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書育人 流芳百世-讀《論語》有感範本

教書育人 流芳百世-讀《論語》有感範本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一、孔子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

教書育人 流芳百世-讀《論語》有感範本

對同學進行仁、義、禮、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養同學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將人格培養放在第一位,然後才考慮傳授知識。

二、 孔子善於因材施教,善於使用啓發式的教學法

在教學實踐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因事而教,因教啓事,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

孔子深知,人的個性和資智有着很大區別。他曾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習;假如智力在中等以下,那就不必了。同是問“孝”,孔子給子游、子夏、孟武伯和孟懿子的答案就各不相同;同是問“仁”,孔子對子貢、子張顏淵與樊遲的回答也不一樣。他的不同,是解釋的`方式、舉例的深淺因人而異,最終目的是要使每個同學循序漸進,直達中心。

孔子善於巧妙地啓發同學,隨時隨地都能把死教材靈活應用。他強調必需重視同學的求知慾望,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他主張激發同學求知的主動性,所謂“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是也。至於如何啓發,在於老師的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三、 孔子是“言傳身教”的第一個倡議者和實踐者

孔子認爲自身的行爲能夠成爲他人的典範,這比說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義,因此他時刻提倡“身正”。孔子一生中,幾乎天天都有弟子跟隨左右,處處以行動和人格感召,使同學不知不覺中受到他的感染。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應該記住“身教重於言教嗎”?

四、 對於學習態度和方法,孔子也有明確的論述。

他教同學學問,一要學思並重,二要下學上達,三要由博而約。學就是讀書,單讀書而不用思想,就成了死讀書;單用思想而不讀書,就是胡思亂想。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要一面讀書一面想,一面想一面讀書,這樣功夫與靈感併到,才幹獲得真實的學問,纔不會盲從或想入非非,纔不會對事理妄加揣度,亂下判斷或一味主觀、固執己見。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做學問要從基礎着手,一步步往高處走。做學問沒有捷徑,最高明的道理也是從最低淺處得來,每個人都要從事事物物的日常生活了解宇宙之大道。這就叫“下學而上達”。學問通達到一個廣大的範圍,就要選擇其中一點,作高深的研究,這就叫“由博而約”。能由博而約,才幹獲得學問上獨到的造詣。

孔子還是堅持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典範。他與同學平等相處,親密和諧。子路對他拜見南子很不滿,他一邊解釋一邊發誓,而不擺老師的架子。他的同學經常與他爭辯,他也不認爲是對師長不敬,反而認爲同學這樣做可以使道理越辯越明。同學們仰慕他的博學多聞,崇敬他的完美人格,眷戀他的和藹可親,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況下始終追隨着他。

孔子晚年,許多同學奔赴各國去從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商業貿易等各種活動其中有許多人成爲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學者、富商,有的甚至成爲王者之師。這自然與孔子科學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關係。孔子作爲偉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啊!

在施教的過程中,孔子爲後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諸如“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這些指導人生的格言警句,將永遠流傳後世。

作爲一個教育家,孔子的貢獻在於他打破了保守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觀念。他的教育方針、教學思想一直影響着後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同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同學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同學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等新課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續和發展嗎?與孔子相比,我是那麼渺小,但我願把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運用到自身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