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心的菩提》讀後感範文3篇

《心的菩提》讀後感範文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的菩提》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的菩提》讀後感範文3篇

  《心的菩提》讀後感範文1

每每拿起《心的菩提》這本書,都會讓我走進一個空靈的世界,在那裏,我的心也爲之沉靜。裏面的每一個文字,每一句話都可以引發我的深思。林清玄先生用那麼通俗易懂而又清新優美的文字,將博大精深的佛學簡單明瞭的呈現在了我的眼前,讓我在佛理中深省自己的做法

這本書用一個個的小故事展現了一個個大道理,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讀起來並不費勁。很多時候我都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學生們看,也許他們還讀不懂那些故事裏的哲理,但至少在他們的內心會留下印記,而且每篇文章之後議論抒情的文字恰好是這篇短文的昇華,學生們是看得懂的,很多孩子看完後和我交流時,都說到了這些文字帶給他們的啓示。

林清玄用木魚來提醒大家時刻要保持清醒,不能懶惰。用水的特性提醒我們要安靜,不能浮躁。書中有這樣幾句話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最常和學生分享的:“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爲水性永遠不二。但如水的心,要保持在溫暖的狀態下才可以起作用,心若寒冷,則結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凍結世界。心若燥熱,則化成煙氣消逝,不能再覓,甚至燙傷自己,燃燒世界。一株花如果不用全心來凋謝,就沒有足夠的養分長出樹葉;一粒種子如果不全心地來消失,就不會從內在最深處長出芽來。因此,我們的生命不能打折。”

書中《柔軟心》這篇文章是我最喜歡的,她講述了一顆柔軟的心對我們的重要性。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擁有一顆柔軟的心是何其重要的,它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瞭解學生,可以讓我們更有耐心的對待學生,也可以幫我們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

所以這本書,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值得一讀,值得去品味這之中的深意。

  《心的菩提》讀後感範文2

又到了夏天,在蟬聲中那熱浪連連,我這顆少年的心不禁變得煩躁,心裏像種了一顆仙人掌,毛毛的,亂亂的,於是,便拿來一本書去讀,希望用書的沉靜無言給我的心送來一絲清涼。

眼睛不由被扉頁上幾句簡潔話語所吸引:人淡如菊,情濃如絲。心素如簡,文美如禪。

林清玄先生的書就是這般明淨,他的作品是世紀之交最清明的文章,也是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

林清玄先生愛石,他透過石悟禪,悟理,悟心,他三十二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三十五歲出山,四處參學,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將佛理養化作美好心情,引領人們進入質樸尋常,自主尊嚴的'精神境界,陪伴了許多不安的心靈,使人們找到了安靜的力量。

在這本書中,給我領悟與感觸最深的有其中的三篇文章:《佛鼓》、《送一輪明月給他》和《傷心渡口》。

《佛鼓》是本書第一篇文章,是在我心靈最雜亂和躁動時讀的,可就這一篇文章,便似清泉安頓了我的身心。它講述了作者住在佛寺裏的所見,所想,所聞。想象着,彷彿也真的聽到了那警醒與沉靜的晨鐘與多變又靈動的鼓聲。隨着鼓聲的餘韻嫋嫋,我的心一下子沉靜了、澄淨了,眼前彷彿就立着一棵沉默的菩提樹。

而《送一輪明月給他》則使我深切感受到人性大愛,人善大美。這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趁夜色在林中散步,走回住處眼見自己的住處遭竊,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正巧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小偷正感錯愕時,禪師說:“你走老遠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呀!夜涼了,你帶着這件衣服走吧!”便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錯,低頭溜走了。禪師望着他的背影走過明亮的月光,迷失在山林中,感慨到:“可憐的人啊!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在禪師眼中,小偷是被慾望矇蔽的人,他迷失自我,不能自見光明,而明月是在黑暗山林中照亮世界最美的東西。結局當然是美的,小偷最終體會到人格的馨香,受到映照走向光明的道路。

我每每在傷心無助時,總會想起《傷心渡口》裏的幾句話:落花飛舞之後,春天的新芽就要抽出!黎明的天光就要掀起!春蠶土絲自縛的終極,是一隻蛾的重生!

是啊,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智慧與啓迪是多麼深刻。讓我們多讀書,感覺到“清風匝地有聲”,描繪出”記憶的版圖“,聆聽到“歡樂悲歌”,接收到“來自心海的消息”,走進了“想象的城堡”,品悟到“覺醒的滋味”,最終“走向生命的大美”。讓我們尋找心的菩提吧!

  《心的菩提》讀後感範文3

林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切身感想着筆而寫,對人生的思考、領悟以及內心的美好都化作一篇篇清新、哲理的文章,這些文章淡雅、智慧、簡樸,使人們塵封已久或矇蔽已久的心靈在自然流淌的語言中受到啓迪、感化與洗禮。

《佛鼓》中寫到先生住在佛寺裏,佛寺裏的木魚分爲兩種,一種是整條挺直的魚,與一般魚沒有兩樣,掛在庫堂,用粥飯時擊之,另一種是圓形的魚,連魚鱗也是圓形,放在佛案,誦經時敲之。這兩種不同形的魚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眼睛奇大,與身體不成比例,有的木魚,魚眼大如拳頭。我不能明白爲何魚有這麼大的眼睛,或者爲什麼是木魚,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鳥?問了寺裏的法師。法師說:“魚是永遠不閉眼睛的,晝夜長醒,用木魚做法器是爲了警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於道,晝夜長醒。”

與佛結緣,是因家人皆爲信徒。林清玄老師的文字,有着淡雅的意蘊。他有一顆佛心,慈悲而明淨,如同溫柔延展的蓮花一般。於細微之中見佛理,以凡間俗事說慈悲。這是我所歡喜的文字,有精緻的姿態。品讀他的文字,如同是冬日於屋中品茗一盞鐵觀音,清香襲人,溫暖瀰漫。 林清玄說:“心若能持平,清靜入水,裝在圓的或方的容器裏,甚至在溪流大孩子中,又有什麼損傷呢?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爲水性永遠不二” 哦,原來是人心變了,或者說是:失其本心。

隨着社會的發展,生活變得越來越滋潤。人們不用自己辛苦的下地耕種,佈網打漁,這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事物總有兩面性,富貴奢侈的思想,漸漸地使人們脫離了本心。他們開始爲了能更好地享受而努力掙錢,錢,似乎成了這個世界上最搶手的東西,但它確實只是一種價值符號,本身分文不值,可笑啊!人們在忙忙碌碌中,只爲了尋找自己用血汗錢換來的,也許只有一瞬間的快樂,這又是何苦呢,何必呢?

林清玄老師說,人人都有一顆柔軟心,只是有些人尚未得到啓發。柔軟心使慾念的火氣溫和,甚至消散,當慾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很多時候,我們被自己的妄執所纏縛,無法掙脫,因而痛苦不堪。若願得菩提,則須手刃我執,須歷過那痛徹心扉的割與舍,才見清明。 柔軟心是蓮花,因慈悲爲水,智慧爲泥而開放。 若能菩提,若得菩提,要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