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教育讀後感範文4篇

論教育讀後感範文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論教育讀後感範文4篇

論教育讀後感範文4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教育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教育讀後感範文篇1

《周國平論教育》共有八輯,裏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時期內有關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隨筆、雜談的形式呈現,語言簡明而不深奧,生動不乏幽默,所以讀起來很輕鬆、很親切,但回味無窮。作者在“教育的七條箴言”中說道:“關於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話往往出自哲學家之口。專門的教育家和教育學家,倘若不同時擁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說出的話便容易侷限於經驗,或拘泥於心理學的細節,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對這種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人”是教育的原點,“人的充分發展”是教育的根本,一個教師,如果拘泥於教育的“技術”,而沒有對人、對人性的一種整體洞察和思考,教育就會有侷限和偏差。那麼,作爲一個哲學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周先生最欣賞的第一條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長”這一論點由盧梭提出,而後杜威作了進一步的闡發,它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說,教育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尊重天性、發揮潛能、潛移默化、因勢利導……我們教育中的許多原則和這一箴言不無關係。“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無論是蒙臺梭利還是杜威,都批評了“孩子是一個尚未長大的人”的觀點,認爲兒童期自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兒童期是一個人身心生長的重要階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很多家長信奉“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爲了贏得未來那不確定的所謂幸福,驅趕孩子去做有違他們個性的事,不惜犧牲他們童年的幸福;認爲孩子什麼也不懂而把成人的喜好觀點和評判標準強加給孩子。……這些做法其實都是因爲無視童年的價值,只希望孩子們快快“長大成人”。

還有幾條箴言值得品味。“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西塞羅語)這讓我想到了“教育即解放”這句話,讓受教育者擁有豐富而又自由的心靈,應該是教育的追求吧。“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盧梭語)意爲給孩子自由的時間,除卻無窮的功課,留出一些時間讓他們玩耍,去做他們想做的、應該做的事。這與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中的“解放孩子的時間”倒是不謀而合。

  論教育讀後感範文篇2

最近,我一直在讀《周國平論教育》。在這本書的第53頁,周國平老師認爲衡量一本書的價值的標準是:“讀了它之後,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寫點什麼,哪怕想寫的東西與它似乎全然無關。”這句話真精闢,一語中的。專家就是不一樣,隨便一句話就這麼深刻。

近段時間,我就一直在思忖着想寫點什麼,可是終日忙忙碌碌,總是不得空閒。明天又是週五了,此刻,我停下手頭的一切工作,集中精力梳理連日來反覆在心間激盪的一些感受。

對於這位著名的哲學家在第四輯“哲學與語文教學”裏面所談的“如果我是語文教師”感觸頗深,裏面的幾個觀點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因此,我幾次回過頭來,將第111頁至第112頁反反覆覆看了好幾遍。周國平老師在“如果我是語文教師”這一小節第一自然段開門見山地提出了“如果我是中學語文教師,我會怎麼教學生?”這個話題。緊接着,周老師憑藉自己的切身經驗談了一些感受。然後談到了語文水平無非就是這兩樣東西,一是閱讀的興趣和能力,二是寫作的興趣和能力。結合我自身的教育人生經驗,一直以來,我也是這樣培養學生的。首先是因爲我本人及其喜歡閱讀和寫作,其次是因爲非師範院校畢業的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也是得益於閱讀和寫作。

另外,我還將第二輯“閱讀與素質教育”裏面的“閱讀經典與素質教育”,即《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的第26頁,用心品讀了幾遍。

周國平老師認爲閱讀經典是素質教育的最佳教育途徑。在這一輯的扉頁,周國平老師說“把受教育者引領到經典著作的寶庫裏,讓他們瞭解、熟悉、領悟存在於其中的傳統,受其浸染,加入到人類精神探索的偉大進程中去,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比這更名副其實也更有效的素質教育了。”

周國平老師用平實的語言從智育、美育和德育三個方面分別論述了經典著作是極好的教材。他說,若能從中學時代就開始走近經典,閱讀經典,乃至迷上經典必將終身受益。

我是小學老師,結合周國平老師所談的以上觀點,再聯繫當下所處的教育現狀,我認爲有必要引導小學生閱讀經典童話。因爲經典是一盞心燈,不僅照亮孩子的童年,還會照亮孩子的一生!每個兒童都是一部童話,每部童話都是兒童成長的小小階梯。許多色彩斑斕的童話向兒童展現了一個個神奇而又迷人的世界,無數動聽的'故事能教會孩子們懂得做人的道理。它像一盞神奇的燈,照亮孩子們的心和他們前進的路,引領他們茁壯、健康地成長。

  論教育讀後感範文篇3

讀大學的時候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男讀王小波,女讀周國平。可能是因爲一點點的叛逆,王小波的雜文我倒是讀過不少,但是周國平先生的散文我只讀過一本《守望的距離》。讀那本書差不多是在10年前了,當時,我只覺得好,卻說不出好在哪處。現在只能回想起書裏講述着的人生那些永恆的價值,述說着的活着的意義和生命的美好。那是一本也許不能讓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但卻能使人在面對命運的變故時,能夠更從容一些的好書。

10年以後的今天,我又讀到了周國平先生的《論教育》,這本書更貼合我的生活,也讓我更有感觸。書中說,智育就是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記憶。這句話真是讓我恨不得擊節叫好。遙想起我當年的高考,那時是考大綜合,要考9門課。不管你喜不喜歡擅不擅長,總之就是每天填鴨式教學。畢業了好多年,我還是會時不時夢到自己坐在高考的那個教室裏,那個位置上,面對一張完全看不懂的數學試卷,冷汗直冒,生不如死。我們的教育太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天培養出多少名全面發展的人才。在我看來,全面發展就是全面平庸,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教育需要等待。

周國平先生推崇的教育箴言之一是西塞羅的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他說,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爲目標塑造學生。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說:學習不是爲了適應外界,而是爲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爲己”而非“爲人”的事情。由此可見,教育應該更注重豐富學生內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按照生活需要挑選出“有用”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經濟決定今天,政治決定明天,教育決定未來。現在未來就在我們的手中,也許我們老師能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的彈性評價,多給學生幾條路走,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快樂,學會思考。

  論教育讀後感範文篇4

利用過年這段時間,我將《周國平論教育》一書拜讀了一下,作爲一個五歲孩子的母親,對於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影響,來粗淺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周老師在書中有這樣的觀點: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當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我們要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不把孩子當作寵物或者工具,而是視爲一個正在成形的獨立的人格,不但疼愛他,而且給予信任和尊重。現在大多數與我一樣的父母在家的時候就是獨生子女,從小在爸媽的呵護中長大,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往往有時就會對孩子過於溺愛,想要什麼有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容易讓孩子形成驕縱跋扈的性格,固執,自我。對於屬於孩子的事情,既不包辦,也不橫加干涉,而是懷着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

兒子去年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對於畫畫和剪紙很感興趣,可是他每次總是纏着讓我幫他剪和畫,我問他自己爲什麼不畫呢,他說自己畫得不好看,自己剪紙一剪就壞了,爲這事我也很傷腦筋,孩子對於自己完全沒有信心,後來我乾脆買來一大疊畫紙,蠟筆,剪刀,鼓勵他自己隨便嘗試畫和剪,有一天他很開心的拿來給我看他的作品,他把撲克牌裏的圖形很光滑額剪了下來,雖然是有點小破壞,家裏也搞得一團糟,可是兒子這個進步可不小,獨立的完成了開始他畏難的事情。周老師書中也提到,中國的孩子總是在父母的眼神下長大,所以彷彿總是長不大,不論大小事都依賴父母,不肯自己動腦動手,不敢自己做主。這並非是中國孩子的天性如此,這完全是後天教育的結果。而歐洲國家的父母同樣也是愛孩子的,但他們同時又都極重視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簡直視爲子女教育的第一義。在他們看來,真愛孩子就應當使孩子離得開父母,離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這乃是常識。作爲我們中國的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獨立精神和剛毅的性格,使他們將來有能力面對嚴峻環境的挑戰。

周國平提倡還孩子一個真正的童年,的確,很多家長現在的觀點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開始就去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學下棋,學舞蹈,學畫畫,學講故事等等,孩子這麼小就投入到了可拍的競爭中去,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一路走過去,爲了拿到那張最後的文憑,不知道要經受多少作業和考試的折磨。這麼美好的時期,它的價值完全被抹殺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爲將來謀職做準備,但是,如今中國的教育體制,讓家長和老師不能不這樣去做,很難有其它的選擇。但是對於中國現在這樣的社會體制,這種教育制度是需要改,可是怎麼改呢,有比這樣更好地嗎?高考這個門檻如果去除了就可以了,可是去除了之後怎麼樣去選拔人才,怎麼樣去進一步優化我們的教育制度,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作爲老師的施教育者可以去解決的問題。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我們的孩子過早的失去了童年,我覺得作爲家長,我們對於孩子的期望應該只有兩點,一是:平安。二是:身心健康的成長。至於孩子將來做什麼,有無成就,我們大可不必要這麼操心,一切順其自然。

這裏還提到了爲了孩子的成長,可以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堅持不懈的爲孩子寫日記,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這和周國平後面說到的堅持寫日記也是一樣的,這樣做的時候,同時也是在對自己撫育孩子的經驗進行反省和思考,被記錄下來的不僅是我們觀察孩子的學習做人的過程,也是我們自己學習做父母的過程。這一份將來給孩子的珍貴禮物同時也是我們自己生命中一段重要歷程的寶貴留念。這個觀點我非常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