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通用15篇)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通用1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通用15篇)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

第一次拿起這本書,就因爲那一句《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所以我停下了我的步伐,輕輕的翻開第一頁,裏面似乎有吸引我的地方,不覺中就翻到了最後一頁了。感觸很深。自身本來就是那種會藉助外在原因,而對於一件事情的沉思在其中的。讀完了後心靈像受到衝擊一樣,其實每個人在最初都有着一樣的本質,但都隨着環境慢慢改變…我大概也是如此,檢討着曾輕的青春,我是如何虛度了。而接下來的生活,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己、尋找自己。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是韓國著名作家金蘭都所寫,在書中,畢淑敏所推薦。作者金蘭都首爾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消費者研究系主任,韓國總統辦公室、三星集團、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等企業專業顧問。我們都會不自覺的發生感嘆,偉大的成功人士。年輕時,也和我們一樣,迷茫過,痛苦過,不知自己追求的方向,也曾墮落過,放棄過,偉人之所以人成爲偉人,是因爲他們走出了“沼澤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就像作者這樣訴說自己青春一樣,我們也經歷了別人走過的彎路,我們有努力過,雖然結果未如我們意,但是我們也有堅強的走了過來,經歷着並承受着,關於愛情,夢想,挫折,迷茫,擇業……

每一個人都在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後,還能發出這樣一句——這就是我的青春。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堅強與勇敢,但同爲青春的我們爲什麼就不能呢。我們剛踏入社會不久,我們對自己的將來有着美好憧憬。當在工作上,生活上,感情上,遇到不如意,然後就開始,然事負面潛意識不到增加,我們就會開始害怕,恐慌。甚至開始害怕。我們慢慢就是會丟失自我。糟糕一點,部分的人們選擇脫離生活的痛苦,而放棄上帝賦予我們的生命。好傻的做法。我只能這樣子說。生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壞。因爲好的一面。我們忽略了。相比作者的人生經歷,我們經歷的少之又少。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生活着。當我讀完《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我不得不用慚愧來形容。因爲不安,所以叫青春,因爲迷茫,所以叫青春,因爲彷徨,所以叫青春。因爲孤獨,所以叫青春。因爲忐忑,所以叫青春。多麼美的藉口,是在爲我們的墮落尋找藉口嗎?

本書分爲四部分,第一部分:我們的希望在哪裏;二部分:年輕,所以傷得起;三部分:奇蹟是靠點滴積累而成功的;四部分:我們該用青春追尋什麼。同時也包括着序與後記。作者一開始就用奇妙的想法把人生與時間做了這個的詮釋:假如人生壽命是80歲,將人生設爲24小時,24小時相當於1440分鐘,而將些分爲80年,1年就相當於18分鐘,10年相當於3個小時,以此作爲類推……我們不會在抱怨我們沒有時間,我們已經老了,許多想做的事情已經從我們指間消消離去,就像《本傑明,巴頓奇事》中的一句臺詞:人生從不會嫌太年輕或太老,一切都剛剛好,我們不能只心動,有時必有需要行動,就像象牙塔中的那種清麗之美,是水泥和玻璃打造的現代建築所不能比擬的,只有身處自然之中,才能感受這種身心沐浴,同樣我們是否能選擇正確的路,作者把其分爲兩類:一類是箭派,對自己未來胸有成竹,一類是紙船派,迷茫不知自己追尋的方向,不論是箭派還是紙船派,它們都存在着弊端,箭派不管對錯的只瞄準一個方向,不能根據自己以及時代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目標,而紙船派如此迷茫不定,隨波逐流,最後終究淹沒在時代之中。我們應該箭派與紙船派之間尋找一個平衡的姿態,纔會更好的飛翔。時間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棉裏的水,只要你擠就會有。成功人士一天會有25小時,而失敗之人一天是23小時。我們應利用好雞肋時間。創造出更多的價值。1+1原則更是可以改變世界,一天投入一個小時,堅持投資一年相信一定會有所成就。支起成功除了時間還必有具備三個非常重要的要素:目標,方法,實踐。三者缺其一都會讓人生的三角形失去一邊。爲了達到三者這間的平衡,我們需要不斷的自我省察,並撐起三角形的中心點。

羅馬之所以是羅馬,全憑風雨,是呀。只有我們經歷了歷練之後,才能茁壯成長,放棄並不等懦弱,有時也需要勇敢的墮落。愛情,一個永遠存在的話題,愛情不是購物,不能貨比三家。按方案篩選,更不能適用魚塘管理。雖然每段感情都經歷相識,相知,相愛,分手,和好,再分手,最好形同陌路的宿命。但感情是神聖的,我們言人真對待感情,永遠想信終究會尋求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幸福。親情,永遠不會變質的情感。在你呱呱墜地的一瞬間。親情就開始伴隨我們成長,無論我們多大,父母都會把我們當成孩子來對待。捧在手裏怕摔着,含在嘴裏怕化了,但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因爲愛。我們不可以一味的叛逆,違逆父母,我們也不可以像個小綿羊一樣。自己的人生任憑父母左右。我們應權衡好兩間之間的關係,更好的做出選擇。

年輕即是一種功能,就算按錯了一個按鍵。機器也不會癱瘓。並非因爲已經過去,而是因爲將來,不是因爲絕望,而是因爲希望。不是因爲挫折。而是因爲潛在的可能,青春才能如此美麗,因爲痛,所以才稱的上青春。

我們沒有理由在墮落。沒有理由在虛度我們的時間,我們可以適當的迷茫。因爲20幾歲就是用來迷茫的不安的。但不是忘記,迷茫過後,我們應回到自己奮鬥的路上,開始我們新的征程。

因爲痛,所以才稱的上青春。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2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這本書首入眼簾的是這個新鮮的題目,青春有人說像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有人說像一場流浪的遠行;還有人說像沒有落幕的話劇……而我卻認爲青春想一場絢麗的煙花,美麗卻短暫。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也不會做了。年輕的時候就要勇於追求自己的理想,幹自己喜歡乾的事情。即使失敗了,回頭再找份安穩的工作過日子也無妨,至少曾經爲了理想而努力過,我想等老了也不會有太多的遺憾。”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年輕不怕錯因爲我們曾經爲了理想而努力過,奮鬥過,即使做錯了,我們也不會後悔,因爲這是我們所追求的。有人曾說過:值得我們後悔的從來不是做錯的,而是沒有做過的。讓我們展開雙臂在屬於我們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青春之所以艱難,是因爲孤單。因爲我們都長大了所以我們學會了叛逆;因爲我們長大了所以我有了自己的見解;因爲我們長大了,所以我們變得不可理喻。這一切都使我們變得孤獨,但是我們學會了獨自承擔,我們學會接受一切,面對一切——從容對待。

別人都說,我們00後是寄生蟲,是隻會玩樂的一代,別人不看好我們。但又有誰看到我們的失落,我們不是沒有努力過,只是你們沒有看到罷了。讀完這本,我找到了共鳴。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3

他是首爾大學教授,他是博士生導師,他是韓國總統辦公室、三星集團、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等企業專業顧問……他就是金蘭都。但提到他,更被人們讚頌的是一本改變亞洲億萬年輕人的療愈經典,是他寫給迷茫孩子的疼痛共鳴的書——《因爲痛所以叫青春》。

書中作者如實地把爲人父母的成年人們所不曾來得及去了解的這代年輕人的困苦和不安展現了出來。作者幫助他們診視這些無法向他人傾訴的苦痛,並告訴他們如何才能從這種苦找到爲未來打拼的能量。

無論在什麼年齡,都應該對人生充滿希望。如果將人出生到死亡的時間比作一天的24小時,假設人的平均壽命爲80歲,那麼大學畢業時的24歲頂多等於早上7點24分,所以,請不要對青春中的你的失去信心。即使現在的你還沒有大紅大紫,但請相信,你也有自己綻放的季節!雖然來得遲那麼一點點,但當它降臨的那一刻,你絢麗的人生之花,將不遜色於任何早開的花朵。在人生的某個節點上,你終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人生最重要的是成長,但成長所需要的養分時間,卻被一一浪費掉,就如同被小偷偷掉一樣,那麼花在重要事情上的時間就會越少作爲一個人存在的分量也就會越低。所以我們要戒掉那些沉迷網絡的壞習慣,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學會蒐集雞肋時間來做大事情。

做人做好自己安分守己就好,不要總是羨慕別人,覺得自己是最不幸的。永遠不滿足自己的現狀,盲目地將別人的幸福放大,對自己的幸福縮水。是自己陷入焦點主義中。其實,或許也有人在偷偷的羨慕着你。做一個樂觀主義者,不要過度自卑和自滿,上帝賜給每個人的幸福都是均等的。

步入社會後,在職場上打拼,靠的不是優異的成績,不是名牌的大學,不是光鮮亮麗的履歷,而是自己學習以外的社會能力,一個企業需要的是對企業的成長有所貢獻的人。簡歷只不過是在無法判斷一個人的貢獻能力時,對其打分的一種指標而已。企業真正需要的,是這些指標背後的實實在在的能力。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的第一份職業,而是最後一份。誰能笑到最後,走得最遠,纔是勝利者。所以,步入社會後要學會吃苦,不論你來自哪所名校,請暫時放下你那高高在上的尊嚴,最初的犧牲是值得的。雖然在開始時,你並沒有贏在起跑線上,但人生是場馬拉松,以後的路還長着呢,堅持到終點飛快衝線的人,纔是第一名。

因爲不安,所以青春;因爲茫然,所以青春;因爲彷徨,所以青春;因爲忐忑,所以青春。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4

漫漫人生路,一直在迷路。進入了大學,不再是孩子,煩惱、痛苦隨之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買了一本書並滿懷感動的讀完了它————《因爲痛,所以叫青春》,這本書是改變亞洲億萬年輕人的療愈經典 ,一位導師父親寫給迷茫孩子的疼痛共鳴。

大概是我經歷的實在是太少了,所以大多數的感覺不是痛,而是迷茫,對未來的不確定而感到的焦慮,說實話我感覺就沒有真正享受過青春的滋味,那種酸酸甜甜的味道我還真是沒有嘗過,沒有談過戀愛,沒有過放縱不羈的流浪,沒有過轟轟烈烈的奮鬥輝煌史,感覺自己的人生怎麼就那麼的平淡,沒有特色,沒有別人的一半精彩。一直都是個乖乖女,沒有不良嗜好,但我也並不是那種只會按照家長意思做事的孩子,我和他們之間的觀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我不想再在他們的羽翼下無憂無慮地成長了,但是現在的我連自己生存的能力都還不具備,這一點讓我實在很恐慌!進入大學一年的時光就這樣過去了,我還沒有真正地適應這個階段,在失去考大學這個一直以來的目標後,真的有點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指引,給我的更多的是感動,對一個真正的老師的肺腑之言的由衷敬佩,存在好老師,但已不多,在這個巨大的教師隊伍中,確實很少!

這本書打給我的感動指出不是一兩篇文章能夠表達,但我人像歇息關於自己的感受,因爲我覺得只有這樣我才能對它有更深的認識。現在的我,二十歲的邊緣,在進入下一個十年的起始點,曾一度認爲自己起步太晚,沒有良好的基礎,這已經是我落後與別人一大截了,不足之處在與別人的對比之下更加明顯,但在這本書中我看的是我還處在人生的清晨,讓我又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動力。也許是我自己太急於求成了,總是想着要有所成,結果最後一事無成,這就是我現在的狀況,有着一顆急於求成的心,卻還沒有讓我能夠站穩根基的能力。是時候靜下來學點東西了!

年輕,所以傷得起。這種來自對懸而未決的未來的不安,纔是人生中最本質的問題。青春施加給人生的真正壓力,並非是那些需要積累的證書和業績,而是看不到未來的不安感。因爲看不清,因爲對未來一無所知,所以時時感到迷茫和恐懼,但是我想說,18歲,就是用來迷茫不安的。

奇蹟是靠點滴積累而成的 。別想一口吃成胖子,這是至理名言。只要認真計劃一件事情,並且一邊堅持一邊調整,往往會完成得十分出色。懈怠的情緒誰都會有,不要擔心自己比別人走得慢,也不要因暫時的挫折心灰意冷,只要不斷調整心態,不停下腳步,最終都能抵達終點。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沒有痛,怎能叫青春。誰的青春沒有迷茫,不安,痛苦呢?所以,我要感謝那些帶給我痛苦和挫折的人,若沒有你們,我不會看清自己,我不會進步,不會堅強,不會學會如何使自己進步。正是由於你們的存在,我一天比一天堅強,一天比一天進步,只要我體內還有一個細胞在運動,我就不會倒下。你們可以打敗我,但絕對打不到我。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5

這本書有些地方說的很對,儘管我們現在只是高中生而已,但我們也是即將要邁向社會的人。所以我們就必須做好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規劃,而不再是過分的盲目。

其實對未來的規劃很簡單的,只要想想我們現在想要的是什麼,一切就可以明瞭。但是分析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爲我們畢竟是孩子。對於孩子來說,認識問題很難不片面。滿懷着夢想的他們,不能充分的認識社會,這時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將來的路就很可能走偏。“擇業十誡”的第五條說:不要選擇大家擠破了頭想去的地方,而要選擇誰都不願意去的地方。面對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很多孩子都想着要搞金融,要賺錢,但是這真的是好的選擇嗎?職業是關乎一生的大事,一定要選擇一個你真心喜歡並願意去做的,並且還要根據世界的情勢去判斷。當所有人都跑去“賺錢”時,“賺錢”就不是一個好職業了。那些關乎人類未來的職業,雖然可能人少,但的確是不會過時的好職業。比如說科研工作者。其次,選擇將來的路,一定要把夢想和理想區分開,脫掉自己的幼稚。有的朋友在說到自己的將來時,還是帶着幻想,希望嘗試所有喜歡的職業。雖然這也可能成真,但我對此是不抱多大希望的。因爲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把一個職業做好尚且艱難,有的人窮其一生都無法做到,何況這麼多?理想太多,和沒有理想一樣危險。

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規劃,就是大學的選擇。上什麼大學,與之有關的不僅是你的成績,還有你隨後的選擇(其實後者更重要)。我有兩個朋友,他們的選擇恰能說明這一點。他們今年是大一的學生,其中一個高考是上了重點線,另一個差幾分沒上。上重點線的報考了一個熱門的金融類院校,另一個則抱着破釜沉舟的決心,蒐集資料,去了一個偏遠地區學校的冷門院系。結果很令人意外,熱門的學校學生太多,老師又少,學生幾乎見不到老師的面,對學習造成了極大影響;冷門的院系學生少老師多,有着豐富的資源,教學近乎一對一,高下立判。同是院系,有的可能上千人,有的可能幾十人,教育怎麼可能一樣!

所以我們不能盲目了,在事關人生的選擇中,要做好自己的判斷。所以現在的我不想與那些“熱門”專業起什麼衝突,哲學這樣的“冷門”最好了。我無意左右別人的觀點,但事實就是如此,我們無法否認。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6

青春的定義是什麼?是我們年輕的18歲,還是攜帶着各種歷練痕跡、一路走過成長之路的我們自己?答案並沒有絕對,因爲我們正是打着18歲的旗號,在名爲青春的成長之路上漫步的。也許,我們時常不安、茫然,也曾經或多或少的彷徨、孤獨,甚至忐忑,但是,這就是青春所帶來的魅力。

我以前並不十分明白這種魅力的所在,只是爲它而時時苦惱着,因爲會害怕未知的未來,會猶豫自己所做的每一次選擇。但是,僅僅因爲一本書,確切點說,是對自己成長至今的一次傾訴而使我更加的認識到青春的魅力,它就是金蘭都的《因爲痛,所以叫青春》。

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具有魔力的書,並不是賦予其奇幻的色彩,而是它用最簡單易懂的道理卻可以吸引到不同年齡層的讀者,因爲,大家都具有一個共通性,就是都曾擁有過的“青春”。每一個讀它的人,都會回憶起自己過去所經歷的點點滴滴,那些都是自己銘記於心,深深印刻在腦海中的歷程。它並不具有華麗的詞彙,也沒有略顯浮誇的大道理,而是充滿了微小卻足以使你動容的小細節。

是它讓我明白了青春的意義:永遠不要後悔自己所做的決定,不要給自己回頭的機會,認準了一個目標就盡全力去達到,哪怕我們看不到未來的結局。因爲站在人生路口的只能是我們自己,沒有人可以真正的去決定我們的未來,未來的路只有我們自己去走,無法依賴別人。而我們現在首當其衝的便是給自己定下一個指引自己的目標,不需要太遙遠,只要望着自己眼前的這一級臺階,認真地去走,打好穩實的基礎就已經是我們的一小步成功了。

我們不需要太快。也許我們曾經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但我們終究不是比那一剎那的勝利,而是誰最後可以先到達終點,在奔跑的過程中我們仍然有機會可以趕上領先者,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奔跑過程中的阻礙,哪些是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無法忽視的存在,但是也恰恰是這些歷練,可以使我們積累更多的成長經驗,知道自己真正應該去做的是什麼,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標,不是那些站在你前面的人,而是你爲自己的將來所定的目標,是你自己願意去爲之的,只專屬於你自己的目標和未知的旅途。

認定了就不要回頭。我們不能多次改變自己所做的的決定,既然已經認定了一條路便應該勇往直前,毫不畏懼的面向自己的目標。也許我們身邊有許多的人對自己的決定多加勸阻,相信他們都是好意,但是我們應該自己想清楚究竟要的是什麼,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是否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若是認真思考過的,那就不必猶豫了,也不必去聽他人對自己的決定是何評價,因爲這條路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走完,所有一切的未來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我們一旦認定了就不應該給自己退路的機會,猶豫只會讓自己更加的迷茫,更加的不確信自己,所以我們只能一心一意的往自己認定的方向前進。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7

曾經有許多年輕人痛過,那麼多令你操勞、煩心的事,糾結啊。想過沒有?這是爲什麼,我該如何面對,該怎麼選擇,怎樣做?對於未來的夢想,該怎麼實現?

青春,之所以痛,是因爲看不見未來的不安,迷茫。也許,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實現夢想,可內心卻十分不安。這本書,不是風格如同小說般夢幻,飄渺;也不是像懸疑那樣刺激恐怖;而是一本亞洲千萬年輕人的心靈指南,給在花季的我們,給予最好的精神洗禮,最好的指引。

作者金蘭都親切引導般的筆墨和對於青春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深入淺出的分析,都使我與之產生共鳴。不錯,有些問題,他這麼理解,我也這麼認爲。雖然我年齡尚小,這本書似乎更加像爲20歲左右的年輕人定製,但是,我認爲,所有的少年少女,都應該更早地讀到它。爲什麼?進入青春期的我們,雖然比兒童期對於某些社會現象和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入,但是,相比較當今複雜的社會形勢,這點認知還過於淺少。許多人迷迷茫茫,懵懵懂懂,對於未來,人生的把握一點都沒有,沒有方向,不知道怎麼樣實現自己的價值,怎麼選擇自己的道路;然而,更早讀到這本書,就能更好地把握青春,把握現在。

全書都圍繞着“痛”這一個中心;也許大家都有被失敗挫折打倒時,痛苦地認爲自己沒有希望了,第一章《我們的希望在哪裏》可以給予你最好的安慰和支持。讀完這一章,也許可以給你省去許多因爲痛停留在掙扎邊緣中浪費的時間。第二章《年輕,所以傷得起》會更深層面的告訴你,你現在的痛是正常的,不要懼怕失敗,是它歷練了你,該如何讓面對失敗與挫折等。第三章《奇蹟是靠點滴積累而成的》能讓你踏實努力地幹好你所要面對的一切,正確的選擇人生道路。層層遞進,在思想上讓你更好地對到青春,對待人生,對待大好的時光。

我個人認爲,金蘭都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語言十分富有思想性,但對於年輕人來說更實在,凝聚了人生智慧,好似溫柔地把智慧精華灌輸到年輕人的腦中去。每當你有困難不安時,讀過它又會心靜如水,並且理智地處理各種問題。能讓你在痛苦中成長、歷練。每當你無所適從的時候,它又會爲你指引方向,迷茫的心漸漸對一切的認識清晰起來。每當你平靜的時候,你又會更加深入地思考它背後的東西,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智慧,昇華心境。

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讓你糾纏於心無法自拔,迷失方向,墮落下去,虛度年華。在某種程度上又可以化爲動力,那要看你怎麼對待了。痛過後,釋然地去面對吧,去解決現在糾纏於心的問題,爲你的夢想爲之奮鬥起來吧!本書能夠給你提供最好的幫助。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8

本月我看了《因爲痛,所以叫青春》,這是一本韓國作者金蘭鬱寫的勵志書,寫給韓國的青年人,特別適合現在80和90後的人看,因爲茫然、因爲彷徨、因爲忐忑,所以青春,青春之所以艱難,因爲孤單,如今,手機、電腦讓人交流變得快捷便利發達,可是真正的對話和共鳴卻漸漸消逝,在以前沒有微博、QQ之類的方式交流,但是卻有人情味的存在,彼此相互關心、同甘共苦,現在的90後變得孤獨了,每個人都忙於經營自己的生活,三十歲,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我們二三十歲的人,已經步入青春、成年階段,獨自站在人生的路口,我們的希望在哪裏,我們改用青春追尋什麼,結合書中經典的話題,感悟以下幾點:

1、你的人生停留在幾點。這個話題彷彿馬上聯想到中國的古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類的,活到現在,你感覺人生的路走了多少呢?我們不妨拿出計算機算一下,如果將人生出生到死亡的時間比作是一天的24小時,那麼你感覺自己現在正活在幾點?假如人的平均壽命是80歲,那麼24歲相當於幾點,告訴大家結論是——早上7點12分,相當於24歲頂多相當於7點12分,此時此刻,很多人才剛剛起牀,爲嶄新的一天準備,有些人甚至還沒有起牀。退休後準備安度晚年的60歲相當於傍晚六點,人生時鐘的計算方法十分簡單,24小時相當於1440分鐘,而將此分成80年,每等份就是18分鐘,一年相當於18分鐘,10年相當於3小時。對照一下自己,如果發現自己已經比別人慢了半拍,要想方設法超越,不要自暴自棄和逃避。

2、年輕,所以傷得起。我們人生中最燦爛和奮發的黃金時期是20歲到35歲之間,每個人都步入社會所必將經歷的煩惱和迷惑階段,青春施加給人生的真正壓力,並不是那些需要積累的經驗,而是看不到未來的不安感,因爲對未來一無所知,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曾經無限的選擇餘地也一點點縮小範圍,就像人們常說的“三十不學藝”,最後只剩下一兩種選擇,蝌蚪長成青蛙後往往就忘記了幼時自己是一隻蝌蚪一樣,這個階段是人生中苦惱最多的時期,所以我們要熱愛眼前的那些苦惱,青春期就是用來迷茫不安的,這是必然的經歷,讓我們投入全部精力去思考和發展自己的將來。

3、奇蹟是靠點滴積累而成的。在生活中,我們不能靠一次決心和熱情去完成所有的事情,造成的聲勢越大往往跌得越慘,有些人喜歡大規模許願,結果到最後一件事完不成。其實。我們只要認真計劃一件事情,並且一邊堅持一邊調整,反而會完成得十分出色,懈怠的情緒誰都會有,不要擔心自己比別人走得慢,只要不斷的調整心態,懂得不放棄,不停下前進的腳步,一定會達到終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的能量和付出,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澱,達到一定厚度時,大自然終究會回饋與你,這就是大自然的因果關係。想一想我1996年從農村走出來的時候,那是還是一個沒有初中畢業的小孩,任何關係沒有,任何背景沒有,通過16年的努力和堅持,我的人生和生活質量慢慢得到改善,溫柔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車子房子,一切一切我也慢慢都擁有了,這就說明在廚師這個職業道路上是可以實現自己夢想的!再看一看現在的90後廚師,沒有責任心、自私自利之心強、沒有吃苦耐老的精神,不懂得珍惜“今天”,“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說吧”、“今天吃個夠,明天再減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明天再開始”只不過是對自己無法剋制惡習的安慰而已。

我們都應算一算,我們自己的人生鐘錶指針指到幾點,把你的人生比作是一天的24四小時,平均18分鐘爲1年,比如,我今年32歲,那麼我的人生指針時上午9點左右,也是我人生剛剛起步的年紀,感謝真本書讓我在以及而立之年,用給予我奮發向上的勇氣!同時也善權90後的員工,你們的人生還更精彩,是黎明和早上起牀的那一刻,只要稍微努力一下,比別人多幹一些,比別人多起幾分鐘,你的人生會很精彩,因爲你們時間、機會、平臺很多!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9

看完了韓國作家金蘭鬱寫給“關於獨立站在人生路口的你”的一本書,它叫《因爲痛,所以叫青春》。20歲的自己正是金先生筆下的主人公,在我看來已經不惑之年的金先生尚且還有着活潑的思維和一般當代20歲年輕人的心。更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已經40歲的“老”成年人思想竟然如此跳躍,在20歲年輕人和40歲成年人當中轉換得遊刃有餘。我甚至猜想,難道80年代的韓國和當代的中國在教育事業以及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上有着極其相似的地方嗎?

下面是書中談到的,我一一列舉,看似毫無邏輯的觀點,卻並無相悖,在敘述此書時順便談談自己的想法。

根據金蘭鬱先生的時間推算法,設每人可以活到80歲,把它推算到每日的時間當中,便是一年相當於18分鐘,因此現在20歲的我人生時鐘便早上六點不到,而自以爲浪費了許多光陰的我或許還沒有真正見過生命中永恆的朝陽。豈能再繼續昏昏欲睡,我應當揉揉朦朧的睡眼,穿好衣服,踏上未來將要探知的旅途,難道不是嗎?

曾經的我認爲,讀名牌大學的人一定會比不讀名牌大學的人出路好。我曾經埋怨過自己不好好讀書,上了一所不怎樣的大學(其實我們學校挺好的,現在看來),或者不怎樣的專業(現在也很喜歡這個專業),而現在這些對我來說,都不再那麼重要了。光鮮亮麗的背後不一定是玲瓏剔透也可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再好的學歷對自己來說,僅僅是短暫溜鬚拍馬的噱頭,到頭來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又何必過於糾結。

或許很多同學已經做過不少兼職或省吃儉用攢了不少錢。他們以豐富社交經驗,勤儉節約等等藉口來爲理財辯護,但是對於大學生而言,現在理財還爲時尚早了,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積攢財富和所謂的社會經驗,而需要積攢的事知識和學習能力。或者這樣說,積攢下來的財富還不如獨自一人出去以豐富文化知識和增加人際交往爲目的的旅行來的更爲實際。

根據金蘭鬱先生書中所述,失戀後,傷心的人會產生大量莫名其妙(我不懂得這個,各種荷爾蒙)的荷爾蒙。簡單的說,你失戀後,痛苦並不是因爲你還怎麼怎麼喜歡她,而是身體裏面各種荷爾蒙的化學效果才導致你悲傷,食慾不振,頭暈,涕泗橫流,抽菸酗酒。而隨着時間的流逝,荷爾蒙逐漸減少,心情也慢慢恢復。當我看到這裏的時候,突然覺得心裏寬慰了許多。因爲她/他不適合你,或許有什麼地方還沒有達到你理想中想要的標準,分手的原因也僅僅侷限於此,時間是最好的良藥也是來源於此吧。

或許你早就打算好了自己的未來,列出了時間計劃表,畢業找工作,先勤奮兩年,開始有固定的收入,借貸買房買車,七八年後,開始與現在的女友談論結婚的事情,然後那個時候已經成了管理人員,接下來就是孩子……這樣看來或許你想得太過於簡單,也太過於夢幻,所以重新設計一下自己的藍圖吧,加進去些磨難,加進去些痛苦,我們不期望自己的人生一馬平川,我們過着現實的生活,一切真實的生活,只爲了現在這個夢,炙熱的夢。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0

懷揣着夢想走進了大學,面對未知的生活、學習,未免有些惶惶不安。在輔導員的推薦下讀了《因爲痛,所以叫青春》一書,感悟頗多。18歲的自己正像金蘭都先生所說的一樣,獨自站在人生的路口。或許我並沒有金蘭都先生的悲慘遭遇,但卻在書中隱隱約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曾今以爲考上大學就是奮鬥的終點,曾今以爲考上大學就擁有了一切。深不知,自己對應在時鐘的時間纔是5點24,正是朝陽初升,擁有着美好與希望的時間。在大學中,我們仍需打拼,這纔是奮鬥的開始。以前只不過都是爲了朝陽初升的萬丈光輝所做的鋪墊罷了。大學,只是一個新的開始,人生之路仍尚早,我們還有更多提升自己的空間。

“成功人士一天是25小時,失敗人士一天是23小時。”“我最討厭的就是我沒有時間。”當我在書中看到這倆句話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不知曾今多少次埋怨過自己沒有時間,不知有多少次把失敗的藉口歸在時間不夠。現在想想,只不過是自己不願去找出更多的時間。心頭又浮現出一句名言:“時間就像海綿的水,只要你去擠,還是有的。”或許真的不是沒有時間。如果像書中說的那樣“不要把割裂的一小一小段時間浪費掉”,我便會有更多的時間了吧。

“人被困在一個繩索上,懼怕的不是井深,而是看不見的地面。請不要害怕墜落,地面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遠。”是啊,我不知多少次困在了進退兩難的田地,不忍心放下眼前近在咫尺的碩果,又彷彿隔了一層透明的玻璃,怎麼也夠不到。繼續付出了很多,卻始終沒有得到理想中的碩果,卻又害怕如果自己放棄了,什麼也得不到。事後回想,如果當時肯鬆開手中的繩索,或許就能得到其他的碩果。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天投入一個小時,堅持投資一年就會有所成就。”這點是我非常認同的,或許成就並不是十分明顯,但我堅信,只要不斷努力,或許就是這小小的不起眼的一點成就,就是自己成功最重要的資本。不拋棄,不放棄,即使我們的腳步比別人的緩慢,只要永遠不停下腳步,終將能到達我們理想的終點。

“不僅要熟悉地駕馭英語,更要駕馭人際關係,不僅要積累知識,更要積累豐富的人生智慧。”來到大學,猛然間醒悟自己已經不再是高中生。學習是很重要,但已經不是一切。我們要花出更多的時間去處理自己複雜的人際關係,培養自己的能力。將來我們所在的企業不是需要我們的學歷有多高,而是看我們能做出多大貢獻,給他們帶來多少利益。所以我們不只要抓緊學習,還要培養自己各方面素質。

“發現自我,反省自我。”高三中,我們只顧埋頭苦學,不曾空出時間好好看看自己。高中畢業進入大學,我們有了更廣闊的空間,這就需要我們在埋頭前進的道路上時不時的停下來發現自己,反省自己。或許許多更適合自己的事情沒有做,或許自己的某些事做法不對。只有不斷的發現自己,反省自己,我們才能成長的更好。

還記得文中導讀:“因爲不安,所以青春。因爲茫然,所以青春。因爲彷徨,所以青春。因爲孤獨,所以青春。因爲忐忑,所以青春。”或許因爲太多太多,所以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叫做青春。在這段時間裏,或許我們不安、茫然、彷徨、孤獨、忐忑,但我們有太多的理由去奮鬥。青春,並非因爲已經過去,而是因爲將來;不是因爲絕望,而是因爲希望;不是因爲挫折,而是因爲潛在的可能,所以才覺得它美麗。如果沒有那些,我們的青春不就變得黯然無光了麼。

青春,讓我們刻骨銘心的青春,因爲有你,我們纔會堅強,纔會進步,纔會追逐夢想,纔會爲之奮鬥。人生的答案,在我們手中!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1

漫漫人生路,一向在迷路。進入了大學,不再是孩子,煩惱、痛苦隨之而來。在某位好朋友的推薦下,我靜下心來,讀了一本書————《正因痛,因此叫青春》,這本書是改變亞洲億萬年輕人的療愈經典,一位導師父親寫給迷茫孩子的疼痛共鳴。

很多時候,在學業上,在工作上,甚至在感情問題上,我們這些年輕人甚至還沒有邁出踏進社會的第一步,就已經淪爲一個“loser(失敗者)”。在書中作者如實地把爲人父母的成年人們所不曾來得及去了解的這代年輕人的困苦和不安展現了出來。作者幫忙我們診視這些無法向他人傾訴的苦痛,並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從這種苦找到爲未來打拼的能量。王健林的老丈人

讀了這本書,感觸良多。20歲,我在做什麼,在想什麼,我能做什麼,能夠做什麼。看到這,我會笑自己,獨自站在人生路口的我,我們,我們這些所謂的年輕人,我們的期望在哪裏。裏面有句話我很喜愛——用最真摯的眼神反省下自己。或許我真的不瞭解自己,正因我還有95%的潛能未能被自己利用。

年輕,因此傷得起。這種來自對懸而未決的未來的不安,纔是人生中最本質的問題。青春施加給人生的真正壓力,並非是那些需要積累的證書和業績,而是看不到未來的不安感。正因看不清,正因對未來一無所知,因此時時感到迷茫和恐懼,但是我想說,20歲,就是用來迷茫不安的。

奇蹟是靠點滴積累而成的。別想一口吃成胖子,這是至理名言。只要認真計劃一件事情,並且一邊堅持一邊調整,往往會完成得十分出色。懈怠的情緒誰都會有,不好擔心自己比別人走得慢,也不好因暫時的挫折心灰意冷,只要不斷調整心態,不停下腳步,最終都能抵達終點。

除了證書,還能從大學帶走什麼?我的同學們,你們思考過嗎?

我們該用青春追尋什麼?上帝只給了我們10年的青春,我們在這10年裏能追尋些什麼呢?上帝給了你美麗的嗓音,你卻浪費在和朋友的無聊的K歌中;上帝給了你強壯的身體,你卻用來熬夜;上帝給了你智慧的大腦,你卻用來玩遊戲。該醒醒了,青春容不得我們這樣浪費。我們揮霍了青春,總有一天我們會輸給未來。

年輕人,別揮霍青春——用讀書代替遊戲,用讀報代替上網,用欣賞電影代替看電視,用思考代替發呆,用對話代替發牢騷,用快走或慢走代替高爾夫,用戶外代替減肥,用沖涼代替蒸桑拿,用高質量的睡眠代替熬夜晚起,用活躍氛圍的酒席代替宿醉。

正因痛,因此叫青春;沒有痛,怎能叫青春。誰的青春沒有迷茫,不安,痛苦呢?因此,我要感謝那些帶給我痛苦和挫折的人,若沒有你們,我不會看清自己,我不會進步,不會堅強,不會學會如何使自己進步。正是由於你們的存在,我一天比一天堅強,一天比一天進步,只要我體內還有一個細胞在戶外,我就不會倒下。你們能夠打敗我,但絕對打不到我。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2

糾結於題目,本想起做書評,但覺得自己潛質尚淺,不能真切地評書,而且更多的還是想分享下自己的感受,最後還是換做讀後感三個字。

發現這本書是在一個吵鬧的都市書店裏,但簡單翻閱後卻發現這本書能帶給我很多的釋然與坦然,彷彿一個在海上漂流的孤舟最後看見了一個能夠停泊的小島。我就是書中描述的這樣一羣20出頭的迷茫的年輕人,作者金蘭都雖早已不是青年人,但他卻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年輕人的痛楚,很多時候書中的文字會讓我有強烈的共鳴,迷茫的自己經常會連自己在迷茫什麼都不知道而感到深深的恐懼,但在讀此書時,很多狀況,感覺作者描述的就是自己,他站在旁觀者的立場,“殘忍”地揭露我們習以爲常地以各種藉口麻痹自己的一些想法,那裏的殘忍並不是只痛徹心扉,而是直白、明瞭,舉重若輕的智慧在字裏行間顯露,作者沒有直接以過來人的身份站在必須的高度,俯視年輕人,告誡年輕人,而是站在年輕人的隊伍中,設身處地的爲你喜,爲你憂,透過一個個例子或比喻傳達自己的思想。

作者多次用自己的例子給予我們正能量,他大學本科讀的是法學,碩士、博士讀的是行政學,可此刻任教的領域是消費學,他自己的例子不正好說明了人生是有多種可能的這一觀點嗎?正如其文章一個小節的標題“人生,自有一條等着你的路”,又何必那麼慌張,那麼着急,“年輕的我們,就連痛苦也是完美的”。

作者在剛剛步入青年時就接連遭受失去親人的打擊,他在11個月內接連主持了其父親、爺爺、奶奶的葬禮,這對於一個剛剛20出頭的人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但是,卻是最好的洗禮,如今遭受的各種痛苦、打擊,甚至折磨,都是爲了打造一個更加強大的未來的自己。

關於書的資料,一共分爲四個章節,具體的不談,那裏只談幾處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24歲這個年紀頂多就是早上的7點12分,是正要出門的時刻。作者向我們說了人生時鐘,24小時相當於1440分鐘,而將此等分成80年,每等分就是18分鐘,也就是一年相當於18分鐘,那麼快要22歲的自己,其實剛剛快要早上的6點36分,當我發現這個比喻時,覺得很不可思議,覺得自己就應要大刀闊斧感觸一片天地的時刻竟然只是剛剛起牀的時刻,因此,如果你也和我一樣的年級,那麼請接收自己的迷茫吧,想想看一個剛剛起牀的人會有多清醒。同時,我也變得不再不安,取而代之的是興奮,原來自己纔剛剛開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會遇到什麼人?因此,要充滿精神,先好好梳洗,再換身漂亮、適宜的衣服,帶上微笑,準備在該出門的時刻美美地出門。

把目標週期弄得短一些,解決好“這天”的事情就行。寫到那裏不得不提一下自己都已經看不再去的拖延症,自己一向在與它作者不懈的鬥爭,但成效不大,而且我發現這個幾乎快成了新時代的通病,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看着deadline來做事情。作者估計也以前是這樣一位拖延症患者,因此他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方法,與其下定決心做一些宏觀、大氣的年度計劃,不如簡單但認真地規劃每一天,這是實際有效的,我們不會有太多負擔,於是我決定每晚睡覺前列下第二天需要完成的事情,不好過於概括,要儘量具體,比如我發現“做戶外”就很寬泛,第二天很有可能正因不知道做什麼戶外,做多久而放下計劃,因此改成“在操場快走4圈”更有實踐好處,而且制定的計劃不是一成不變的,要不斷根據自己的狀況作出調整,比如這天我準備將4圈改成5圈。

放下並不等於懦弱,如果你正吃力地抓緊一個細細的目標。就請自信地鬆開繩索,同時張開信任自己的翅膀,勇敢地墮落。我看到這個小節時激動地差點叫了出來,那時的情緒是:原來,還是有人懂自己的。作者形容有時我們像在井底緊握一個繩索,我們已經筋疲力盡,但由於下方一片漆黑,我們不知道距離地面的高度,因此我們不敢鬆手,不敢墜落。但作者鼓勵我們與其讓自己的體力在緊握繩子中一點點被耗盡,不如鬆開手,勇敢墜落,那時會發現其實地面離我們原來只有30cm。聯想到自己,眼下的自己正面臨着這樣的抉擇,作爲一個工科學子,在大三這個關鍵時刻點上,所有未來的問題瞬間傾瀉到我們身上,自己成績不錯,能夠拿到保研的資格,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件夢寐以求的事,可我其實並不喜愛科研,我不喜愛鑽研,不喜愛紙上談兵,爲了畢業論文而碼字,我更喜愛與人打交道,也有自己喜愛的領域,更夢想以後能夠憑藉工作而環遊世界,但身邊的朋友、家人都會說想讓我有個穩定的未來而讓我理解保研,去讀三年我不喜愛的書,但是還好就在我快要向輿論投降時,遇到了這本書,並且看到後面的一句“工作讓你感到多快樂,你就會有多大發展”,想到自己每次痛苦地複習,幾近崩潰地做實驗,我發現自己眼下這在緊握一根這樣的繩

索,因此,合上書時,我突然有了種釋然,心中有了答案,3年寶貴的青春年華,爲什麼不用來做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情呢,自己纔是人生的主角,何必過別人認可的生活。當看到作者後面的一句“此刻的你對得起多少未來的你呢?”時我幾乎要落淚,是啊,我要對得起未來的自己,不想留下遺憾。我知道這會很難,但是難並不是代表絕對不可能,難不就應成爲放下的理由。期望這是最後一次糾結於這個選取上,如今做了決定就要勇敢去做,5年、10年後的自己必須會十分感謝此刻如此勇敢的自己。

任何工作都要具備的潛質—寫作潛質。看到那裏時我不緊十分羞愧,自己真的已經很久沒有寫什麼文字了,於是也纔有了鼓足勇氣寫下本文的念頭,這篇文章算是自己大學以來除了論文外寫的最長的一篇文章了。作者推薦我們去背誦優秀詩歌,去準備一個摘錄本,透過模仿與背誦來提高自己的水平,當然還要堅持寫作,作者之後舉了個“1+1”的故事,說明每一天用1小時堅持做一件事,一年後能夠獲得的力量,奇蹟是一點點積累而成的,從那裏又引申到堅持,我覺得厚積而薄發是古人的大智慧,堅持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東西,真的要好好堅持才能夠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從指間流過的時刻。就我自己而言,總以各種藉口說自己沒有時刻讀書,因此我決心要早睡早起,每一天早上用一個小時的時刻讀書,自執行以來的2個星期,自己真正做到的只有3天,自己都開始覺得自己有些無藥可救,但是換個角度想,自己已經堅持了3天,未來便能夠堅持更多,只是需要更加發奮,那裏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能夠有助於自己堅持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想堅持做的事情儘可能多的告訴身邊的朋友,一方面讓他們監督我們,另一方面還能夠增加我們的放下成本,當我們想要放下時會覺得礙於面子而不得不繼續堅持。

最後關於本書的資料,我想分享幾處我很喜愛的比喻。除了上述的人生時鐘的比喻,作者還把人生比喻成拼圖,我們的每一天就是一塊拼圖,但是這塊拼圖只有你全部拼完時才能看到自己拼就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比時刻更重要的是指南針,相比你人生跑得有多快,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比指南針更重要的是鏡子,要時刻透過照鏡子才能看到自己正在拼湊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最後作者以最新款的手機來比喻如今的年輕者們,我們有很多與衆不一樣的功能,但是不能正因自己沒有時刻,或者擔心把手機弄壞而不去學習那些功能,白白可惜了那麼多珍重的功能。

最後,自己真心覺得這是本能夠算作知己的一本書,作者雖然是韓國人,但是卻從中發現了韓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很多共性,產生很多共鳴,對我來說最有用的是它給了我很大的勇氣來做一些決定,並且讓自己欣然理解此刻的不安與迷茫,把自己交給未來堵一把。

正因痛,因此青春。

正因青春,因此無限可能。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3

正因不安,因此青春;正因茫然,因此青春;正因彷徨,因此青春;正因孤獨,因此青春;正因忐忑,因此青春。——《正因痛,因此叫青春》

人們歌頌青春,正因它總是充滿朝氣,充滿樂趣,永遠珍藏着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對於老去的人,最值得緬懷的時光,莫過於青春。然而,身處青春之中,感覺到的卻多是痛苦,而並非快樂。

那些年,我們懷揣青春的夢想,卻無處安放。當現實與理想發生衝突,我們無所是從,漸漸地隨波逐流。不敢回頭去看自己當初的夢想,最後留下的只是“可憐辜負好韶光”的一聲嘆息。

對於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而言,一味地說教會讓他們昏昏欲睡。即使站在人生路口的他們正需要這樣的教誨,他們也未必聽得進去。同大多數人一樣,我也是那種不喜愛聽大道理的人,對於那種一味講大道理的書,我經常用:“大道理誰都會講,關鍵是要靠行動啊!”一言以蔽之。但是近來看了金蘭都老師的那本《正因痛,因此叫青春》卻使我精神振奮,收穫頗豐。此書似乎仍屬於說教形式,但卻令人手不釋卷。金老師用他用他溫暖熱情的文字與我坦誠相對,向我敞開心扉,我靜靜的傾聽着那些關於青春的事情,熟悉又遙遠。

金老師說:“青春之因此艱難,是正因孤單。”童年的我們,生活安逸,衣食無憂,但卻似魚缸中的魚一樣,無法自由自在地生活。成年後,魚缸被打碎了,我們得到了自由,卻失去了一切,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沒有人會與我們產生共鳴,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自站在人生邊上。

金老師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期望。如果將人生比作時鐘,假設每個人都有80年可活,那麼我們此刻,二十幾歲的年紀,僅僅相當於早上七點十二分。早上七點十二分,無論你有沒有取得好學歷,是否小有成就,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與內心的渴望同行,選取正確的路,用最真摯的眼神反省下自己,問自己是否還要懶惰下去,然後,抓緊你剩下的時刻,去做你認爲值得的事。

金老師說:“二十歲,就是用來迷茫不安的。”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的人說,二十歲是人生中最美妙最輝煌的時節。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二十歲的我們充滿困惑,充滿壓力,手足無措。正因關於過去,此刻,未來的問題像漩渦一樣一骨腦衝向我們,使我們應接不暇欲哭無淚。因此,二十歲,只是一個迷茫的時節。

深處迷茫期的我們,常常會渴望奇蹟出現。其實,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奇蹟”只有點滴的發奮最終取得成功。金老師提醒我們要適當地做一些看似不能立刻取得成效的事情,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使得人們普遍心浮氣燥,做什麼事都想立竿見影。其實這種方式並不是到達成功的捷徑,而是恰恰繞過了成功。

二十歲,並不是人生的全盛期,並不是人生的巔峯,二十歲,憂傷的我們需要去追尋。我們就應用青春去追尋什麼?追尋自己設計的未來,追尋與命運抗爭的勇氣,追尋學習課本以外的其它潛質,追尋比錢更重要的東西,追尋難得的幸福……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4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有人聽出了自嘲,有人聽出了自豪,也是一種藉口,是爲所謂18,19歲的年齡冠上青春兩個字以後,又爲青春的痛,運用十幾年的文采編造的說辭。

可是,無論對錯,有一點終究是對的,我們還很年輕。我想作者爲何要這麼說呢。他的痛一定是換來了值得爲青春裝飾的掛件,是一個獎牌,或是一張證書。總歸是痛苦之後,理所應得。很難想象當這本書在碌碌無爲的人的手中又意味着什麼,當然前提是他們能夠省下幾包煙的錢去換一本還沒有衛生紙有用的精裝垃圾上。痛,所以叫青春,混混會說,打架的刀傷是真痛,我擁有的是真的青春。賭客會說,傾家蕩產是真痛,我擁有真正的青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60億人就能寫下60億種痛苦,可是青春來選,他只青睞一個,那種痛,叫做爲了理想而不懈奮鬥。與其說痛,倒不如說是一種歷練。

我們痛過了,我們得到了,我們才覺得美好,纔有資格把這種美好廣泛的形容在整個奮鬥之中,所以,大家現在明白了什麼叫勝者爲王,敗者爲寇。勝者拿走一切,敗者卻永遠都是錯的。按照這個思路,爲何你在質疑,大家都在質疑有的話,有的道理是錯的,卻沒人去相信你。我們是不是失敗者中的一員呢?因爲痛所以叫青春,其實可以說成,因爲擁有一個可以輝煌的年齡基礎,所以纔可能成功,而成功的時刻,總需要一個華美的具有代表性的詞語去形容,他們選了青春,而痛則是一個人好好利用年齡基礎的過程中而終取得成功的必經之路,所以因爲痛,那才叫青春,前半句,給我們指明瞭成功的方向,後半句給了我們一個不懈奮鬥的信念,這纔是作者想真正告訴我們的道理。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5

零零碎碎花了幾天時間讀完了《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最初知道這本書還是因爲在看一本小說時,中間提到了這本書。好奇心驅使下我就去百度了這本書,貌似書評不錯的樣子,於是我就下載了這本書的電子版。

這本書怎麼說了,還是一如既往的雞湯吧,不過不得不說我讀起來很多時候真的有感同身受的感覺。我現在大四快畢業了,一個人在上海找了家公司實習。因爲是面臨畢業這個特殊的時期,而且來到了舉目無親的大城市,再加上談了兩年的女友跟我分手,不得不說內心卻是充滿了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很多時候我都覺得很恐慌,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在哪裏,會在做什麼。我現在唯一有的可能就是對於成爲更好的人的期望了吧,剩下的就是我還沒有完全冷卻的熱血和對於夢想的執着。其實我個人是不排斥的喝雞湯的,我覺得自己是個蠻實用主義的人,有沒有道理不重要,有沒有用纔是關鍵的。我不是個內心非常堅定的人,我也沒想象的那麼堅強,偶爾我也會偷懶,受挫時我也會一個人默默哀傷,一切的一切只是希望可以成爲一個更好的自己,一個自由的,獨立的人。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大概闡述的也是我現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就業選擇,時間管理,未來規劃,理財,愛情。。種種問題,這些問題不可避免的我都遇到了。其中最讓我有感覺是關於渴望的。那天我早上在公交車上,呆呆的望着窗外的風景,突然我想通了一個我一直沒有弄明白的問題。我在大學時曾經參加過一個培訓機構,後來順利的成爲了其中的一員,負責招生。當時跟我一批的都乾的很好,但是我乾的不怎麼理想,所以我一直特別的沮喪,怎麼說,應該是對自己特別的失望吧,因爲覺得別人能幹的好,而我卻做不好,真的好沒用。後來我離開了那家培訓機構,其實我內心還是很感恩的,因爲畢竟教會了我很多,但是我內心一直有一根刺,我覺得自己就是個失敗者一般。我一直都不明白我爲什麼會落到這個境地,真的差到這個地步了麼。

那天早上我突然想明白了爲什麼我沒有抓住這個機會獲得成長,因爲從一開始我就不認同這件事,在我的內心,其實是不樂意做這件事的。試問強迫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哪裏會有什麼好結果,最後只能是內心對於與之相關的任何事都開始充滿了排斥。所以在職業選擇時真的要多去嘗試,與自己內心的渴望同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方方面面都是如此。

在22的這個年紀,我的內心卻是充滿了迷茫不安,我也暫時找不到有什麼很好的消除的辦法,只能咬着牙,心懷希望,繼續向遠方走,一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