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因爲懂得,所以慈悲》有感

讀《因爲懂得,所以慈悲》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我回過頭去看自己成長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觀望,我站在路邊上,雙手插在風衣的兜裏,看到無數人羣從我身邊面無表情地走過,偶爾有人停下來對我微笑,燦若桃花。我知道這些停留下來的人終究會成爲我生命中的溫暖,看到他們,我會想起不離不棄。

讀《因爲懂得,所以慈悲》有感

——張愛玲

陽光透過窗臺,灑落在我的桌案上。我擡起頭,向窗外的那株玉蘭樹望去,腦海中忽地閃現出她說過的那句話——白玉蘭像污穢的白手帕,又像廢紙,拋在那裏,被遺忘,於是,我看見——

一位身着華美衣袍的女子穿過民國豔遇,走過季節輪迴,向我娉婷而來。那散落了一地的,是薄荷般清涼的記憶。

她——張愛玲。

在我心中,張愛玲就是那樣一位臨水照花人,不因無人而不芳。任歲月流逝,她始終着一襲華美的衣袍,佇立於塵世之中,不來,不去。

她,時而冷若寒梅;時而媚似海棠;時而深似煙霞;時而淡若清風……

張愛玲出生於上海,輝煌於上海,傾城於上海。她有着不平凡的家世,貴族的血統,時尚潮流的母親,放蕩頹唐的父親,活潑可人的弟弟,給予了她衆多幫助與關愛的姑姑,還有,她的人生摯友——炎櫻。

我常常想,天津恬淡歡喜的童年生活,是不是她筆下溢滿樟腦香的回憶。那時的她,年幼純真,不喑世事,一定沒有想到,自己今後的人生會是那麼的風起雲涌吧。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歲月靜好,安之若素”的恬淡生活,卻始終未能如願。

在她的一生中,最快樂的,除了童年純真的歲月,大抵就只有大學時與炎櫻在一起的時光了吧。那時的歲月,或許纔算得上是“歲月靜好,安之若素”了呢。

炎櫻買東西,付帳的時候總要抹掉一些零頭,甚至於在虹口,猶太人的商店裏,她也這樣做。她把皮包的內容兜底掏出來,說:“你看,沒有了,真的,全在這兒了。還多下二十塊錢,我們還要吃茶去呢。專爲吃茶來的,原沒有想到要買東西,後來看見你們這兒的貨色實在好……”

猶太女人微弱地抗議了一下:“二十塊錢也不夠你吃茶的……”

可是店老闆爲炎櫻的孩子氣所感動——也許他有過這樣的一個棕黃皮膚的初戀,或是早天的妹妹。他悽慘地微笑,讓步了。“就這樣罷。不然是不行的,但是爲了吃茶的緣故……”他告訴她附近那一家茶室的蛋糕最好

張愛玲在《炎櫻語錄》中描繪了許多與炎櫻在一起的日常瑣事,從這些簡單幽默的平凡生活中,我看到的是愛玲與炎櫻間純真簡單的友誼。

郭敬明說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守護天使,當你遇到挫折時,天使就會化作你身邊的人,或老師,或家人,或朋友,陪你走過一段痛苦的人生路,留下美好的回憶,然後離開。”

我想,炎櫻或許就是張愛玲的那位守護天使吧,陪着她度過了在香港大學最爲困難的生活,留下美好的回憶,然後轉身離開。

張愛玲喜好恬靜,所以她離羣索居,在年過花甲後選擇了離開喧囂的鬧市,搬入一所公寓,在那兒安享晚年,直至死後的一個星期,才被人發現。

她說過,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於是,她在幾度風波後,安然離世。

我在張愛玲的點點記憶碎片中收回了思緒,擡頭望向窗外,一輪皎潔的明月在湛藍的天幕中懸掛。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輪明月,曾經也照耀過那位傾城女子前行的道路呢。

正如張愛玲在《金鎖記》的結尾所寫的那樣——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有完——完不了。張愛玲的形象也會永遠保存在我的心中,鐫刻在中華文壇上,任歲月飄逝,風雲變遷,她仍舊是那般風華絕代。

水寒江靜,月明星稀,那位恬靜的傾城女子仍舊着一襲華美的衣袍,消失在煢煢光陰之中,消失在我的記憶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