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6篇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6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碰到很多需要磁鐵的工具,比如:我們的文具盒、錢包、書包....等,都有磁鐵的存在。只是,這些磁鐵都被包裹着一層漂亮的“外衣”,讓他不被暴露於他人眼前。也正是因爲這樣,才讓磁鐵有了更神祕的一面。

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要讓他們永遠保持着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並激發他們熱於探索的熱情。爲了幫助孩子們解開心中的疑團,於是我設計了本次活動,《魔力磁鐵翻跟斗》教案。

活動目標:

1、瞭解磁鐵的一些基本特性,產生繼續探索的慾望。

2、願意記錄實驗結果並與同伴交流。

3、初步瞭解磁鐵的.廣泛作用。

活動準備:

1、幼兒(幼兒食品)自己認爲能被磁鐵吸住的各種物品2、磁鐵記錄板、紙、筆3、教師準備的能被磁鐵吸住的物品:如剪刀、鐵夾、鐵釘、回形針、圖釘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一些有趣的演示(如紙娃娃在玻璃上跳舞)引起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慾望。

二、介紹自己準備的材料。

師:剛纔,我們在玩磁鐵的時候發現磁鐵能使紙娃娃在玻璃上自由地跳舞,真是神奇,磁鐵的本領可真大呀!小朋友們都找來了許多認爲可以被磁鐵吸住的東西,請介紹一下好嗎?

幼兒逐個介紹。

三、做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

這些東西真的能被磁鐵吸住嗎?等一會兒你們來試試。老師這裏也準備了一些東西,你們試過自己準備的東西后,也可以試試老師準備的東西,別忘了把你做的每個實驗記錄下來。

幼兒操作,教師關注他們的表現表達,如請幼兒說說發現了什麼,是怎樣記錄的,有的孩子畫“o”表示物體能被磁鐵吸住,畫“x”表示不能被磁鐵吸住。

四、交流實驗結果。

師:你們發現什麼東西能被磁鐵吸住?並展示幼兒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老師把能被磁鐵吸住的東西擺在桌子上,並告訴幼兒,這些東西都是金屬物品。

五、情境表演。

讓幼兒運用磁鐵的作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如:幫“奶奶”找掉在地上的針;幫“媽媽(媽媽食品)”取瓶中的圖釘;玩“釣魚”遊戲等,進一步瞭解磁鐵的基本特性。

六、延伸活動。

在生活中尋找磁鐵的朋友,進一步瞭解磁鐵的廣泛作用。

師:做了那麼多的實驗,我們發現易拉罐、圖釘、鎖、剪刀、回形針等都是磁鐵的朋友,都能被磁鐵吸住。你們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也是磁鐵的朋友呢?那些東西里用到了磁鐵?磁鐵在這些東西中是做什麼用呢?

幼兒回答。

教師總結談話。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先讓孩子們觀看魔術表演,孩子們特別感興趣。在指導孩子時,我發現很多孩子把鑰匙、鋁製易拉罐和積木猜測爲能被吸起來的東西,經過實驗孩子們才發現鋁製易拉罐和積木原來是不可以被吸起來的。孩子們在活動中探索了磁鐵的特性。並且邊實驗邊做了記錄,大部分孩子學會了記錄,但是還有個別小朋友不知道怎麼記錄。因此,在以後的活動中我會多引導孩子記錄他們實驗的結果。

收穫:

教師真正做到了讓幼兒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能逐頁細緻地觀察畫面,理解放事內容,感受小貓的機智勇敢。

2、初步瞭解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特點,知道獅子上當的原因。

3、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4、樂於與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發兩人合作表演的興趣。

活動準備:

《小朋友的`書·我探索我快樂》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學習興趣

提問:你們認識小貓和獅子嗎?你覺得是小貓大還是獅子大?可是,有件事情真好笑,有隻小貓卻說是自己大,獅子小,而且獅子最後也同意了這個觀點,這是怎麼回事呢?看了書,你就知道啦!

二、集體閱讀《小朋友的書·我探索我快樂》第15~16頁“小獅子照哈哈鏡”,理解故事內容

1、明確看圖的順序

2、逐頁觀察圖片,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三、幼兒邊看書邊聽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你覺得這是一隻什麼樣的小貓?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主題是鏡子,在活動中我並沒有直接告訴孩子有關鏡子成像的原理,而是用孩子們喜歡的動畫人物形象作爲情景、以孩子們對放大鏡及哈哈鏡的原有知識經驗作爲載體,層層深入,引導孩子探索、發現有關平面鏡的成像問題。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整個活動都能在我的引導下積極的思考與探索,整個活動的目標達成度比較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瞭解彈簧的特性,培養探究意識

2、運用彈簧原理製作跳跳蛙,體驗活動樂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具:彈簧一根、跳跳蛙範例一個、兩根同色的紙條、自制紙彈簧愛心卡一張。

2、學具:兩根同色紙條、小青蛙圖片人手一份。

3、雙面膠、背景音樂,視頻錄像。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師出示彈簧:這是什麼?下面我們就和小彈簧一起來玩遊戲。

二、通過玩一玩、說一說、演一演的形式,瞭解彈簧的.特性。

1、玩一玩小彈簧,讓幼兒自由探索彈簧的特性。

要求:拉一拉小彈簧,你會發現什麼?壓一壓小彈簧,它會怎樣呢?壓得輕與重,會有什麼不同呢?

師小結:小彈簧,真有趣,拉一拉,會彈回去;壓一壓,會跳起來;壓得輕,跳得低;壓得重,跳得高;說明它是有彈性的。

2、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物品裏面有彈簧的。

3、演一演:我是一根小彈簧,鞏固彈簧特性。

三、根據彈簧特性,製作紙彈簧玩具跳跳蛙。

1、出示紙彈簧跳跳蛙,激發製作興趣。

2、讓幼兒猜測摺紙彈簧的方法。

提問:猜一猜,紙彈簧是怎麼做成的?(幼兒猜測)

3、教師示範講解制作跳跳蛙。

4、幼兒動手製作跳跳蛙。(輕音樂)要求:兩根紙條要交替折,邊線一定要對齊。

5、玩一玩跳跳蛙。

四、活動延伸。

師:好了,跳跳蛙玩累了,請他在你的大腿上休息一下,看,又有新客人來了,誰呀?紙彈簧小人,紙彈簧愛心卡,什麼地方是紙彈簧做的?漂亮嗎?紙彈簧還可以做好多好玩的玩具,等會兒我們區域活動時,大家再一起做一做、玩一玩。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我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結合幼兒已有經驗水平,以情景導入,使幼兒興趣十足得參與其中,充分發展幼兒好奇心和探究。整節活動我以ppt課件、生活情節貫穿始終,使幼兒喜歡觀察,樂於動手動腦、發現和解決問題,並在探索、助人的過程中幫助幼兒梳理基本的數學概念,發展其思維能力。

“捉魚比賽”“尋找小魚排列祕密”等環節,讓幼兒更直觀的將抽象的數的邏輯概念在具體的小魚數中得到理解,從而更好的感知相鄰數多1少1的關係。幼兒在幫小企鵝排隊找鄰居的過程中,層層遞增的'難度也會讓幼兒在活動中願意與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適宜的方式表達各自的發現,並相互交流獲得知識。

因此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學習2、3的相鄰數,感知相鄰兩數多1少1的關係。

2.能發現相鄰數的規律並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3.初步發展推理能力,進一步對數字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1.ppt極地世界、企鵝釣魚、冰洞新家情境等。

2.人手一份操作學具:小企鵝4個,冰房子一個。

(●表示幼兒預設回答)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趣

ppt1極地世界

1.師:今天極地世界來了幾位新成員,可熱鬧啦,他們身穿黑色燕尾服,走起路來搖又擺。會是誰呢?

來,伸出你的小手,我們一起拍4下把他們請出來1.2.3.4。

ppt2出現4只不同的企鵝。

2. 師:有禮貌的孩子和他們打個招呼吧。

ppt2播放音頻:小朋友你們好。

3.師:咦,一共來了幾隻企鵝?你是怎麼數的?

4.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句,清楚地表達。

(1)師:仔細看,他們都一樣嗎?

●圍巾的顏色不一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感受故事中房子的趣味。

2、喜歡並嘗試創編故事結尾,並樂意和同伴一起學編。

活動過程:

1、引起興趣,拿出字卡“房子”。你見過房子嗎?見過怎麼樣的房子?

2、(出示圖片“熊哥哥”)這是我的朋友熊哥哥,它在樹林裏發現了一幢有趣的`房子,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3、理解故事出示背景圖片講述邊提問:小房子的香味可能是什麼?熊哥哥爲什麼不逃?(應該逃嗎?爲什麼?)熊哥哥自己很喜歡吃蜂蜜,爲什麼還要吧蜂蜜塗在牆上呢?熊哥哥發現的房子和我們平常看到的房子一樣嗎?講述故事,並出示圖片“熊弟弟”,提問:熊弟弟會去樹林嗎?爲什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4、遷移續編。可以出示圖片讓幼兒給房子塗上有香味的東西。“想想還有誰會到小房子這兒來,來了以後又會發生什麼事呢?幼兒續編故事,並給故事起名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用語言表達對不同物體的觸覺感受:軟、硬,光滑、粗糙,冷、熱等。

2.知道用手觸摸是感知物體的一種方法。

3.引導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具:大積木塊、海綿、鋸沫板、鏡子、布娃娃等,螞蟻頭飾每名幼兒一個。

2.學具:幼兒人手一個操作小筐(內放木積木、海綿塊、小鋸木板),每位幼兒兩杯水(一杯染紅色裝熱水,一杯無色裝涼水)。

3.環境佈置

請幼兒自帶一件物品,佈置活動室——不同質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車、毛絨玩具、鵝卵石等)。

活動過程

一、以遊戲《小螞蟻學本領》引入課題:

教師、幼兒戴頭飾扮螞蟻,在木地板、海綿墊上爬,讓幼兒用手觸摸、按壓,感知並說出這兩種物體的硬、軟。 (師)原來,我們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軟的東西,我們的手真能幹!當看見一個東西,我們不知道它是硬的還是軟的時,可以用手摸一摸,這是一個好辦法!

二、在觸摸——發現——再觸摸中感知物體特性,並表述出來:

(一)摸一摸:

1.請幼兒聽口令從小筐中拿出硬的東西(木積木),使勁捏捏、按按,(師)你捏得動積木嗎?(生答:捏不動)按捏不動的東西是硬的;同樣拿出軟的東西(海綿),摸一摸,捏一捏,還可以擰幾圈,海綿是柔軟的。

2.幼兒摸摸鋸沫板,感受正反兩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說出一面扎手,摸起來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雙手分別握住熱、冷水杯,並說出哪杯水熱、哪杯水冷。

4、小結:我們的手不僅能摸出硬的、軟的東西,還能摸出冷的、熱的、粗造的、光滑的東西。

(二)選一選: 請幾名幼兒到臺前來,任選一件喜歡的物品,告訴大家所拿物品是硬的、軟的'、光滑的、粗糙的,還是熱的、冷的……

(三)找一找: 帶領幼兒在活動室裏邊摸邊問,哪些物品是硬的、軟的、冷的、光滑的等,讓幼兒逐一說出感覺。

(四)說一說: 平常還摸過什麼東西,是粗糙的、柔軟的、熱的?

(五)小結: 手能摸出硬的、軟的,冷的、熱的、粗糙的、光滑的東西。但是有些東西不能摸:如電源插座、開水、旋轉的電風扇葉等,要學會保護好自己。

三、分組遊戲:

《小螞蟻搬東西》 聽口令把小筐中軟的東西送過來,或把硬的東西送過來。

活動結束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找、摸摸其他東西,說出自己的感覺或和父母一起玩摸東西的遊戲,讓家長協助以豐富幼兒的詞彙,如溼漉漉、毛絨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