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學習共同體構建與教學方式變革》有感

讀《學習共同體構建與教學方式變革》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育的奧祕不在傳授,而在激勵、喚醒和鼓舞。”構建學習共同體的本質是在一個學習型組織內部各成員之間的激勵、呼喚與鼓舞,也就是說,彼此間找到共同的歸屬,成就共同的願景。《大班額教學新視野:學習共同體構建與教學方式變革》一書通過鮮活的實例展現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高效的課堂學習,揭示了學習共同體是“以學習爲本、以生命爲本”的實質。細細品讀,感受着那種輕鬆教愉快學的氛圍,分享着低投資高回報的喜悅,感悟到教育不僅僅是文化啓蒙,更爲重要的是精神啓蒙。“養魚養水,育人育心”。相對於學生生命體,教師則應該是生命的“牧者”,在一望無垠的知識大草原上,放飛心靈,尊重孩子獨立自主的生命活動,在悠閒自得中實現提升。

讀《學習共同體構建與教學方式變革》有感

具體說來,“牧者”工作可以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關注孩子的感情,共譜和諧之音

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總希望孩子們能夠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學習,享受着學習所創造的歡樂。這一切應該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充分了解、理解、體悟、尊重和信任之上。我們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見、有感情的學生。在每天與學生的接觸中,我們除了完成教學內容外,有多少時間在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關心他們的所思所想呢?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們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絃對準音調。長期以來,我們較多地注重師生的認知交往,而忽視了師生的情感交往。《學記》雲:“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師只有瞭解學生,才能 “知其心”,進而才能“救其失”。所以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盡更多地接觸學生,走進他們的心靈,瞭解學生的內心活動,那樣才能理解和感覺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們應該多走到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面前,像父母一樣鼓勵、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培養他們的學習願望。書中一個個成功的案例無不提醒我們:關注孩子的情感變化,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教師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真誠的微笑,都能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讓學生變得快樂自信,激發其向上的潛質,從而願意與你一起延續愛的傳遞。

這就是學習共同體建立的基礎。學習共同體主要是指一個由學習者與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和家長等)共同構成的共同體,他們具有共同的目標,經常在一定的支撐環境中共同學習,共享各種學習資源,進行相互對話、交流和溝通,分享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通過共同活動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繫,並對這個團體具有很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詳見《學習共同體構建和教學方式變革》第10頁)

可見,在這個學習場中,學習者本身對知識誘惑而產生的心智投入是基礎,但是,如果沒有助學者的激勵、呼喚和鼓舞,就會使這個學習場喪失某種動力。所以,教師作爲學生生命的“牧者”,是建立在關愛的基礎之上,爲學習者的學習注入“動力”,而不僅僅是關注知識本身。

二、激發孩子的潛能,共享學習之樂

教育是啓蒙,但教育不僅僅是啓蒙。啓蒙只是點燃和照亮,只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的但很小的一部分。教育的本質是喚醒人的學習本能,通過訓練幫助孩子們挖掘自己的潛能。書中第三篇“大班額教學方式變革研究”重點闡述了教師在教學方式變革中的重要作用。用一個比喻表達就是:教師變革教學方式是做“牧者”而不是成爲“縴夫”。

牧者不去包辦羊羣的飲食,而是把羊羣帶到水草豐盈之處,讓羊自由地吃草,這意味着既管理、服務、保護着羊羣,又尊重羊羣獨立的生命運動,讓羊根據自己的喜好、食量、方式去自由採食,於是羊便能自主地、和諧地、健康地成長。我想這就是生態成長。試想,如果牧羊者強硬地干涉羊羣攝食,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羊羣,吃何種草、吃的方式、數量都嚴格控制,很可能造成牧羊人的抑鬱勞疾,羊兒不再肥美。

其實,教育又何嘗不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所做的一切是依靠教還是依靠學,是“控制生命”還是“激揚生命”,教育需要回歸自然。讓孩子自主學習,不僅節約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爲學生贏得了時間和空間。同時也使學生更清楚重難點所在,讓知識的種子生長到頭腦之中,而非爲傳授灌輸下的暫時寄存。

這令我想起了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的教學理念即自由教育。他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利用本能關注發展。他認爲不要把孩子束縛在老師的計劃之中,要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孩子的夢想要比老師的計劃大得多。作爲“牧者”我們只要提出主題和問題,區分出哪些依靠本能可以學會的,哪些需要老師啓蒙的,讓孩子擁有相當大的自主空間,把學習變成他們自己的有趣的探究活動,基礎教育的任務便可以輕鬆完成,學習成績必然良性地發展,從而輕鬆地釋放本能,激揚生命享受學習的樂趣。

三、和孩子一起成長,互相促進啓發

進步是相對的。時代飛速發展,知識理念推陳出新,進步必然會帶來反進步。過去,教師的專業能力在於分析挖掘教材。而對於基本依靠學生自主學習的現代課堂來說,教材與課堂的靈活性、可動性和個性大大增加。這就要求教師能把握課程的線索和靈魂,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在“以學定教”的形式下實現基礎知識的教學。與時俱進的教師應與書爲伴,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從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中感悟生命的滿足與快樂,體驗生命的成長與昇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促進學生成長的同時,完成自己的專業成長,實現自身的價值。

本書第九章重點闡述了對“分層教學”的研究與探索。該書認爲:在分層教學中,瞭解差異是前提,分層是關鍵,學生的發展是目標。而在許多教師進行分層教學實踐時,僅僅從學習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成績優劣,簡單粗放地進行分層教學。這種做法的實質是關注學習的結果而忽略學生的認知程度。在該書提供的幾個研究案例中,我們發現教師也是一位學習者,或者說成長者,需要面對新的教育形勢,踐行新教育理念。例如一位教師歸納出隱性分層教學力求“低起點,突重點,散難點,重過程,慢半拍,多鼓勵”,既能讓學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線上逐步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又能激發學生起進一步學習的慾望,形成強大的學習動力,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將“要我學”轉變爲“我要學”。羅森塔爾說過,最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正是那些能提出公正要求而又能機智地實現它的教師。

在教育這片廣袤的天地間,我們應該充分相信和尊重學生,放飛兒童的心靈,做生命的牧者。學生能夠自己做的,讓他們自己做,學生不能做的,創造條件讓他們自己做,讓他們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發現自己的能力,讓學習時光在如歌歲月中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