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紅樓夢》第50回有感

讀《紅樓夢》第50回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篇一:紅樓夢第50回讀後感

讀《紅樓夢》第50回有感

第五十回

蘆雪庵爭聯即景詩暖香塢雅制春燈謎

鳳姐起頭聯句:“一夜北風緊”。衆人罰寶玉去櫳翠庵妙玉處乞梅。罰寶玉作乞梅詩。賈母也來了。吃糟鵪鶉,叫大家作燈謎正月裏玩。

賈母欲求寶琴與寶玉爲配,薛姨媽說已許與梅翰林家了,鳳姐裝作要說媒。

李紈用四書作謎,黛玉猜着了。寶釵嫌這些謎老太太不喜歡,要求編些雅俗共賞的淺近物兒。《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悲劇。《紅樓夢》不只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僞、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它不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於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僞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一邊是木石前盟,一邊又是金玉姻緣。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爲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爲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我們感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

《紅樓夢》中她葬花的一段情節,是她的個性體現的焦點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捧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一個世俗之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面對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後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捱打後,工於心計、精於世故的薛寶釵送來了藥丸,而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但作爲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寶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一般,她的哭不是軟弱,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來真誠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因此只有他們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愛得最深。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爲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篇二:讀《紅樓夢》第五十回有感

真正喜歡上《紅樓夢》,還是畢業上班之後。十幾年來,陸陸續續買回四個版本的《紅樓夢》,擱置牀頭,閒暇之餘信手拿來,細細品味,感覺真美。今年暑假,再次品讀,雖自知才疏學淺,實在沒有資格評論這樣一部紅學鉅著,怕膚淺的理解褻瀆了曹雪芹先生的力作。然出於對曹雪芹先生的仰慕、對《紅樓夢》的喜愛,還是寫下了這篇文字,和廣大博友交流、商榷。

《紅樓夢》第五十回大致情節是這樣的:在大雪天,大觀園衆女子和寶玉在蘆雪庵爭聯即景詩。衆女子脫口而出,即景成詩,而寶玉卻卡殼“落第”了。這次活動的主持者李紈要罰他,說妙玉“櫳翠庵裏的紅梅最有趣,我要折一枝來插瓶。”“如今罰你折一枝來”。寶玉樂爲,應着就走。李紈又怕路滑,要派人跟着。黛玉忙阻攔說:“不必,有人反不得了。”(即有人跟着就得不到紅梅了。)寶玉獨自去了。一會兒,就這來這樣一枝紅梅:“折枝梅花有二尺來高,旁有一橫枝縱橫而出,約有五六尺長,其間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筆,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蘭蕙。”在場之人,個個欣賞。

就這麼一個看來平淡的情節,其實蘊含着幾個人的深沉感情。要想了解有關人物的感情,又必須把這個情節放在每人平時的感情背景中聯繫去看。

先看李紈的感情。李紈青年喪夫,心如“槁木死灰一般”,對外界之事,“一概無見無聞,唯知侍親養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而已。”平時,她不施粉黛,遍着素衣,其婆母王夫人的丫環還可以叫“彩雲”,而李紈的丫環名字卻不能帶“彩”字,只能叫“素雲”。第四十九回寫穿着時,衆姐妹“都是一色大紅猩猩氈與羽毛緞斗篷,獨李紈穿一件青多羅尼對襟褂子。”這是舊社會典型的富家寡婦的打扮。

必須看到,李紈平時的這種“心如死灰”對生活基調,是封建禮教強加給她的。但是,李紈也是人,她這“死灰”時時處處都會見機復燃。正如“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她對青年男女的活動,充滿着熱情和興致。探春發起詩社,她不僅熱情參與,而且還“自薦掌壇”,稱讚這種活動“雅得很”。她雖然不會作詩,但卻有很高的詩詞賞析評論水平,而且還敢表態,敢拍板,敢定名次,衆人都很服氣,成了社中非常活躍的一員。衆人給寶玉過生日時,晝宴又連夜宴,這樣樂鬧下去,連黛玉都怕上邊怪罪,李紈卻很大膽,說:“這有何妨,一年之中不過生日節間如此,並不是夜夜如此,這倒也不怕。”這時的李紈,似乎忘了封建禮教需要她心如死灰,不自覺地露出了青年女人的真性情。上文“寶玉訪妙乞紅梅”一個細節,也正是李紈真實的自我表現。她罰寶玉折得紅梅來插瓶,可見她和其他青年女子一樣,燃燒着青春之火,熱愛那“花吐胭脂,香欺蘭蕙”的豔麗之美。那平日遍身素衣,不過是連李紈自己也十分討厭的虛僞的外殼。這正說明封建禮教對青年寡婦的殘害,也說明當時青年寡婦的痛苦及對封建禮教的抗爭。

篇三:讀《紅樓夢》第五十回有感

大觀園裏的娛樂活動居然是爭聯即景詩,這些十四五歲的少女少男們對着一片銀裝素裹的雪景,你一句我一句,隨口就能吟出如此精彩的詩句來,而且對仗如此工穩,寫景抒情如此貼切,還各有個性,才華真令人驚歎!也讓當今的我輩慚愧:我們還能隨興吟出如此精彩的詩句嗎?詩意的衰退就是生活品質的衰退啊。

前些天,我們剛剛過完中秋,古代文人過中秋是要寫詩填詞的,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成爲千古絕唱。而今天我們過中秋,還有幾人有此雅興呢?即使有雅興,還能寫得出來詩詞麼?大家頂多用手機拍幾張月亮小照,發幾句感慨而已。學者許紀霖說中國只有經濟崛起,文明還遠未崛起。西方進入現代文明,是從意大利文藝復興發端的,中國要文明崛起,可能應當從詩意復興開始吧?什麼時候,咱們也學學大觀園裏的少女少男們,過節也來個即景聯句呢?

看看他們的即景聯句吧:

一夜北風緊(王熙鳳),開門雪尚飄(李紈)

入泥憐潔白(李紈),匝地惜瓊瑤(香菱)

有意榮枯草(香菱),無心飾萎苕(探春)

…………

開頭幾句都在寫雪,但注入了人的感情,一個”憐“、一個”惜“,表達了對雪花如晶瑩美玉般品格的愛惜,大觀園中的美少女們,哪個不像潔白的瓊瑤呢?整本《紅樓夢》不就在表達對這些青春少女命運的憐惜麼?

這些有着高潔品格的雪花,似乎”有意“來滋潤冬天的枯草,送給人間一片春意,卻”無心“中做了所有枯萎植物的裝飾,這裏把雪用擬人的方法寫活了,雪花也像人一樣“有意”或“無心”。大觀園中的美少女們,似乎也是上天派來人間”榮枯草”的,如果沒有這些詩意少女的存在,人間少了多少風景?《紅樓夢》還有什麼讀頭?但命運捉弄人,這些詩意少女最後的命運都很悽慘,真成了“飾萎苕“的裝飾品,美之易逝,真如雪花般短暫!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不正是人生常態麼?當你刻意追求某種功利目的時往往達不到目的,反而非功利地隨興而爲,卻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就,無爲反而無不爲。這啓發我們:人生有時不必太刻意追求什麼功利目的,跟隨自己的內心和興趣,像蘇東坡一般”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這不是最好的自然狀態麼?

蘇東坡最推崇陶淵明的生活態度,他學陶詩,採用了“和“的方法,我不妨也”和“一下上面的聯句。深圳沒下雪,但颳了颱風,我也即景聯上幾句吧:

昨夜臺風緊,開門雨尚飄

地面橫綠樹,天邊翻烏濤

有意逞肆虐,無心淨廣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