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教案4篇[優選]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教案4篇[優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教案4篇[優選]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元宵節要吃湯圓。

2、瞭解湯圓的形狀,嘗試用紙漿製作湯圓。

3、在想象創作過程中能用簡單的材料裝飾,體驗成功的樂趣。

4、培養幼兒耐心完成任務的習慣,享受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KT板各組一塊,上面畫好“湯圓”的外輪廓,各色紙漿、棉籤、鑷子。

活動過程:

1、提問:元宵節的時候,我們吃什麼?

2、出示湯圓的圖片,說說湯圓的形狀,吃去是什麼味道的?裏面有什麼?什麼顏色的?

3、教師示範用紙漿在KT板上製作湯圓。

4、幼兒入座,選擇在就近的“湯圓”外輪廓上進行紙漿湯糰的製作。

5、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同時幫助幼兒用鑷子把選用的'紙漿放在指定的湯圓輪廓中。

6、作品展示、講評。

活動反思:

對此次的活動感觸頗多:

1、來自孩子的感觸,曾記得班中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紙漿,是在託班,對於他們第一次的操作場面只能用一個字——“亂”來形容,紙漿在桌子、地面隨處可見;而在這次的活動中,場面確是非常整潔、有序。

2、作品 “特效”的感觸,此次的“湯圓”是製作在KT板上的,有一個較長的待幹過程,由於在室內一時沒找到理想的待乾的場地,我們靈機一動,把它臨時佈置在了美工區內,美工區中美術的氛圍頓時增添了許多。這可謂是“弄巧成拙、一舉多得”呀!

小百科:湯圓,別稱“元宵”“湯糰”“浮元子”,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狀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食用。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蛋是幼兒非常熟悉的,他們經常吃蛋,也對蛋有着濃厚的興趣。圓溜溜的蛋惹人喜愛,圓圓的蛋還會孵出小雞來,這一切都吸引着好奇的幼兒,爲學習奠定了生活化、情境化的基礎。爲了讓幼兒更好的瞭解整體的蛋,先從蛋的外部蛋殼開始,我選擇了故事《半個蛋殼》。平常在家裏,蛋殼是被丟棄的,幼兒不會感受到蛋殼有用處的,以小老鼠皮皮與蛋殼的趣事爲載體,讓幼兒發現原來看似沒用的蛋殼也是很好玩的'。我們要讓孩子們在活動的過程中去感受、去體驗、去領悟,自然而然的獲得與故事相關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蛋殼易碎的特點。

2、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能聯繫生活經驗大膽想象。

活動準備:

1、實物半個蛋殼。小老鼠圖飾和背景圖。

2、、故事磁帶、錄音機。

活動重點:

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能聯繫生活經驗大膽想象。

活動過程:

一、出示實物蛋殼,進行提問。

1、小朋友,你們看老師帶來了什麼?(半個蛋殼)

2、你們認爲半個蛋殼像什麼?可以把它當成什麼呢?(碗、杯子、帽子等)

3、教師引導幼兒能聯繫生活經驗大膽想象。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喜歡和蛋做遊戲,初步感知蛋的特徵。

2、能大膽想象並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發現。

3、培養幼兒小心護蛋的行爲。

4、培養幼兒對蛋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佈置雞媽媽、鴨媽媽、鵪鶉媽媽的.家;煮熟的雞蛋、鴨蛋、鵪鶉蛋若干。

活動過程:

一、找找蛋寶寶。

1、帶領幼兒觀察雞媽媽、鴨媽媽、鵪鶉媽媽的家。

2、引導幼兒在家裏找出蛋寶寶。

3、提問:你找到蛋寶寶了嗎?找到的是誰的蛋寶寶?

4、鼓勵幼兒說出三種蛋寶寶的名稱和自己找到的蛋寶寶的名稱。

二、和蛋寶寶做遊戲。

1、我們怎麼和蛋寶寶做遊戲?(鼓勵幼兒大膽想象並表達)

2、老師與幼兒一起玩“藏雞蛋”、“數雞蛋”的遊戲。

3、重點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蛋的特徵:如滾一滾、摸一摸、看一看,並大膽想一想蛋看起來像什麼?

三、送蛋寶寶回家。

1、老師出示三種煮熟的蛋,問:蛋寶寶的媽媽在哪裏?你能送蛋寶寶回家嗎?

2、幼兒選蛋、送蛋,並告訴蛋媽媽:X媽媽,我把X寶寶送回來了。

四、延伸活動:

1.幼兒自己剝蛋殼、吃雞蛋。

2、知道幼兒看看、說說、做做。

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強調的是孩子藉助於教師的指導和自身所從事的活動,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操作和感知,不斷髮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孩子在已知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斷嘗試中取得成功,最終獲得知識。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朗誦兒歌,讀準“菜、奶、衣、鳥、噥”的發音。

2.運用看圖講述的方法,嘗試在“連環式”的擺放中學習兒歌的內容。

3.體會兒歌詼諧、風趣的特點。

4.通過圖片理解兒歌內容,並能根據兒歌內容展開大膽的想象。

5.通過視聽講結合的互動方式,發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活動重難點:

學習朗誦兒歌,讀準“菜、奶、衣、鳥、噥”的發音。

嘗試在“連環式”的擺放中學習兒歌的內容。

活動準備:

1.根據幼兒用書畫面自制小圖片:板凳、娃娃、小猴、公雞、豆蟲等。

2.將圖片以“連環”的方式排列在黑板上。

3.小板凳歪歪課件

活動過程:

一、教師引導幼兒認識兒歌中的物體、動物、人物。

1.出示小板凳的圖片

教師:小朋友,瞧!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椅子、凳子......)

教師:這是一個小板凳,請你猜一猜小板凳上會坐着誰呢?(小朋友、小貓、小狗......)

教師:小朋友們猜得都不錯,那到底坐着誰呢?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兒歌《小板凳歪歪》,請你們聽一聽兒歌裏小板凳上都坐着誰?

2.播放《小板凳歪歪》課件,引導幼兒說一說課件中出現了哪些內容?

教師:剛纔你聽到兒歌裏的小板凳上都坐了誰?

教師根據幼兒所說的內容出示相應的小圖片,幫助幼兒鞏固兒歌內容。

3.教師用對話的方式引導幼兒一一認識圖片中的物體。

教師:剛纔聽到的兒歌中出現了這麼多的東西,我們一起再來認識一下,跟着老師一起來念一念吧。(以兒歌中的句式帶領幼兒一起念一念。)

4.引導幼兒練習準確地學說。

教師:這首兒歌中的詞都非常有趣,我們小朋友在念的時候一定要念準了,不然兒歌就不好聽咯。

二、教師通過“抽”、“擺”圖片引導幼兒學習兒歌。

1.教師邊擺放、抽取相同內容的圖片,邊朗誦兒歌。

2.教師強調操作圖片的動作,引導幼兒關注自己的動作,自然地感知兒歌連環式的'結構。

3.教師在幼兒有節奏地拍手伴奏下,再次朗誦兒歌一遍。

三、幼兒學習朗誦兒歌。

1.引導幼兒看圖片朗誦兒歌。

2.引導幼兒運用對誦、接誦的方式學習兒歌。

四、鼓勵幼兒通過“給你給他朗誦”的方式再次朗誦兒歌。

教師自然地引導幼兒相互對同伴念兒歌。

小板凳歪歪(兒歌)

小板凳歪歪,裏面坐個乖乖;乖乖出來買菜,裏面坐個奶奶;

奶奶出來梳頭,裏面坐個小猴;小猴出來穿衣,裏面坐個公雞;

公雞出來打鳴,裏面坐個豆蟲;豆蟲出來咕噥,咕咕——噥!

活動反思:

《小板凳歪歪》是一首詼諧有趣的繞口令式的兒歌。兒歌的內容生動活潑,雖然有點長,但是每句都有押韻,念起來也很容易上口,很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活動時第一個環節是導入。我說:“今天又許多好朋友來和我們一起做遊戲啦,看看有誰呢?”然後出示圖片,第一張是一張小板凳,以前我也碰到過這個問題,在問小朋友“這是什麼時”小朋友就說這是“椅子”不會說“板凳”(在我們這個地方很少說“板凳”的),但是這次問下來,李惠媛說這是“板凳”,於是我就接着引導下去。

第二個環節是幼兒學念兒歌,這是兒歌學習活動中重要而又枯燥的一個環節,幼兒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而且兒歌的語言情感可跨性大,這就要求朗誦應充分調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以往活動中,我也明顯的發現,朗誦的次數多了孩子就沒有興趣,可是不進行集體朗誦孩子無法感受兒歌的語音、語調、語氣…… 於是,我通過“抽”、“擺”圖片的方式來引起孩子的注意,讓孩子覺得這是圖片在和自己捉迷藏,幫助孩子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學習兒歌內容。孩子們通過趣味的朗誦,學習和體驗着兒歌的趣味,不知不覺中走入到兒歌的美妙境界中。

小百科:中國傳統的小板凳,它美觀大方,經久耐用。製作板凳有一定的技術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