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哈利波特之死亡聖器》讀後感範文

《哈利波特之死亡聖器》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哈利波特之死亡聖器》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哈利波特之死亡聖器》讀後感範文
  《哈利波特之死亡聖器》讀後感1

哈里波特在魔法學校裏是個風雲人物,很多低年級的學生把他當作偶像崇拜,但在女貞路就不一樣了,受盡冷落,沒人重視他,而他的姨父姨母卻把他當作一個怪物看待,特別是在哈里用守護神趕走一個攝魂怪後,這一家人就越來越對哈里敬而遠之,生怕把他們一家變成貓頭鷹什麼的,而且,在這個暑假裏,鄰居們也覺得他有點不對頭。實際上,他相當不對頭。可就在哈里讀魔法學校四年級時,伏地魔用湯姆·裏德爾的屍骨、彼得的肉、哈里的血再度復活了。在哈里五年級時,由於哈里太沖動,使伏地魔有了可乘之機,他的僕人貝拉還殺了小天狼星布萊克,哈里自己也是死裏逃生。種種經歷使哈里變得謹小慎微,步步爲營。

這天天氣很熱,哈里熱得睡不着,坐起來開始給鄧不利多寫信,他的傷疤昨天又疼了,而且是在白天,可有佩妮姨媽的保護,伏地魔是不會來女貞路的,這也是鄧不利多讓他假期住在姨媽家的原因。而就在那天夜裏,他夢到了布萊克,布萊克開心的向他微笑,似乎在向他暗示什麼,他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於是,想告訴鄧不利多。

  《哈利波特之死亡聖器》讀後感2

昨天,我去影院看了期待了大半年的影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說是期待,影片真正上映了我卻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勇氣去面對:終結了,一切都要結束了。

影片以哈利三人想方設法在拉環的幫助下進入了古靈閣中萊斯特蘭奇的金庫開始,哈利在霍格沃茨與伏地魔決戰結束。那無與倫比的情節、牢不可破的情誼、三位主人公成熟的演技,還有那恰到好處的配音,都給這部跨越了十年的魔幻巨片畫上了一個極其完美的句號。其中有無數的驚險,可是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位哈利整整討厭了七年的西弗勒斯·斯內普。

斯內普教授在少年時期與哈利的父親詹姆似乎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他們倆看對方都特別不順眼。詹姆曾經在許多同學面前羞辱斯內普,後來發生了一件讓斯內普永遠也不能原諒詹姆的事情——詹姆救了他的命。是的,許多時候事情就是這樣讓人不可理喻。所以斯內普教授後來在霍格沃茨處處給哈利找麻煩,成了哈利在最討厭的老師。

他親手殺死了阿不思·鄧布利多後,大家都認爲他是個臭名昭着的食死徒,鄧布利多錯信了他。後來伏地魔控制了魔法部、預言家日報和半個巫師界,斯內普當上了霍格沃茨的校長,原來D.A.的成員還是天天給他找麻煩。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中,導演花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了斯內普之死。真相被完全揭開了:斯內普愛了哈利的母親一輩子——從他孩提時代到死亡,他一直都沒有改變。莉莉死後,他一直給鄧布利多當間諜,暗中保護哈利。最後自己馬上就要離開人世,還要看着哈利的眼睛——那雙綠眼睛跟莉莉的一模一樣。他要看着自己深愛的人的眼睛離去。這纔是真正的愛啊!我又想起了現在周圍同學所謂的戀愛。跟斯內普相比,就是可笑的兒戲!

130分鐘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

過去的三年,總是認爲哈利的故事還很長很長,這時猛然意識到真正終結了,簡直是天方夜譚。難道我們真的再也不能期待着《哈利波特8》問世了?不可能,這,不可能……

還記得三年前,在廣州的一家新華書店,僅僅是爲了消遣,我看了哈利波特第一部的電影,又買下了一本《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當時無論如何我都不會想到:簡簡單單無聊中的消遣,後來竟然陪伴着我一直成長。

那一年,哈利十一歲,我也十一歲。還記得十一歲生日的那一天,明明知道不可能,在內心一個小小的角落還是滿懷期待。整整一天,我不停地朝窗外眺望,似乎期望看到天空中出現一個黑色的小點,越來越近,是一隻貓頭鷹,越來越近,最後從敞開的窗戶中闖進來,帶給我來自霍格沃茨的入學通知書。

就像用了赫敏曾經的時間轉換器,時光一彈就過去了。哈利已成爲我生活中完全不可分割的最最重要的一部分。整整七本書,從第一部的不到兩百頁到最後一部的五百多頁,我看了不知道多少個n遍。伴着哈利,我哭過、笑過、思考過、感動過……

上完了初一,我驚奇的發現:哈利波特中的世界,不僅是那奇特的魔法令人嚮往,更重要的是比魔法更爲真實的感情。哈利、羅恩、赫敏之間牢不可破,相濡以沫的情誼;還有斯內普對莉莉的那份執着的追求……

哈利的故事走到了終點,在過去的十年裏無論他們的演技有過多少瑕疵,十年來巨大的進步有目共睹。丹尼爾、魯伯特、艾瑪變得更加成熟,越是到了旅程的盡頭,他們之間的友誼便越加深厚。丹尼爾即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即丹尼爾——這一點永遠不會改變。

一切都終結了,一切也並未終結。哈利,還將陪伴着我們一直都下去——直到最後的最後。或許,唯一缺少的就是大銀幕上一句例行的官方告別:“本劇終”。

  《哈利波特之死亡聖器》讀後感3

放假了,我想放鬆一下緊繃了一個學期的神經,就在這短短的一個月裏和哈里波特在霍格沃茨生活。

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哈里波特吧!哈里波特的父母是死於伏地魔的手下,而他自己卻莫名奇妙地打敗了無數“巫師”恐懼的伏地魔而一舉成名。當時,最偉大的巫師霍格沃茨的校長鄧不利多教授,將哈利波特送到他的麻瓜姨夫家。就在這裏哈利被他的姨媽、姨夫和表哥欺負了11年。一天,他突然收到了貓頭鷹的傳書,成爲霍格沃茨一年級的學生。就在這時他的神奇生活,什麼魔法石啦,什麼鑽進別人的日記裏啦,什麼認了個囚犯做教父啦,什麼奪得三強爭霸冠軍啦。總之,他的所作所爲不僅讓我們看了嫉妒,就連巫師的子女看了都要眼饞。於是,他一下子就成了全世界每個孩子都知道的人物。

《哈里波特》這書,我一拿起來就放不下了,這本書的作者羅琳一下子成了名人,我也徹徹底底的沉入到這本書裏去了。我特別佩服哈利波特的勇敢,打敗衆巫師害怕的伏地魔。也敬佩他那永不放棄的精神。

我也想成爲一個魔法師給人們帶來幸福與快樂!

  《哈利波特之死亡聖器》讀後感4

雄雄的戰火正劇烈地燃燒着,黑暗與光明的激烈交鋒正進入高潮。黑暗似乎佔據了上風,它咆哮着,想要肆掠整個世界,但光明挺身而出,它的力量似乎並沒有黑暗那麼強大,但它的身上有一個天下無敵的武器,也正是黑暗所不曾擁有的`,那就是愛。戰火紛飛,無數光明中正直、勇敢的英雄在戰鬥中倒下,爲光明獻出了自己的熱血。黑暗在狂笑着,世界似乎將被吞沒,但愛的洪流終於得到了迴應,一名少年臨危受命,勇敢地挺身而出,他用心中的愛和喪親的仇恨,帶領着光明一派,將那個最強大的魔鬼制服。

黑暗逐漸退出,光明籠罩了整個世界,驀然回首,這裏血流成河,成千上萬的勇士爲光明拋灑熱血,光明傷痕累累。但這場大規模戰爭告訴了我們,無論黑暗有多麼強大,無論與黑暗鬥爭要付出多少代價,要流多少鮮血,最終勝利的永遠者都是光明!這也就是中國古代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邪不勝正。

“黑暗的最大的威脅,它們並不知道,其實,那就是愛。”

黑色的迷霧正席捲着整個世界,黑魔法與善良的巫師們的鬥爭正進入高潮。

黑暗漸漸籠罩了大地,伏地魔的崛起已成不可挽回之勢,它的實力着實十分強大。那個救世之星——哈利波特率領着鳳凰社,與伏地魔殊死搏鬥,然而,想要徹底地擊敗伏地魔,就必須先找到伏地魔保存靈魂的死亡聖器。爲此,哈利波特肩負着無數人的希望,踏上了漫漫征程。在尋找和摧毀魂器的路上,無數人爲了保護哈利,揮灑了自己的鮮血,無私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阿拉斯托·穆迪,萊姆斯·盧平,尼法朵拉·唐克斯……每一次,哈利都是強忍着悲痛,踏上了新的征程。

終於,魂器被全部摧毀了,哈利也站在了伏地魔面前。伏地魔使用了世界上最狠毒的,殺人於無形之中的阿瓦達索命咒。但奇蹟這時發生了,哈利波特竟死而復生,歸根結底,就是因爲他心中有看似強大的伏地魔所沒有的,也是被伏地魔所輕視的,那就是愛,愛的力量,促使伏地魔暴斃身亡,也使光明重新揮灑在人間。

殘陽如血,驀然回首,無數英靈正閃耀在空中……

我認爲《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大成功之處在於,它告訴了世界上千千萬萬青少年讀者,正義永遠存在,有時,爲了正義的存在,我們不得不付出慘重的代價,流盡無數英雄的鮮血。要敢於與黑暗鬥爭。也許,黑暗有時會非常強大,遮天蔽日,看不到一絲陽光,也許,爲了正義,我們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揮灑鮮血,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但是,正義總會在最後贏得勝利,邪不壓正的古話在最後總會被詮釋。

在當今這個龍蛇混雜的社會,很多人爲了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許多人看到了這一幕,都會感嘆社會的黑暗,社會不給人以公平的競爭條件,根本沒有正義的黑暗。但讀過《哈利·波特》之後,我發現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什麼黑暗是不重要的,正義的存在,並且自始至終堅定地支持正義,不能認爲黑暗給我們一時的名利亦或是榮華富貴就去投奔它,我們要堅信,不論黑暗有多麼龐大,多麼可怕,那終歸是一時的,取得勝利的永遠是正義,是光明。同時,當我們周圍已經被黑暗所包圍時,我們應該潔身自好,勇敢地與黑暗作鬥爭,這是這本書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一點。

貫穿整個系列的一條重要思想也同樣讓我頗有感觸,記得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有這樣一條發人深省的話,哈利在被老校長阿不思·鄧布利多從伏地魔手中救回,並聽完那個“救世之星”的預言後,曾不解地問過鄧布利多“我既沒有強大的魔法,也沒有伏地魔所沒有的武器,我怎麼可能擊敗他?”鄧布利多答道“你有,哈利,它是伏地魔所沒有的,也是他所忽視的,那就是愛啊!只有愛才能戰勝靈魂破碎的他。

這裏的“愛”,並不是我們青春期中男女生口中所謂情愛,而是一種人文的關懷。我們都在抱怨中國的人口素質過低,好心扶一個跌倒的老人卻被素質低下的對方誣陷,以至於現在沒有勇氣去幫助那些不幸跌倒的老人,只好做一個路人甲,冷眼旁觀,其實這素質低下,無論在兩方的任何一方去看,根本在於我們的國民缺少“愛”。試想若老人心中有一種博愛的成分,別人將他扶起,他想到的只會有感謝對方,從何談起誣陷他人的想法?再想,作爲一個正當中年的人,如果心中充滿無私的愛,即使在已經有好人被冤屈的背景下,心中的愛也會油然而生,會立刻衝去攙扶。再舉一例,據一份調查顯示,有超過85%的少年犯的家庭都並不是和睦的,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少一些爭吵,多關心他們的孩子,多給一些愛給他們,他們還會走上不歸之路嗎?所以,通過對這句話的理解,我認爲在教育中家長和老師應該多培養我們善良友好關心他人的品質,而這些都是愛的集中體現,我堅信,如果人人心中都能夠擁有一顆充滿愛的心,《禮記》中的大道就一定會施行,大同社會就一定會被建立。

《哈利·波特》同樣也告訴我們朋友的重要性,哈迷們都很熟悉羅恩和赫敏這兩個在哈利的成功路上最重要的朋友,每當哈利遇到危難,他們總會第一時間拔刀相助,爲哈利排憂解難,可以說,哈利最後得以擊敗伏地魔,離不開赫敏高超的法術以及羅恩的幫助,透過羅恩和赫敏,我真正的理解了政治課本中的一句話“朋友帶給我們溫暖,給我們支持與力量,得以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雖然,《哈利·波特》中的一切都是虛構的,但J.K.羅琳透過文字所隱射出的哲理,着實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