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優秀卓越讀後感

優秀卓越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優秀卓越讀後感

優秀卓越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卓越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卓越讀後感1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跨越,都是經過了大量的積累,在有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的變革。“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對所從事事業的不斷學習、創新、積澱的過程,就不可能在別人的眼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都不可能創造出奇蹟。我們所看到的美好瞬間,背後都包含了艱辛的磨練和艱難的過程。

《從優秀到卓越》是美國作者吉姆?柯林斯所著,這是柯林斯繼《基業長青》之後又一管理力作,是一本關於“成功之後如何更成功”的著作。柯林斯和他的21人工作研究小組運用半年時間把30多年間出現在《財富》500強排行榜上的企業進行逐一分析,從1435家公司中篩選出11家取得巨大成功的企業,並與那些實現跨越卻並不能持久的公司(柯林斯稱之爲間接對照公司)或未能實現跨越的公司(柯林斯稱之爲直接對照公司)進行對照分析,發現了從優秀到卓越的內在機制和決定性因素。作者具體圍繞訓練有素的人、訓練有素的思想、訓練有素的行爲三方面展開分析。他並沒有以當事人的角度灌輸給讀者他自認爲的信條,而是以第三者的理性來看待這件事情,以數據和事實說話。公司從優秀到卓越,跟從事的行業是否是朝陽行業沒有關係,跟合併、收購等企業重組沒有關係,跟技術變革沒有太大的關係,而與管理者及其決策有根本的關係。從優秀到卓越的答案“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普遍適用於任何機構”.

柯林斯爲我們撥開迷霧:那些業績卓越的公司之所以卓越,並不是因爲“他們比常人更聰明、更有魅力、更有創造力和有更高深的思想”,他們也“並不一定比我們更善於想出好點子”.卓越企業的基因或許在任何一個一般的企業身上都可能出現過,所不同的是,卓越企業能把這些理念和原則堅持得更加徹底。自工業社會以來,追求卓越註定成爲每個企業家的夢想,卓越的企業也一直成爲每個企業家效仿和追捧的對象。在這本著作中,作者詮釋了關於卓越的三個問題:

一、爲什麼要從優秀做到卓越?

當一滴水遇到海洋,慨嘆海洋的廣闊是因爲她走過了小溪、江河,有了比較才知道什麼是更大更廣。從優秀到卓越,是一個過程,一種昇華。做到優秀的時候,你感覺到“很好”;做到卓越的時候你纔會說“還可以更好”.當今的市場經濟,奉行弱肉強食、贏家通吃的準則,市場不相信眼淚,不同情弱者,競爭態勢是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只有不斷超越別人、跨越自己,穩步實現“從優秀到卓越”的目標,才能達到一定的成功高度和發展境界,才能更易保持優勢領域和強化馬太效應,才能從遊戲的參與者變爲遊戲規則的制定者,最終成爲引領待業發展的強者。

二、如何從優秀做到卓越?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滴水,加入小溪、江河,奔流不息地匯入大海,是源於水對海的堅定與不懈的追求。公司從優秀到卓越的模式雖然千變萬化,但其背後的形成機制卻遵循一定的法則。做到卓越的公司,至少需具備兩點:一是合乎“道”法,即真正把握本行業的實質,按照業內固有的客觀規律辦事,不犯或少犯錯誤,不走或少走彎路,不爲困難所屈服,不爲假象所迷惑,始終沿着既定的、正確的方向前進;二是獨樹一幟,奇兵制勝。做到卓越是要求企業的各個部門、所有人員、每一個環節都能把一種卓越的理念和堅定的信仰以及追求目標的決心加以融會貫通。沒有哪個實現跨越的公司是沿着別人走過的道路獲得成功的。追隨別人的道路,永遠不能做到卓越。

三、誰能夠從優秀到卓越?

水往低處流,但不是所有的水都能流向大海,有些中途乾涸,有些流向小水溝。縱觀國內企業,優秀的不多,而卓越的就更少,不論是優秀也好,卓越也罷,都包含“人、思想、行爲”三要素,而三種要素只有是訓練有素的、高水平的,才能實現公司質的跨越。真正的卓越公司與外聘的高級經理無關,與內部薪酬系統無關,甚至與技術、規模、環境都沒有必然的聯繫,他們不卑不亢、不轟轟烈烈、不刻意創造轉變,不存在僥倖的突破和從天而降的奇蹟,唯一與卓越密切相關的是,選定適合的目標和路徑,堅定地走下去!

優秀卓越讀後感2

作爲一名教師,由於肩負着衆多的責任,所以很容易顧此失彼,看重一些我們本無需看重的東西,忽略一些我們本不該忽略的東西。因此,每一天,我們都要提醒自己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本書就是這樣一本值得茶餘飯後,每日一讀的好書。

《從優秀教師到卓越教師:極具影響力的日常教學策略》是一本覆蓋全學年的實用教學指南。內容豐富,篇幅精簡。一共包含180天,幾乎覆蓋了整個學年的教學時間,每一天爲教師提供一個與教學相關的方法、策略或者行動建議,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如《第一天:積極快樂的第一印象》、《第五天:課堂管理究竟是什麼》、《第45天:瞭解學生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事實上,教學是嚴謹的,又是極其瑣碎的,它常常讓老師們忙得不可開交,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閱讀大篇幅的文章。而本書的設計,恰好彌補了這一點。它的語言通俗易懂,輕鬆幽默,每天一個簡單易行的教學策略,就像茶餘飯後的小點心,在工作之餘,完全有時間去閱讀。篇幅的短小,使你可以隨時翻開此書閱讀感興趣的`內容。如果你在開學後的第30個工作日擁有這本書,你可以從這本書的第30天開始閱讀,也可以從頭開始閱讀。

每隔20天,本書會爲教師提供一個教學實踐檢驗調查問卷,以檢驗哪些策略自己能有效執行,並分析爲什麼會有效的原因。每天只需花幾分鐘的時間,就能幫助教師獲得新進步、新收穫。

全書提供的日常小技巧簡單、實用,滲透着“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理念。比如第六天和第七天的《課堂規則不宜超過5個》《課堂常規需要反覆練習》中提到一種現象,即老師制定了10個或者更多的規則貼在教室牆上,明確告訴學生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並制定一些合理的懲罰措施,來維持這些規則。然而老師制定規則,學生卻破常常壞規則。批評也好,懲罰也好,總是屢禁不止:不舉手就發言的,上課講話的,喝水的……

本書的作者卻說,這些行爲的產生,是由於老師們混淆了“規則”和“常規”。最常見的規則都是老師單方面提出來的,並沒有和學生一起制定,例如:發言之前請舉手。大多數老師並不清楚規則和常規之間的區別。規則用來規定和調節嚴重不當行爲,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學生的嚴重過失。一旦規則被打破,就必須對學生實行嚴重的懲罰,比如:禁止攻擊他人。規則需要附加合理的懲罰措施,並明確告知學生,以確保每個學生都清楚這些規則及其相應的懲罰措施。所以教學過程中制定的規則不宜超過5個。而課堂常規包括日常行爲。例如如何走進教室、如何上交試卷、如何要求發言、如何吃午餐……課堂常規需要反覆練習,即使被打破,也只需要讓他們繼續練習。

閱讀《課堂規則不宜超過5個》《課堂常規需要反覆練習》後,我對自己的工作也進行了反思。以往只要學生做操不認真,或者課堂紀律不好,我就會批評並扣星加以處罰,這樣做只對被罰的學生有短暫的效果,治標不治本,原來是我沒有分清“規則”和“常規”的區別。課堂常規的破壞,原來只需要我反覆地強調,反覆地練習。以後每一天的早操結束,課堂上,還是班會課的末尾,我都會進行相關總結,表揚做得好的常規,加以獎勵;對於做得不夠好的常規,只是強調應該怎麼樣做,並不再懲罰和批評。第二天,我就欣喜地發現,強調的話語起了作用,學生很自覺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了!正如書中所說:“忘記常規和規則的學生,其實不是不聰明。當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忘記是,你要做的只是耐心地提醒他們,謝天謝地,他們僅僅是忘記,還沒有犯錯!”

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是圍繞着孩子的。每一位學生,都有權接受最具愛心、最具責任感的教育,這也是我們奮鬥終身的目標和夢想。

優秀卓越讀後感3

《從優秀教師到卓越教師》是一部易於操作的教學使用手冊般的教育著作。語言平實、方法具體,體例特別——一天一篇,共180篇,根據時段不同,安排不同的關注點和操作方法,簡單實用。像飯後茶點,輕鬆翻閱,有心的人總會從中得到諸多啓示,激發靈感。

縱觀全書,沒有高大上的操作策略,反之,有的是日常基本教學策略,是具體方法細節。儘管這些案例做法很多我們日常教學中也曾經嘗試過,設置的問題情境都很熟悉,就是一線教師日常生活中天天可能遭遇的問題,唯一不同的是,有些問題我們遇見了,同時也被忽略了;或者有些問題遇見了,只是簡單解決,更缺少連續性的有效措施。

我想,這就是優秀教師與卓越教師的分界吧。把平凡的事情堅持做好,就會不平凡。作者在前言裏寫到:卓越教師都在爲兩個共同的目標奮鬥:

1.讓教學技巧一天比一天有進步。

2.避免在同一個地方犯同樣的錯誤。

深以爲然。

作者用這個特殊敘述方式引發我們對常規的思考,重新思考這些由於太過熟悉而一葉障目的東西。假如我們能夠自覺審視每天司空見慣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總在尋找能夠比昨天、比上一次更可行的方法教學的話,你不想進步就難。

任何人都會犯錯,即使已經卓越的老師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卓越教師都懂得爲提高自己當下的教學能力而努力奮鬥,他們每天堅守着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務實理念,一步一個腳印地向着目標前進。”

本書彷彿一面鏡子,讓我們反觀日常教學。

很喜歡每小結的編排體例: “請你靜心思考”、“你可以這樣做”、“如果你完成了”三個環節。

靜心思考環節中拋出問題並指出解決這個問題的必要性,比如第三天的主題是“瞭解每一個學生”,在“請靜心思考”裏這樣提醒我們:你是否足夠了解你的學生?如果能深入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你一定會產生極大的滿足感,這也將有助於建立你和學生之間的良好關係,並進一步讓學生的行爲變得更好。”

“你可以這樣做”環節,則給出具體的方法。

“如果你完成了”,這部分更是策略層面的引導,如何把事情做得更細緻。比如第三天的做法中有一個發放問卷。在“完成”環節提醒:

給學生髮放了調查問卷之後,不要只是把它們收上來放在文件夾裏作爲擺設。如果一個學生在調查問卷中展現出……

有教師會把調查問卷結果張貼在教室裏,但是隻有極少數的老師會在做這件事之前徵得學生的同意……

——這裏,提醒採用這些方法可能出現的問題,應該如何避免,否則有什麼後果。從正反兩方面提醒我們正確操作,而不是簡單開個“藥方”。而是讓我們“如何煎服”,有哪些禁忌。

這種表述,新手便於直接借用,熟手便於針對自己的行爲反思,便於改進。尤其是每隔20天就會有一篇“爲期20天的教學實踐檢驗“,而且每個檢驗都不同,這樣不僅幫助老師瞭解自己的教學成果是否達到目標,還可以實時實地的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

讀罷此書,我得到最多的啓發就是教師要從自身尋找發展的動力,從改造自我開始。作爲一名教育老兵,有時難免犯經驗主義錯誤。特別是面對每天繁雜的教育工作,我們很容易顧此失彼,看重一些我們本無須看重的東西,忽略一些我們本不該忽略的東西。因此,每一天,我們都需要提醒自己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哪些事情是可以簡單處理的,哪些事情是需要深入細緻的,要學會歸類,學會在時間分配上要學會把控。

草草讀完,放在案頭,不時翻閱。不會全盤照搬,但作者這種行文方式可以成爲我們行事方式,如果在與學生的每一天,都會靜心問問自己,今天有哪些必要的事情需要處理,如何做,做後效果如何,接下來需要繼續怎麼做的話,我想,我們會避免很多不應該犯的錯誤。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教育中永遠沒有萬能的方法。

但是,只要我們發自內心站在爲學生成長負責的立場上去反觀日常教育教學行爲,每天改進一點點,發掘他們最大的潛能的話,我們將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