作做事果斷剛強,但眼淚不容沙子的人。

她與妹妹矛盾最爲突出,只因爲是韓子奇的妻子,由於戰爭爆發,韓子奇不得不帶着他最愛的寶貝遠走他鄉,就在此時,受到愛情挫折的樑冰玉執意與韓子奇前往,但沒有想到,戰爭一起就是十年,他們倆人相依爲命,而且產生了愛情,不久生下了新月。戰爭結束後,他們又執意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北平,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但不懂愛情的樑君壁又怎會容忍自己的丈夫與自己的妹妹的苟且之事呢?一氣之下,將妹妹趕出了家門,在樑冰玉的一再懇求下,留下了自己的女兒,自己回到了英國。

這也造就了新月的痛苦,她丟下了女兒一人獨自面對情感世界。愛情常會對錯誤視而不見,永遠只以幸福和歡樂爲念。如果他勇敢的站出來,與新月一起用清醒的頭腦,明亮的眼睛,堅強的心,陪伴新月在不忙迷霧的人生中牢牢把握自己的命運闖過一道道難關,或許新月的命運是另一種結局。

在書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弱點,看到了人生的無奈,更看到了生命的價值,我們是否該惋惜,在新月生命花開之時,卻帶着對愛情的憧憬,走向了生命的無常。比起而來,我們又是多麼幸福,我們有的權利,又去愛的權利,難道這還不夠嗎?但我們還不滿足,以至於我們永遠不會快樂。

然而這本書中,我受到很大的啓發和鼓舞,它讓我明白了知足常樂的道理。貪慾多少可怕,它只會給你帶來痛苦,帶來煩惱。所以我們要熱愛生命,善待生活,善待自己,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穆斯林聖潔的詩篇,充滿了悲劇的美感!

讓我的眼淚放肆一次吧,眼前的世界從清晰變得模糊不清,我的心接受了一次生命的洗禮和膜拜,被什麼洗滌過了,慢慢的隨流水盪漾開去,久久不能平息。隱隱約約,一曲用小提琴彈揍的歌曲,在我耳邊響起。。。。。。

只因爲有這個社會,悲劇不再上演。。。。。。

穆斯林葬禮讀後感6

這本書寫的場面是紛繁浩大的,因爲人的生命和社會生活就是何等的錯綜複雜,紛繁深廣。我現在讀書已然不像前些年那樣,帶着很強的功利性,總想有所獲得,總想透過閱讀有所總結。但近來漸漸覺得讀書是一種旅程,伴隨着作者的描繪走進了不同的人生裏,好似自己就是劇中的主人公一樣,和他共喜共悲,有時也跳出來評判一番,抑或在爲陷入困局的主人公想想該怎麼辦。而當蓋上最後一頁時,旅程結束之時,常常會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書中的世界和現實中的世界都混淆了。掩卷沉思,發現生活之中什麼纔是珍貴的,值得去追求的便躍然眼前了

本書採用了倒敘和插敘的方式交替進行,使到情節有些跌宕起伏。主要是以回教爲氛圍的家族展開故事情節的,中間透露着許多宗教的色彩。書中描寫了樑,韓氏家族的發展歷程,三代人之間的愛恨情仇。韓子奇少小就跟隨回教的“傳教士”走遍天涯,往聖地而去,路經北京。與樑亦清家族結下淵源,拜師樑亦清學雕刻玉。後梁亦清身亡,家道敗落,韓子奇不忘家師收留之恩。重整師傅的產業,並樹立了名滿京城的名號奇珍齋,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亦和樑亦清的大女兒壁兒結爲夫婦,並生下一子,名叫天星。那時日寇侵略中國,北京處於動盪中。愛玉如命的韓子奇爲了保存自己收藏多年的奇珍異寶,遂同意英國朋友亨特爾的建議,把玉帶到英國避難。而樑亦清的小女兒玉兒也偷偷的跟着韓子奇前往了倫敦,這一去就是十年。他們在倫敦的日子裏,正好遇上了德意志侵略戰爭,英國死傷無數,他們逃過一劫。但他們卻在倫敦結爲夫婦,併產下一女,名曰韓新月。當戰亂結束時,他們思念自己的家鄉,就回到了北京的博雅宅。但是矛盾無疑呈現,小姨子跟老公好了,這對久別重逢的妻子壁兒莫大的打擊,一家子發生了爭吵。玉兒隧離家遠渡他國,並留下一封信給兩歲的韓新月,需到二十五歲時打開。新月在這個家庭裏,一晃過了十五年,成績優異,考上了北京大學的英語系。入學第一天就遇上後面所愛的楚老師。不幸的是,新月在第二學期時,被診斷有嚴重的心臟病。後輟學在家。楚老師與她產生了感情,一直照顧生病的韓新月,這中間天星和新月同學在壁兒一手的操控中結爲了夫婦,天星不擅言辭,但深愛另一個女孩,最終也成爲遺憾。修養一年後,壁兒阻止新月和楚老師相好,新月也知道自己的身世,病情一下加重,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楚老師悲痛欲絕。.數年後,玉兒回到北京尋找女兒韓新月,早已躺於冰冷的墳墓裏,只見到了天星一家子四個個人,其它的人都已不在人世。

看過了這個家族裏人的'出生和死亡,發現生命是那麼短暫,我們自己當下的生命也只不過是作者筆下的縮略罷了。文學濃縮了生命和生活。生命如此的脆弱,更加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論好壞。讀完書,特別是悲劇,他有一種力量。我總會再次感受到許多東西的珍貴,而這些時常在生活中我都沒覺悟和感覺到,總是太理所當然了。看到了故事中相愛之人因社會的成規不能終成眷屬,他們各自內心的活動,情感又是那樣的激烈之時,不禁肅然起敬,戀愛裏真摯的情感是可令人佩服的。可是啊,生活中的人們,我們看不到人的內心,看到了只是人的表象,文學直指人心情感,在閱讀中得寬慰和共鳴。相愛之人,因身體健康問題,最終陰陽相隔,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試問還有幾個人能像楚老師那樣還爲身患重疾的人不停的付出,不求回報的愛?父母干涉愛情,這在現實的生活中也是常有的事情,天星的愛情就是在他母親的操縱中,最終錯失了愛情,甚至橫生了許多枝節,成爲他內心無言的傷痛。愛情,在不恰當的時刻也會產生可怕的後果。玉兒和韓子奇的愛情破壞了婚姻,最終釀成不可調和的矛盾,大半輩子人都在這悔恨和痛苦裏度過,致使骨肉分離,孤獨一生。每次都說愛情,但它來的時候誰能看得清呢,誰能握得住呢?而什麼纔是愛呢?這些問題只能在生活裏去感悟和兌現了。

讀這本書,可能是悲劇性的吧。總給我生命無常的感覺,可能作者就是有宗教信仰的背景。樑亦清工作中吐血而死,新月年紀輕輕就的心臟病死了,小姨子玉兒和韓子奇好了,韓子奇去倫敦避難戰爭,卻在倫敦也有戰爭。生命是那樣的無法掌控,琢磨不透。有時發現力戰的未必能勝,韓新月努力讀書,卻身患重疾,無緣好前程。韓子奇努力撐起奇珍齋,最終還是鹿死他手。一個家族的歷史,起起伏伏,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也是那樣的起伏不定,似乎生活總是超出了我們自己的預想,沒有什麼事是不能發生的,有一種不被自我控制的因素不斷的闖進生活,使到生命恆常在不安和動盪中。而人們即使多麼努力的維持穩定和秩序總還是被破壞和顛覆。這可能就是生活的特性,看過了他們的生活,使到自己能常常覺悟生活不被控制,乃要盡力做能做的事,享受快樂和意義。

讀着這本書,我似乎也能體會作者的心靈,那是一顆善良柔軟的心靈。能將讀者感動的作者,乃是他先被故事所感動,被劇中人物所感動。缺乏同情和憐憫的心靈是可怕的,只有寬闊的胸懷和愛的心纔是有靈性的,所呈現的人物也纔是有靈性的,能溫暖人心,能慰藉疲憊的人們。有時我看到韓子奇的妻子行爲竟是如此惡劣之時,把兒子所愛的戀人用謊言拆散,把店裏的老員工無證據的誣陷,致使其離開奇珍齋。..我後來想到了她曾經所承受的不公平和生活的考驗,便也不再妄下評判。一個人現在的性格,是過去生活的塑造,在不知真相之前,讓自己保留一顆寬闊的心來看世界應該是合適的。

穆斯林也是人,不是宗教的加工品,乃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愛恨情仇的人。我想,看待任何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應該首先認定他是一個人,他擁有着人所有的特性。而本書的葬禮,把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人物性格,思想碰撞都展現無遺。這個葬禮透出的悲劇,恰恰讓讀者心靈甦醒,高貴的情感和獨立的人格,自由堅定的追求愛情,積極進取的生活,都是應該去珍惜和努力的。

穆斯林葬禮讀後感7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糾心和欣喜不斷交錯。時空前段不斷地轉換,挺喜歡這種敘述方式。

第一次看關於少數民族在京的生活,那麼得真切。在京回族,生活地界融入漢族,可是依然保持着他們的習俗。每天都要向阿拉伯麥加的方向朝拜三次,不食豬肉,流淚,生活簡樸,淡薄。伊斯蘭的教文化在東方文化的顯現,可以讓我們瞭解那種特有的文化,以及他們的某些簡單的語言。神聖的宗教文化總是那麼得純淨,即使是非伊斯蘭的教教徒,也很容易被那種文化感染,在節日,迎親,葬禮中。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

這是一個玉的世界,小說中的篇章題目要麼是玉,要麼是月。玉的製作,玉的銷售,玉的鑑賞。塑樑亦清、韓子奇、樑君壁、樑冰玉、韓新月、楚雁潮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他們的品格,也如玉一般,傳統的質樸,找不到絲毫瑕疵。可是,註定要承受命運的不公,生活的痛苦。堅守着未來的一樣。

我很喜歡新月在考上北大後的生活,純如雪,潔似玉。有理想,有動力,有青春,有活力。這裏一個無死亡,與頹廢無關的世界。是一個未被扭曲的,健康的世界。擁有最寶貴的人性和善良。她檢驗者心臟病後,和剛畢業不久留校英語老師楚雁潮的愛情。我想看了這書的人,對楚雁潮的人格,才華,以及思想會佩服萬分。我相信這種人,在那個年代,還是存在的。他愛新月,並非憐憫。而特別是在受到新月母親阻撓後的那翻話。開始以爲他會放棄,但是沒有。他說“你們愛新月,我也愛她,我們都希望她好,無論如何,我都不會放棄的”。後來新月離開人間,二十多年後,中年了的楚雁潮在新月的墳墓前拉曾經新月很喜歡的《梁祝》,讓人不禁感慨萬分。

給人一種心痛的情感體驗,雖然心痛,然而是一種淨化。新月知道生母后,百般留戀,看着相片,這就是她的媽媽。可是到最後也沒有見到媽媽一面便離開了人間。等二十多年,媽媽回來後。韓子奇,樑壁玉,姑媽都已經不在人世。就像天星說的,“想見的,不想見的,都見不到了”。天星和新月的兄妹情,懂事的天星對同父異母的妹妹百般疼愛,因爲他知道,妹妹的親媽媽不在身邊。

就如新月說的,“人在艱難的是否,促使人活下去的往往不是水,不是食物,這不是藥物。而是一片的真情,一線希望,當這些全部歸於毀滅,人就沒有活着的動力和希望。”

霍達說過,一個真善的作家才能寫出真正真心情的作品。小說裏的很多言語,平淡中感人至極。裏面所面臨的人生問題,或者心理歷程,也都是我們每個人幾乎都要面臨的。

如同《平凡的世界》一樣,《穆斯林的葬禮》成了我最喜歡的小說之一。

穆斯林葬禮讀後感8

看完回族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我掩卷而思。我被小說引人入勝的情節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對書中描寫的每一個細節都感到既新奇又陌生,也被小說的精彩情節、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深深地感動了,亦爲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以及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又交錯的愛情悲劇留下了傷感的淚水。

書中以“玉”和“月”交叉展開來寫。只看目錄:月夢、月冷、玉緣……一種十分純淨、脫離凡俗的感覺油然而生。書中的另一個背景是故事發生在一個和玉器有關的家族中,在這裏,可以看到樑亦清作爲一個玉雕技藝高深的匠人,對自己事業的執着和對玉全身心的熱愛,也看到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中華民族有崇玉、愛玉、敬玉的情操。玉是風雅高潔的象徵,古時形容有德行的男子,都說“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文中也隱隱流露出如玉般雅緻寧靜,與世無爭的氣息。

書中最令我難以釋懷的就是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不附帶任何關係去愛,愛時如夏花之絢爛,結束時亦如秋葉之靜美。他們從一開始的師生情深,發展到最後的心靈盟友,乃至靈魂密友,是何等高尚純潔的感情啊!尤其是新月患了心臟病住院,再到她離世,楚雁潮給予她的關懷呵護,再到後面試墓穴的那段描寫,我內心深處也被一種深深的極爲強大的情感震撼着。

人生無常,無論你是一個怎樣堅強的人,面對死亡都是那麼不堪一擊。我的心情就如一片漂浮在空中的落葉,隨着主人公的心情起伏變化。說實話,我對他們的愛情既羨慕又有種揪心的疼痛,甚至嚮往他們兩人之間的那種心靈相犀的情感,因爲這樣純美的愛情在當今社會中已經極爲少見了。

愛情是一種信仰,它儲存在人最珍貴最真誠的地方,儲存在心裏,它和生命同在,它和靈魂同在。不管怎樣,緣分到來時就珍惜,把握現在,即使給不了太多的溫暖,也不要去傷害。我覺得真正的愛情是新月和楚雁潮之間的那種愛情——純潔、簡單、真摯。他們的愛情雖然短暫,剎那芳華,轉瞬即逝,可是留在心裏的卻是永恆。人生就是一首歌,每一個曲調,都詮釋一種震撼。或許愛情原本就是需要想念的,讓念想在歲月中悠然綻放,凝成彼岸的遙望,緣來緣去,千般婉轉,終會羽化成蝶,妖嬈成塵世裏最美的絕戀。

穆斯林葬禮讀後感9

本來寫完了就想放blog裏低水平自娛自樂完了,後來覺(jiao三聲)着不貼出來給綠友看看也挺冤的,萬一要有人有共鳴啥的呢……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陽光進來,視線從電腦屏幕前移開,感覺不到視線中是臨近黃昏時的那種“窗外”。一個下午的閱讀讓一部名着的最後幾章印於又一個平常讀者的心中。

《穆斯林的葬禮》——很早就被這個書名吸引,知道這肯定是個“很好很強大”的作品。着手開卷閱讀卻是因爲此書是我計劃中一個必讀的任務。故事在兩個年代穿插進行,一是抗戰前後的民國時期,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故事中的主角有N位,並且大都來源於真實的曾經的生活。下面這段文字是該書的官方總結:“全書五十餘萬字,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樑亦清、韓子奇、樑君壁、樑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含蓄蘊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迴腸蕩氣,餘韻繞樑。”這個總結真是太官方了,官方得都有點兒“中央”了。在這個高度概括的鮮明旗幟下,俺再總結一個“地方”的哈。頭幾章中,作者除交代故事主線外,還對中國穆斯林的由來、傳統、習俗,以及民國年間老北京的風貌,韻味甚至風味食品都進行了深入描寫。尤其是對老北京東來順涮羊肉的那段十分內行專業的描述直讓我想飛回北京,甚至是飛越大半個世紀的時間,直接前往幾十年前的那個東來順。除去對貫穿始終的對玉器行當的精深講述外,這些對文中各行業的細節描述,也如出自業內人士之手一般。看過後就是一個字兒:贊!不過讀到中後部分時,本讀者確實也因爲八十年代主流文學特有的帶一點兒說教,並且啥事都有點兒小煽情的講話方式而覺得有那麼一點點兒小乏味。這大概是因爲本人歷來就不是那麼喜歡讀一些小男、小女、小情感,小悲傷之類的東西。然而,這小乏味並不能攔着我喜愛這部巨着。並且,看到後面幾章時,先前的那一點點兒小乏味也自己個兒消失了。這出悲劇在最後幾個章節真可謂是越演越悲,悲得連作者在寫她的時候都止不住淚水,心絞痛一次次發作……本人屬於那種看恐怖片都能看樂看開心的類型,而《穆斯林的葬禮》令我這樣的人員都幾度眼睛溼潤。倒不是說這部作品擅長“賺取”眼淚,而是所有讀過她的人都會被她觸到內心深處最本質的東西,那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並刻在骨髓中的共有物——任年代的變換,意識形態的更迭,都不會被絲毫改變。但具體這種共有物是什麼?俺也說不大清楚哈。凡偉大的作品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所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想,大概正是因爲她們可以跨越時空的界限參透人性中這些說不清楚的共同之處吧。通篇文字中,一家兩代人兩條故事主線交替進行,最後合爲一處。而兩條主線銜接處並不生硬,而是讓人感覺像是在看電影。能讓讀者置身於其中的故事是好故事,能寫出這種故事的作家當然就是好作家啦。在給全書收尾的後記中,作家霍達向讀者們詳談了故事的背景,寫作過程和對文學的一些看法。其中很多觀點令本粉絲由衷欣賞和佩服。

摘錄幾句如下,大家共勉:“文學,來不得虛僞、欺詐和裝腔作勢,也容不得污穢、骯髒和居心不良。‘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誠與否是瞞不過任何人的眼睛的,我歷來不相信懷着一顆卑劣的心的人能寫出真善美的好文字。”“我筆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間曾經有過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覺得人生在世應該做那樣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劇,悲劇,也是幸運的,因爲他畢竟完成了並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對自己的心靈的冶煉過程,他畢竟經歷了並非人人都能經歷的高潔、純淨的意境。”“最高的技巧是無技巧,僅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靈魂。讓人看見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必須真正理解‘歷史無情’這四個字。誰也不能改變歷史、僞造歷史。”一整部書,五十萬字,一家兩代那麼多主角,所有這些都是爲牢牢寫出一個“情”字。從古至今,很多偉大的作品從開篇到結束也都是在圍繞着這個字。其實早就不相信世界上有這種東西多年啦,但今天完整讀過此書後,似乎俺又有點兒小動搖了哈。

穆斯林葬禮讀後感10

拿起這本厚厚的《穆斯林的葬禮》時手上沉甸甸的,然而,合上此書時,卻有一絲淡淡的憂傷以及壓抑久久的難過在心頭盪漾。霍達這位偉大的女作家用她淡淡的清新的筆觸向人們講述了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開始,一直到改革開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約六十年間的興衰一家三代人的愛恨情仇、榮辱興衰,玉與月向世人展現一幕幕哀傷的愛情悲劇。

質樸無華的葬禮讓我認識了穆斯林,從未了解過的宗教與信仰也在這本書中緩緩展開在我的眼前,宗教的傳統,政治的交鋒,愛恨的交織。在歷史的長河中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交匯與分歧構成了這個宏大又哀傷的故事。

故事的開端從一個虔誠的穆斯林老人帶着年幼的韓子奇引出,墓地裏楚雁潮緩緩的琴聲與天上的新月相交輝映着讓這命運的舞臺緩緩落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在場終結了,而當我靜靜回首書中的一幕幕,‘玉王’韓子奇艱辛的創業,對玉的執着,對感情的無奈,直至死前含淚而終;有着不同觀念的姐妹,迂腐樑君璧爲信仰毀掉了兒女的婚姻和愛情,帶着新觀念大膽追求自由和愛情的樑冰玉是新一代青年的象徵,卻漂泊他鄉;嚮往美好幸福生活的老姑媽終究守候着一家人直至病死;韓天星和陳淑彥這對被命運硬拼成的夫妻帶着悲傷活着;而那個十九歲的花季聰穎美麗的少女韓新月卻因先天性心臟病早早凋謝了生命之花,那一輪新月之下,楚雁潮緩緩的拉着提親……

起初讀完這本書,我心底對伊斯蘭教升起一股難言的厭惡感,說到底那是對這場悲劇的主人公的憐惜與那個時代封建守舊思想的鄙夷和無奈,後來瞭解到伊斯蘭教從未禁止過民族間的通婚,而造成一切悲劇,影響伊斯蘭聲譽的名族主義、神祕主義和宗派主義並非伊斯蘭思想,也就對故事有了一種釋然。穆斯林將伊斯蘭教視爲一種自豪,讓讀者對它肅然起敬。

在文章的最後:‘樑冰玉輕輕地走過去,心裏只想着自己的女兒。和那個人一樣。暮色悄悄的降臨,婆娑樹影漸漸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滿目雄渾的黛色,滿目溫馨的清香。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出現了,淡淡的,朦朧的,若有如無。’留於我心底的是對未來的一個憧憬,一個新的希望,期待着幸福與美好的明天,正如文中那個熱愛生活的早逝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