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奇蹟》有感15篇

讀《奇蹟》有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5K 次

讀《奇蹟》有感15篇

讀《奇蹟》有感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奇蹟》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奇蹟》有感1

讀完《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了,做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教書育人,還要做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尤其做爲一名職業學校的老師,更要有責任心,有愛心,有耐心,做一名有犧牲精神的老師。

讀完《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之後,艾思奎斯給我的感受,首先不是教學的技巧,而是一種職業的激情,這也是新教育提倡的一種精神。他服務的叢林小學處於一個充滿貧窮與暴力的地區,56號教室裏的孩子大多來自移民家庭,成長的環境並不好。但這些孩子經過艾思奎斯的教育,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這是最讓我們產生佩服的地方。雷夫老師爲什麼能做得這麼好,能讓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產生最生動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認同的效益?從本質上來看,這是因爲他有愛心,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學生放在心上。其次雷夫老師也是一個以身作則的老師。“教育學生要勤勞用功,自己就要做一個勤勞用功的人!做給他們看!”艾斯奎斯說,我希望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我就首先需要做什麼樣的人。我希望他們成爲一個友善、勤奮的人,因此,我必須是他們見到過的最友善、最勤奮的人。艾斯奎斯把自己的熱情傳染給了孩子們。雷夫老師是一個有犧牲精神的老師。他從事叢林小學五年級的教育工作開始,他就沒有節假日,每天六點半之前要到教室和孩子們一起做習題;晚上六點以後,纔會下班。這樣的作息時間對於我們來說,一天兩天行,一個月兩個月也行,可是如果二十幾年如一日,那就太難太難了。正如雷夫老師所說:老師是要有一點兒犧牲精神的!

要想成長爲一名好的教師,必須得善於反思和總結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思想,這是教育的真正的智慧。雷夫老師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不斷嘗試、審視、反思,逐步認清了教育的使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教育思想。現在的孩子不僅忘了該如何追求生活、自由和幸福,而且還很不幸地認爲自己“有資格獲得”而不是自己去追求。他果斷地提出了“成功無捷徑”的理念,培養孩子們孜孜不倦、不屈不撓地克服困難的態度;在教育實踐中,他逐步感悟並形成了“讓孩子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我們的期望決定孩子們的表現”、“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師”、“爲孩子將來過上一流的生活做準備”、“不要把信仰強加於孩子”、“孩子也是教師和家長的老師”、“教孩子終身受用的技能”、“永遠不要失去對孩子的關注”等許多先進的觀念和認識。在我們職業學校遇到教育上的難題時,我們會常常抱怨孩子很難管而發脾氣、無奈,有的時候甚至會選擇放棄,而艾思奎斯在遇到問題時,絕對不是先從客觀方面去找原因,找藉口,而是進行積極思考,及時去糾正自己的觀點和做法,站在學生的立場,用自己的思考去擺脫困擾。在他心情的音符裏,即便是偶然會有哀傷的全音符,但他也能很快將它演繹成歡快跳動的八分音符。

“任何時候,教育都是一項艱苦的工作。的確需要經歷一段時間,才能開發出自己的智慧,成爲一流的教師。一個好老師需要相當的聰明才智,還必須得扮演好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學家的角色。”這是艾斯奎斯的結論。所以成功是沒有捷徑的,必須要努力才行。 “ 教育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卻是甜美的,因爲你豐富了孩子的一生。”我們都有一間教室,讓我們重新確立目標,從愛出發,相信我們的孩子也能在這裏譜寫出華麗的樂章。

讀《奇蹟》有感2

今天我讀了《意志可以創造奇蹟》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

1917年10月的一天,一家的爐竈爆炸了。那屋裏剛好有一個八歲的小男孩,他的身體被嚴重灼傷。醫生告訴孩子的父母:“孩子的雙腿傷勢很嚴重,恐怕以後在也無法走路了。”父母傷心欲絕。但孩子卻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站起來。後來孩子堅持每天走路,終於他能正常走路了。他進入大學後,參加了田徑賽,他成功了,他成爲了一位著名的長跑運動員。

我讀完了這個故事,我深深地領悟到了這樣的一個道理:

在人生的某個階段,也許命運會對我們不公,會讓我們陷入許多難以預料的困境,但是,同樣是困難,人所收穫的結果卻大相徑庭。有的人遇到困難就退縮了,甚至萎靡不振;而有的人面對不幸反而愈加強,取得了人生的輝煌起,其區別在於人們面對困難時的信念不同。那些被壓倒的人,其失敗的真正的原因,不是因爲遇到的阻礙太大,而是因爲自己過早的放棄和屈服;那些不畏困難而取得勝利的人,總是能忍受不幸,進而戰勝不幸,因爲他們相信困難是有限的,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有堅定的意志,就一定能渡過難關,將最初“不可能”戰勝的困難變成最終“可能”的巨大成功。

讀《奇蹟》有感3

當我剛拿到《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的時候,覺得這本書的題目很新奇,這個教室裏到底有什麼奇蹟呢?帶着這個疑問我看了起來,雖然是斷斷續續的還是還是有很多的體會。

一間教室的容量是無限的,它可以帶給孩子無限多的東西。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着什麼。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侷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而決定教室的尺度是老師,尤其是小學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

一直以爲,中美兩國的教育差異巨大,以爲我們在教育中的種種現實問題人家不存在,甚至以爲人家的教育價值觀、思維方式都和我們不一樣。這本書卻讓我第一次知道,那個教師在校園中遇到的種種,和我這一年遇到過的差不多;那個教師在教學和學生相處中產生的困惑,在我們的校園中也正困擾着一些教師;而那個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對教育價值觀的剖析,其實都可以來我們這裏進行一番驗證……

所以我覺得這不是一本美國人寫美國教育的書,這是一本傑出教師寫正確教育的書。它適合美國人看,也同樣適合美國人以外的中國人、韓國人、印度人看。

閱讀中,我總是不由自主地發出輕輕嘆息:“教師原來可以這樣來當,原來可以做得這樣好!”他在洛杉磯市中心一間會漏水的小教室年復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長達20多年,這間教室被稱之爲56號教室。第56號教室的孩子大多貧困,來自移民家庭,英語也不是他們的母語,這些似乎註定平凡的學生卻在一個充滿愛心與智慧的老師的培養下,全國測試成績高居全美TOP5%,他們長大後紛紛就讀於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並取得不凡成就。作者的着眼點不在“成功”,而在過程上。他心態平和而自信地寫了許多發生在第56號教室中他和他的學生們零碎的事兒。這些小事兒,在許多教室裏都會發生,情形似乎大同小異,但是第56號教室卻讓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義。一些孩子,他們有幸從這間教室走過,他們的人生,因此改變了走向,改變了高度……

作爲一名教師,我敬佩雷夫.艾斯奎斯老師超凡的勤奮和卓越的教育才能,他對教育的熱情和不求回報的付出讓人感動。有的人在講臺上站了一輩子,甚至取得了很高的學歷、職稱,卻始終是個門外漢。他可能幹的風風火火,卻不過是一個附庸者,無力者,這些可以從身邊的那些年年被評爲優秀教師,但班裏的學生確實天天叫苦連天,甚至連自己的孩子也成問題的老師身上得到驗證,這樣的人,教室與他們而言只是一個講課的場所,他們天天站在教室裏,卻從來不能影響到教室。

看一下這位20多年如一日,堅守在第56號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師,他是個在教育中總能準確找到目標,從不偏離跑道的人。他對教育和學生有信徒般的堅持、父親般的親切,還有哲人的敏銳、專家的自信、戰士的勇敢——他擁有智慧,擁有力量,所以他創造出奇蹟。他的第56號教室變得無比開闊,變成一個任由孩子們自由舒展,健康成長的樂園。

他提倡的是“沒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與“小紅花”獎勵不同,他則反覆強調知識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品。雷夫反覆強調的“道德培養的六階段”理論:我不想惹麻煩——我想要獎賞——我想取悅某人——我要遵守規則——我能體貼別人——我有自己的行爲準則並奉行不悖。他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養,激發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讓學生人人樹立“成功無捷徑”的信念。“成功無捷徑”是56號教室的座右銘,“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是56號教室的口號。

正是由於雷夫.艾斯奎斯老師注重學生品格的培養,正是由於他的學生人人樹立了“成功無捷徑”的信念,使他的學生自願犧牲業餘時間,自願放棄自己鍾愛的電視節目,收起最愛玩的遊戲機,每天早上提前兩個小時到校進行學習,甚至主動要求週六、假期到老師家學習。這羣平凡的學生在一個充滿愛心與智慧的老師的培養下,在“成功無捷徑”信念的支持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績。

看過雷夫老師的經驗之談後,我期待圍繞主題通過每節課的督促、鼓勵能改變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我不奢望自己能成爲雷夫式的教師,但我至少覺得自己可以爲學生做些事情,而且能做好一些事情。

這位令人敬佩的美國教師,用超凡的勤奮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師職業發展過程中的探索與思考。雖然國情不同、文化背景各異,但我們仍能從書中發現中美教育面臨的許多相似之處。瞭解這些相似之處,有助於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教師職業的確是一項非常特殊的職業。

這位大鼻子“雷老師”也實在是個好榜樣,值得我們向他學習。他用這樣一個範例告訴我們:一間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帶給孩子無限多的東西——我們能分享到這樣的教育智慧,就是獲得力量;也許,在未來也會創造一個奇蹟。

讀《奇蹟》有感4

生命是什麼?我以前還真沒有思考過,學習了《生命生命》這一課後使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深刻的感悟。

學習這一課時,我一直被感動着。感動在於飛蛾面對危險,不管能否逃生,它都極力去克服和戰勝;感動在於小小的香瓜子竟然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衝破堅硬的外殼,不屈向上,茁壯生長的那種頑強;更感動於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在被病痛折磨、行動嚴重受限制下,沒有沮喪,沒有沉淪,而是以堅強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自學成才後把愛回報給更多的殘疾人。是啊!她沒有讓短暫的生命白白流失,她讓自己活得光彩有力。

生命是有限的,可生命的價值是無限的。像杏林子這樣身殘志堅,珍惜生命的人還有很多。像音樂巨人貝多芬: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下,面對殘酷的雙耳失聰,他沒有屈服,反而更加熱愛生命和音樂。他耳朵聽不見,就用筷子頂着琴鍵,通過琴鍵的陣發感覺聲音來作曲,創作了許多舉世聞名的音樂鉅作。他的音樂被譽爲“靈魂的聲響”。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在他的音樂史中流傳併發揚光大,深深震撼着人們的心靈。

再說海倫·凱勒,不到兩歲就因病失去了聽力和視力,但她並沒有放棄,憑藉自己堅強的毅力自強不息,克服生理缺陷,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戰,又將愛心擁抱世界,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

他們都是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活得充實有意義,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改變了生命的寬度,生命的內涵。

生命是偉大的,也是渺小的;是發光的,也是灰暗的;是奇蹟的,也是平凡的,重要的是你自己怎樣把握!懷着對他們的無限崇敬,今後,我要更加努力學習,不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讓生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讀《奇蹟》有感5

終於網上在線讀完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書的確不錯,尤其是開篇幾章,句句說到我作爲一線教師的心裏。閱讀中,幾乎察覺不到是外國人寫的外國教育,似乎就是在身邊一樣,不由得感嘆,原來教室裏的事都是那麼一些,大家面對的狀況和環境都差不多,教育是有相通之處,其蘊含的許多東西是跨越國界的,這種相通不僅表現在理論方面,更體現在實際工作的具體細節上。

首先讓我感觸頗深的是雷夫老師倡導的"沒有害怕的教育",以信任取代恐懼,處事公正而又通情達理。學過的教育學,心理學都告訴我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搞好教育教學的前提,但在實際工中,我卻常常是試圖建立一種威嚴,一種課堂上做小動作的學生一看到老師立馬放下玩具,老師說一句話,學生像接聖旨一樣乖乖順從的嚴,也就是肖晨穎老師說的暴察之威,以此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建立這種威嚴的途徑就是使學生害怕,爲此常常不由自主地嚇唬甚至脅。但在這個過程中,害怕的不僅僅是學生,不僅僅是學生在害怕捱罵,害怕被羞辱,其實老師也處於害怕中,怕出醜,怕說話沒人聽,怕場面失控。師生雙方是有苦難言。雖然在繁忙的工作中,這種方法表面上最爲省時有效,立竿見影,但作爲一個老師,我卻深深地爲自己這種簡單粗暴而慚愧自責,這不應該是一個成長中的老師努力的方向。但除此之外,我又別無它法,無助又迷茫。正當我無奈地試圖調整心態放下慚愧自責,而學着立"下馬威",獎"小紅花",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方法管理學生時,卻讀到了雷夫老師這麼好的文字,瞬間我的心裏釋然了。當老師的,首先自己不要盲目地"怕",不要怕別人說自己"不稱職,沒水平",不怕丟掉"尊嚴",不怕領導,家長怪,同行笑話,把這些顧慮全部丟掉,只留下一"怕",那就是怕耽誤學生一生的發展。學着建立沒有害怕的教育,讓師生雙方在教室裏幸福快樂,共同成長。

第二點,值得我學習的是雷夫老師非常重視教給孩子們應試的巧。正如楊局長所說,應試能力是素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作爲學生,尤其是我們中國學子,應試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應試是有一定技巧的,而這種技巧有的孩子可以無師自通,有的卻需要老師傳授。掌握了過硬的應試本領,會在學生以後的人生路上助他們一臂之力。當然,應試能力培養與應試教育完全是兩碼事,我們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

在應試能力的培養方法上,雷夫老師也有很具體的指導,比如,應試時,學生必須在試題紙上寫出來。自制字卡一類遊戲練習無法模擬考場是無效的。這就像平時每到複習,我們都會讓學生適當做一些試卷,來提高成績。這種做法,在這裏找到了依據。同時,雷夫老師非常重視讓孩子們對待考試有一個正確的態度,總不斷提醒學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永遠不會出現在考試卷上,測驗分數不過是他們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人格品性纔是教育的本質。

第三,56號教室的學生會"管理金錢",學習記賬,有自己的貨幣,經濟制度,懂得收支平衡,學着節儉,儲蓄,延遲享樂,這也是我們的教育中非常缺乏的。小時候的我們,無財可理,長大後,總缺着這一課。有了收入,不是節儉得過分,影響生活質量,就是奢侈起來,又鋪張浪費,不能合理地把握好一個度,總要交很多學費才能緩慢成長。在養育孩子時,還不自覺地存在一個誤區,常常滿足孩子的慾望,似乎是沒有虧待孩子,而限制孩子不合理消費,卻又覺得是讓孩子受了委屈。雖知道這樣不好,卻總是需要一些理智才能克服這種下意識。那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教會孩子"管理金錢",讓他從小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懂得節儉的價值,從中體會父母的不易。這本書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雷夫老師卻在班裏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這是真正的爲學生終身發展考慮的老師,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四點讓我非常感動的是,雷夫老師讓那麼小的孩子們明白"人要忠於自己的原則".這是個非常不簡單的舉動,試問自己,有多少人生原則並終生持守?我們教育孩子不說謊,自己卻難以完全做到。生活中面對問題,我們常常會爲自己尋找各樣的理由,或妥協,或讓步,輕易地變通,放棄原則。只要有看似合理的解釋,只要心理鋪墊足夠,我們就會被輕易地說服,接受原本不能容忍的事情。這也是我們乃至整個社會越來越迷失方向的原因之一。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忠於自己的原則"的教育從小根植於孩子們的心裏,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

除此之外,雷夫老師的許多做法都非常值得學習。比如,閱讀測試,以"讀書時發出多少笑聲"和"留下多少淚水"來衡量學生的閱讀能力。用"藝術"當課餘愛好,用"知識"當獎品等都是非常值得稱道的地方。

最讓我佩服的是雷夫老師有旺盛的精力,能同時做好這麼多事,又有時間照顧家人。但其實這也意味着衆多的放棄和傾其精力的奉獻。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同一間教室,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衝動時,也想學雷夫老師一樣把一個年級一件事情教好吃透,平靜下來,又懷疑自己能否堅持。既沒有教書匠的老道經驗,又沒有教育家的雄心毅力,我需要學習並努力的還有很多很多。

最後,引用尹建莉的一段話:教育真的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有的人在講臺上站了一輩子,卻始終是一個門外漢,有的人幹得風風火火,卻不過是個附庸者,看那年年得"優秀教師"的稱號,自己的孩子卻成問題。所以說,教育,我們到底瞭解多少?

讀《奇蹟》有感6

在暑假裏我把美國教師雷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一書認真的讀了一遍,感觸很深。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確實應該向他學習。

他對教育和學生有信徒般的堅持、父親般的親切,還有哲人的敏銳、專家的自信、戰士的勇敢——他擁有智慧,擁有力量,所以他創造出奇蹟。看一下這位20多年如一日,堅守在第56號教室的雷夫老師,他的第56號教室變得無比開闊,變成一個任由孩子們自由舒展,健康成長的樂園。雷夫正是以他對教育無法比擬的熱情將不足40平米的教室無限延伸,使得這裏成爲了孩子們自由舒展,健康成長的樂園。其實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導致如果選擇了這份職業就意味着太多的放棄和傾其所有精力的奉獻,當然,他所收穫的成就也是其他任何職業所無法達到的。然而我們現在大多數教師在做的,大都是爲了課堂紀行,爲了應試教育,使用的是“人生前途”的下馬威,其實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的水準,基於對學生的信任,激發學生對自身的更高要求(不只是簡單的升學問題)纔是教育的根本。

其實我們的學生掌握知識程度參差不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不同,如何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的發展是我們每一個老師任務。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學會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務。這樣其實會抹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任務定得太高有的學生完不成,索性就不高興做了;任務太低了,好的學生完成了就沒有事做,就可能會製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多反思如何分層次的佈置任務,也可以讓學有餘力的同學充當一下“小老師”,讓他們嘗試角色的轉變,同時增進學生間的友情。這樣我們就能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發展。

讀《奇蹟》有感7

我在作文班讀了一篇名叫《奇蹟的名字叫父親》的文章,深深地感動了我的心。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位父親帶着小女兒在橫渡大西洋的船上,當父親削蘋果時,船劇烈的搖動使刀子無意中插到胸口,以後的幾天他任然像往常一樣照顧小女兒。當女兒見到母親時,他卻倒下了……

當我讀到:6歲的小女兒被父親的瞬間變化嚇壞了,尖叫着撲過來想要扶他,他卻微笑着推開女兒的小手說:“沒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後輕輕地拔出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來,不引人注意的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鋒上的血跡。此時我感受到了父親的愛,他不想讓他的女兒傷心和難過。這使我慢慢的想起了那年爸爸和我出去玩,天一下子下起了大雨,我和爸爸就向家走,雨下的太大了,爸爸怕我淋感冒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蓋到我頭上。我們到家了爸爸的衣服和褲子都溼了,後來爸爸感冒了……我當時只對爸爸說:“爸爸,你真好”,爸爸笑了。

我又讀到船到紐約港時,女兒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羣裏認出了母親,大喊着:“媽媽,媽媽”。就在這時周圍一片驚呼,女兒一回頭,看見父親已經仰面倒下,心口血如井噴,染紅了整片天空……父親的愛像山一樣。我不禁想起了那年冬天,爸爸和我在冰上騎車一下子摔倒了,爸爸先問我摔傷了沒有?我說:“沒有”。又問爸爸身上有傷沒?爸爸也說:“沒有”。但是一到家我就發現了他身上有很多劃傷。我的爸爸在我面前總是很勇敢。

多麼偉大的父親啊!多麼偉大的父愛啊!

讀《奇蹟》有感8

《奇蹟》這篇文章很讓我感動。這篇文章寫的是,一位叫朱麗莉亞的小女孩爲了救重病的弟弟,花了一塊錢買回了“奇蹟”,果然,得了重病的弟弟好了起。這篇文章寫到了,她牽起了弟弟的小手,他滿是汗水的手指求救般地抓住了她的一根手指頭,朱莉亞安慰了一下弟弟。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弟弟被病痛的折磨非常痛苦,這是弟弟在向姐姐“求救”。

我對這句話的體會是弟弟得了一種重病,姐姐去安慰她。姐姐去錢罐裏拿了一塊錢去一家超市買一個奇蹟。我們都知道愛是無私的,我們都知道有好幾起事故,都是可以充滿愛,比如:一個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車,誰會經這位老奶奶讓一個座位呢:現在這個世上,許多人的愛都從自己的心中消失了。比如:一個老人被一輛車給撞了,許多人都裝作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快速地就走了過去。

沒有人去把這位老人給扶了起來。我們要做好事,多做好事。

讀《奇蹟》有感9

一艘遠航南太平洋的大客輪上,有一位父親和女兒在這艘船上度過了好幾天,父親將要帶女兒去找在遠方的母親,兩個人在船上高興的等待着……

父親每天帶着女兒去海邊看美景,每天爲女兒唱那特殊的搖籃曲。這樣的父親真讓人羨慕,我的父親就不是這樣了,每天就知道叫我學習,我真是吃不消啊。我要是她的話那該多好啊!

有一天,一陣海風吹來,船兒也吹得搖搖晃晃。女兒要吃蘋果,疼愛她的父親連忙拿了蘋果爲女兒削,突然的一陣較大的風把父親晃倒在地上,水果刀正好插入他的心臟,這時的父親沒有大聲呼叫,只是忍着巨痛拔出了刀子,說 :“我沒事。”天啊,我都快讀不下去了,都已經插入心臟還說沒事。我有一次只是擦破一點皮就到醫院檢查還大哭呢。我想想我還真是不應該。

一天,兩天,第三天終於到港了。女兒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找到了母親。她看見多年不見的母親不禁熱淚盈眶地說:“媽媽!”這一聲聽似簡單,但意味深長。這是,只見一人躺倒在地,胸口噴着血箭。這就是那位父親。

事後,一些醫學家想要爲此事取個名字。在衆多醫生各抒己見後,一位老者一字一頓地說:“奇蹟的名字-----叫父親!”

這個故事絕不是我虛構出來的,它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我又想到了我的父親------一副脾氣嚴厲又暴躁的樣子,讓人看了都有點害怕。他有時打我、罵我,所以我總是對他“恨之入骨。”讀了《奇蹟的名字叫父親》後,我對父親那種“恨”勁也漸漸消退了,而轉變成了另一種“愛”的感覺。

讀完了再回想剛纔,爲什麼父親要等到與母親會合之後才告別人間?那是因爲父親不想讓女兒孤單無助地一個人孤零零地待在船上。那麼,船長不能幫忙嗎?不,船長能在物質上滿足孩子,但是他不能在精神上滿足孩子。權且在進一步想,那父親不也想再多看孩子幾天嗎?

父親的影響力是很偉大的。我不得不承認,有時父愛比母愛更偉大。父愛是出於精神的,儘管形式不同,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父親的愛的的確確可以給人以幫助。當然,母愛往往是表現得更明顯,更能用肉眼來發現。但是母愛往往是對身體的安慰,這可能是人的天性,必須承認:母愛於肉體,父愛於精神。肉體的幫助是暫時的,精神的安慰是永久的。這就是差別。

所以我悟出:有時,父愛比母愛更偉大。

讀《奇蹟》有感10

讀了《生活不能沒有奇蹟》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這是一本讓人流淚的奇妙的好書。書的第一頁,就告訴我們:“這本書裏記載了許許多多感人的經歷,有親情,有友誼,有成長的故事,更有對人心的激勵。”

這本書裏有一段非常精彩而又值得我們學習的話,這段結語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寫的:“來不及的愛,來不及表達的歉意,來不及挽回的錯誤,來不及實現的諾言,來不及送出的祝福,來不及離別前最後的擁抱……我們總有太多的來不及。無論如何,向你最親愛的爸媽、親人、愛人、手足、朋友……表達你及時的愛吧!”是啊,我們總是會感到有太多的來不及。比如:一個老人去世了,他/她的兒女卻來不及聽父母親的遺願;比如:一個軍人的母親死了,他多麼想重新獲得母親的懷抱;比如……在這段話中,我的體會是:“我們要時時傾聽他人對你所說的一切有用的話,等他走了,你就算是想聽話也聽不到了。我們一定要牢記他人對你所做的,所幫助的一切。這樣,以後 回憶往事,你會感到回味無窮的。”

再比如說,第14個故事《阿婆的店》中的老奶奶(就是指阿婆)會樂觀的去面對生活,很能讓人佩服:在她的店裏,有一本黑黑油油的小本子,這本本子裏記錄着她每天的快樂和不快樂,快樂的總是要比不快樂的多許多。都這麼大一把年紀了,她居然還能自由自在,快快樂樂的過着每一天。讀了這個故事,對我起了很大的'作用,我開始更珍惜時間,更珍惜生命,使自己活得更健康,更快樂,更陽光!

總之,這本書給我們的啓發還是蠻多的,從而加深了我對這本書的印象!

讀《奇蹟》有感11

在一本書上,我曾看到過這樣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奇蹟的名字》,這是講述一個醫學上罕見的奇蹟。

這是那時發生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艘橫渡大洋的船上,有一位父親帶着6歲的兒子去美國和妻子會合。一天,父親在削蘋果,船突然搖晃,刀子就插進了父親的胸部。而父親卻乘兒子不注意拭去刀上的血。以後,父親像往常一樣照顧兒子,卻一分鐘比一分鐘虛弱。船到美國了,兒子看到了媽媽,他大喊:“媽媽!媽媽!”就在這時,父親已經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噴。到了最後,醫生宣佈的結果是:刀子因爲插進去創口太小,就維持了三天供血。在醫學會議上,有人認爲叫大西洋奇蹟,有人認爲以死者的名字命名。一位老者一字一句地說:“這個奇蹟的名字叫父親!”

這位父親對孩子的愛比遼闊的大海還要寬廣,比大海還要深厚,爲了照顧好孩子而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正是這種偉大的愛凝聚成頑強的毅力,才支撐着父親的身體,才讓父親有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才形成了這樣一個醫學上的罕見的奇蹟,一個偉大的不可思議的奇蹟!

父母的愛,就是呵護我們一生的守護天使。年少時,父母是蹣跚學步時有力的雙手,是咿呀學語時欣悅的笑聲,是成功時期許的目光,是失意時依靠的肩膀;成年後,父母是日日老去的容顏,是漸漸泛白的青絲,是遊子遠行密密的針腳,是異鄉夢裏投奔的懷抱。父母的情懷就像那天空,深遠博大;父母的恩情如同那大海,永遠澎湃。雲飛雲駐,是我們流連的腳步;潮起潮落,是父母不變的期待。

我們要牢記父母對兒女深深的關愛,因爲孩子永遠是父母最不願捨棄,最爲依戀的人。所以,我們要孝敬父母,要讓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

讀《奇蹟》有感12

今天我讀了《光輝轉折長征奇蹟》這篇文章後,令我十分震撼,我真爲那些戰士感到自豪,他們翻山越嶺,走了二萬五千裏,這是常人連想都不敢想的事。

衆所周知,雪山和草地,是長征路上最艱苦的路程。一些老紅軍在回憶錄裏這樣說:“誰要是在雪山頂上停下來休息,就永遠下不了山了。”可想而知,當時的環境是多麼惡劣,條件多麼艱苦,可他們堅持下來了,他們爲了革命的勝利堅持下來了,他們是偉大的。其中還有一名女戰士她的名字叫孫文蓮,八歲便參加了紅軍,成爲一名護士。1935年3月,紅四軍北上抗日,文蓮便隨同戰士們一起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爬雪山的路,分外難走,文蓮漸漸因體力不支,漸漸的掉了隊,不知何時,她倒下了。讀到這兒,我的心猛的提到了嗓子眼兒,在心裏默默地爲文蓮打勁兒:文蓮,你不能倒下呀!快起來,革命的勝利需要你,快起來文蓮,快起來呀!文蓮!你要堅強啊!隨着故事的進展,我那顆懸着的心也放了下來,文蓮倒下後不久,收容隊的一個紅軍便發現了她,那個紅軍心疼地把文蓮拉起來,讓她拉着馬尾巴向山上走。讀到這兒,我彷彿看見了小文蓮揹着揹包和馬槍,拽着馬尾巴在寒風中艱難地向山上走的情景。雖然文蓮的身材很小、很瘦弱。可她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卻越來越高大。最終,小文蓮在那個紅軍的鼓勵下,走到了山頂。文蓮終於趕上大部隊了。我懸着心也完全放下了。

讀完全篇文章,我對自己說:“是什麼讓紅軍走過了長征,那又是什麼讓文蓮走出了困境?”是互助的力量,是頑強的意志,是那顆熱愛祖國的心。最重要的是文蓮自身的力量。文蓮雖然是個女孩,卻有着驚人的毅力!絕不向困難低頭!

我們都要向那些紅軍戰士、向文蓮學習。學習他們頑強的意志,學習他們的愛國之情,讓這些精神永垂不朽!

讀《奇蹟》有感13

生命,是人最珍貴的東西,失去了就不能找回來。作者通過三種不同的生命,體現出了生命的寶貴。寫了飛蛾的求生的慾望令作者震驚,香瓜子在磚縫中不屈向上的精神令作者敬佩,作者靜聽自己的心跳而感到震撼。

我想生命是非常脆弱的。而這篇課文引發了我對生命的思考。我的感受是:我要樹立生命意識,生命雖然短暫,但是我們可以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開展它的寬度。我們要珍重生命、熱愛生命、欣賞生命、珍惜生命。不能白白地糟蹋、浪費生命!要努力的體現生命的價值,要創造豐富多彩的人生!就像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經獻給了爲人類的解放而奮鬥。”說明我們一定要珍惜、敬重生命!還有魯迅先生說的:“浪費時間這等於浪費生命。”所以我要從現在做起,好好地珍惜時間,否則就是浪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去保護生命!不能讓這寶貴的生命白白地離去!

生命是多麼寶貴的啊!生命是多麼珍貴的啊!生命是多麼脆弱的啊!生命是多麼幽遠的啊!生命是多麼熱烈的啊!所以我一定要創造出奇蹟的人生!不能糟蹋生命,要延續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我希望,我的生命不能白白地流失,我一定要對我的生命負責!生命對於我來說是一塊畫布,我的表現就是一枝神奇的筆,我每天的表現都在畫布上體現絢麗無比的一幅畫。所以我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從今天做起,我一定爲自己負責,讓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現在,我要好好地學習,不能讓父母操心!各方面一定要表現地突出,就這樣纔不會讓我的生命白白流失!

《生命》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從而作者教育了我要珍愛生命、提升生命的價值!從而我知道了生命的重要!

如果我是一名醫生,我就會深刻知道生命的重要!如果我是一名科學家,我就會在我生命的歷程上添上累累的科研碩果!如果我是一名老師,我會教出許多優秀的學生,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

讀《奇蹟》有感14

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羨慕是因爲別人擁有而我沒有……

我似乎是懦弱的,因爲遇見壓力和困難我就會想要逃跑,逃到那個夢中的遠方。但去遠方始終留在了夢裏。因此我特別羨慕裴心瑜。她就是《如果遠方有奇蹟》的女主人公。糟糕的期末成績,媽媽的不關心,只有大房間陪伴孤獨的自己……所以她就“逃”到了深圳表姐家。就是獨自一人去了那個好像就是叫做遠方的地方。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風俗人情,新鮮奇趣的生活讓原本嬌蠻無禮的裴心瑜慢慢改變,最終不僅與許多熱心腸的街坊成爲了朋友還找到了一個美麗自信的自己,並改善了與媽媽的關係愉快的踏上了歸途。可能遠方就是一個充滿奇蹟的地方吧,爲她帶來的奇蹟就是遠方的力量吧。

心瑜,她選擇用冷淡和傲慢來對待身邊的人藉此來保護自己。拒絕別人的熱情。但是孤單的她又渴望着有很多的朋友圍在一起吃吃喝喝,開着玩笑。這樣矛盾的心理又讓我覺得有點熟悉。因爲有時候我也是這樣,不知道該如何去融入,乾脆就不融入。但是偶爾聽到孤獨這兩個字,都會在我的心裏泛起漣漪。我想到有時候的自己也是獨自一人的,但這都是自己選擇的吧,誰也不會接受莫名其妙冷淡的態度。幸運的是,心瑜遇到了樂觀的週一奶奶。心瑜從她身上學到了很多,奶奶也願意接受她的小情緒,指引着她走向後來那個美好的心瑜。我也挺幸運吧,遇見了能包容我小情緒的蘇蘇。我重要的朋友。因爲她給我豎起的榜樣,讓我學會怎麼去和人相處。更欣賞的是周奶奶“時尚的活法”和樂觀的心態,真是一個可愛的老太太,等我老了,我也要學她當個可愛的“頑童”

有時候學會袒露自己的心聲,在意別人的感受會讓自己輕鬆些。不需要想太多,所有的事情都會變好的,只要你能停下來看看,停下來想想。最後。飛機起飛,那座城市在心瑜的視線裏慢慢變小。這個原本陌生的地方,因爲有了認識的人,有了可以回憶的事情,忽然就變得熟悉起來,且溫暖而美好。遠方似乎在我心中有了另一種意義。遠方不一定是因爲逃避而存在的地方,可能是爲了遇見而存在的地方。現在羨慕心瑜僅僅是因爲她能在遠方有一段特別的記憶而不是能去遠方。我相信,只要我能解決面臨的所有問題,因爲我期待有一天我是毫無負擔的去到那個夢中的遠方,遇見美麗,遇見奇蹟……

我會拼搏,因爲如果遠方有奇蹟,我希望我就是那個獨一無二且美麗的奇蹟。

讀《奇蹟》有感15

在這個漫長而又愉快的暑假裏,我讀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名叫《如果遠方有奇蹟》。

《如果遠方有奇蹟》是新生代兒童文學家商曉娜,商曉娜從1998年起從事文學創作以來,就成功塑造了諸多在當代兒童文學作品中閃閃發光的人物形象。商曉娜把寫作當成樂趣,留戀童年。

《如果遠方有奇蹟》這本書講述了; 裴心瑜覺得生活陷入到一團亂麻當中——期終考試成績很糟糕,媽媽和爸爸無法溝通,好朋友看起來都那麼靠不住……置身於豪華而孤獨的大房間,她決定逃離眼前的一切。她從寒冷的北方來到了溫暖的深圳。亞熱帶城市的旖旎風光和淳樸人情,讓這個內心混亂而孤獨的小姑娘慢慢平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和找回自己,最後裴心瑜在美麗的深圳找回了本就美麗的自己,自信地踏上歸程。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生活是一面鏡子,它忠實地反映看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困難﹑挫折和失敗是生活的家常便飯,與其抱怨與對抗,不如換一副達觀而智慧的眼光打量,你會驚喜地發現,它居然還給你一副自信的快樂表情。

我通過看這本有意義的書,不僅從作者身上學到了寫作的樂趣,感受到了作者對童年的留戀之情,也明白了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