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九篇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4K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九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一、活動內容

冬天來了

二、活動目標

1、感受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

2、知道冬天的時候應該多運動,身體才能更健康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徵。

5、在活動中增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愛好和對大自然的.愛。

三、活動準備

㈠冬天的情景圖片若干

㈡幼兒已瞭解一些冬天的特徵(活動前教師讓幼兒向爸爸媽媽瞭解)

四、活動過程

㈠問題導入:說說冬天的變化?

1.師:現在進入什麼季節了?(冬天)冬天是什麼哪?冬天有些什麼變化哪?

2.教師鼓勵幼兒進行回答,並及時的表揚回答積極的幼兒。

3.教師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圖片,讓後再請幼兒進行回答冬天的特徵。

4.教師小結:重點關注冬天動物遷徙、人們衣着等方面的變化(冬天人們換上了厚厚的冬衣,戴上棉帽……)

㈡遊戲:找冬天

1.冬天還是怎樣的哪?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2.在衆多圖片裏找出冬天情景的圖片,並說說爲什麼說是冬天?

3.進行小結。

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活動反思

幼兒通過活動交流感受了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了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知道冬天的時候多運動,身體才能更健康。

小百科:冬季是部分地區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由於天氣轉冷(赤道地區除外),在很多地區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來襲的時候會減少生命活動,很多植物會落葉,動物會休眠,有的稱作冬眠。候鳥會飛到較爲溫暖的地方過冬。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膨脹現象,初步瞭解物體膨脹的條件。

2.觀察膨脹現象,激發對物體膨脹現象的興趣和探索慾望。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發生變化的海帶

2.實物:木耳,銀耳,海底,粉條,玉米等若干。

3.癟的乒乓球一個。

趣味練習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對膨脹的興趣。

1.出示爆米花

教師:你們喜歡吃爆米花嗎?知道爆米花是由什麼變成的嗎?

2.引導幼兒初步感知膨脹的現象。

二、感知物體遇水膨脹的現象。

1.幼兒觀察:木耳遇到水膨脹的現象。

引導幼兒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2.幼兒操作:銀耳遇到水膨脹的現象。

請幼兒交流操作結果。

小結:木耳、銀耳放進水裏侵泡後,體積慢慢變大了,這種現象叫吸水膨脹。

小朋友想一想,你還看到哪些物體吸水後體積變大,產生了吸水膨脹的現象。

3.引導幼兒講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脹的現象。

三、幼兒操作,感知膨脹現象。

1.提供海帶,粉條,紫菜,茶葉,幹香菇等。

2.幼兒操作後介紹實驗結果。

教師小結:海帶、紫菜、粉條,茶葉等這些物體放到水裏後,體積就慢慢大了,

它們都產生了吸水膨脹的現象。

四、感知物體遇熱膨脹的現象。

1.出示玉米:

請幼兒觀察玉米放進微波爐裏遇熱發生的變化。

觀察結果,玉米遇熱後變成了玉米花。

請幼兒品嚐玉米花。

2.出示一個癟的乒乓球

(1)教師:哎喲,這個乒乓球癟了,還能讓它變成圓的嗎?

請幼兒想出各種辦法。

(2)教師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開水。

幼兒觀察並講述觀察結果。

小結:癟的乒乓球,受熱發生了膨脹。物體隨着溫度升高,體積慢慢變大了,

這種現象叫做遇熱膨脹。

3.你們還知道哪些物品遇熱膨脹?

五、活動結束

教師:今天,我們知道了生活中有許多吸水膨脹和遇熱膨脹的現象,

請小朋友回家後把這些現象講給爸爸媽媽聽,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找找

生活中還有什麼遇冷、遇熱膨脹的現象。

中班科學:大蒜哥哥,蔥弟弟和韭菜妹妹

目標:

1.在撿菜的過程中進行分類比較,瞭解韭菜.大蒜.蔥的不同特徵。

2.在種植過程中,發現根能吸收營養,幫助植物生長。

準備:

1韭菜 .大蒜 .蔥。

2筐若干個(三隻以上)。

3小花盆若干。

過程:

一 .談話

你們在家吃過韭菜 .大蒜 .嗎?那認識它們嗎?

二 .揀菜

1 .出示一筐菜。

菜場一早送來許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幾種菜混在了一起,給廚房的廚師帶來了許多麻煩。廚師請我們小朋友幫忙,把這些菜分開放在各自的筐裏。

2 .幼兒一邊揀菜一邊把菜分別放入不同的筐中。

我們來幫廚師把菜分分開,把這些菜放在不同的筐中。

3 .討論:爲什麼要這樣分開擺放?

好,我們把菜分好了,那想想爲什麼要這樣分開 擺放呢?這樣擺放有什麼好處?

4 .引導幼兒說出三種蔬菜的不同特徵。說說誰像哥哥,誰像弟弟,誰像妹妹。

剛纔我們說了爲什麼要把這三種蔬菜分開,那誰能來說說這三種蔬菜,它們有什麼特徵。如果它們是一家人的話,你說說誰像哥哥,誰像弟弟,誰又像妹妹呢?

5 .師小結。

韭菜妹妹的葉子從上到下都是一樣粗的,葉子是扁的 .窄的;大蒜哥哥的葉子上面小下面大,又寬又扁;蔥弟弟的葉子中間是空的,圓柱形的。

三 .種植韭菜 .大蒜(有根的) .蔥(有根的)。

1 .剛纔我們瞭解了這三種蔬菜的不同特徵,現在我們要來種植這三種蔬菜,那該怎麼種呢

2 .取部分韭菜 .大蒜 .蔥,切下其下半段。

每個小朋友先選其中一樣蔬菜,然後把你選的這樣蔬菜的上半段去掉,看看還剩下些什麼。

你知道它有什麼作用嗎?

3 .把它們種植在同一花盆裏,比一比誰長的高。

我們把三種蔬菜的下半段種在花盆裏,看看它們誰長的又快又高。

4 .幼兒種植蔬菜

5 .把它們放在自然角中,鼓勵幼兒學着照顧,並觀察其生長情況。

千姿百態的睡姿

設計背景:

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朋友,中班的孩子們也特別想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但常見的話題只是有關“動物的外形、習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動物們各種各樣、姿態萬千的睡眠姿勢。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激發孩子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及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感受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從而懂得愛護動物;

2、觀察瞭解動物姿態萬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態,從這一側面

讓孩子瞭解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豐富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能夠分清動物的不同睡姿;

活動準備:

1、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睡眠的各種姿態的圖片。教師佈置好活動場地:動物的家——將活動場景佈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攝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圖。森林中佈置有關動物(仙鶴、馬、貓頭鷹、蝙蝠、貓、烏龜)的家,用積木拼搭成型,上面貼上相關動物的圖片;幼兒進場時播放輕柔的音樂。

3、CAI課件《姿態的萬千睡》、電腦、磁帶、錄音機、電鋼;

4、活動前和孩子們一起了解各種動物的名稱 。

四、活動過程:

1、幼兒跳集體舞。跳完舞蹈後,請幼兒說說運動後的感受(想休息),並請幼兒自由休息。教師問幼兒:“你睡覺時需要些什麼呢?”幼兒一邊討論一邊休息。這時播放課件,背景屏幕換成第一種動物的圖片。

2、看課件,感知動物不同的睡姿。

請幼兒逐一欣賞課件。各種動物的出現方式不一,有的用動物的叫聲、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畫面後,請幼兒先想想這種動物是如何睡覺的,並進行表演。幼兒表演完後,再請幼兒觀看正確的答案,並模仿正確的睡眠睡姿。(幼兒可隨意選擇動物)同時用遊戲的形式學習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連線遊戲《它怎麼睡覺?》

教師將幼兒分成男女生進行趣味知識比賽,請幼兒用連線的方

法指出各種動物是如睡覺的?同時鞏固詞彙:縮、倒掛、趴等詞。當幼兒連對了,電腦就會獎勵幼兒一個笑臉娃娃;連錯了,電腦會鼓勵幼兒再連一次,直到連對爲止。比賽結束後,兩隊比一比看哪隊積的笑臉娃娃多,就獲勝。

4、玩遊戲:找朋友。

(1)教師交代遊戲規則:聽到歡快的音樂,動物們就出來遊戲;聽到抒情、安靜的音樂,動物們就回家睡覺。睡覺時必須十分安 靜,不要大聲喧譁。每一個小動物必須找到自己的家。

(2)幼兒遊戲。

(3)增加遊戲難度、擴大遊戲範圍。幼兒不僅可以模仿學過的動 物、還可以模仿其他的動物,自己動腦想想其它動物是怎麼睡覺 的?教師可讓幼兒充分想象,對幼兒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不急於給幼兒答案,請幼兒自己下課後想辦法求證,找尋答案。

五、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後,在父母的協助下了解其它動物的睡眠姿勢,然後將結果與其餘幼兒共享。

附資料:仙鶴單腳站立着睡、馬站着睡、貓頭鷹只睜一隻眼、蝙蝠

倒掛着睡、貓趴着睡、烏龜縮進殼裏睡。

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水試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水試驗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做小實驗,初步體驗量的守恆。

2、懂得做實驗後獲得的結果纔是正確的結果。

3、能與同伴友好合作地進行實驗。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有從杯中倒水的經驗。

2、物質準備:——教具:一粗一細兩個杯子,裏面分別裝有不同水位的水。

3、——學具:粗細不同的杯子若干(數量各爲幼兒人數的一半,其中粗杯子裏盛有蘭色的水,細杯子裏盛有紅色的水),粗細不同空杯子若干(數量爲幼兒人數的一半)。

活動過程:

一、哪個多哪個少?

——教師(出示粗細不同的杯子):這兩個杯子一樣嗎?哪兒不一樣?

——引導幼兒發現杯子有粗有細。

——教師:杯子裏面有什麼?你覺得杯子裏的水一樣多嗎?哪個多哪個少呢?你是從那裏看出來的?

——鼓勵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思考實驗方法

——教師:我們能用什麼方法證明你猜得對不對呢?

——鼓勵幼兒思考,並提出建議。師幼歸納多種方法,並引導幼兒分析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難度,現在沒辦法做。鼓勵幼兒發現藉助空的第三隻杯子可以瞭解兩杯水是否一樣多。

三、幼兒操作活動

——兩位幼兒共同做實驗,一人拿一杯水,然後再取一個空杯子。先猜猜兩杯水是否一樣多,誰多誰少,然後再實驗。

——教師觀察指導,瞭解幼兒的實驗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兒先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個標記後把水倒回去。另一個幼兒幼兒再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較水位與標記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兒在自己杯子的水位處作標記,然後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個幼兒將自己杯中水倒入做標記的杯子中,比較水位與標記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兒取的空杯與其中某幼兒的一個杯子一樣大小,則可以讓另一幼兒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兩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兒實驗時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將水潑出來。同時要將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們的實驗結果。

請幼兒介紹實驗的結果,引導幼兒發現,光用眼睛看,結果不一定正確,要通過實驗才能知道正確的結果。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寶寶》

幼兒園中班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

2.知道雞、鴨、鳥全都會生蛋,對事物有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ppt-各種各樣的蛋

2.實物-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認識各種蛋

1.出示蛋,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蛋嗎?

你們還認識什麼蛋?

2.ppt課件:各種各樣的蛋

引導幼兒將動物圖片與蛋一一對應。

3.你還知道什麼動物也會生蛋?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蛋。

1.教師:這些蛋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引導幼兒從蛋的大小、重量、顏色來比較。

2.教師小結: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輕。

有的蛋是深黃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還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帶斑點的。

三、由表及裏觀察,產生探索的興趣。

1.教師:雞蛋裏面是什麼樣的呢?

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並將雞蛋打開觀察。

2.觀察:是不是每種蛋都有蛋白、蛋清呢?

每種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樣嗎?

(逐一打開蛋。)

3.教師小結:每種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殼,敲碎蛋殼,裏面都有蛋黃、蛋清。

四、活動結束

教師講述有關蛋的故事,引導幼兒進一步討論有關蛋的話題。

如:蛋黃怎麼會變成動物寶寶的?爲什麼蛋有大有小?

結合主題活動,引導幼兒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來的各種方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美麗的花》

幼兒園中班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說說、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創造性地設計花的禮物,使幼兒進一步萌發愛花、護花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雨中紅色玫瑰, 山茶花2, 菊花5

2.彩色筆,畫紙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花的美

1.課件演示:漂亮的花

幼兒觀看。

2.教師:你們看到了些什麼花?漂亮嗎?

看見花你感到怎麼樣?

二、感知花的用途

1.觀察:花的禮物

(1)提問:你們認識這些禮物嗎?它有什麼用?

(2)教師和幼兒一起說說花的禮物可以用來做什麼。

2.教師小結花的用途

(1)做藥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裝飾品。

(5)清香空氣

(6)可以美容

三、創造花的藝術品

1.觀察花朵頭箍

提問:這個頭箍是用什麼做的?好看嗎?

2.提出創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禮物送給別人?

請你們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禮物畫下來,然後說給大家聽,你想做什麼花的禮物,準備送給誰。

3.幼兒繪畫:花的禮物

4.幼兒描述自己的創造。

四、環保教育

討論:你覺得花的用處多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花?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爲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爲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着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爲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祕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爲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爲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爲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爲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爲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爲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爲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一、設計意圖:

無聲之間又一個冬天來了, 把秋天的最後一絲餘溫包裹在了冬寒冷的懷抱。但是孩子們卻沒有忽略這些細小的變化,我說話怎麼在冒煙阿?”“我的手好冷啊!”“我穿了好多衣服,都動不了了!”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對冬天是什麼樣的產生了好奇,而關於冬天的話題引來了更多孩子參與其中。於是,我們就本次活動,試圖讓幼兒在說說看看玩玩中,感受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對冬天有一個更真切的認識。

二、活動目標

1、感受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

2、知道冬天的時候應該多運動,身體才能更健康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活動準備

1、冬天的情景圖片若干

2、幼兒已瞭解一些冬天的特徵(活動前教師讓幼兒向爸爸媽媽瞭解)

四、活動過程

(一)問題導入:說說冬天是什麼?

1、師:現在進入什麼季節了?(冬天)冬天是什麼哪?冬天有些什麼變化哪?

2、教師鼓勵幼兒進行回答,並及時的表揚回答積極的.幼兒。

3、教師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圖片,讓後再請幼兒進行回答冬天的特徵。

4、教師小結:重點關注冬天動物遷徙、人們衣着等方面的變化(冬天人們換上了厚厚的冬衣,戴上棉帽……)

(二)遊戲:找冬天

1、師:冬天還是怎樣的哪?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2、在衆多圖片裏找出冬天情景的圖片,並說說爲什麼?

3、以散文《冬天來》進行小結。

(三)閱讀《冬天是什麼》

1、請幼兒打開自制圖書《冬天是什麼》,邊看圖書邊欣賞教師朗誦散文

2、師:冬天是什麼?

重點:引導幼兒邊看圖書邊根據圖書內容進行回答。

3、師:冬天還是什麼哪?我們到處去找一找看一看吧。(可進行延伸活動――續編散文《冬天是什麼》)

五、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進行遊戲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活動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的目標強調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幼兒在玩玩具時,經常在觀察、思考:汽車爲什麼會開?車燈爲什麼會亮?對電池的作用產生濃厚的興趣。本次活動結合《綱要》精神,體現“生活化、經驗化、操作化”的特點,從幼兒的興趣入手,充分挖掘電池潛在的教育價值。

在活動中,通過給幼兒提供足夠的操作、探索的時間、機會,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電池,瞭解電池的外形特徵;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動手操作、安裝電池,瞭解電池的安裝方法及作用,並體驗安裝成功的喜悅。

在整個活動中,充分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與材料的互動原則。教師的開放式提問,發展了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幼兒間的討論、交流,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經驗也得到了積累;支持、引發幼兒與材料的互動關係,通過操作、擺弄電池、探索電池的奧祕。

 活動目標:

1、對電池產生興趣,初步瞭解常用電池的外形特徵和用途。

2、樂意參加安裝電池的探索活動,感受成功的樂趣。

3、願意與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活動準備:

常用電池若干個(1、5、7號),電動玩具若干個,電池圖片一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幼兒選擇各種電動玩具玩,引出活動主題:“電池”

二、通過觀察、比較,瞭解常用電池的外形特徵,嘗試從多角度發現電池的差異。

1、幼兒觀察、比較電池。

2、幼兒操作,教師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去比較,鼓勵幼兒與同伴一起操作、交流。“你們發現這些電池那些地方不一樣?”“這些電池有沒有一樣的地方?”

3、出示電池圖片,師生共同小結電池的外形特徵。

三、幼兒嘗試爲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動玩具安裝電池。

1、教師提供不同型號的電動玩具,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選擇、自由操作安裝電池,讓玩具動起來。

2、請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並一起討論操作中遇到的問題。

“你是怎樣裝電池的.,電動玩具纔會動起來?”

教師針對幼兒的操作情況,舉典型事例。

四、幼兒再次探索爲各種不同的電動玩具安裝電池

1、鼓勵幼兒找到電池盒內的標記進行安裝電池,嘗試爲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動玩具進行安裝。

2、師生共同交流操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總結經驗。

3、幼兒初步瞭解電池的用途及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

延伸活動:

1、讓活動中沒有正確安裝電池的幼兒繼續操作練習。

2、在日常生活中繼續尋找使用電池的物品,並嘗試自己安裝電池。

3、環保教育:不亂扔廢舊電池。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初步知道圓圓的物體能滾動。

2、 激發幼兒對滾動現象的好奇心。教學難點:讓幼兒能初步的感知滾動現象.

課前準備:

1、 塑料球、衝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記錄紙每人一張(上畫有沒輪子的汽車);集體記錄紙兩張

2、 情景表演的幼兒一名(大班);沒有輪子的汽車一輛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過程:

1、 情景表演,引出問題

C(大班):嗚嗚嗚......,我的汽車......

T:小朋友,你怎麼了?

C:(大班)我的汽車的輪子不見了,汽車不能玩了,小朋友,你們幫幫我,什麼東西可以象輪子那樣滾動呢?

T: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東西可以滾動嗎?

C:氣球可以滾動!

C: 鈴鼓可以滾動,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

C: 老師,地球也可以滾動的,還有口杯也可以滾動。

C: 奶瓶也能滾動,還有喇叭…………

2、 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

C(大班):老師老師,你看,我找到了這麼多的東西,它們能不能滾動呢

?T:這個?我得試試才知道。小朋友,我們一起想想這些東西誰誰能滾動C: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的,三角形就不行。

C: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滾動的。

C:圓形的就可以滾動。

T:我們一樣一樣的來想,然後老師把你們的想法記錄下來,好嗎?如果認爲圓形能滾動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師這邊,認爲不能滾動就站到馬老師那邊。(幼兒選擇後)咱們來數數曾老師這邊有幾個人?馬老師那邊又有幾個?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選擇同上。

2、 幼兒分組實驗,驗證想法T:每個小朋友說的都不一樣,那咱們試試,看看到底誰能滾動,好嗎? 幼兒實驗,操作

C:你看,圓形的.可以滾動吧。

C:正方形也可以啊!(這個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動着正方形,他就認爲這是正方形在滾動)

C:老師,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滾動(他用一隻手指輕輕壓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後用另一隻手來彈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動)

3、 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T:你們剛纔都試了,誰能滾動啊?那好,咱們把能滾動的形狀畫到汽車上,給它當輪子,好不好?

4、 交流,討論幼兒交流,再請每個孩子都上臺講述自己的發現。

T:剛纔你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也告訴你旁邊的小朋友。老師也想聽聽你們的實驗,誰願意來告訴老師?

C:我發現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是這樣的(他用兩隻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後交替畫圈,象開火車那樣)

C:我看到圓形的東西能滾動,能做汽車輪子,讓汽車動起來,爸爸就可以帶我上幼兒園了。

活動延伸

-有趣的圓形

讓幼兒回家去尋找圓形的物體,並試試看,它們能不能滾動呢? 課後隨想在這次實驗活動中,孩子的主動性很高,很樂意去探索。語言表達又有了進步。但是, 活動結束後,我自己覺得在這次活動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這次活動用的是汽車貫穿整個活動,可是,好象對孩子的暗示行比較大,因爲在孩子的生活經驗裏汽車的輪子就是圓形的;還有就是,可能滾動這個現象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在活動中總是容易把滾動和移動的現象混爲一談,可是如果解釋,我也感覺到不知道改怎樣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釋這個問題。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設計】

蒜頭是日常生活常見的植物,我們請幼兒帶來了蒜頭,在自然角中進行植物發芽的活動。一段時間過後,蒜瓣長出了嫩綠的小芽,在這發芽過程中,還有伴有濃烈的氣味,甚至還有點“臭”。可孩子們天天都往自然角跑,還好奇的觀察着。我們知道只有自己親手嘗試實踐,獲得的知識才會真實而牢固,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也是《幼兒園指導綱要》所要求的。於是結合我的個人課題探究《讓科學教育更貼近幼兒生活》,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了科學活動《有用的蒜頭》,讓幼兒對蒜頭有一個初步的全面認識。通過看、摸、剝、數等多種方式感知蒜頭的特徵,瞭解蒜頭的用途。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實踐能力,讓幼兒體驗了探索蒜頭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通過看、摸、聞、掰等方法,發現蒜頭的特徵,體驗發現的樂趣。

2、會手口一致地點數,感受用數字記錄地簡便、明瞭。

【活動準備】

1、蒜頭人手一個,統計表。

2、筆、紙。

【活動過程】

一、出示蒜頭,導入活動。

師:看,這是什麼?(蒜頭)

看一看蒜頭是什麼樣的,像什麼?什麼顏色?

(分析:首先開始部分以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出示蒜頭引起幼兒觀察興趣,通過直觀的視覺形象初步感知蒜頭的外部特徵,同時引導孩子從蒜頭的不同角度來想象其像什麼,這環節充分調動了幼兒想象力。)

二、通過看、摸、聞、掰等方法,發現蒜頭的特徵。

1、請小朋友每人拿一個蒜頭,仔細的摸一摸,看一看能發現什麼?幼兒觀察。

師:你發現了什麼?(滑滑的,上面有紋路)(硬硬的)

小結:蒜頭摸上去滑滑的,硬硬的,身上有像線一樣的花紋,凹凸不平的,裏面還藏有一個個的蒜瓣。

(分析:幼兒在近距離觀察蒜頭時,通過摸、看等多種方式感知蒜頭外部的基本特徵。在探索觀察的基礎上,引起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慾望。)

2、怎麼知道里面的蒜瓣是什麼樣的呢?(剝)那我們來剝一剝。剝的.時候注意看看蒜頭的外衣是怎樣的?

幼兒剝蒜衣,師:蒜衣是怎樣的?

(分析:引導幼兒在剝蒜衣的過程中發現蒜衣一層層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實踐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3、師:看看現在的蒜瓣怎樣的?(一個個緊緊的抱在一起)那掰開看看一一個的蒜瓣是又像什麼?怎麼看出?(每人拿一瓣)

再看看它們的身上有什麼?其實每個蒜瓣身上還都有件小衣服呢,讓我們剝開看看裏面又會是怎樣的?(白色的…)聞聞什麼氣味?有股特殊的氣味,甚至有點臭。

那蒜瓣們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嗎?(有的大有的小)

師小結:蒜頭除了一層層的外衣,每個蒜瓣都還有件小衣服,剝開小衣服有一股特殊的氣味,我們還發現蒜瓣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分析:該環節逐步深入,引導幼兒主動探索、感知蒜瓣的特徵。知道蒜皮除了一層層的外衣,其實每個蒜瓣身上都還有一件“小衣服”,並再剝開來進一步觀察。通過聞一聞蒜頭特有的氣味,從而可以加深幼兒對蒜頭的認識。)

4、那麼你的蒜頭裏有幾個蒜瓣呢,讓我們來數一數吧。小朋友動作要快快的,並用筆記下數出的總數哦。

師:你的蒜頭裏有幾個蒜瓣?有誰也是XX請舉手?教師根據幼兒回答進行記錄。

小結:看,在這張統計表中幾個小朋友數到了幾個蒜瓣,幾個……,最多的有?,最少的有?原來蒜頭裏的蒜瓣是有多有少。

(分析:藉助記錄和數量統計,讓幼兒通過數數,發現蒜頭中蒜瓣的數量是有多有少的。這也是本次活動的一個難點,引導幼兒能數出正確的總數並進行記錄。在科學活動中滲透了數學領域的知識,提升了幼兒的數數能力。)

三、遷移生活經驗,瞭解蒜頭的作用。

師:那你知道蒜頭有什麼用呢?

教師小結:大蒜可以生吃殺菌、做菜除腥味、預防感冒、抗癌等等,還可以當做種子呢。那小朋友覺得蒜頭的作用大不大呀?那我們可要多吃哦!

(分析: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生活經驗進一步瞭解蒜頭的作用。有了對蒜頭作用的瞭解,能激發孩子想吃、願意吃蒜頭的慾望。也使本次活動達到較好的效果。)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選材來源於幼兒實際生活經驗,材料的難度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符合幼兒興趣點,所以活動中幼兒參與積極性較高。本次活動採用看門見山的方法來導入活動,從一開始就激發起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幼兒主動觀察、發現,由裏到外的探索蒜頭的特徵,積極地投入到科學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帶來的樂趣。經過三次磨研活動,使我發現自己在組織科學活動時還存在着許多問題。作爲一名新教師應該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科學活動中幼兒纔是主體,孩子們的發現應讓孩子自己來表達。在設計科學活動時應巧妙的運用一些有啓發性、針對性的提問,通過問題啓發幼兒大膽動手、獨立思考及積極地表達。並根據不同的內容,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態度,以此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

2、通過學習是幼兒瞭解水,知道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活動準備:

1、課件, 故事《皮球浮上來了》的碟片。

2、玻璃水槽、紙、木塊、鐵片、石子、海綿、塑料、乒乓球、樹葉、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3、記錄材料:標有上下標記的記錄卡、記號筆。

活動過程:

1、導入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看課件,自由模仿流水,用動作表現水流的速度。 談話導入:水的本領可大了,讓我們來看一下。

2、瞭解水的浮與沉

(1)、播放故事《皮球浮上來了》,提問:

故事用什麼辦法把球取出來的?樹洞裏灌滿水之後,球會怎樣?爲什麼?(水有浮力)

(2)、石頭掉進洞裏,灌滿水,石頭會怎樣?(石頭沉下去了)

3、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1)、提供事先準備好的操作材料,分記錄卡,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標誌。

(2)、將自己的'猜測填入記錄表中。

4、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猜測的是否一樣?

(1)、分組驗證剛纔的猜測,看看哪些猜對了,哪些猜錯了。

(2)、將自己的操作結果填入記錄表中。

5、交流討論

(1)、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

(2)、引導幼兒探討:爲什麼有的物體能浮在水面,而有的卻沉下去了?

(3)、小結:重的物體容易沉下去,請的物體容易浮上來。

6、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去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會沉下水底,哪些物體會浮上水面,並說說它們沉、浮的原因。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目標:

1.不受物體排列形式的影響,探索比較路線長短的方法,正確判斷路線的長短。

2.在操作活動中學習觀察和比較的方法,發現錯誤能及時糾正。

準備:

數字印章,印泥,記錄單,用四種不同顏色不同數量拼插玩具各自拼搭而成的路線模型。

過程:

一、引出話題

師:小班的弟弟妹妹想找一條最長的路線進行跑步比賽,可是你們看,眼前的幾條路線都是彎彎曲曲的,哪一條路線是最長的呢?他們犯難了。小朋友,你們能幫他們找出這條最長的路線嗎?

二、比較路線的長短

1.出示路線模型,引導幼兒觀察。

師:這裏一共有4條路線,每條路線的長度都不一樣。請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哪條路線最長?

2.引導幼兒說出各自的想法及判斷的理由,並針對不同的回答給予適當的引導。

師:你認爲哪條路線最長?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幼:綠色的路線最長,因爲它最直。

師:直的路線就一定最長嗎?你們同意他的看法嗎?你們還有什麼看法?

幼:藍色的路線纔是最長的,因爲它彎得厲害。

師:爲什麼彎的路線一定是最長的呢?紅色的路線也是彎彎的呀?

幼:我覺得黃色的路線最長,我一眼就能看出來。

師: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最長的路線只有一條。我們隨便看、隨便猜可不行,一定要想個辦法把真正最長的那條路線找出來。大家想想看,可以用什麼方法比較出哪條路線真的是最長的呢?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反應給予不同的引導。例如對於那些反應迅速、已經找到正確方法的幼兒,教師可暫時不作任何評價,而是鼓勵幼兒通過動手操作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對於那些面有難色、一時想不出辦法的幼兒,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如,通過語言啓發:“玩具身上的小孔能不能幫幫我們呢?”以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幼兒操作活動

1.說明要求。

師:每組都有四個用不同顏色不同數量的拼插玩具各自拼搭起來的路線模型,請小朋友按照記錄單上的線段顏色,找到相應的路線模型,並比較它們的長短,把判斷結果標記在與顏色對應的記錄單上。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幼兒比較長短的方法,適當幫助有困難的幼兒。

四、活動評價

1.展示幼兒記錄單,引導幼兒觀察。

師:你的記錄單表明哪條路線最長,哪條路線最短?你是用什麼方法比較出來的?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嗎?

2.引導幼兒集體驗證。

【在驗證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引導幼兒用點數玩具數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長短外,還可引導幼兒將玩具排直後直接比較,從而進一步驗證運用數量多少比較出來的結果是否正確。】

3.提升與總結。

師:你們幫小班的弟弟妹妹解決了難題,他們很高興。但他們還想問問你們,下次他們再遇到因形狀不同而導致長短不同的路線時,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比較出它們的長短呢?

【教師以弟弟妹妹的口吻向幼兒請教,一方面可以做到首尾呼應,激發幼兒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幫助幼兒總結經驗,回顧與梳理活動的過程。】

反思:

一、主題活動的來源

中班幼兒對物體多少、長短的判斷,往往會受物體大小、排列形式的影響,在他們看來,相對於彎彎曲曲的排列,整齊排列而且筆直的物體一定是更長的。針對幼兒這樣的一種錯誤認識,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他們作出正確判斷呢?經過認真的思考與反覆的探索,我設計了本活動。

二、材料選擇的原則

在數學活動中,材料選擇的恰當與否往往會影響甚至決定整個教學活動的成敗。一般來說,幼兒是通過操作活動材料獲得相關經驗的。因此,如果教師提供的活動材料能有效暴露幼兒某些認識的誤區,又能在最後幫助幼兒獲得正確認識,那麼,這樣的材料就能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在設計該活動時,我選擇了幼兒園最常見的`拼插玩具,它是一個個的正方體,每個正方體都能拼插連接起來。這一玩具的基本特點是,它既可以組合成直線,也可以組合成曲線。幼兒可以藉助點數正方體的數量,比較發現用這種玩具拼搭出來的路線模型的長短。此外,由於這一玩具可以隨意組合拼插,幼兒也可以將它們拼插成直線,通過直接的比較方法,憑直觀分辨出長短來。

三、環節設計的思路

環節的設計應圍繞教學目標,由淺入深,逐步展開,以引導幼兒向着正確的方向前進。就該活動而言,教師應首先了解幼兒的一般認識,即:面對四條彎曲不同的路線,他們是如何判斷其長短的。其次,針對幼兒認識上的誤區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討論交流,確定判斷的標準。第三,讓幼兒通過操作驗證自己的判斷,以獲得正確的認識和經驗。

四、活動過程的指導

當我展示出由幼兒熟悉的玩具拼搭出的路線模型時,幼兒的積極性一下子被有效地激發出來了。面對四條彎曲程度不同的路線,幼兒在評判哪條路線最長的問題上產生了諸多分歧,並激烈地爭論起來。面對這樣的熱鬧場面,我並沒有急於作出什麼結論。而是引導幼兒討論和動手驗證,找到用點數玩具數量的方法比較路線長短的有效辦法。在交流的環節,我又繼續引導幼兒運用拉直比較的方法,找出最長的路線。通過這個過程,幼兒最終形成了這樣的認識:比較路線的長短,不能只憑眼睛看,而要通過數一數、擺一擺等實際操作的辦法來驗證,以找到正確答案。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由於幼兒在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對顏色特別感興趣,經常問老師是否要上美術繪畫課。因此我選用這個主題《多彩的顏色》,讓幼兒感知顏色的變化,並體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顏色的微妙變化,從而理解兒歌內容。

2、學習看圖譜,完整的念兒歌。

3、體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各種顏色的水

2、一次性透明杯數個

3、紅、黃、藍色、桔子、茄子、葉子、車子的圖片

4、圖譜 活動過程: 一、 活動導入

師:小朋友們,平時你們畫畫的時候,用什麼東西給畫塗上顏色的?

幼:用蠟筆。顏料

師:小朋友真聰明,其實顏料是一樣很神奇的東西。爲什麼說顏料很神奇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 教師進行調色操作,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一>幼兒分句學習兒歌

1、 紅色、黃色的混合

師:小張老師這有兩杯有顏色的水,看看都是什麼顏色的?

幼:紅色的,黃色的.。

師:小朋友們來猜猜紅色黃色手拉手會變成什麼顏色的?

(幼兒討論,請個別幼兒來猜)

師:我們來看看他說的對不對。(教師動手操作)紅色黃色手拉手變成什麼顏色?

幼:橙色。

師:真棒!原來紅色黃色手拉手變成橙色的。那我們用橙色可以畫什麼呢?(請個別幼兒回答)

師:小張老師覺得用橙色畫桔子最漂亮。

師:現在小張老師要把它們編成一句好聽的話,我們一起來聽聽。紅色黃色手拉手,變成橙色畫桔子。(教師邊講邊出示紅色、黃色、橙色、桔子的圖片) 2、紅色、藍色混合

師:這杯水又是什麼顏色呢?

幼:紅色、藍色。

師:猜猜紅色藍色手拉手又會變成什麼顏色呢?(請個別幼兒來回答)

師:我們來看看哪位小朋友說的對。(教師動手操作)紅色藍色手拉手變成什麼顏色?

幼:紫色。

師:原來紅色藍色手拉手變成紫色。那我們可以用紫色來畫什麼呢?

(請個別幼兒回答)

師:紫色可以畫那麼多東西吖,小張老師覺得用紫色畫茄子最漂亮。

師:老師也把它們編成一句好聽的話,我們一起來聽聽。紅色藍色手拉手,變成紫色畫茄子。(教師邊講邊出示紅色、藍色、紫色、茄子的圖片) 3、黃色、藍色混合

師:這又是什麼顏色的呢?

幼:黃色、藍色。

師:猜猜黃色藍色手拉手會變成什麼顏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