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學習過程設計》有感1500字

讀《學習過程設計》有感15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3K 次

寒假仔細閱讀了閆寒冰所著的《學習過程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視角》,受益非淺。這本書從“助學事件”的角度入手研究學習過程設計中所涉及的問題,通過將“技術與工具”內嵌到助學事件之中的方法,體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具體方法與技術應用。同時,本書也期望通過這種體例安排,幫助教師有效地提高信息化教學技能,並最終提高學習過程設計的能力。書中既有理論層面的論述又有大量的實例,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很有幫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讀《學習過程設計》有感1500字

這本書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必要性、迫切性。當代教師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時代的需要,如果不具備這項技能,也就不能適應新時代多變的課堂。

我對信息技術的認識走過了三個階段。從初步學着用它輔助課堂教學到熟練地整合設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1、對信息技術從一無所知到簡單地應用。

我在大學裏粗淺地學習了BASIC語言、DOS操作系統,水平非常有限。工作後單位裏雖然沒有這方面的要求,但我認爲有必要認真系統地再學習,就報名參加了一個電腦學習班。掌握了WORD文字編輯、EXCEL製表、PPT演示稿、FROUNTPAGE、OUTLOOK、POWERPOINT、上網發E-MAIL等。現在我已經能熟練的應用這些辦公軟件來解決工作中的任務,也可以自如的上網查資料、收發郵件了,給工作帶來了許多便利。但這些還只是應用“信息技術”處理簡單問題,只有在寫論文、開公開課時才用得着,還沒有對改進課堂教學起到什麼作用,更談不上對“學習過程設計”提高的助益。

 2、能夠選擇相關的技術應用,改善教學效果。

記得我做的第一個課件是2002年5月,用PPT做的,課題是“三角形的中位線”。這節課的設計是:先請學生觀看幾幅上海的斜拉索大橋,然後引出三角形中位線的概念,繼而加以證明,再解決例題,最後學生練習。整個設計從我這個教師的角度出發,整個課堂由我通過點擊鼠標來控制,現在想來這就是作者講的“以教師爲中心”,(“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具有以下幾個特徵:①學習單科知識點;培養回憶、區分、定義、之類的低級思考技巧;②教師根據實踐經驗和教學大綱制定學習目標;③由教師制定教學策略;教學策略爲整個學習團體而設計,強調步調統一;主要有教師組織和展示信息;④教師設定評價標準;由教師進行書面評價;⑤教師組織並向所有學生展示信息;扮演專家的角色,控制學生對信息的訪問;⑥學生期望教師教會他們那些可以幫助他們通過考試的知識;學生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課件中有一張幻燈片上的內容是讓一個三角形繞着它的一個頂點旋轉1800,我將這個三角形複製,粘貼了12次,使這12個三角形需要旋轉的頂點重合,依次錯開150,依次自定義動畫“閃爍一次”。因爲是用自選圖形畫的,頂點很難對齊,自定義動畫就更困難了,排列太近了很難依次選中,我只好把他們分開排好,先自定義動畫,再按順序排列,可是看到這張幻燈片的人以爲是個雞冠花,哪裏像什麼三角形。想想那時信息技術的應用真是粗淺。

2003年12月,香港的一個教育代表團來我校交流訪問,我上公開課時選的課題是預備年級的“複習圓、扇形的面積”,我設計了很多可愛的圖形,請學生髮揮想象說出它們象什麼,然後求其中幾個典型圖形的面積,例題是一張美麗的笑臉,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這節課體現了“以學生爲中心”的部分內容(“以學生爲中心”教學的幾個特徵:①研究跨學科主體;培養問題解決、信息處理之類較高級思考技巧;②教師和學生根據實際問題和學生先學的知識、興趣和經驗共同選擇學習目標;③教師和學生共同制訂學習策略;學生自定步驟,爲個別化學習而設計;學生從多種渠道直接獲得信息;④評估是學習的一部分;教師與學生共同制定評價標準;自評、互評、教師評等多元評價方法;評價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⑤教師提供訪問信息的多種方式;扮演助學者的角色,幫助學生訪問和處理信息;⑥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有責任;學生是主動的知識尋求着、建構着。)課上得也很成功。我從中體會到,教學的設計要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要以學生的學爲中心。

在這個課件中有很多圖形需要平移和旋轉,我是請同事幫忙用《幾何畫板》做的,課件很漂亮。我感受到《幾何畫板》比較方便和好用,就開始自學《幾何畫板》。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應用,我嘗試着自己用《幾何畫板》做課件,2005年我做了一個課件,課題爲“中心對稱”。這次設計教學過程時,我給出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圖案:風箏、電風扇、螺旋槳等,請同學歸納總結並得出中心對稱的概念,接着再請同學自己說出中心對稱圖形,我按照他說的圖形進行演示,在學生理解中心對稱的基礎上,請學生根據圖形探究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最後是中心對稱的應用。課件中的每個圖形都需要旋轉,利用《幾何畫板》裏的旋轉功能,做起來非常方便,學生看到的是直觀的圖形旋轉,而不是靠老師的形容和描述去抽象地想象,理解和接受起來也更容易,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學輔助效果。現在我已經可以自如地使用《幾何畫板》製作課件了,製作出來的課件精美漂亮。我認爲信息技術對學生理解抽象的內容很有幫助,使我的課堂活躍了很多,學生也更喜歡上數學課了。我也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知識。進一步的“學習過程設計”,使我嚐到了它的甜頭。

 3、主動選擇設計恰當的技術工具和方法,將信息技術整合於課程之中

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與教學需要創造性地應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是指用信息技術工具和方來支持學生的學習過程,創造性地應用信息技術。2003年暑假,我參加了一個“研究性學習”(英特爾未來教育)的“240”培訓課程。老師佈置的作業是設計一個“研究性學習”教案,我選的題目是“軸對稱”。教案中,我設計了叫學生自己上網查找資料,利用軟件畫圖、製作動畫等。同學們都非常感興趣,而且很興奮,都非常認真地完成了我佈置的任務,而且很多學生做的非常漂亮。所謂的教學設計,應該是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只有利用信息技術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纔是真正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

這學期我請學生在網上搜集關於“勾股定理”的資料,並自己試着用拼圖法證明“勾股定理”。蒐集關於“反證法”的資料,並講給同學聽。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和特殊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斷時,我讓學生用《幾何畫板》自己動手畫平行四邊形和特殊平行四邊形,探索各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和特殊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通過這種方法,讓信息技術走近學生,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我在信息技術方面走過的三個階段,充分體現了本書的觀點:教育從教學範式向學習範式的轉換,即“以教師爲中心”向“以學生爲中心”的轉變和“面向結果”向“面向過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