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大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爲,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我對這本書的概括。我的讀後感有點誇張,可能有些地方邏輯不夠嚴密,但是文學藝術都是想象力支撐,不能象物理數學能量化,所以見仁見治智。

我將小說裏的老虎比做人的江湖,大海比做周圍大環境,大船比做溫暖的家。當離開父母家的呵護,Pi來到人的江湖,獨立生活,感到非常恐懼,無所適從,江湖陰惡,就象老虎一樣可怕。求生的本能讓Pi慢慢的瞭解老虎的習性與需要,最後與老虎和平共處,老虎還是那個老虎,江湖還是那個江湖,瞭解遊戲規則後,江湖(老虎)就沒那麼可怕,恐懼來自內心對外界的不瞭解。

江湖雖然可怕,但是沒有江湖的存在,人就會沒有動力生活下去。想象下,如果整個紐約城都是你的,你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同伴,這個世界只有你一個人,可能活下去也沒什麼意思。

在面對老虎與大海惡劣的環境,Pi必須時刻警惕,才能生存下來。當來到那個綠藻叢生的奇幻之島,老虎與Pi都有大量的食物可以食用,可以有更好的住宿條件,有淡水可以喝,生存環境大大改觀。Pi放鬆了警惕,有想在這個島上長期呆下來的想法。偶然發現這個美妙的奇幻之島是食人島,如果Pi沒看到那個包着人牙齒的果物,也許就會慢慢死在這個安逸舒適的島上。看似安逸無比的生活裏面隱藏了危機,讓我想起了那些曾經輝煌無比的帝國與大公司,還有歐洲的那些福利國家,由於太安逸缺乏變革的動力,最後滅亡或者一落千丈。

最後到達墨西哥後,老虎頭也不回的走了,社會這個江湖少了一個人,照樣轉,不會因爲你而停止,老虎也可以代表酒肉之交的朋友,酒肉之交的朋友該散的時候就散了,不會留戀。

關於2個故事,一個故事是Pi跟老虎共存活下來的故事,另外一個是Pi靠吃掉同船的幾個人的屍體而活下來的故事,我相信前者。因爲奇蹟太少,所以相信的人少,奇蹟太少,不代表它沒有,正因爲相信奇蹟的人少,所以創造奇蹟的人少,大多數人都混沌過一生。而只有相信奇蹟的人才可能戰勝重重困難,纔有可能創造奇蹟。美國是個相信人能勝天的國家,民族精神相信yes,wecan,所以這個國家創造了全球數一數二的奇蹟,上天入地,登月,去火星探測,發明原子彈,這裏的科學家獲得無數的諾貝爾獎。

信念是黃金,上帝就是你心中的對美好事務的嚮往,就是心中強烈的信念,信念用在好的方向,帶來奇蹟,用在不好的方向,讓人成魔。宗教的力量有時是雙刃劍。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3

生存與死亡,這是平時人們並不注意的問題,因爲他們似乎離得很遠。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課文,使我們聯繫在了一起。

在文中已用有力的事實來證明了生與憂患。死於安樂;用歷史使我們明白了這個是真理,同時也啓示我們,憂患可以使我們生存和發展,不會被歷史所淘汰,可以立足於世界。

古代如此,現代也是如此,真理是永不會改變的。新的世紀,新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是安定的,世界也是和平的,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忘記了戰爭。雖然戰爭是令人厭惡的,甚至是令世界的人民痛恨的,但人民和國家不能忘記戰爭對人們的危害再大了。戰爭真的開始了,只有反抗,不能成爲亡國奴,不然則會成爲奴隸,而使人民受更大的危害,所以國家是不能忘記戰爭的,因爲國家是人民的。如果一個國家只會享受和平,當他滅亡時,他纔會明白這真理!

從大到小,國家是這樣,個人呢?一個人不努力不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則一定會被社會淘汰,但重要的是我們個人重視到了生可憂患,而時刻憂患,就一定可以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

從古致今,從大到小,生存與死亡都是有關聯的,這也是憂患與安樂的關聯,從古到今,從大到小憂患與安樂都會成爲一個真理,什麼也不能脫離的真理。所以我們一定要提前明白這真理,不要等到國恆亡時才感悟到。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4

每當我讀到孟子所寫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時,我總感覺有一股力量從我的心底升出來,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文章講了一些出身卑微的名人事蹟以及孟子的領悟。其中一段話很讓我受觸動:“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說明,一個人要想有成就,必須得經歷磨難,激發自己的毅力和奮發向上的動力,努力後纔會有巨大的成功!但是,如果生活在優越的環境裏,則會消磨人的志氣,使自己終日安逸享樂,最終一事無成。

走過歷史長廊,有多少偉人登上輝煌的頂峯,而又有多少人沉迷酒色,導致自己被他人嫌棄呢?三國的劉備、劉禪就是很好的例子,劉備憑着一腔熱血帶兵闖天下,打出了一片天下,做了蜀國國君,成爲一代豪傑,然而他的兒子劉禪卻是個無能之人,就是因爲他,才讓蜀國國力衰微,慢慢走了下坡路。而身邊的能臣雖竭力想挽回場面,卻終告失敗。最後,蜀國滅亡。

即使不說歷史,反觀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實例。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大多有着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優越的生活條件,本可以立志成名有所作爲,但他們卻整日消沉,沒有向上之心,長大後之後碌碌無爲,成爲平庸之輩。爲什麼?

是因爲他們自幼沒有經歷挫折,沒經過生活的磨練,成了溫室裏的花朵,而那些生活貧窮,家境不好的孩子卻與有幸福生活的孩子恰恰相反,他們奮發向上,勤思進取,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到後來考上好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在自己爲自己創造的平臺上施展手腳,揚名天下,爲什麼?因爲他們自幼多磨難,爲了維持生活只能自己努力,心智過早成熟,成了一棵頑強的小樹苗,長大後自然成了一棵參天大樹。而我作爲幸福孩子卻也無奮鬥之心,想來便慚愧不已啊!

那麼,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做起吧!自己經歷一切,自己奮鬥吧!相信自己,我們一定能活出精彩人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5

讀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其中“若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知己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我很受感動。其實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人要想成就大業,必須先讓自己經受挫折,接受磨難,使自己增長才幹,才能戰勝困難,到達成功。所以挫折是人獲了成功的重要條件。

穿越歷史的長廊,有多少偉人在挫折的歷練下登上閃耀的巔峯。公元前99年,司馬遷正潛心寫作《史記》時,卻因爲替李陵辨護,遭到漢武帝慘無人道的腐刑。這對他來說不能不是一次極大的人生摧殘和恥辱。在逆境中他想到了死,但更多的是想到不能輕生,因爲他的宏願還未實現,偉業還未完成,他從先人在逆境中奮起而有所作爲的事蹟中得到啓發,在獄中,忍辱負重,磨礪心志;出獄後,勤奮耕耘,終於寫了《史記》。挫折對有的人來說是一筆財富,《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時寫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後作的,屈原被流放時寫了《離騷》,但他們都成了偉人。偉人之所以被稱爲偉人,正因爲他們有着“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的精神,經過挫折,他們變得堅強,經過挫折,他們變得沉着,經過挫折,他們創造了歷史的輝煌。

而有些人,他們有着非常好的先天條件,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輝煌,這是爲什麼呢?因人他們缺少挫折。例如:三國時的劉備可算是一代英豪,一生東征南討,從織蓆爲生到蜀漢稱帝,可他兒子劉裨卻是個昏庸荒淫的無能之輩,連諸葛亮這樣的能人都扶不起來。北宋名臣寇準,他的子孫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家道敗落,淪爲庶民。正因爲他們從小就擁有良好的先天條件,沒有經歷磨難,沒有才幹,才使自己沉淪。可見磨鍊對人多麼重要啊!

一個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須接受磨鍊,暫時的順利將會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潛在障礙。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6

學習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明白了“艱難困苦,玉汝以成”的道理,懂得了逆境成才的堅毅和玩物喪志的後果。

我們班的xx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在實驗室時,xx看到了火柴,那是點燃酒精燈用的。雖然常見,但在xx看來,那卻是“寶物”,於是他將火柴偷到教室裏。

“我無意間就放在口袋裏了。”他這樣回憶。

這還事小,可他卻在教室裏中劃燃了一根火柴,並立即吹滅,使得教室中馬上充滿了一種特殊的焦味。

不一會,班主任到了……

在班主任的教育下,xx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正如他深刻檢討:“我不該因爲自己的小小錯誤,而讓全班同學身處生命危險之中,如果沒有班主任的制止,我可能就會承擔法律責任!”刻骨銘心的話,能夠看出,xx正在“憂患”中不斷“增益其所不能”。

而能像xx這樣的人不多,更多時候,總還是違紀的繼續違紀,上課睡覺的繼續上課睡覺。他們以爲這樣非常舒服。的確,他們本身處在“安樂”之中,繼續這樣下去,只會一步一步走入深淵,以致“死於安樂”,受到更大的懲罰。

所以,對於我們這樣處於安樂中的人,要居安思危,不能小錯積成大錯,只有對自己嚴格,讓自己身處憂患、困苦之中,才能更好地生存,更好地發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7

逆境造就人才。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纔能有所作爲。——題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陳述了六個出身貧賤卻成就不平凡事業的名人的事例。我國古代吳越交戰,越國戰敗,越王勾踐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臥薪嚐膽,就是怕舒適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他還親自到田間與農夫一起勞作,他的妻子也紡線織布。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已經恢復元氣,兵強馬壯,已經可以打敗吳王夫差了,最終吳王失敗,身死國滅。

處在安逸快樂之中的我們,不能只沉迷於虛擬的世界,而玩物喪志。作爲祖國的未來,我們要好好學習,面對困難,不退縮,不害怕,並且勇於克服。其實處在逆境和憂患中並不是件壞事,這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的財富。“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憂生樂死,我現在也要改正一下。我總是要說要靜下心來認真學習,並且規劃好週末做作業的計劃,回到家卻放不下手機,總想玩玩手機,把計劃往往都打亂,把作業都堆在一起,馬上要上學去了,纔想到要寫很多作業。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擔負重任並做出成績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經歷了一番艱苦的磨鍊,纔有所成就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8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裏,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後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裏,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於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註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嚐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爲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爲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拼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爲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捲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老。

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爲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9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是戰國時期儒家大師孟子寫的。我讀了這篇文章,覺得篇幅雖短,但言簡意賅,發人深省,同時我也體會到這樣一個道理:逆境使人立志,順境使人喪志。

不是嗎?孫叔敖、百里奚、管夷吾、舜等這些人都是經過艱苦的磨鍊,克服重重困難,銳意進取,成了有所作爲的人,雖然他們原來並不爲人所知。其實,這種人是很多的。

大家都聽說過“臥薪嚐膽”這個故事吧。它說的是春秋時代,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迫帶着妻子到吳國去給吳王夫差當奴僕。

回國後,越王勾踐爲了不讓安逸的生活把自己報仇的決心消磨掉,夜間睡在柴草上,並懸吊苦膽,吃飯睡覺之前經常嚐嚐那膽的苦味,以激勵自己的鬥志。經過長期準備,越國打敗了吳國,雪了國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雖身處逆境,只要勇於拼搏,有堅強的毅力,是可以戰勝困難的。

但是如果安於享樂,不奮發向上,就會一落千丈,無所作爲。我國古代有一個秀才叫江淹,他很有才氣,詩賦曾轟動一時。但由於後來做了大官,在順境中生活,喪失了學習之志,整天安於享樂,結果使自己的才氣衰退到和平常人無異。後人爲了不重蹈江淹的覆轍,總結出一句成語叫“江郎才盡”。可見,安於享樂的危害之大。

由此,我們想到自己,因爲一直處在順境中,也曾經在學習上鬆懈過。有一次語文單元測驗,我的了全班第一,就開始飄飄然了,老師要求我們背默《曹劌論戰》,我只是草率地看了兩遍,結果默寫時有好幾處默不出來。第二單元測驗,許多同學都取得好的成績,我只考了80分。我爲自己沒有遠大的理想而感到慚愧,同時我暗暗鼓勵自己,千萬不能泄氣,應該在逆境中奮發。我總結了考得不好的原因,端正了學習態度,明確了學習目的,在畢業考試中,我的語文成績終於又獲得全班第一名。郭沫若說過:“一個人總要有逆境的遭遇纔好,不然會不知不覺地消沉下去。”是啊,只有那些在逆境中不懈努力的人,纔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學習了這篇課文,還想了很多很多,但體會最深的還是兩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正如梁啓超先生所說:“患難困苦,是磨鍊人格的最高學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10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是戰國時期儒家大師孟子寫的。我讀了這篇文章之後覺得它的篇幅雖短,但言簡意賅,發人深省,同時我也體會出這樣一個道理;逆境使 人立志,順境使人喪志。

不是嗎?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這六位個人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克服重重的困難,銳意進取,成了有所作爲的人,雖然原來他們並不爲人們所知。其實,這種人是很多的。

大家都聽說過“臥薪嚐膽” 這個故事吧。它說的是春秋時代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迫帶着妻子到吳國去給吳王當差當奴僕。回國後,勾踐爲了不致讓安逸的生活把自己報仇的決心消磨掉,夜間睡在柴草上,並在住處懸掛着苦膽,吃飯睡覺之前經常嚐嚐那膽的苦味,以激勵自己的鬥志。經過長期準備越國打敗了吳國,雪了國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雖身處逆境,只要勇於拼搏,有堅強的毅力,是可以戰勝困難的。

但是如果安於享樂,不奮發向上,就會一落千丈無所作爲。 我國古代有一位秀才叫江淹,他很有才氣,他的詩 也曾轟動一時,但由於後來做了大官在順境中生活,喪失了學習之志,整天安於享樂,結果使自己的才氣衰退到和平常人無異。後人爲了不重蹈江淹的覆轍,總結出一句話成語叫“江主才盡”。可見,安於享樂危害之大。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 ,因爲一直處在逆境之中,也曾

經在學習上鬆懈過。有一次語文單元測試,我得了全班第一名,就開始飄飄然了,老師要求我們背古文《曹劌論戰》,我只是草率地看了兩遍,結果默寫時有好幾處默不出來。第二次單元測試,許多同學都取得了好成績,我只考了近八十分。這次考試使 我的頭腦清醒了,我爲自己沒有樹立遠大和理想而感到羞愧,同時我暗暗地給自己鼓勵,千萬不能泄氣,應該在逆境中奮發向上,百折不撓地向前邁進。我總結了考試中不好的原因端正了學習態度,明確了學習目的在畢業考試中,我的語文成績終於獲得了全班第一名。可是我並不滿足,因爲我知道海水舀不盡,知識學不完,著名文學家郭沫若說過:“一個人總要有些拂逆的遭遇纔好,不然會不知不覺沉下去的”。是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那些在逆境中不懈努力的人,纔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對社會做出貢獻,。

我學習了這篇文章,還想了很多很多,但會得到最深還是這兩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正如梁啓超先生所說:“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