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7K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通用1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

青春的定義是什麼?是我們年輕的18歲,還是攜帶着各種歷練痕跡、一路走過成長之路的我們自己?答案並沒有絕對,因爲我們正是打着18歲的旗號,在名爲青春的成長之路上漫步的。也許,我們時常不安、茫然,也曾經或多或少的彷徨、孤獨,甚至忐忑,但是,這就是青春所帶來的魅力。

我以前並不十分明白這種魅力的所在,只是爲它而時時苦惱着,因爲會害怕未知的未來,會猶豫自己所做的每一次選擇。但是,僅僅因爲一本書,確切點說,是對自己成長至今的一次傾訴而使我更加的認識到青春的魅力,它就是金蘭都的《因爲痛,所以叫青春》。

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具有魔力的書,並不是賦予其奇幻的色彩,而是它用最簡單易懂的道理卻可以吸引到不同年齡層的讀者,因爲,大家都具有一個共通性,就是都曾擁有過的“青春”。每一個讀它的人,都會回憶起自己過去所經歷的點點滴滴,那些都是自己銘記於心,深深印刻在腦海中的歷程。它並不具有華麗的詞彙,也沒有略顯浮誇的大道理,而是充滿了微小卻足以使你動容的小細節。

是它讓我明白了青春的意義:永遠不要後悔自己所做的決定,不要給自己回頭的機會,認準了一個目標就盡全力去達到,哪怕我們看不到未來的結局。因爲站在人生路口的只能是我們自己,沒有人可以真正的去決定我們的未來,未來的路只有我們自己去走,無法依賴別人。而我們現在首當其衝的便是給自己定下一個指引自己的目標,不需要太遙遠,只要望着自己眼前的這一級臺階,認真地去走,打好穩實的基礎就已經是我們的一小步成功了。

我們不需要太快。也許我們曾經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但我們終究不是比那一剎那的勝利,而是誰最後可以先到達終點,在奔跑的過程中我們仍然有機會可以趕上領先者,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奔跑過程中的阻礙,哪些是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無法忽視的存在,但是也恰恰是這些歷練,可以使我們積累更多的成長經驗,知道自己真正應該去做的是什麼,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標,不是那些站在你前面的人,而是你爲自己的將來所定的目標,是你自己願意去爲之的,只專屬於你自己的目標和未知的旅途。

認定了就不要回頭。我們不能多次改變自己所做的的決定,既然已經認定了一條路便應該勇往直前,毫不畏懼的面向自己的目標。也許我們身邊有許多的人對自己的決定多加勸阻,相信他們都是好意,但是我們應該自己想清楚究竟要的是什麼,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是否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若是認真思考過的,那就不必猶豫了,也不必去聽他人對自己的決定是何評價,因爲這條路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走完,所有一切的未來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我們一旦認定了就不應該給自己退路的機會,猶豫只會讓自己更加的迷茫,更加的不確信自己,所以我們只能一心一意的往自己認定的方向前進。

奇蹟是靠點滴積累而成的。別想一口吃成胖子,這是至理名言。只要認真計劃一件事情,並且一邊堅持一邊調整,往往會完成得十分出色。懈怠的情緒誰都會有,不要擔心自己比別人走得慢,也不要因暫時的挫折心灰意冷,只要不斷調整心態,不停下腳步,最終都能抵達終點。

除了證書,還能從大學帶走什麼?我的同學們,你們思考過嗎?

我們該用青春追尋什麼?上帝只給了我們10年的青春,我們在這10年裏能追尋些什麼呢?上帝給了你美麗的嗓音,你卻浪費在和朋友的無聊的K歌中;上帝給了你強壯的身體,你卻用來熬夜;上帝給了你智慧的大腦,你卻用來玩遊戲……。該醒醒了,青春容不得我們這樣浪費。我們揮霍了青春,總有一天我們會輸給未來。

年輕人,別揮霍青春——用讀書代替遊戲,用讀報代替上網,用欣賞電影代替看電視,用思考代替發呆,用對話代替發牢騷,用快走或慢走代替高爾夫,用運動代替減肥,用沖涼代替蒸桑拿,用高質量的睡眠代替熬夜晚起,用活躍氛圍的酒席代替宿醉。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沒有痛,怎能叫青春。誰的青春沒有迷茫,不安,痛苦呢?所以,我要感謝那些帶給我痛苦和挫折的人,若沒有你們,我不會看清自己,我不會進步,不會堅強,不會學會如何使自己進步。正是由於你們的存在,我一天比一天堅強,一天比一天進步,只要我體內還有一個細胞在運動,我就不會倒下。你們可以打敗我,但絕對打不到我。永遠相信自己是對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即使我們現在看不見結局,但是我們可以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去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結果。那時,我們便可以慶幸自己的決定沒有錯,並且可以就自己的奮鬥史發出自己的感慨。

也許曾經的我還在迷茫,但是這本書中淺顯易懂的道理使我醒悟,這條人生的成長之路始終是由我們自己走完的,我們應該勇敢迎向那些必經的歷練,使自己不斷積累,不斷成長。最終,經歷過成長的苦痛,收穫屬於自己的青春果實。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2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有人聽出了自嘲,有人聽出了自豪,也是一種藉口,是爲所謂18,19歲的年齡冠上青春兩個字以後,又爲青春的痛,運用十幾年的文采編造的說辭。

可是,無論對錯,有一點終究是對的,我們還很年輕。我想作者爲何要這麼說呢。他的痛一定是換來了值得爲青春裝飾的掛件,是一個獎牌,或是一張證書。總歸是痛苦之後,理所應得。很難想象當這本書在碌碌無爲的人的手中又意味着什麼,當然前提是他們能夠省下幾包煙的錢去換一本還沒有衛生紙有用的精裝垃圾上。痛,所以叫青春,混混會說,打架的刀傷是真痛,我擁有的是真的青春。賭客會說,傾家蕩產是真痛,我擁有真正的青春。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60億人就能寫下60億種痛苦,可是青春來選,他只青睞一個,那種痛,叫做爲了理想而不懈奮鬥。與其說痛,倒不如說是一種歷練。

我們痛過了,我們得到了,我們才覺得美好,纔有資格把這種美好廣泛的形容在整個奮鬥之中,所以,大家現在明白了什麼叫勝者爲王,敗者爲寇。勝者拿走一切,敗者卻永遠都是錯的。按照這個思路,爲何你在質疑,大家都在質疑有的話,有的道理是錯的,卻沒人去相信你。我們是不是失敗者中的一員呢?因爲痛所以叫青春,其實可以說成,因爲擁有一個可以輝煌的年齡基礎,所以纔可能成功,而成功的時刻,總需要一個華美的具有代表性的詞語去形容,他們選了青春,而痛則是一個人好好利用年齡基礎的過程中而終取得成功的必經之路,所以因爲痛,那才叫青春,前半句,給我們指明瞭成功的方向,後半句給了我們一個不懈奮鬥的信念,這纔是作者想真正告訴我們的道理。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3

就因爲這句“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於是我停下手中的活兒,輕輕翻開第一頁,有太多共鳴的語言把我深深吸引住了。讀完後心靈受到很大的洗禮和啓發。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都會隨着環境慢慢改變,我亦是如此。正值青春的我該如何做?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己,尋找自己?

每個人都在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後,還會大聲喊出這就是我的青春。當在工作上,生活上,感情上,遇到不如意,然後開始自暴自棄。當再次遇到類似情況的發生時,我們開始害怕、惶恐,慢慢就會丟失自我。其實經過時間的沉澱之後許,我們便發現青春時的我們是多麼的恐慌和無知。

人生沒有最佳新人獎。

我現在要做的,僅僅只是我自己想做的,而急於功利卻不願意觸及的事,敬而遠之,以後的工作或許在目標上可能不盡人意,但是最後的目標,它必是我一生追求的。並且是我喜好的工作。就像奧斯卡電影節沒有最佳新人獎一樣,我要得到的是最後的最佳女主角獎。

抓住身邊的時間小偷。

我們常常尋找藉口而不去做那些該做的事,而這個藉口很多時候都要歸結在可憐無辜的“時間”上,我們常說:“我沒做是因爲我很忙,沒時間做”這樣的藉口。但我們並不知道,當我們在說這句話時就在白白浪費時間。或許我可在等公車時可以聽聽動聽的音樂,可以看看一段優美的文字等,日積月累相信收穫會頗多。

我們沒有理由放棄,沒有理由虛度青春的美好時光,我們可以適當迷茫,因爲你20幾歲就是迷茫的不安的,但不要忘記,迷茫過後,我們應當回到自己奮鬥的路上,開始新的征程!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4

看完了韓國作家金蘭鬱寫給“關於獨立站在人生路口的你”的一本書,它叫《因爲痛,所以叫青春》。20歲的自己正是金先生筆下的主人公,在我看來已經不惑之年的金先生尚且還有着活潑的思維和一般當代20歲年輕人的心。更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已經40歲的“老”成年人思想竟然如此跳躍,在20歲年輕人和40歲成年人當中轉換得遊刃有餘。我甚至猜想,難道80年代的韓國和當代的中國在教育事業以及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上有着極其相似的地方嗎?

下面是書中談到的,我一一列舉,看似毫無邏輯的觀點,卻並無相悖,在敘述此書時順便談談自己的想法。

根據金蘭鬱先生的時間推算法,設每人可以活到80歲,把它推算到每日的時間當中,便是一年相當於18分鐘,因此現在20歲的我人生時鐘便早上六點不到,而自以爲浪費了許多光陰的我或許還沒有真正見過生命中永恆的朝陽。豈能再繼續昏昏欲睡,我應當揉揉朦朧的睡眼,穿好衣服,踏上未來將要探知的旅途,難道不是嗎?

曾經的我認爲,讀名牌大學的人一定會比不讀名牌大學的人出路好。我曾經埋怨過自己不好好讀書,上了一所不怎樣的大學(其實我們學校挺好的,現在看來),或者不怎樣的專業(現在也很喜歡這個專業),而現在這些對我來說,都不再那麼重要了。光鮮亮麗的背後不一定是玲瓏剔透也可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再好的學歷對自己來說,僅僅是短暫溜鬚拍馬的噱頭,到頭來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又何必過於糾結。

或許很多同學已經做過不少兼職或省吃儉用攢了不少錢。他們以豐富社交經驗,勤儉節約等等藉口來爲理財辯護,但是對於大學生而言,現在理財還爲時尚早了,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積攢財富和所謂的社會經驗,而需要積攢的事知識和學習能力。或者這樣說,積攢下來的財富還不如獨自一人出去以豐富文化知識和增加人際交往爲目的的旅行來的更爲實際。

根據金蘭鬱先生書中所述,失戀後,傷心的人會產生大量莫名其妙(我不懂得這個,各種荷爾蒙)的荷爾蒙。簡單的說,你失戀後,痛苦並不是因爲你還怎麼怎麼喜歡她,而是身體裏面各種荷爾蒙的化學效果才導致你悲傷,食慾不振,頭暈,涕泗橫流,抽菸酗酒。而隨着時間的流逝,荷爾蒙逐漸減少,心情也慢慢恢復。當我看到這裏的時候,突然覺得心裏寬慰了許多。因爲她/他不適合你,或許有什麼地方還沒有達到你理想中想要的標準,分手的原因也僅僅侷限於此,時間是最好的良藥也是來源於此吧。

或許你早就打算好了自己的未來,列出了時間計劃表,畢業找工作,先勤奮兩年,開始有固定的收入,借貸買房買車,七八年後,開始與現在的女友談論結婚的事情,然後那個時候已經成了管理人員,接下來就是孩子……這樣看來或許你想得太過於簡單,也太過於夢幻,所以重新設計一下自己的藍圖吧,加進去些磨難,加進去些痛苦,我們不期望自己的人生一馬平川,我們過着現實的生活,一切真實的生活,只爲了現在這個夢,炙熱的夢。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5

兒時,青春是一個懵懂的詞彙,那時的我們,只會吃個冰激凌吃得滿身都是,一天無所顧慮,和小夥伴奔馳在寬闊的操場上,那麼活潑陽光的日子,充滿歡聲笑語。不知不覺中,我們長大了,我們不再肆無忌憚去幹一些事情,我們對外面的世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們內心開始變的不安分,跨入青春,我們變得有些叛逆,我們總想自己去闖一闖

20歲,今年的我正好20歲,書中最吸引我的,自然是對人生與時間做出這樣的詮釋:假如一個人能活到80 歲,將這一生設定爲24小時,24小時相當於1440分鐘,而將此分爲80年,每等分就是18分鐘,一年相當於18分鐘,這樣算來,我們剛剛是早上6點鐘,原以爲我們可以不學習了,可以開始享受安逸的生活了,其實恰恰相反,早上6點鐘,正是人剛剛睡醒,要起牀的時候,一天之計在於晨,我們正年輕,我們要有鬥志去奮鬥、去拼搏。

因爲年輕,所以傷的起。我們不應該害怕失敗,我們要有一顆不氣餒的心,風雨過後必有彩虹,黎明前是最黑暗的。也許我們遇到許多事,讓我們感到傷心、不安、彷徨、痛苦、孤獨。但是勇敢的去經歷這些吧,歷練是祝福,是歷練造就了我們,歷練是力量源泉。

抓住身邊的時間小偷。書中提到的雞肋時間指那些零碎的小時間,尤其處在大學的我們,這時間大把大把的有的是,但大多數被我們揮霍掉了,我們揮霍的是青春啊!如此好的`時光,我們卻要虛度,想想老來也要後悔。大學的我們懶散慣了,沒有那麼嚴格的作息時間,也沒有人去敦促我們,但我們要有自己的時間表,自己明確的計劃,以及對自己未來的人生規劃。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業問題日益突出我們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除了證書,我們還能從大學帶走什麼,上帝只給了我們幾年的青春,難道我們要眼看着它流失掉嗎?上帝賦予我們美麗的嗓音,我們卻要浪費和朋友的無聊的k歌中,上帝給了我們強壯的身體,我們卻用來熬夜,該醒醒了,這樣的浪費青春,我們早晚有一天要輸給未來。

大學的我們,畢竟還是學生,本職還是學習,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更要去發掘自己的另外一些潛能,例如社交,去增長一些社會經驗,去積累自己的人脈。我想當我們大學畢業時,沒幾個可以談天說地的朋友,沒幾個可以傾訴苦水的知己,我們的大學將過的毫無意義,毫無價值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沒有痛,怎能叫青春?正如歌詞中那樣,冷漠的人,謝謝你們曾經看輕我,讓我們不低頭,更精彩的活。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6

剛開始決定看這本書就是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

最吸引我的是這本書中“抓住你身邊的時間小偷”這一節內容,有一位了不起的日本先生,既是名醫又是經濟評論家的他,一句話就可以讓幾十萬股民買入或賣出手中的股票或更改銀行存款,他是一個很忙很忙的人,卻又能夠遊刃有餘的駕馭着4至5種社會角色。祕訣在哪裏,就是決心把壞習慣戒掉,在空閒的時間做自己應該做的或是本應該完成卻一拖再拖的事情。

有時候,我們就是這樣,沉溺於各種暫時的快感而無法自拔,將寶貴的時間一點點耗盡,到頭來卻要用加倍的時間或精力來彌補之前未完成的事情,這樣就讓人感覺很累,所以我們並不忙,卻總是把“我很忙”掛在口中,這就是爲什麼感覺到很忙很累的原因了,但是又只有忙碌才能擠出時間,看似矛盾,可事實就是這樣,只有在忙碌中才能感受到時間是多麼寶貴,於是便會把要完成的事快馬加鞭又不是質量的完成。就是趁現在,把時間一分再分,好好地去完成當下的事。我意識到自己也是這樣,不會合理地管理時間、制定計劃,然後就會發現,暑假已經過了一半。

這本書是一本勵志書,更是一本心靈指南!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7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這本書首入眼簾的是這個新鮮的題目,青春有人說像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有人說像一場流浪的遠行;還有人說像沒有落幕的話劇而我卻認爲青春想一場絢麗的煙花,美麗卻短暫。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也不會做了。年輕的時候就要勇於追求自己的理想,幹自己喜歡乾的事情。即使失敗了,回頭再找份安穩的工作過日子也無妨,至少曾經爲了理想而努力過,我想等老了也不會有太多的遺憾。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年輕不怕錯因爲我們曾經爲了理想而努力過,奮鬥過,即使做錯了,我們也不會後悔,因爲這是我們所追求的。有人曾說過:值得我們後悔的從來不是做錯的,而是沒有做過的。讓我們展開雙臂在屬於我們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青春之所以艱難,是因爲孤單。因爲我們都長大了所以我們學會了叛逆;因爲我們長大了所以我有了自己的見解;因爲我們長大了,所以我們變得不可理喻。這一切都使我們變得孤獨,但是我們學會了獨自承擔,我們學會接受一切,面對一切從容對待。

別人都說,我們00後是寄生蟲,是隻會玩樂的一代,別人不看好我們。但又有誰看到我們的失落,我們不是沒有努力過,只是你們沒有看到罷了。讀完這本,我找到了共鳴。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8

漫漫人生路,一直在迷路。進入了大學,不再是孩子,煩惱、痛苦隨之而來。在某位好朋友的推薦下,我靜下心來,讀了一本書————《因爲痛,所以叫青春》,這本書是改變亞洲億萬年輕人的療愈經典,一位導師父親寫給迷茫孩子的疼痛共鳴。

很多時候,在學業上,在工作上,甚至在感情問題上,我們這些年輕人甚至還沒有邁出踏進社會的第一步,就已經淪爲一個“loser(失敗者)”。在書中作者如實地把爲人父母的成年人們所不曾來得及去了解的這代年輕人的困苦和不安展現了出來。作者幫助我們診視這些無法向他人傾訴的苦痛,並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從這種苦找到爲未來打拼的能量。

讀了這本書,感觸良多。20歲,我在做什麼,在想什麼,我能做什麼,可以做什麼。看到這,我會笑自己,獨自站在人生路口的我,我們,我們這些所謂的年輕人,我們的希望在哪裏。裏面有句話我很喜歡——用最真摯的眼神反省下自己。或許我真的不瞭解自己,因爲我還有95%的潛能未能被自己利用。年輕,所以傷得起。這種來自對懸而未決的未來的不安,纔是人生中最本質的問題。青春施加給人生的真正壓力,並非是那些需要積累的證書和業績,而是看不到未來的不安感。因爲看不清,因爲對未來一無所知,所以時時感到迷茫和恐懼,但是我想說,20歲,就是用來迷茫不安的。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9

這本書有些地方說的很對,儘管我們現在只是高中生而已,但我們也是即將要邁向社會的人。所以我們就必須做好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規劃,而不再是過分的盲目。

其實對未來的規劃很簡單的,只要想想我們現在想要的是什麼,一切就可以明瞭。但是分析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爲我們畢竟是孩子。對於孩子來說,認識問題很難不片面。滿懷着夢想的他們,不能充分的認識社會,這時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將來的路就很可能走偏。“擇業十誡”的第五條說:不要選擇大家擠破了頭想去的地方,而要選擇誰都不願意去的地方。面對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很多孩子都想着要搞金融,要賺錢,但是這真的是好的選擇嗎?職業是關乎一生的大事,一定要選擇一個你真心喜歡並願意去做的,並且還要根據世界的情勢去判斷。當所有人都跑去“賺錢”時,“賺錢”就不是一個好職業了。那些關乎人類未來的職業,雖然可能人少,但的確是不會過時的好職業。比如說科研工作者。其次,選擇將來的路,一定要把夢想和理想區分開,脫掉自己的幼稚。有的朋友在說到自己的將來時,還是帶着幻想,希望嘗試所有喜歡的職業。雖然這也可能成真,但我對此是不抱多大希望的。因爲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把一個職業做好尚且艱難,有的人窮其一生都無法做到,何況這麼多?理想太多,和沒有理想一樣危險。

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規劃,就是大學的選擇。上什麼大學,與之有關的不僅是你的成績,還有你隨後的選擇(其實後者更重要)。我有兩個朋友,他們的選擇恰能說明這一點。他們今年是大一的學生,其中一個高考是上了重點線,另一個差幾分沒上。上重點線的報考了一個熱門的金融類院校,另一個則抱着破釜沉舟的決心,蒐集資料,去了一個偏遠地區學校的冷門院系。結果很令人意外,熱門的學校學生太多,老師又少,學生幾乎見不到老師的面,對學習造成了極大影響;冷門的院系學生少老師多,有着豐富的資源,教學近乎一對一,高下立判。同是院系,有的可能上千人,有的可能幾十人,教育怎麼可能一樣!

所以我們不能盲目了,在事關人生的選擇中,要做好自己的判斷。所以現在的我不想與那些“熱門”專業起什麼衝突,哲學這樣的“冷門”最好了。我無意左右別人的觀點,但事實就是如此,我們無法否認。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0

本月我看了《因爲痛,所以叫青春》,這是一本韓國作者金蘭鬱寫的勵志書,寫給韓國的青年人,特別適合現在80和90後的人看,因爲茫然、因爲彷徨、因爲忐忑,所以青春,青春之所以艱難,因爲孤單,如今,手機、電腦讓人交流變得快捷便利發達,可是真正的對話和共鳴卻漸漸消逝,在以前沒有微博、QQ之類的方式交流,但是卻有人情味的存在,彼此相互關心、同甘共苦,現在的90後變得孤獨了,每個人都忙於經營自己的生活,三十歲,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我們二三十歲的人,已經步入青春、成年階段,獨自站在人生的路口,我們的希望在哪裏,我們改用青春追尋什麼,結合書中經典的話題,感悟以下幾點:

1、你的人生停留在幾點。這個話題彷彿馬上聯想到中國的古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類的,活到現在,你感覺人生的路走了多少呢?我們不妨拿出計算機算一下,如果將人生出生到死亡的時間比作是一天的24小時,那麼你感覺自己現在正活在幾點?假如人的平均壽命是80歲,那麼24歲相當於幾點,告訴大家結論是——早上7點12分,相當於24歲頂多相當於7點12分,此時此刻,很多人才剛剛起牀,爲嶄新的一天準備,有些人甚至還沒有起牀。退休後準備安度晚年的60歲相當於傍晚六點,人生時鐘的計算方法十分簡單,24小時相當於1440分鐘,而將此分成80年,每等份就是18分鐘,一年相當於18分鐘,10年相當於3小時。對照一下自己,如果發現自己已經比別人慢了半拍,要想方設法超越,不要自暴自棄和逃避。

2、年輕,所以傷得起。我們人生中最燦爛和奮發的黃金時期是20歲到35歲之間,每個人都步入社會所必將經歷的煩惱和迷惑階段,青春施加給人生的真正壓力,並不是那些需要積累的經驗,而是看不到未來的不安感,因爲對未來一無所知,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曾經無限的選擇餘地也一點點縮小範圍,就像人們常說的“三十不學藝”,最後只剩下一兩種選擇,蝌蚪長成青蛙後往往就忘記了幼時自己是一隻蝌蚪一樣,這個階段是人生中苦惱最多的時期,所以我們要熱愛眼前的那些苦惱,青春期就是用來迷茫不安的,這是必然的經歷,讓我們投入全部精力去思考和發展自己的將來。

3、奇蹟是靠點滴積累而成的。在生活中,我們不能靠一次決心和熱情去完成所有的事情,造成的聲勢越大往往跌得越慘,有些人喜歡大規模許願,結果到最後一件事完不成。其實。我們只要認真計劃一件事情,並且一邊堅持一邊調整,反而會完成得十分出色,懈怠的情緒誰都會有,不要擔心自己比別人走得慢,只要不斷的調整心態,懂得不放棄,不停下前進的腳步,一定會達到終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的能量和付出,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澱,達到一定厚度時,大自然終究會回饋與你,這就是大自然的因果關係。想一想我1996年從農村走出來的時候,那是還是一個沒有初中畢業的小孩,任何關係沒有,任何背景沒有,通過16年的努力和堅持,我的人生和生活質量慢慢得到改善,溫柔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車子房子,一切一切我也慢慢都擁有了,這就說明在廚師這個職業道路上是可以實現自己夢想的!再看一看現在的90後廚師,沒有責任心、自私自利之心強、沒有吃苦耐老的精神,不懂得珍惜“今天”,“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說吧”、“今天吃個夠,明天再減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明天再開始”只不過是對自己無法剋制惡習的安慰而已。

我們都應算一算,我們自己的人生鐘錶指針指到幾點,把你的人生比作是一天的24四小時,平均18分鐘爲1年,比如,我今年32歲,那麼我的人生指針時上午9點左右,也是我人生剛剛起步的年紀,感謝真本書讓我在以及而立之年,用給予我奮發向上的勇氣!同時也善權90後的員工,你們的人生還更精彩,是黎明和早上起牀的那一刻,只要稍微努力一下,比別人多幹一些,比別人多起幾分鐘,你的人生會很精彩,因爲你們時間、機會、平臺很多!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1

曾經有許多年輕人痛過,那麼多令你操勞、煩心的事,糾結啊。想過沒有?這是爲什麼,我該如何面對,該怎麼選擇,怎樣做?對於未來的夢想,該怎麼實現?

青春,之所以痛,是因爲看不見未來的不安,迷茫。也許,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實現夢想,可內心卻十分不安。這本書,不是風格如同小說般夢幻,飄渺;也不是像懸疑那樣刺激恐怖;而是一本亞洲千萬年輕人的心靈指南,給在花季的我們,給予最好的精神洗禮,最好的指引。

作者金蘭都親切引導般的筆墨和對於青春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深入淺出的分析,都使我與之產生共鳴。不錯,有些問題,他這麼理解,我也這麼認爲。雖然我年齡尚小,這本書似乎更加像爲20歲左右的年輕人定製,但是,我認爲,所有的少年少女,都應該更早地讀到它。爲什麼?進入青春期的我們,雖然比兒童期對於某些社會現象和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入,但是,相比較當今複雜的社會形勢,這點認知還過於淺少。許多人迷迷茫茫,懵懵懂懂,對於未來,人生的把握一點都沒有,沒有方向,不知道怎麼樣實現自己的價值,怎麼選擇自己的道路;然而,更早讀到這本書,就能更好地把握青春,把握現在。

全書都圍繞着“痛”這一個中心;也許大家都有被失敗挫折打倒時,痛苦地認爲自己沒有希望了,第一章《我們的希望在哪裏》可以給予你最好的安慰和支持。讀完這一章,也許可以給你省去許多因爲痛停留在掙扎邊緣中浪費的時間。第二章《年輕,所以傷得起》會更深層面的告訴你,你現在的痛是正常的,不要懼怕失敗,是它歷練了你,該如何讓面對失敗與挫折等。第三章《奇蹟是靠點滴積累而成的》能讓你踏實努力地幹好你所要面對的一切,正確的選擇人生道路。層層遞進,在思想上讓你更好地對到青春,對待人生,對待大好的時光。

我個人認爲,金蘭都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語言十分富有思想性,但對於年輕人來說更實在,凝聚了人生智慧,好似溫柔地把智慧精華灌輸到年輕人的腦中去。每當你有困難不安時,讀過它又會心靜如水,並且理智地處理各種問題。能讓你在痛苦中成長、歷練。每當你無所適從的時候,它又會爲你指引方向,迷茫的心漸漸對一切的認識清晰起來。每當你平靜的時候,你又會更加深入地思考它背後的東西,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智慧,昇華心境。

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讓你糾纏於心無法自拔,迷失方向,墮落下去,虛度年華。在某種程度上又可以化爲動力,那要看你怎麼對待了。痛過後,釋然地去面對吧,去解決現在糾纏於心的問題,爲你的夢想爲之奮鬥起來吧!本書能夠給你提供最好的幫助。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2

“因爲不安,所以青春。因爲茫然,所以青春。因爲彷徨,所以青春。因爲孤單,所以青春。因爲忐忑,所以青春。”

剛剛接觸這本書時還很單純,認爲這是本小說但當我讀了一小部分時他把我深深吸引了。就是他讓我青春不在荒廢。文章是以時間順序寫的,就像人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童年之所以無憂無慮是因爲家長和朋友的關心。

“童年時,我們生活安穩無憂,或許那時,你要比現在幸福,但那時的幸福也只能夠稱爲”水族館裏的幸福“有穩定的光亮,溫和的溫度,有家人和朋友生活在一起,每天固定的時間,媽媽會端上美味的佳餚……”這是在文章中,作者的評論。

在作者的看法中,有這些幸福,卻沒有自由:“但是這安穩的代價是那厚厚的玻璃,生活只是在結實的玻璃缸裏朝外張望。”

沒錯,每個孩子都幼稚地認爲長大了好,爲的是想逃開家長和老師的束縛,直到長大的那一刻,才明白:“現在,當我們成人後,那塊玻璃也被打碎,我們變成了能夠接觸到痛苦的小魚。如今,沒有了溫暖的水沒有明亮的光,也沒有了現成的食物,什麼都沒有……不見了同在魚缸裏生活的家人和朋友,只剩自己一個人。”

只有你,獨自站在人生邊上。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沒有痛,怎能叫青春。誰的青春沒有迷茫,不安,痛苦呢?所以,我要感謝那些帶給我痛苦和挫折的人,若沒有你們,我不會看清自己,我不會進步,不會堅強,不會學會如何使自己進步。正是由於你們的存在,我一天比一天堅強,一天比一天進步,只要我體內還有一個細胞在運動,我就不會倒下。你們可以打敗我,但絕對打不到我。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3

第一次拿起這本書,就因爲那一句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所以我停下了我的步伐,輕輕的翻開了第一頁,裏面似乎有吸引我的地方,不覺中就翻到了最後一頁。

感觸很深。讀完了後心靈就像受到衝擊一樣,其實每個人在最初都有着一樣的本質,但都隨着環境慢慢改變。小學時期的我十分的衝動,做事情從來不顧慮後果,覺得自己開心了,舒服了就好。與別人吵架了不會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這件事,不去顧慮他的感受。小學一共六年我玩了六年。我大概就像書中說的那樣,檢討着自己的過錯,我是如何虛度了。而接下來的日子,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己,尋找自己。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是韓國著名作家金蘭都所寫。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漫漫人生路,一直在迷路。在一個講究拼爹的時代,要拼什麼才能拼出未來?很多時候,在學業上就已經淪爲一個失敗者。在書中作者如實的把爲人父母的成年人們所曾來得及去了解的這代年輕人的困苦和不安展現了出來。作者幫助他們診視這些無法向他人傾訴的痛苦,並告訴他們如何才能從這種苦找到爲未來打拼的能量。

作者一開始就用奇妙的想法把人生與時間做了這個詮釋:假如人生壽命是80歲,將人生設爲24小時,24小時相當於1440分鐘,而將這些分爲80年,1年就相當於18分鐘,10年就相當於3個小時,以此作爲類推……我們不會在抱怨我們沒有時間,我們已經老了,許多想做的事情已經從我們之間悄悄離去。相比作者的人生經歷,我們經歷的少之又少。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生活着,當我讀完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我不得不用慚愧來形容。因爲不安,所以叫青春,因爲迷茫,所以叫青春,因爲彷徨,所以叫青春,因爲孤獨,所以叫青春。

我看了這本書以後覺得感慨萬分,給了我很多的啓示。我迷茫過,不知自己追求的方向。但我努力過,努力去嘗試做不可能的事,就像作者這樣訴說着自己的青春一樣,我們也曾努力過,雖然結果未如我們的意,但是我們也堅強的走過來了,經歷着並承受着關於夢想,挫折,迷茫……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4

假期閱讀了金文都所著的《因爲痛,所以叫青春》,《因爲痛,所以叫青春》這本書將會給迷茫的我們指明一條路。書的第一章告訴我們應該慢下來好好思考,去了解自己,去發現自己身上的一切可能。該書既是作者自己的感悟總結體會,某種程度上也像是一面鏡子,將自己的所作所爲,所迷茫,彷徨,刻畫的淋漓盡致。讀完該書,我深有感觸。

瞭解自己—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幾點。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天24小時,那麼我們現在的年紀處在幾點鐘呢?剛剛初中畢業上高中的學生,正好16歲,那就相當於早晨6點鐘。古話說的好“一天之計在於晨”,這個年紀正是有夢想、愛拼搏的年紀,正是要好好學習的年紀。而像我和一樣快要大學畢業的人,則相當於造成的8點種。正是要進入社會拼搏的時候,在最好的時間裏,努力。將來步入社會的你一定會感激現在的你自己。

然而時鐘就是這麼不停的走着,永遠也不會停下來,總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已經轉了很多很多圈。我原來也想過:哎,這時候了,一切都來不及了!可是自從遇到了一直努力,積極向上的小夥伴們,同學們,我開始學習、努力,從掛科很多到現在不掛科掛一科。我看到了自己一點一滴的進步,我也在進步中享受這種成就感。

在我們生活中,一些家長在孩子幼兒園就開始報各種補習班,夢想能夠激發出孩子的潛能,讓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優秀、出人頭地。有些家長不管不顧孩子是否喜歡,逼着孩子上補習班、藝術班或者早教班,一天之內各種課外班到處跑,孩子甚至沒有喝一口水的時間,連吃飯都要在車上吃,一天下來,家長和孩子都變得疲憊不堪。然而,其實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優點,有自己的想法,就像四季的樹木有着不同顏色的樹葉。家長們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愛好,幫助他建立自信,告訴他踏踏實實、勤奮努力總會變得優秀。然後耐心的等待,總有一天會讓孩子們變得更優秀。大學生也一樣,不必追求過早的去掙多少多少錢,沒必要,也不現實。只有在現階段踏踏實實的積累,才能在將來有機會成功,報答父母。

種一棵樹最優越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只要你想開始,任何時候都不晚。大學生正值青春年華,正是學習與積累的時候,要跟上時間的步調,做眼下該做的事。

人生從不嫌年輕或太老,一切都是剛剛好。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5

青春,一個並不陌生的詞,我們都曾經歷過,或者說正在經歷着。我們在青春中成長,迷茫過,失敗過,也快樂過。對於青春,我們總有許多困惑。漫漫人生路,一直在迷路。在一個講究拼爹的時代,要拼什麼才能拼出未來?韓國作家金蘭都寫下《因爲痛,所以叫青春》,一本改變亞洲億萬年輕人的療愈經典,一位導師父親寫給迷茫孩子的疼痛共鳴。

書中說,我們二十出頭的年紀,雖然已被社會認定爲成年人,但剝去表面的成熟,我們並未做好由裏到外變成成年人的準備。我們被社會上一股必須要成功的強迫感裹挾,哪怕是停下來喘口氣都覺得不安,因而無法發現自己身上的無限可能。作者站在年輕人的角度,體諒年輕人的不安,瞬時就打動了年輕人的心。我們聽過太多的大道理,太多的責備,卻很少有人可以包容和體諒我們的不成熟。我們匆匆步入成年,青澀還未褪去,就要戴上成熟的面具,要學會掩蓋自己的情緒,小心翼翼的在這個陌生的社會行走。

年輕,所以傷得起。年輕的我們,會不斷地犯錯,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因爲犯錯而不敢往前。我們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當自己真正經歷了失敗之後,纔會明白這句話的份量,失敗沒那麼容易接受,不是一句話可以輕飄飄地帶過的,但我們還是要學會去努力地接受自己的失敗,同時總結經驗,樂觀地面對未來。若失敗輕易將你擊垮,你如何有勇氣面對未知的未來。我們在不斷成長,長大不單單是年齡的增長,更是心智上的成熟。經歷的多了,我們也會更加從容。

人生中最本質的問題是什麼呢?是來自對懸而未決的未來的不安。青春施加給人生的真正壓力,並非是那些需要積累的證書和業績,而是看不到未來的不安感。因爲看不清,因爲對未來一無所知,所以時時感到迷茫和恐懼。我們都曾憧憬過未來,但越長越大,我們發現,未來和憧憬的一點也不一樣,因爲自己還有很多不足。未來漸漸模糊了,我們越來越現實了,只關注於眼前所安排的事物,缺乏對未來的規劃。

自然,青春不是隻用來傷感的,偶爾抱怨社會的不公,否定自己的價值,也無可厚非,但如果一直這麼沉迷於悲觀中,你的青春一晃而過,什麼都沒得到,你的未來一片空虛,什麼都看不到。那我們青春應該怎麼樣度過呢?我們都要記得,只要認真計劃一件事情,並且一邊堅持一邊調整,往往會完成得十分出色。懈怠的情緒誰都會有,不要擔心自己比別人走得慢,也不要因暫時的挫折心灰意冷,只要不斷調整心態,不停下腳步,最終都能抵達終點。

步入大學,我們開始想得更遠,想着畢業後我們會怎樣,會以什麼樣的面貌步入社會,以後會從事着什麼工作。於是,爲了那個畢業後的我們可以得到更好的工作,我們從衆地去考取各類證書,生怕落後於他人,不管自己喜不喜歡,不管這個證書對以後有什麼作用,好像只是爲了心安。因爲證書越多,簡歷也就能更厚一點。可我們真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嗎?朋友,我們要記住,別把自己賣給簡歷,企業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能力。簡歷只不過是在無法判斷一個人的貢獻能力時,對其打分的一種代理指標而已。

邁好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對於我們來說尤爲重要,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養成勤奮的習慣,保持節儉,不要懶惰,早睡早起好習慣,對人忠誠,羞怯和謙遜,對人禮貌而有教養,培養健康有益的個人嗜好,注重小節,誠實經營,不可賒賬,慎重的選擇生意夥伴等等。我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學會與人和睦相處,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融入社會,邁好步入社會的第一步。

蘇格拉底曾說,認識你自己。當面臨選擇時,多問問自己,瞭解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如果只是一味地追隨別人的腳步,跟隨大衆,去走那條無比擁堵的路,會漸漸地迷失自我。選擇一條路,無所謂喜歡,只是大家都選了,這算是一件可悲的事吧。我們是人,有獨立思想的人,一味的盲從,不是我們的作風。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青春是一個很美好的詞,儘管那時候的我們還很青澀,儘管那時候我們有很多遺憾,我們還是很懷念那個青春,那個開學想着畢業,憧憬美好未來的青春。在青春的時光裏,我們遇到了很多可愛的人,經歷了很多開心的事,也留下了遺憾。因爲青春的不完美,所以它讓我們刻骨銘心。

我們在跌跌撞撞中成長,有傷痛,也有快樂。青春,是一個痛並快樂着的成長過程,我們要好好地把握青春,讓自己的青春不虛度,讓自己的未來有期待,最後,願你我共勉。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篇16

如果將人生劃分爲一個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都賦予它一個定義。那麼,青春——人生中最珍貴、無可替代的時光——無疑屬於探索期。即將成年的我們,褪去了兒時的稚氣,有了夢想,卻也更加看清了現實,於是不安、茫然、彷徨、孤獨、忐忑。

這所有的情感交織在一起,便是青春。因爲有了這些複雜的情緒,難免有時候會在成長的路上摔得很痛;而正是因爲痛,所以叫青春。

韓國作家金蘭都所寫的《因爲痛,所以叫青春》,給了獨自站在人生路口的我們最佳的指南。

開篇第一章節就給了我一個驚喜——“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幾點?”

假設人的平均壽命是80歲,將這段時間平分爲24等份,原來我的人生時鐘上所顯示的竟然是五點零六分!這是東方既白、萬物從沉睡中甦醒的時刻!原來我的人生,纔剛剛開始。

雖然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但事實上,卻沒有幾個人有這個勇氣能夠做到。無論是到知天命年紀的人,還是剛剛畢業即將要進入社會的大學生,總覺得做什麼都來不及了。

“來不及”漸漸地成爲了人們無奈的藉口。

作者在書中特別算了大學畢業時的人生時鐘,不過是早上七點十二分,這個數字能夠直接的告訴那些“因爲來不及而做不了的”人們:“此時此刻,很多人才剛剛起牀,爲嶄新的一天做準備。”之後又舉了“一位60歲的元老級畢業生”的例子,讓“來不及”這個藉口變得更加蒼白無力。

青春似乎永遠都有一位跟隨者,那就是叛逆。在父母眼中,小時候百依百順的我們學會了反抗,而反抗的原因,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因素。父母用他們的經驗,希望我們不受同樣的傷害,順利地成長。可我們,卻有着滿腔熱血,想要爲夢想奮鬥,哪怕撞的頭破血流。

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將要面對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擇業。是應該順從自己的心意,哪怕薪水不高但做着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應該順從父母與潮流,過着一日復一日單調的生活卻有着客觀的收入?金蘭都提出了“擇業十誡”,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條。

“不要選擇你想去的地方,選擇需要你的地方。”只有需要自己的地方,纔有一展身手的空間,才能爲社會、國家創造財富,才能讓自己的一生富有意義。

“你選擇的地方不應準備着王冠,而是由斷頭臺在等着你。”我們要尋求突破,而不是一味的享受安逸。只有有激情的工作,纔不會讓生活變成黑白相片。

擁有了“纔剛剛開始”的衝勁、“擇業十誡”的條件,接下來,就是向成功衝刺。那麼,何爲成功?

我們總羨慕有些人的天賦異稟,憑藉着聰穎他們總能事半功倍。然而,金蘭都認爲,“沒有最佳新人獎”。許多人希望快些踏入社會、獲得成就,早一點被授予“年輕有爲”的稱號,卻忘了,應該從生活中修煉自己、積累內涵。畢竟和“最佳主角”相比,“最佳新人獎”只不過是煙火,稍縱即逝。

有了《因爲痛,所以叫青春》這本人生教科書,我想,我的青春一定會十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