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博弈論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博弈論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博弈論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博弈論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博弈論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博弈論讀後感1

博弈論是一門深奧的學科,對於哲學家來說它是哲學,對於軍事家來說它是一本兵書,對於文學家來說它是另一個《浮士德》,這就是博弈論。

我喜歡博弈論,因爲我喜歡思考,喜歡鬥爭,不喜歡平靜,我渴望從博弈論中找到我想要的東西,我渴望博弈論給我迷茫的心指引一條光明之路。

我讀博弈論,雖然懂得準確來說不是很多,但大致的意思我還是明白的。博弈論準確來說不是一門知識,而是教會了我們如何去思考的工具,它是一種工具,讓我們在解決任何事的時候都講究策略,講求科學,而不是憑感覺和直覺,博弈論讓我們在一條路上走的更遠,更久。

博弈論同樣可以讓人成長,讓人在面對任何事的時候,都變得理智科學,做任何事都有了理論依據。它讓我們在做決定時有了方向,不再迷茫。

博弈論沒有出奇制勝的法寶,沒有石破天驚的策略;它是平凡無奇的,又是那麼讓人着迷,因爲它會讓任何一個讀它的人有所收穫,不會徒勞而歸。他就像一位無私的人民教師,對待她的每一位學生一視同仁。每一個讀博弈論的人都應該懷着一顆莊重的心,因爲它在教誨着我們!

真的希望更多的人能發現博弈論的美,讓博弈論引領更多的人走向希望,走向成功!

  博弈論讀後感2

《博弈論》是我很久之前買的書,翻了一下就丟在一邊,最近幾天因和同學互相洗刷不贏,我決定認真讀一下這本書,一讀才知道,生活中充滿了博弈,我也漸漸地被它所吸引。書的封面寫着:學習博弈論的目的,不是爲了享受博弈分析的過程,而在於贏得更好的結局。我的目的也是它,讓我在生活中獲得更好的結局,至少讓我有副好口才。

博弈論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決策、以及這種決策如何達到均衡的科學。簡單來說就是,每個博弈者在決定採取何種行動時,不但要根據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還必須考慮他的決策行爲可能對其他人造成的影響,以及其他人的反應行爲可能帶來的後果,通過選擇最佳行動計劃,來尋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可以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理解,比如2006年的超級女生冠軍是尚雯婕,有人提出疑問:他沒有安又琪出衆的外表,沒有李宇春傾倒觀衆的舞臺魅力,沒有譚維維”無可挑剔“的唱功。那她憑什麼奪冠?而這就反映出疑問者對博弈論的不瞭解。這個冠軍本來就不是尚雯婕一個人得到的,而是主辦方湖南電視臺、天娛傳媒、參賽的女生們、電視觀衆、媒體、各女生的”fans“等方方面面共同博弈的結果。

有人還認爲在整個比賽過程中還出現了非合作博弈與合作博弈的可能:某些得分較低女生的”fans“,聯手對付得分較高的女生;得分最高的選手聯合肯定無望出線的選手以鞏固地位,防止次高選手反超。

然而博弈論也有其侷限性,因爲它的基本假設就是:人是理性的。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在決策時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儘管如此,人們仍然可以用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思想方法來分析解決問題。

回到正題,我怎樣才能把博弈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囚徒困境,當我們處在囚徒困境的.時候我們的策略處於佔優策略,博弈在所有參與者選擇佔優策略的基礎上達到均衡。而對於參與者中的”我“來說,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拋給對方選擇,選擇分爲有益、無益無害、有害,加大選擇風險。比如當我們處於劣勢時,報復的方式就能起到有效地震懾的作用。而參與者的選擇多半是無益無害的,即便有益的部分很吸引人,但人們總是不願承擔風險的,因爲有害的傷害是巨大的。

  博弈論讀後感3

博弈論的目的是在於巧妙的策略,而不是揭發,我們學習博弈論的目的不是享受博弈論的分析過程,而在於贏得更好的結局。博弈論的思想既然來自於現實生活,它就可以高度抽象化的用數學工具來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來說明,並運用到生活中去。沒有高深的數學知識,我們同樣通過博弈論的學習成爲生活中的策略高手。

有一個腦筋急轉彎問題是這樣的:在什麼情況下零大於二,二大於五,五又大於零?

答案是:在玩石頭剪刀布遊戲的時候。

博弈,就是用這種遊戲思維來突破看似無法改變的局面,解決現實的嚴肅問題的策略。在博弈中,每個參與者都在特定條件下爭取其最大利益,強者未必勝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無出頭之日,因爲在博弈中,特別是多個參與者的博弈中,結果不僅取決於參與者的實力與策略,而且還取決於其它參與者的制約和策略。事實上,博弈過程本來就不過是一種日常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圖從而做出合理的行爲選擇,而所謂博弈就是行爲者在一定環境條件和規則下,選擇一定的行爲或策略加以實施並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博弈論用途很廣。但正如上文所講,博弈論原是數學運籌中的一個支系,其研究運用了種種的數學工具,一般讀者如何能掌握呢?

這裏在在着一個矛盾。一方面,正如馬克思所說: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了數學時,纔算是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另一方面,數學似乎成了博弈論和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之間的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面對這條鴻溝,很多人的反應要麼是聳聳肩膀走開,少數人會企圖通過學習數學來渡過。但是這兩種反應都忽略了一個很淺顯的道理:一個不會編程的人照樣可以成爲電腦應用高手一樣,沒有高深的數學知識,我們同樣通過博弈論的學習成爲生活中的策略高手。

孫臏沒有學過高等數學,但是這並不影響他通過運用策略來幫助田忌贏得賽馬。

博弈論首先是我們思索現實世界的一套邏輯,其次纔是把這套邏輯嚴密化的數學形式。博弈論的目的在於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們學習博弈論的目的,不是爲了享受博弈分析的過程,而在於贏得更好的結局。說到底畢竟只是把博弈論當作一個分析問題的工具,用這個工具來簡化問題,使問題的分析清晰明瞭也就夠了。

另一方面,博弈的思想既然來自現實生活,它就既可以高度抽象化地用數學工具來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來說明,並運用到生活中去。本書作者所做的一切努力,正是試圖通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介紹博弈論的基本思想及運用,並且尋求把這種智慧來指導生活決策的方法。

閱讀本書,我們除了瞭解到令人震撼的社會真實軌跡之外,還可以學到最合適的待人處世方法。

你還記得上次找上司要求提薪未果,自己也不知道是爲什麼嗎?可惜,那時你還沒有學習一點博弈的策略知識,這些知識本來可以幫助你提工資,而且提的幅度你比預料的還多。

你還記得上次因爲遷就女友而倍感委曲嗎?如果應用博弈論的知識,保證你能夠和她相處得更爲。

你不知應該如何對付一個總是借錢不還的朋友?或者如何與生意對手討價還價?

約瑟夫;福特曾經說:上帝和整個宇宙玩骰子,但是這些骰子是被動了手腳的。這話一點不錯,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它是怎樣被動的手腳,我們又應如何利用博弈論的“花招”,最大限度地在這個被動過手腳的環境中實現自己的目標。

  博弈論讀後感4

近日整理書櫥時,我偶然看到了在東北財經大學學習研究生課程時所學的《博弈論》這本書。當時我們很幸運,學院特意選了東北財經大學優秀教師史永東教授來講授這門課。史教授是當時東北財經大學最年輕的教授(時年35歲,32歲時就破格晉升爲教授),他把一門很深的學問給我們講得惟妙惟肖,非常生動。直至今日隨手翻閱時,仍能清楚地記起他講課時激情洋溢的風采,但如今重新閱讀這本書卻有了不同的感受,當時是爲了掌握其中的理論,現在則可以比較從容地去體會其中的道理了。

博弈論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主要研究個體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相互影響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其應用的領域也非常廣,最通常的應用該是經濟學吧。這本書中的理論很深奧,其數學模型的推導更是複雜,然而書中的案例卻既淺顯又生動,很值得一看。現在拿出一個例子來,和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道理、分享其中的趣味。

這個例子是“智豬博弈”的故事,講的是:豬圈裏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

那麼,兩隻豬各會採取什麼策略?答案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爲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原因何在?因爲,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爲了。

“小豬躺着大豬跑”的現象是由於故事中的遊戲規則所導致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如果改變一下核心指標,豬圈裏還會出現同樣的“小豬躺着大豬跑”的景象嗎?試試看。

改變方案一:減量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不去踩踏板了。小豬去踩,大豬將會把食物吃完;大豬去踩,小豬將也會把食物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着爲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

改變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爲原來的一倍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小豬和大豬相當於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以競爭意識卻不會很強。

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但同時將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結果呢,小豬和大豬都在拼命地搶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勞者多得。每次的收穫剛好消費完。

這個故事給了競爭中的弱者(小豬)以等待爲最佳策略的啓發。但是對於社會而言,因爲小豬未能參與競爭,小豬搭便車時的社會資源配置的並不是最佳狀態。爲使資源最有效配置,規則的設計者是不願看見有人搭便車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闆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絕“搭便車”現象,就要看遊戲規則的核心指標設置是否合適了。

書中還有很多例子,並進行了分析,我們都能悟出些道理。所以讀的時候會有一個感覺,那就是先有事實,後由理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論來源於實踐。感覺就像是先有這個社會現象,然後纔有這個理論去分析,這個理論套在這個社會現象上恰好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