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菩提樹之戀》讀後感

《菩提樹之戀》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菩提樹之戀》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菩提樹之戀》讀後感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好小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兩人的出生爲開端,以路愛玲、楊飛的愛情故事也可以說是成長經歷爲線索,將路世忠、楊振業兩個家族作爲社會的一個縮影,反映陝北黃土高原城鄉這一時期的發展變化。一口氣讀完之後,是禁不住的深思。

我又忍不住回到那個問題,人爲什麼而活着。有人說過,人爲活着而活着。這個答案不能說不對,只是,太牽強。畢竟,在現在這個社會,活着已遠遠不止吃飽穿暖這麼簡單了。讀了這本書,突然感覺一直困擾我的這個問題有了答案。人,活着,爲了更接近或者說得到自己所向往渴望的東西,爲了有一份安定溫暖舒適的歸宿,身體上的,精神上的,爲了在這個茫茫的世界上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存在感、安全感。爲了需要也爲了被需要,爲了愛也爲了被愛。這就是人。

愛玲是家裏的第三個孩子,剛出生幾年父母很疼愛她,她也展現出她性格里開朗的那一面,可弟弟出生後,父母的注意力就不在她身上了,她也慢慢變得膽小怯懦,怕事,愛哭。一心撲在學習上卻因爲種種原因沒能有個好結果,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楊飛,他的出生沒有給父母帶來絲毫的喜悅,相反,他們把他看成累贅,把年幼的他丟給山裏的爺爺奶奶。從小跟着爺爺奶奶長大的楊飛養成了吃苦耐勞樸實懂事的性格,但與此同時,他非常渴望父母的愛,非常向往家的溫暖。可是,父母根本不愛他不顧他的感受。他一直聰明伶俐,學習成績也比較好。和愛玲是高中同學。接觸中,他對愛玲有了感覺,愛玲也對他有特別的`好感。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真正的愛情,我想,他們就是吧!三年的同學,他們相互鼓勵相互關心。各自都感受到了對方的感情,也深深地愛上了彼此。高考後,他們都沒有考上,不知道,未來,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什麼。出於某種巧合,也許是種因緣,在各自的家裏感覺都生活不下去了。愛玲得不到他想要的尊重和理解,楊飛的父母更是從來都不真心的爲他考慮。陰差陽錯,他們一同出走。十八九歲的年齡,剛出校園的高中生,他們一點社會知識都沒有,走出黃土高原的他們,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一頁孤舟,隨時都有沉沒的可能。他們吃了很多苦,錢被偷,被騙,被打劫,當然,也有很多好心人的幫助,他們纔不至於餓死。最艱難的時候,他們去撿別人丟了的飯吃。飄泊了半年多,對家人的思念,良心的煎熬,家人的 哀求,他們無奈的回來了。可是,等待他們的是更加痛苦的折磨。關於自尊,關於面子,關於親情,甚至可以與在外面生存的艱難相媲美了。楊飛父母的不接受,愛玲家裏的擔憂,兩個年輕人的掙扎……直到發現愛玲懷孕,才倉促平淡地舉行了婚禮,刻薄的劉三杏,楊飛的媽媽,他們結婚,什麼也沒給。他們的婚禮,沒有應該有的一切,似乎只是爲了給所有的人一個交代,給世俗一個答覆。

婚後,兩個還不成熟的大孩子爲了生活奔波勞累着,愛玲從那個刻薄的婆婆那受了很大的屈辱,可是,爲了楊飛,她什麼都放下了。她的性格也是這樣,不懂得反擊,不知道保護自己,她只有,在沒人知道的時候,用眼淚來沖刷她心裏的委屈。說真的,我很同情愛玲,也很佩服她,覺得她爲愛情,爲生活,做的犧牲太大了。當然,楊飛是愛她的。書裏有好幾次出現楊飛想起愛玲的時候說,我的愛玲,多麼溫暖的稱呼呀。可是我始終覺得楊飛不夠理解愛玲,他甚至聽他母親的話,懷疑愛玲,懷疑她的忠貞。楊飛畏懼父母,所以也不允許愛玲說一點父母的不好。他們婚後,沒有可做的事,也幾乎沒有收入,有時連飯都沒有吃的。楊飛四處找工作,處處碰壁。愛玲帶着小小的女兒,熬粥度日。這樣困難的日子,也不知道過了多少年,其中艱辛,三言兩語又豈能形容得盡。但,還是覺得,他們的婚姻,很溫暖,很動人。因爲他們倆都有理想,有上進心,有愛,有一種出自內心的理解。儘管,有時候,在生活面前,這一切顯得多麼渺小多麼微不足道。看到他們因爲生活因爲生存而吵架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想,生活,真的是太蒼白了。當生存真正成爲問題的時候,所有的一切,又該是多麼無力呢。他們有過爭吵,有過隔閡,但更多的,是,相依爲命的依靠。每天,回到那個簡陋窄小的出租屋,簡簡單單的吃飯,平平常常的說話,夜裏,相擁而眠。這樣的生活是貧寒甚至粗陋的,但他們沒有喪失對未來的信心。十年過去了,他們的生活終於有了起色,楊飛的聰穎,讓他們過上了有了足以讓以前看不起他們的人羨慕的生活。可是,人到底是不甘於平靜的,人到中年的楊飛竟然網戀了,看起來是那麼不現實的一件事,卻真實的發生了。楊飛和那個叫毛毛蟲的網友見面了,恰好讓愛玲撞見了,一直深愛着楊飛的她,好不容易慢慢變得堅強的她,瞬間被擊倒,馬路上,她倒了下去,來不及剎住的車從她身上碾過去了。

《菩提樹之戀》留給我們的是一份未知的等待,愛玲的生死,他們的愛情,他們的生活,都留給了這份未知。也許這份未知,是作者給我們的一份思考。有一句話叫,能共貧困的人不一定能共富貴。這是一句很讓人無奈的話,尤其是在夫妻之間。人性,難道真的是這樣的麼?愛情又是什麼?生活又會消磨掉多少我們曾經視若珍寶的東西?也許這一切,只有經歷過纔有會答案。讀着別人的故事,有着自己的感悟,這,是我閱讀的唯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