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小班教案優選[5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優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小班教案優選[5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鼓勵幼兒大膽地向同伴介紹自己,並說出自己的姓名、年齡。初步培養幼兒主動交往的能力。

活動目標:

1、在遊戲中引導幼兒學習自我介紹的方法,培養幼兒主動交往能力。

2、幼兒主動地大膽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名字、年齡。

3、啓發幼兒大膽想象,還有哪些場合需要自我介紹,初步培養幼兒發散思維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木偶娃娃1個,玩具電話2部。

2、幼兒每人自制名片1張(幼兒自己的照片裁成名版大小,背面寫上姓名和年齡)。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木偶娃娃和電話,以“娃娃”的口吻進行自我介紹:“小朋友們好!我叫×××,今年3歲,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請一些新朋友到我家來做客,你們願意來嗎?誰要想來,請給我打電話,告訴我:你叫什麼名字,幾歲了”。[點評:以遊戲的形式展開課題,激發幼兒介紹自我的興趣。]

2、請願意做客的幼兒來給娃娃打電話,並向娃娃介紹自己的'名字、年齡等。[點評:通過打電話,幼兒能很快掌握自我介紹的方法,爲幼兒的主動交往打下基礎。]

3、教師組織討論,提出啓發性問題:小朋友你們在什麼時候向別人介紹自己呢?(如:媽媽帶着去陌生人家中做客、表演節目、打電話、迷路時等)。引導幼兒發散性地思考問題。[點評:開發性問題的提出,讓幼兒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開思路,培養了幼兒發散思維的能力。]

4、玩遊戲:送名片。鼓勵幼兒主動去尋找一位夥伴,通過自我介紹,互送名片的形式去認識新朋友。[點評:幼兒主動交往能力在遊戲中得到鍛鍊。互送名片增加了遊戲的趣味性,也能反映當今社會的人際交往的方式。]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一種認識朋友的新方法——介紹自己。你們把朋友的名片帶回家中介紹給爸爸媽媽。明天,我們到娃娃家做客也可以把自己的名片送給娃娃。[點評:父母的積極參與,有助於幼兒主動交往。同時,名片背面的名字可給父母提示,幫助幼兒正確地說出同伴姓名。名片每天輪換使用,以激發幼兒持續的交往行爲。]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向木偶娃娃大膽地介紹自己並請能力強的幼兒介紹同伴;帶幼兒到別的班級去玩,鼓勵幼兒大膽地主動交往:“我是××,是×班小朋友,你叫什麼?”“我是×××,你能幫我個忙嗎?”讓幼兒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交往能力

日常生活滲透:

在角色遊戲中繼續培養幼兒主動交往的能力;讓幼兒到隔壁班老師處請求幫助;參觀幼兒園各部門,增加鍛鍊機會。

家園同步:

家長多帶孩子出門與人交往,鼓勵孩子大膽、主動地向別人介紹自己。

創新教學方法與策略:

改變了傳統單純的自我介紹方式,在遊戲中層層深入地讓幼兒愉快地掌握了自我介紹的方法,並讓幼兒運用這一方法去進行主動交往,有效地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初步培養了幼兒主動交往的能力。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創設情境引導幼兒感知、理解兒歌內容。

2、在聽聽、講講、找找中掌握每種動物的叫聲及喜愛的食物,鼓勵幼兒大膽表述。

3、激發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活動準備:

1、兒歌的配套圖譜。

2、小朋友操作卡(動物與食物)。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老師:"大家好,你們知道它是誰嗎?""今天巧虎過生日,請來了許多小動物,聽!它們來了!"(敲門聲)"猜猜是誰在敲門啊?""我們請它進來吧。"(出示小狗圖)"這是誰啊?""小花狗,怎麼叫的?"(小花狗,汪汪汪)"它喜歡吃什麼?"(幼:吃骨頭

出示骨頭圖)"吃什麼,吃骨頭。""又有許多小動物來了。"(出示貓、雞、羊的圖片)

二、在情境中引導幼兒大膽講述

1、欣賞兒歌老師:"老師把它們編了一首好聽的兒歌,一起來聽一聽。"

2、學習完整兒歌老師:"兒歌好不好聽啊?你們想不想學啊?""小朋友們,請你們也跟着老師,看着圖譜一起把兒歌念一念。"幼兒動手操作及創編兒歌(請小朋友找一找與動物相對應的食物)老師:"還有許多小動物也來做客,就在我們的小椅子下,看看它們是誰?""和旁邊的好朋友說說這個小動物喜歡吃什麼?"

三、結束部分

老師:"小朋友手中的小動物也想去巧虎家做客,現在帶着它們一起出發吧。"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秋天的變化,初步理解秋天明顯的特徵。

2、學習詞語:秋天、涼爽。

活動準備:檢查幼兒的鞋子、衣服是否穿整齊。

活動過程:

1、交代參觀要求:

兩人牽好手,一對跟着一對走。

不要去採摘路邊的東西,只可以用眼睛看。

2、帶領幼兒到田野裏。

引導幼兒認識現在是秋天來了

小朋友,現在是什麼季節?(學習詞語:秋天)

小朋友,秋天到了,你知道周圍的景物有些什麼變化?(引導幼兒觀察景物)

秋天到了,一些樹葉有些什麼變化?落下來的樹葉是什麼顏色的?地上的.草怎樣了?哪些水果熟了?天氣變得怎樣了?秋風吹在身上有什麼感覺?秋天到了,人們穿上了什麼衣服?(學習詞語:涼爽)

3、回教室教師小結

秋天到了,天氣漸漸變得涼爽了,有些樹的葉子變黃了,有的樹葉一片一片飄落下來。秋天到了,草兒開始枯了。蘋果、橘子、梨等水果成熟了,秋風吹在身上涼涼的,人們開始要穿上毛線衣了。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的:

1、樂於參與"使紙船不被打溼"的探索活動,體驗操作的樂趣。

2、初步瞭解蠟不吸水的特性。

3、能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五大盆水、蠟筆每組一盒、毛巾、報紙、報紙製作的紙船若干。

經驗準備:幼兒有在水中玩紙船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紙船、引發思考

1、教師出示紙船,你們想玩嗎?想想要怎樣玩?

2、請小朋友分組參與開紙船的活動。

二、引導幼兒討論觀察結果,找出問題出現的原因

1、爲什麼有的紙船打溼了,有的沒有打溼呢?它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2、幼兒間展開討論說說船沉的原因,教師引導觀察紙船使用的紙不一樣。

3、老師示範對比實驗,使幼兒明白蠟是不吸水的。爲什麼塗了蠟的紙船沒打溼,沒塗蠟的紙船打溼了呢?讓我們來做個實驗:

①將水滴在塗蠟和沒有塗蠟的紙上進行對比:沒有塗蠟的紙吸水快,塗蠟的紙吸水慢。

②有什麼方法讓沒有塗蠟的紙也能變得不吸水呢?老師這裏有一個好方法"塗蠟"。教師示範在紙上均勻的塗蠟,然後把水滴在上面觀察紙不吸水的現象。

③教師小結:現在我們知道了蠟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蠟塗在船上,就好像給紙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護小紙船,船就不會被水打溼了。

4、不吸水的蠟還有什麼作用呢?你們回家問問爸爸、媽媽然後告訴我好嗎?

三、幼兒動手製作小蠟船

1、老師這裏還有一些沒塗蠟的小紙船,想請你們幫幫忙,用蠟筆給它們塗上漂亮的雨衣,讓它們都變成不會被水打溼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畫棒給小船塗臘。

四、自由玩蠟船,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活動結束後我發現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也存在許多的不足或者說存在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教師請小朋友觀察與親手觸摸發現了紙船不溼的祕密,這時教師如果能夠抓住契機,請拿着蠟船的小朋友把船舉起來,讓周圍的小朋友也看一看,摸一摸讓他們能夠發現不同,這樣後面孩子關注實驗的熱情更高,活動的氣氛更好。另外,我也在想活動的第一部分是否可以用兩種不同的'紙張,如,一種是普通的紙,一種是蠟光紙,這樣視覺上的刺激小朋友就能分別它們的不同,在開船的過程中小朋友就會主動的關注周圍小朋友的船,把教師的巡迴引導的目的,轉換爲孩子們自己的需要。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感受故事中蜜蜜樂於分享的快樂。

理解故事內容,嘗試說短語“X色的氣球像XX”。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蜜蜜分氣球》故事音頻及圖片。

材料準備:紅、黃、綠、藍、紫氣球各一個。

活動過程

出示材料“氣球”,引出活動主題。

老師手上拿着什麼東西?(氣球)

一共幾個氣球?分別是什麼顏色?

小貓蜜蜜有5個顏色不一樣的氣球,她會和誰一起玩氣球呢?我們一起去故事《兔一一分氣球》中尋找答案吧。

播放故事音頻及圖片《蜜蜜分氣球》,引導幼兒初步理解故事內容並嘗試學說短語“X色的氣球像XX”。

1、播放故事音頻及圖片第一段。

蜜蜜媽媽送給小貓蜜蜜什麼禮物?

這些氣球分別是什麼顏色?

2、播放故事音頻及圖片第二段。

小貓蜜蜜將紅色的氣球送給了誰?紅色的氣球像什麼?(紅色的氣球像太陽)

蜜蜜將黃色的氣球送給了誰?黃色的氣球像什麼?(黃色的氣球像鴨梨)

蜜蜜將綠色的氣球送給了誰?綠色的氣球像什麼?(綠色的氣球像西瓜)

蜜蜜將紫色的氣球送給了誰?

紫色的氣球怎麼了?爲什麼會這樣?

蜜蜜又將什麼顏色的氣球送給了壯壯?藍色的氣球像什麼?(藍色的氣球像天空)

3、播放故事音頻及圖片第三段。

美美老師爲什麼要把一束吹好的氣球送給小貓?

小結:因爲小貓蜜蜜把自己的氣球分給了小夥伴,美美老師誇蜜蜜是個好孩子。

播放故事視頻《蜜蜜分氣球》,引導幼兒複習短語“X色的氣球像XX”並評價故事中的`蜜蜜。

紅色的氣球像什麼?黃色的氣球像什麼?

綠色的氣球像什麼?藍色的氣球像什麼?

你喜歡小貓蜜蜜嗎?爲什麼?

如果你有好玩的玩具或食物,你會和誰分享?

小結:我們都喜歡小貓蜜蜜,因爲小貓蜜蜜懂得分享,我們也要像小貓蜜蜜學習,樂於分享。

活動延伸

家園共育

請家長在生活中引導幼兒看見不同顏色的物品,鼓勵幼兒說“X色的XX像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