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通用8篇)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通用8篇)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 篇1

今日讀王陽明先生之《告諭浰頭巢賊書》、《與王純甫書其一》和《教條示龍場諸生》經典三篇,結合自己工作實際中遇到的困難、職場生涯的心得體會和提升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思考感悟,做此讀後感。

一、遵守職業道德履行工作職責

在《告諭浰頭巢賊書》一文,是陽明先生在江西剿匪的時候所作的招安文告,第一段是施之以威,藉着打下桶崗,橫水兩地山賊的勝利,壓制還未被剿滅的浰頭山賊的氣勢。第二段則是動之以情,讓山賊自己回憶造反心路,反省自己的錯誤。第三段是曉之以理,從實際利害出發,告訴山賊投降纔有活路,負隅頑抗只有死路一條,敦促他們自己速作決斷。最後一段則是三者皆有,糅雜在一起,軟硬兼施,充分顯示了陽明先生的智慧和對對方心理的把握。

實際上,本文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現了王陽明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量。

二、善於把握趨勢迎接機會挑戰

在《與王純甫書其一》一文中講到,“金之在冶,經列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爲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煉,而惟恐火力錘鍛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鍛鍊之有成矣”。王陽明先生以冶金時“金”與“他人”不同角色不同感受,及至去除雜質煉得真金他人喜愛,金亦因千錘百煉有所成而高興,來闡述艱苦卓絕的困難磨礪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困難對於任何一個人或團隊的發展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成功的助力石。本文的核心主旨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我們不能氣餒,更不能失去理智,而是更加努力的發揮我們團隊和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善於把握髮展中的規律和趨勢,在挑戰和機遇面前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推動工作走向成功。

三、堅持勤奮學習注重團隊建設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爲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爲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於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人也不至於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後成爲大賢人,因爲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於沒有過失,可是注重在能夠改過。所謂“互相責求向善,是朋友相處的道理”;但是必須做到:盡心地勸告並且好好地開導他,儘自己的忠誠愛護的心意,儘量用委婉曲折的態度,使朋友聽到它就能夠接受,深思出道理後就能夠改過,對我有感激卻沒有惱怒,纔是最好的方法啊。

在本文中,王陽明先生教給了我們在學習成長和團隊建設方面的許多道理,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上司懂得理解下屬,團隊才能更好發展。所以作爲公司的管理人員,我必須更好的學習知識、修身養性,提高管理智慧,更好帶領團隊贏取業績。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 篇2

王明陽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爲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比如當我們渴了,我們就會去喝水,當我們餓了,我們就會去吃飯。我們的一切行爲都在受到心的知道,光明自己的兩隻纔會有光明的前途。

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這些私慾就會被控制,而你也會獲得更加再在。光明良知的學業是一步一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們應該學會聽從第一感覺,這第一感覺往往便是良知發出的聲音,他會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不可固執自己的成見,要敢於改變自己,敢於提出質疑,敢於付諸行動。如果知行不能同時進行,再多的知也託不起一個完整的人,人生的道路上怕的不是苦,而是苦難到來時沒有面對的勇氣,被打倒後未爬起來就先認輸。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 篇3

很久以前就聽到許多人評論厚黑學中很多觀點,因爲性格與環境差距,不經常看書,所以一直沒有拜讀,前段時間,不經意在書店看到,就翻閱幾頁,爲此稍有感悟,寫出感言。

自古出書者,不計其數,能稱精華的,屈指可數。然李宗吾出書於民國,卻能在中國文化中有輝煌一筆,必有過人之處,後簡單翻閱,發現他之所以敢自稱厚黑教主,的確文采與思維超越常人,外加舊時讀書人內在的一種狂傲,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瞭如此一位文壇奇葩,以聖賢自居,評論天下。

厚黑學以三國英雄、楚漢名將爲主論敘臉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爲總結,強調黑與厚的不同概念。

李宗吳對人性的理解,以惡爲先,所以論人,先看到惡的一面,然後放棄人性善的一面,講自古英雄都是用仁義道德的外表,來體現人之初,性本惡的個人觀點。所謂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處,歷來英雄,先不論出身,其成功的前提,主要來源個人魄力,周圍人因個人人格,捨命相護,助成就大業,如只知道厚黑之術,何來民心所向?如果人們每天只知道修習厚黑,增長世智辯聰,勾心鬥角,拋棄生命本來,人格分裂之人,只會越來越多。亂世之中,單憑仁義道德,的確不易生存,然只懂厚黑,也許生存不成問題,但內心惡越來越重,沒有善念洗滌內心,不足以成其霸業。秦始皇用秦朝幾代努力的基礎,以個人才能統一六國,暴政之下,數年後,天下大亂。

厚黑學用三步概括厚黑三種境界之人,其一,厚如城牆,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書中所看,李宗吾僅僅看到第二種境界,對第三種境界,只靠普通善惡無法詮釋,所以避而不談。

六祖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獲得禪宗衣鉢,而此詩中字字指向無字,厚黑學第三種境界以無形無色爲總結,也指向無字,所以個人認爲,參悟佛法與理解厚黑學,先從無字入手。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就指出,天地與聖人之心永遠相同,天地滋養萬物,不求回報,萬物踐踏、侮罵天地,天地也沒有報復衆生,聖人也是如此,用無我無私之心對待百姓。如果以道德經此觀點來看厚黑學,那麼第三種境界中的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基本立足點就出現差別,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經超越常人對厚與不厚,黑與不黑的理解,到達與天地同在的深層價值觀念,只是作者還沒領悟其中境界。如果用這種無我無私之心反觀過來,書中所論王明陽的致良知與厚黑學,一善一惡,都屬一家之言,分開人性,強行對立。

厚黑學之所以能立足與世,經久不衰,根本就在厚黑兩字。一般人往往只在意眼前利益,如果用第一種境界厚如城牆,黑如煤炭的方法,能立馬見到效益,但不能長遠。比一般人聰明一點的人,要的是長遠利益,不在意當前,就用厚而硬,黑而亮之法,可以到達最終目的,且久遠。如企業生存,不講誠信,短期可得益,然不能長久,最多可得溫飽,講誠信者,有時寧願虧錢,打造品牌,謀求長遠利益。

總體來講,李宗吾對人性的理解與概括能力,打破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矛頭直指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模式,大膽揭露人性的黑暗面,以不同觀點解讀人性,其學說所造成的社會衝擊,足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評爲精華。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 篇4

王陽明是誰?百度一查不要緊,在歷史上王陽明實在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曾國藩、蔣介石是他的鐵桿粉絲,都受了王陽明心學的影響。從其哲學思想、政績、軍功、文學、書法等幾個方面看稱千古聖人一點不足奇。

於是我馬上粗讀了一點《傳習錄》,從中領略了心學的精髓竟然是心即理!凡事從心而定,天理自在人心!天理就是良知!良知與生俱來!知行合一致良知!我的媽呀,這些以前我怎麼不知道!這麼厲害的王陽明,怎麼會在我50多歲的時候才知道,自己還妄稱是讀書人,丟人啊。很想了解王陽明這個人,得知度陰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正是最適合瞭解王陽明的,爲了省錢,在網上聽了一遍。很感興趣還不過癮,於是就到書店又買來紙質書看,其中內容完全顛覆我的認知了。

這本書用淺顯、有趣的語言,講述了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並把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作了重點介紹,從龍場悟道悟出心即理,到提出天理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到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階段,層層深入把王陽明心學展現在我們面前。在聽讀的過程中,我始終有個感覺: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就是要喚醒人們心中被私慾矇蔽的良知,用良知判斷是非善惡、指導做人做事,從而讓人生更有意義。

當今社會雖然有了巨大的科技進步,物質豐富金錢萬能。但是人的靈魂卻出了問題,道德滑坡,人與人之間除了金錢關係外其他正常的倫理道德嚴重缺失。物慾橫流、假貨橫行、爲了個人私慾損公肥私坑蒙拐騙,人們的良知被矇蔽了。當我讀完《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內心波瀾起伏,我的良知在哪裏?我知道我的良知在心裏,可是遇到社會中各種扭曲現象,我的心中同樣會不平、不靜、不忿、不服。我能感覺自己的良知,但卻很少用良知指導做事的行動。知而未行只是未知,王陽明提出“事上練”,“知行合一”讓我明白,光有良知是不夠的,必須“知行合一”去做,即所謂“致良知”。當下,我們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已經無心靜下來喚醒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說“知行合一”了。因此,就是要全黨全國人民“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紮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讀了《知行合一王陽明》,我終於明白了《大學》中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什麼意思了,也知道了“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的知是是什麼意思了,同時,我也知道了知行本是一體,“知而未行只是未知”。也許,只有真正知行合一致良知,才能達到王陽明留給世上的最後一句真言“我心光明亦復何言”的境界吧。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 篇5

俯仰天地間,觸目俱浩浩。簞瓢有餘樂,此意良匪矯。幽哉陽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陽明

讀了酈波老師的《五百年來王陽明》,仍是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看到度陰山寫的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又有了再讀王陽明的渴望。

再次縱覽王陽明的一生,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彷彿都在爲之肅然起敬。悟道心學、南贛剿匪、平定寧王、廣西戡亂,這每一件於他人而言已是輝煌的一生,對王陽明來說不過是人生的一段經歷,王陽明用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都無法企及的人生。

再讀王陽明,對心學又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

  致良知:守住心中底線。

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爲人處世,王陽明心學認爲人心中有個能分是非善惡的良知。

王陽明的一生都是堅持按良知的指引去做,所以做到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擁有了化腐朽爲神奇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是非善惡之心,但很多時候沒有聽從內心的聲音。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可以遮擋我們的良知,功利之心、貪慾之念、縱情之求,我們忘記了要時時打掃自己的良知,讓它清澈、明淨、透明,反而被自己的慾望層層包裹起來,忘記了良知的存在。

習總書記說“不忘初心”,現在想來,也有不忘良知的意義。不論我們走到哪裏,要做什麼,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爲什麼出發,不要偏離了良知的道路,不要與自己的初心越走越遠。

致良知更重要的還要持之以恆。

王陽明在生命彌留之際,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只說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八個字像一道強光直抵我的內心,震憾、欽佩、歎服,彷彿一切的情緒都無法描述,我有了欲哭的衝動。一個人如果能光明一生,這是何等閃耀的人生,即便籍籍無聞,即便沒有豐功偉績,但這一生一定是無憾的是圓滿是美好的。

王陽明認爲人人皆聖人,因爲每個人都有良知,但這個世上終有善惡之分,有美醜之別,就是很多人無法把良知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那些我們曾經堅持的、捍衛的、遵循的良知,在物慾橫流中逐漸面目全非,逐漸不知所蹤。

  事上練:做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在軍事上體現出來的雄才偉略,讓人嘖嘖稱讚,這就是心學表現出的力量。王陽明在各種戰爭中最後總能取得勝利,就是因爲事上練。他是軍事才能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具備的,去了解他的一生,在他15歲時,他就曾單槍匹馬私出居庸關,從小就喜歡排兵佈陣,並在並在江西一次又一次的剿匪中不斷積累經驗,進行事上練,才能以懸殊兵力平定寧王。

事上練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我們今天經常說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是在實際中,我們常常做了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我們空有遠大的理想,卻無從實現;似有滿腹的才華,卻無從施展。我們常常抱怨沒有機會、沒有平臺、沒有運氣,卻不知事上練,其實事事皆可練。

從一分一秒的時間開始,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把自己的內心練得無比強大,把自己的本領練得無比強大,一個強大的人必能找尋到自己的夢想。

王陽明的心學似乎總能給人一種力量,在冥冥之中能重新煥發出精神的光華,能催生出前行的動力,能讓平淡的日子有了更多的力量,讓平凡的生命有了更美的追求。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 篇6

本次讀書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感覺這書裏有種力量。或許有人會說又是本雞湯。我負責的告訴你絕不是雞湯。這種力量是與生俱來的。通過閱讀本書,把藏在身體深處的力量挖掘出來。這種力量叫做“致良知”。

它類似於心理學。心理學會告訴我們很多原理。但很少教我們方法怎麼運用。而陽明心學確能簡單易懂的理解去踐行,確實佩服這位古人留下來的智慧。

陽明先生說“致良知”是終極目標。是我們的指路明燈,光明良知才能強大自己,持續不斷的光明良知,才能成大事。看起來非常簡單,實際卻沒那麼簡單,深挖隱晦的智慧纔是不斷探索的價值。

光明良知有兩種簡單的方法,第一靜坐,第二事上練。

靜坐並不是佛家的苦禪啥也不想。而是讓自己靜下來感受自己的良知。整理自己的思想。通過獨立安靜的思考把矇蔽良知的東西清理出去。

關於“事上練”我們每天都可以實行。對待生活和工作,事事都可以從良知來判斷是非,並管理好自己,時時刻刻的光明自己的良知。

理學講存天理去人慾,陽明先生重新解讀,人人平等,沒有條條框框,良知與生俱來,良知也容易被私慾所矇蔽。人只要沒有私慾,自然能成爲聖人或領袖。偉大主席“毛澤東”不就是這樣的嗎?至少我在電視劇裏就是這樣的。

前幾天我看了一個電視節目《對白》。當代的華人神探李昌鈺講了他自己的故事。對我印象比較深的不是他,而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真的很偉大,做到了知行合一。養育了一羣子女,學歷都非常的高,都非常的出色。李昌鈺的成長和人生的道路基本也是他的母親給他指明的。他的母親就是一個良知光明的人,私慾極低的人,一個教會兒女“致良知”的人。真心的尊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母親。

對於李昌鈺本人,也是我學習的榜樣。每天工作16小時,吃飯都怕浪費時間。就是這種勤奮成就了他。他也能做到知行合一。他有自己的目標。他知道這個目標自己怎樣做可以達到,並長期努力堅持付出。最終成了華人神探,現實生活中的福爾摩斯。

說到這裏,我一直說別人的故事,我也來講講自己的體會和事上練。自從理解了良知的力量,簡單的理解了陽明先生致良知。認爲自己良知也被蒙上了一層較厚的灰塵和污漬。上至孝,中至信,下至公共社會。自己的私心太強。很多事情現在想想有些臉紅,很多行爲不夠光明。

比如對父母的孝,一直覺得自己非常有孝心,但做的很少,知行不一。前幾年覺得自己對朋友以真心相待,這幾年反而沒有了,利益心太重,還是私慾太重。自己也會學着佔便宜了。社會公共事業的參與感沒那麼強,總覺得跟自己沒啥關係,或者自己等着結果直接受益就好了,還笑別人費力不討好。等等……。我的良知被社會的習氣所矇蔽了。

通過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我也初步瞭解“良知”的力量。一個人做到無私自然無畏。無私無畏不是說不作爲。你做的事情只要符合良知,你的心中就沒有任何恐懼。比如革命先烈,他們就是心中的無私所以偉大。比如我們看到美女會不好意思對視。說白了還是心理有私慾。比如我們看到我們的上司和老闆,有時不敢面對也是心理的私慾在作祟。只有去除這些私意,坦然面對,才能真正發揮自己強大本身的力量。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 篇7

  1、初遇王陽明

第一次聽說王陽明是在高中政治課上,講他對人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課本上將他批判爲典型的唯心主義——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觀存在。作爲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從此也把王陽明和唯心主義打入了深淵。

  2、再遇王陽明

第二次遇見王陽明,是看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把王陽明列爲明朝近300年曆史上的第1人。作爲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以洪武帝爲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漢層出不窮,各領風騷數載,能在這個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陽明絕對不同凡響。書中的王陽明是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還有教育家。這幾個頭銜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名垂千古,沒想到他短暫的一生就鑄就了這麼多輝煌。他的道德品格、政治操守、軍事才能、哲學思想和教育情懷都讓我覺得十分佩服。當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兒最後的篇章留給徐霞客,我想也是和王陽明心學呼應。徐霞客就是心學最好的實踐者,在一個200多年不斷紛爭的政治帝國面前,徐霞客和王陽明就像一股春風,耳目一新,敢於跳出程朱理學和科舉桎梏,做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王陽明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啓蒙思想的發端。

  3、知行合一王陽明

所以,接下來就看了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從他的生平事蹟中探尋他心學的真諦。對於我來說,讀心學的感受就是從心所欲,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被外在的慾望、物質、言語所左右,真正的去修煉自己的心,知道什麼是善惡,能夠去惡從善,能夠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後就是回到自己本真的狀態,也就是直覺。通過知行合一,不斷充實自己的身心感受。這讓我想到了《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所說的,人有兩個系統:

(1)系統1是直覺情感的直觀感受系統;

(2)系統2是邏輯,理性的間接系統。

王陽明所做的就是讓我們找回那系統1,並且通過系統2不斷的修煉,讓系統1不斷銳化,變得更爲理智,生命也會變得更加從容和睿智,能爲一個偉大的`理想而堅守。

正如王陽明所說,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能分辨好壞,但在漫長的學習與社會的磨礪中,模糊了善惡之間的距離,正如韓寒所言:“成人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弊。”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迷失自我,失去力量,慢慢都被磨平了,變成了無趣的‘社畜’。

  4、陽明與三毛

王陽明的心學讓我想起了三毛,她就是心學最好的詮釋。三毛從小數學不行,性格又古怪,感覺自己融入不到成人世界中。但她喜歡畫畫,讀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尋找着自己的方向,偏偏在人人避之不及的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自己的故鄉,心歸屬的地方,也找到了自己愛情。這纔有了那麼短暫卻美好的撒哈拉故事。心之所向,素履所往,這就是心的力量。

  5、堅持初心

王陽明的心學,有點唯心也有點禪修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世的修行,而是儒家入世的實踐,不斷通過實踐來磨練自己的內心,來堅守自己的初心。這也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我曾通過冥想企圖斷絕一切外部的聲音,但心學卻要順其自然,讓這些外部聲音內化成內心更強大的自己,更加堅定自己內心的聲音,堅定自己的夢想,做自己的主人。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 篇8

初次讀這本書,有諸多的不認同,爲什麼,首先對王陽明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就不能理解,在當時的時代,儒家思想,是要拋棄物質的東西,去享受精神層面的東西,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不僅要享受精神層面的東西,我們也要享受物質層面的,我認爲我除了吃飽以外,也要注意營養均衡。除了穿暖以外,也要注意衣着得體,讓大家見笑了,這就是我當時初次接觸這本書的想法,諸多評判。

再次閱讀這本書,我拋開我之前的態度,慢慢進入,反而越讀越有意思,在讀的過程中,悟到一些道理。其實,每個人在讀書領悟中,都會有自己的獨到的想法,我們不能去評判誰對誰錯,只能說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像王陽明他的成功也是吸收了道家、佛家、儒家的精華,成爲他今天的心學。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打開自己的思維模式並昇華,而不是生搬硬套。就像王陽明格竹子格了六天六夜都沒有格出竹子的道理,還把自己給格病了。而我們組的馬威前幾天在羣裏發:“竹子用了四年,僅僅長了3CM,但從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的生長,僅僅用了六週就長到15米。不要擔心你此時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報,因爲這些付出都是爲了紮根。”看,王陽明格不出的道理,被我們馬威同學格出來了嗎。我們現在不就對過去的文化進行昇華了麼。

有些同學說,爲什麼讀這本書呀?我又不想當聖人,王陽明說的人人都是聖人,肯定認爲是扯的事,怎麼可能呢?其實我覺得王陽明說得對,人人都是聖人,只是分大聖小聖而已,爲什麼?如果我們對這本書融匯貫通後,把致良知做爲以後做人處事的準則,去影響孩子,影響家人,影響周圍的朋友,未必不可稱之爲聖,也可以向陳教授、胡清老師一樣,向更多的人去傳經授課,去影響更多的人。目前我們學習的九點領導力,也是讓我們從心出發,遵循心中的善念,按照這種指引去工作,去生活。

我認爲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按照我們心中的善的指引,來做事情,處理事情,用向上向善的力量來影響身邊的人,帶動身邊的人。

我的三點感悟:

  (一)聽從良知的第一感覺。

每個人做事情,對錯與否,首先是否從心中的良知出發,前段時間我的好朋友說,如何練習好自己的情商,如何會說話,纔是爲人處理的道理,準備去買兩本《蔡永康的說話之道》好好學習如何說話。當時我就告訴她,好好說話,如何說話是術,重要的是你的心,是否遵循良知的指引,良知是道,有術無道,你說的話只能讓他人覺得你是虛情假意,甜言密語,並不走心。我們只有心到了,才能讓別人覺察你的真誠。

  (二)凡事內求。

舜和他老爹瞽叟的故事。正是舜常常內求,自以爲是最不孝的,因此他能孝,舜每天想着自己不能盡孝之處,因此他就更加孝順,等到瞽叟高興時,他只不過是恢復了心中原本就有的慈愛的本體。所以當我們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夫妻關係有問題的時候,上下級關係有問題的時候,朋友有問題的時候,我們向內求,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所有問題都迎刄而解了,並不是說有問題是我們自己錯了,只是更換一種思維模式,更換一種做事的方法,可能就能獲得更好的結果和意想不到的收穫。比如馬歇爾盧林堡的《非暴力溝通》,不就是讓自己換一種溝通方式,有同理心,這樣溝通就沒有障礙了。

  (三)知行合一。

學以致用,必在於行,而不行不可以爲致知也。也就是必須在事上練。我們知道了良知,也就是知道了道德規範,行爲準則,但是不去用,那也不對,只有在事上練習多了,我們才能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