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暑假高中生讀張愛玲《封鎖》有感作文示例

暑假高中生讀張愛玲《封鎖》有感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導語:《封鎖》是張愛玲在民國時期創作的一部小說,《封鎖》寫的是男女主角在公車封鎖的情況下與常態不同的行爲,他們在公車上戀愛了,可是下車後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精彩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暑假高中生讀張愛玲《封鎖》有感作文

  張愛玲《封鎖》讀後感1:

《封鎖》是張愛玲的一部短篇小說,它描述的是“封鎖”這段時間裏一個電車上的人物各種各樣的心態,爲我們展現了一個微型的社會。

呂宗楨是一個華茂銀行的會計師,吳翠遠是一個申光大學的英文教師,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在各自的家庭中甚至在社會上都扮演着一個很好的角色。但在他們的內心卻很寂寞、孤獨和疲憊,在他們的內心渴望有一個人能瞭解他們,因此他們在“封鎖”這段時間裏一個電車上相遇了並聊了起來。開始呂宗楨只是爲了躲避他的表侄才坐在吳翠遠的身邊,也是爲了氣氣自己的太太才和吳翠遠聊了起來,但後來他們卻聊得越來越投機了,一直隱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慾望”開始蠢蠢欲動了。可是“封鎖”過後,一切又恢復了原樣,他們依然會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們也會把今天發生在電車上的事忘了。

每個人都是這樣,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有着一些不爲人知的“慾望”,在特定的環境和時間裏會展現出來。可是“慾望”過後一切又會恢復平靜,一切又會是原來的.模樣,沒有絲毫的改變,也許他們害怕會有任何的改變而不想去改變吧!這也許就是人類的矛盾吧,既渴望有害怕!

  張愛玲《封鎖》讀後感2:

近日,拜讀了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封鎖》,心中頗有感觸。作者以精緻、細膩的寫作手法,把電車封鎖期間發生的人物故事娓娓道來,象敘家常般自然流暢、生動形象。使讀者如同身臨其境一樣感受真實的故事畫面。

整個小說以電車封鎖爲主線,描寫了封鎖期間人們的各種表現形式以及呂宗禎與吳翠遠的偶遇相戀的故事。又以一個山東乞丐的吆喝聲首尾互應,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態,使人物形象都活靈現地展現於讀者面前。

作者用敏銳的、善於觀察生活的思維,把人物的形態、動作、語言都刻化地惟妙惟肖,讓讀者讀起來沉浸其中、意味深長。象呂宗禎吃包子時被報紙粘住時粘住的細節、吳翠遠衣着長相的描寫、醫科學生修改人體骨骼衆人圍觀的情景、呂宗禎遇見妻侄董培芝的逆反心理以及呂宗禎與吳翠遠相遇時層層深入的情感描寫等等,都如同作者親自經歷一樣逼真,讓讀者讀起來回味無窮。

文中呂宗禎爲躲避妻侄董培芝,假裝與吳翠遠套近乎,卻假戲真做,互生好感戀愛的整個過程是充滿戲劇性的,是美好的,可到最後電車發動那一刻,呂宗禎卻又筱地離開了吳翠遠,回到了原來的座位上,一切象沒發生一樣,又恢復了原樣。這也讓女主人公突然醒悟到:“象整個上海打了個盹,做了個不近人情的夢。”結局說不上傷感,但卻充分講述了男女在電車封鎖的無聊狀態下偶遇相戀,在電車啓動時思維又恢復正常,如夢初醒般又步入正常生活的情感歷程,讓讀者感同身受,無限想象。

我只想再好好的地幾遍《封鎖》,感受作者那流暢、不俗的文筆和真摯細膩的情感,品味她帶給我的美好精神食糧。

  張愛玲《封鎖》讀後感3:

夜深了,寒冷在暗中越發放肆,在已失去流淌的時間中,我讀完了《封鎖》。

在我看來,《封鎖》乍看之下彷彿是一杯平常無比的茶,但當你品嚐過,有過哪種由舌尖逐漸化開,延漫至咽喉,直至心底的苦澀夾雜着甘香的滋味,那麼你一生都會記得這一杯茶。

小說開篇的喧鬧(發狂一般扯動鐵柵欄叫道……),到寂靜(人聲逐漸渺茫……),再到喧鬧(打破了這靜默……),代入人物(中年夫婦,呂宗楨,董培芝,翠遠),然後再復寂靜。這樣的反覆手法人人都會經常用,難道張愛玲也不過如此?

平庸不是她的代名詞,一堆平凡的灰燼,可以生出浴火的鳳凰,化平凡爲不朽,纔是張的風格。

開篇的平凡只是引導讀者的手法。在這樣的反覆變化中,讀者不自禁地代入了那個封鎖的城市裏行駛的電車,暫時地與世隔絕,用自己的視覺去觀察着,打量着。於是你自身的精神也封鎖起來了,現實與你已經脫離了,你的腦海,心靈,眼球都只投身在那列電車的每一個乘客上。

接着到了呂宗楨爲了躲避董培芝,竟然搭上一名陌生的女人交談起來的一幕。筆者着墨最多的,也正是這一幕。在我看來,是寫的很成功的。讀者所見的都是陌生的,陌生的好人,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視角。因爲陌生,所以好奇。呂宗楨怎樣和一個陌生女人展開談話?翠遠與呂宗楨素不相識爲什麼要搭話?他們如何找到話題?於是開始觀察人物那一份平靜瞬間被打破,心中充斥了對兩人談話的好奇。而筆者在這其中並未描寫其他乘客,使讀者感覺自己如同上帝在觀看地球――獨家直播,一覽無遺。

於是讀者的精神與外界進一步隔離,也進一步形成封鎖。

直到終章(……寫殼蟲不見了,爬回巢裏去了),又回到了現實中。如同一場夢,夢醒後已記不清其中細節,只留下那種深深的回味。

張愛玲的想象力有着巨大的張力,在最平凡的地方往往閃現出光芒。一段平凡的電車軌道,可以描繪成一條曲蟮,通過觀察視角的改變,抽長了,縮短了。軌道是死物,是筆者的思想賜予了生命。一幕翠遠看《聖經》的場景,多麼的平凡,但如果把《聖經》看作是生命呢?這對於我們已經拍案叫絕。但如果僅是如此,也太對不起張的想象力了。她想到了《聖經》從希伯來文被羅馬人譯成希臘文,又被教廷譯成拉丁文,然後又被譯成英文-中文-上海話。經過多次的翻譯,如同生命經過多少燈紅酒綠的洗禮,早已看不出原來的顏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喊爽快。

強烈的代入感,如花似錦的妙句,是《封鎖》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因爲它陌生化,才能讓文章擁有黑洞一般的吸引力,讓讀者封鎖精神與現實的聯繫,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我並不知道各位評論家是怎樣評論這篇《封鎖》,但它令我領會到,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三角四角N角戀,沒有兄弟反目,紅杏出牆的橋段,一篇小說仍能展現出其獨有的吸引力。

告訴自己,要勇敢站在風中,承受孤獨的痛。

如果周圍的繁華都與我無關,是否封鎖又有何不同?

浮沉一世,傾城華貴,恍然一夢。

怎麼我已看不清,

鏡中我本來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