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孔子的智慧—讀《論語》有感範本

孔子的智慧—讀《論語》有感範本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摘要: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作爲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堪稱國人的“萬世之師”。以他爲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國人生活上,是一股活的力量,會影響我們民族的立身處世之道。對於他的智慧,《論語》中就有很多的體現,是很典型的代表。他的智慧對後世的發展起着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智慧—讀《論語》有感範本

關鍵詞:孔子 《論語》 智慧

一、引言

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爲法,以個人修養爲本,以道德爲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爲政治修明之根柢。孔子及其他的著作《論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響。那麼,學習和感悟孔子的智慧就顯得非常有必要的。當然能夠體現孔子智慧的著作還有很多,如《大學》等等。此次,我想通過自己閱讀《論語》的親身感受,談談孔子在《論語》這本書中所體現出來的智慧,旨在進一步地學習和體會其中的各種哲理,是我們的身心多少受些感化。

  二、孔子

在西方讀者看來,孔子只是一位智者,開口不是格言,就是警語。然而,這樣的看法,是很片面的,是無法闡述孔子對於後世發展的影響之深之大的。

從某一角度來說,孔子,就好比如現代的基督徒,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文化歷史的傳統,相信國際間某種程度的道德行爲,相信人與人之間高度的道德標準。

  三、《論語》

《論語》這部書,可謂是孔學上的聖經,是一套道德的教訓,一般認爲是儒家至高無上的經典,就猶如基督教的《聖經》一樣。不知道爲什麼,我對《論語》這本書是由衷的喜愛,也許是因爲書中涉及到很多有關教育方面的知識吧。可惜我一直未有機會認真品讀,現終於可以盡情地欣賞一番了。

談及讀《論語》的方法,宋儒、程伊川、朱熹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方法。然而,我印象深刻的是林語堂曾在他的《孔子的智慧》一書中提過的讀《論語》這本書的方法。他是這麼論述的:“必須把個別的格言警句分開,逐日分別去咀嚼,不要貪多同時去思考。”我記着了,於是在我閱讀《論語》時,我會適時地摘錄一些格言警句,反覆斟酌其中包含的意思,這不由得令我覺得那些警語名句是那麼的津津有味,能引起人產生無限沉思想象。

首先,我想先講講我的讀書方法。一般情況下,拿到一本書,我會大致地瀏覽一番,對文章有個初步的瞭解。繼而,我再看第二遍,這回不同於第一回,我會認真仔細地閱讀,同時摘錄一些重要的或是自己無法理解的知識點,企圖通過閱讀上下文或是整篇文章來幫助理解其含義。最後,我會再次翻閱這本書,思維的集中點通常是在自己所做的記錄上,也就是重難點方面。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我是把閱讀與思考聯繫在一起了,這也是我的老師們所教授的學習方法。巧的是,這恰恰就是儒家基本的教育方法,這在《論語》中有記載。由此可見《論語》對後世的教育的影響之大。總之,我們應該謹記:在讀書時,我們要把閱讀與思考,在求知識的進程上看做相輔相成的兩件事.

  四、從《論語》中體會孔子的智慧

粗看《論語》,它不過是一本語錄,摘錄下了許許多多孔子以及他弟子的一些言語。可是,細細品讀之後,我們會發現其中包含了很深刻的哲理,如做人道理、生活道理以及生存的哲學。總之,我們可以從中感化甚多。

1.1 孔子的“仁愛”思想

早在我看《論語》這部書之前,教授我《跨文化交際教程》的任課老師就跟我們提起《論語》中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他告訴我們,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他的弟子們所寄予的厚望。他希望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衆、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爲,如果還有閒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爲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歸根到底,孔子辦教育,是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對於這一點。子夏是非常認同的,他認爲,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倫理道德。

1.2 孔子的做人道理

關於做人道理,《論語》中有句話:“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做人,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這是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授的爲人處世之道。有學者稱這只是孔子安貧樂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表現,但這完全不符合他一貫的主張。這句話的深層意思應該是讓我們在瞭解別人的過程中,也是別人瞭解自己。這樣一來,無論工作還是其他方面,交流起來也就更加方便,不至於因爲不瞭解而發生一些不必要的爭端和糾紛什麼的。

說到了解別人,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瞭解別人呢?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換句話說,孔子認爲,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全面瞭解觀察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就沒有什麼可以隱埋得了的。這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是非常受用的。

1.3 孔子的生活道理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是在教授我們生活道理: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這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是無法行走的。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孔子認爲,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在《論語》書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在這句話中,信則是對人講信用的意思。

1.4 孔子的生存哲學

除了做人道理、生活道理之外,《論語》中還涉及到生存的哲學。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子認爲,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衆所周知,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現代的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縱觀現在的社會環境,我們發現存在不少的很會花言巧語的人,這也就有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辛酸感慨。這在孔子的《論語》中也有所闡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爲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爲可恥。把怨恨裝在心裏,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爲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爲可恥。這足以見得,孔子是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的,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裏不一。這符合孔子培養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對那些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1.5 孔子的學習和修身智慧

《論語》中還講到了學習和修身的過程。例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中是這樣翻譯的: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我們知道,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它是一個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爲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爲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那麼爲什麼要提倡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呢?因爲這有它的合理因素:第一,孔子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因此,我們就非常有必要學習孔子所主張的道德修養過程。

1.6 孔子的君子選擇

《論語》這本書中,有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君子不器。老實說,起初我不太明白它的含義:不器,不器,何爲不器呢?後來,我參閱了譯文,它是這麼說的:君子不是隻有一種長處的技術人才。在孔子認爲,君子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又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爲合格的領導者。

我想,孔子想要表述的應該就是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吧。這就教育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爲了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要尊重個人的個性差異和年齡特徵,最終使學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發展。在我看來,其實,這與孔子主張的“君子不器”是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

  五、結論

《論語》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而經典是永遠不會過期的,我們應該時常去品讀它,時刻銘記孔子對我們的教導,時刻提醒自己他所教授的各種爲人處事的道理,從而學習和感悟孔子的智慧。由於時間的侷限,我未能完全地理解孔子在《論語》中的思想,這是個遺憾。然而,寫這篇心得,並不是我看這本書的終結,而恰恰是我看這本書的開始。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遠遠比那些學者所講述的還要多得多。我也相信,認真品讀思考書中的格言警句,領略和學習孔子的智慧,對於我們今後的人生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