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品】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八篇

【精品】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品】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八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對不同質地紙的觀察和比較,使幼兒感知紙的特徵及吸水性的強弱。

2.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和實驗能力。

[活動準備]

面巾紙、圖畫紙、包裝紙、手工紙、白紙、報紙、宣紙、糖紙、錫紙、盆、水、沙土。

[活動過程]

探究活動一

探究的問題:用紙做的紙花能開嗎?

幼兒討論。

(1)不能開,紙花是假花,它不可能開花。

(2)能開,因爲我們給花澆水,花就能開了

試一試:紙花在哪裏能開花?

幼兒分別把紙花放在土裏、水裏進行觀察。

(1)把紙花放在土裏。

(2)把紙花放在水裏。

說一說我的發現。

(1)紙花在水裏開了。

(2)小紙花太乾了就不開花;真花在土裏能開,假花在土裏開不了。

探究活動二

探究的問題:將不同質地的紙花(包裝紙、手工紙、圖畫紙、報紙、面巾紙、宣紙、糖紙、錫紙)放入水中,哪朵開得快?

幼兒討論。

(1)厚的紙花開得快。

(2)報紙、面巾紙、宣紙做的紙花開得快。

試一試:放進去的紙花哪朵開得快?哪朵開得慢?

幼兒把各種材料的紙花同時放入水中並認真觀察。

說一說我的發現。

(1)包裝紙、手工紙、圖畫紙做的花開得慢。

(2)報紙、面巾紙、宣紙做的花開得快。

(3)開得最快的'花是用面巾紙做的,包裝紙做的花開得最慢。

(4)糖紙、錫紙做的花沒有開。

(5)面巾紙吸水最快,包裝紙吸水最慢。

玩一玩,我做的花兒開了。

將不同顏色的紙花放到花叢中,帶領小朋友用噴壺澆花,紙花逐漸開放,體驗花開的快樂。

注意事項

1.教師在實驗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2.如幼兒園的條件較好,幼兒可分組進行活動,讓幼兒在充分玩的過程中感知體驗並得出結論,同時它還能便於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指導。

3.活動中最好讓孩子卷好袖子,帶上圍裙,以免弄溼衣服。

拓展思路

1.彩色水會不會順着小棒爬上來?

在兩個燒杯中分別放入顏色水(約2釐米高即可),將卷好的紙棒和塑料棒(或玻璃棒)的一端分別放在兩個燒杯的顏色水裏,觀察結果。

2.雨衣、雨傘、窗戶、皮鞋、杯子、毛巾、衣服、抹布等物品中,哪些吸水哪些不吸水,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瞭解彈性的基本特性,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能積極參加科學探索活動,培養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準備:彈性及彈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彈性的`物體(如鬆緊帶。海綿。彈力布皮筋)。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彈性。

A.幼兒操作,觀察用力拉或壓彈簧及有彈性的物體時它們的外形變化。

B.幼兒講述自己的探索發現,瞭解彈性的基本特徵。提問:在玩的時候發現了什麼?你是怎樣發現的?小結:當用力拉或壓時,彈簧。鬆緊帶。海綿等都發生了變化,有的變長,有的變短,有的變形;不再壓時,這些物體都能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就是彈性。

(2)幼兒再次操作材料,發現許多物體都有彈性,但彈性大小不一樣。提問:還有哪些物體有彈性?這些物體的彈性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小結:許多物體都有彈性,但彈性的大小不一樣。

(3)說一說:有彈性的物體。提問:還有哪些物體有彈性?這些物體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什麼方便?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工具將黃豆從大米中分離出來。

2、知道有洞眼的漏勺能很快地將黃豆從大米中分離出來,是快捷、方便的工具。3、能運用記錄表記錄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對探索活動感趣

活動準備:

黑板、紀錄表,幼兒標記貼,五個澡盆,內放大米和黃豆,漏勺、勺子、筷子、夾子、小桶人手一份,透明杯子5個

活動過程:

1、以廚師阿姨遇 到的問題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師:廚師阿姨今天遇到了一個麻煩,她把黃豆和大米不小心混在了一起,誰來想一想辦法,用什麼方法可以幫阿姨將黃豆從大米里面分出來?(鼓勵幼兒大膽設想和表達)

2、幼兒根據工具進行猜測並進行記錄師:今天,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工具,看一看,都有些什麼呀?(出示工具)請你猜一猜,這些工具中哪一種能最快、最方便地把黃豆從大米里面分出來呢?(鼓勵幼兒大膽猜測、講述)師:(出示記錄表)你覺得那一種工具最快、最方便,就把自己的小標記貼到這種工具的下面。(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測)

3、幼兒操作並記錄實驗結果師:究竟哪種工具又快、又方便呢?老師要請小朋友自己動手來試一試。注意每一種工具都要用一用,都用過了再找出最快、最方便的那一種,最後把你的小標記貼在記錄表的小手這一行的工具下面。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注意提醒幼兒每種工具都要嘗試,最後再記錄結果。重點觀察、指導幼兒使用漏勺,探索用法)

4、結合記錄表集體討論,發現漏勺能更多更快的將黃豆和大米分開師:剛纔,我們用了各種工具來分黃豆。試過以後,你覺得那一種工具最快、最方便?爲什麼漏勺能很快、地把黃豆分出來,而且看不見一粒米呢?誰來說一說,你是怎麼使用漏勺的?(請個別幼兒上來演示、講解漏勺的使用方法)師小結:原來,漏勺上有許多的洞眼,當我們用漏勺去盛米和黃豆時,米就會從洞眼中漏下去,勺子裏只留下了黃豆。當漏勺中盛了米和黃豆時,我門只要用手輕輕地左右晃動,就能讓漏勺中的米更多、更快地漏下來了。所以,漏勺是我們今天分黃豆最有用的工具。

5、比賽:分黃豆師:下面,我們就來進行一場有趣的分黃豆比賽,男孩子一組,女孩子一組,用漏勺將剩下的黃豆和大米分開,看哪一組分得又快、又多!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瞭解花生的組成結構,認識花生的生長過程。

2。學習從內向外有序的觀察。

3。願意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自己對花生的認識。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二、活動準備

每組準備一小筐花生、投影儀、花生的生長過程圖片(發芽、長大、開花、結果)、鉛筆、記錄紙(每人一份)、各類花生製成的食品。

三、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出示布袋):"我的袋子裏有一樣東西,我要讓你們來摸一摸,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是什麼?"

(2)個別幼兒上臺隔着布袋摸一摸並說出自己的猜測。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猜測及理由。

(3)教師倒出布袋中的東西證實幼兒的猜測結果。根據幼兒猜測的理由初步印證花生的外部特徵。如:硬硬的、麻麻得不光滑。等等。

2。幼兒進行探索活動。

(一)探索花生的外部特徵。

( 1)每桌發放一筐花生。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拿到的花生的外型特徵。幼兒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的發現。

教師:"每人拿出一顆花生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先看看花生長的什麼模樣?"教師:"花生摸上去有什麼感覺?"教師:"最後我們來聞一聞,花生是什麼味道?"

(2)教師小節:把幼兒對花生外型的感知進行總結。

把幼兒的觀察結果對照投影儀上的實物說一遍。花生的外殼顏色是乳白色的,樣子像麻花、摸起來麻麻的、不光滑。

教師:"剛纔我們看到的、摸到的都是花生最外面的樣子。在花生的硬殼殼裏是什麼樣子的呢?你想知道嗎?"

(二)探索花生的內部特徵。

(1)教師:"花生裏面是什麼樣子的呢?"(幼兒回答)"是你猜的,還是你看到的?""怎樣打開花生?"(幼兒說出自己的方法)

(2)剝開花生。

教師:"用你自己的方法打開花生,並把你的發現記錄在紙上。"

(3)幼兒剝花生並觀察記錄。

教師巡視幼兒活動情況並給予適當指導。

(4)幼兒說自己的觀察結果。

教師把幼兒的觀察記錄放在投影儀上,讓其對照自己的記錄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

(5)幼兒在記錄方法上會有所不同,教師在引導幼兒說觀察結果時可適度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的記錄方法。

三、利用投影儀集體觀察花生剝開後的各部分及生長過程。

(1)教師對照花生的實物從外向內介紹花生。

(2)教師:"花生是生長在哪裏的?"(幼兒回答)

(3)教師把花生的生長過程的圖片利用投影儀向幼兒呈現。

教師對照圖片向幼兒介紹花生的生長過程。以及根據花生的結果實時的特點,向幼兒介紹花生又叫"落花生"。

四、討論瞭解花生的用途。

(1) 教師:"人們很聰明,不僅知道花生可以吃,還把花生製成了各式各樣的美味食品。你知道花生以做什麼食品呢"引導幼兒說出生活中看到的、吃到的花生製品。

(2)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花生的藥用價值。如:花生紅皮可治療貧血、胃不好的人常吃花生可以養胃等等。

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強調的是孩子藉助於教師的指導和自身所從事的活動,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操作和感知,不斷髮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孩子在已知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斷嘗試中取得成功,最終獲得知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知道圓圓的物體能滾動。

2、激發幼兒對滾動現象的好奇心。

3、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並能用恰當的詞彙進行描述。

4、對科學探索感興趣,體驗積極探索帶來成功的心情。

教學難點:

讓幼兒能初步的感知滾動現象。

課前準備:

1、塑料球、衝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記錄紙每人一張(上畫有沒輪子的汽車);集體記錄紙兩張。

2、情景表演的幼兒一名(大班);沒有輪子的汽車一輛。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過程:

1、情景表演,引出問題C(大班):嗚嗚嗚""""",我的汽車"""T:小朋友,你怎麼了?C:(大班)我的汽車的輪子不見了,汽車不能玩了,小朋友,你們幫幫我,什麼東西可以象輪子那樣滾動呢?T: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東西可以滾動嗎?C:氣球可以滾動!C:鈴鼓可以滾動,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C:老師,地球也可以滾動的,還有口杯也可以滾動。C:奶瓶也能滾動,還有喇叭…………2、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C(大班):老師老師,你看,我找到了這麼多的東西,它們能不能滾動呢?T:這個?我得試試才知道。小朋友,我們一起想想這些東西誰誰能滾動C: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的,三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滾動的。C:圓形的就可以滾動。T:我們一樣一樣的來想,然後老師把你們的想法記錄下來,好嗎?如果認爲圓形能滾動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師這邊,認爲不能滾動就站到馬老師那邊。(幼兒選擇後)咱們來數數曾老師這邊有幾個人?馬老師那邊又有幾個?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選擇同上。

2、幼兒分組實驗,驗證想法T:每個小朋友說的都不一樣,那咱們試試,看看到底誰能滾動,好嗎?幼兒實驗,操作C:你看,圓形的'可以滾動吧。C:正方形也可以啊!(這個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動着正方形,他就認爲這是正方形在滾動)C:老師,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滾動(他用一隻手指輕輕壓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後用另一隻手來彈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動)

3、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T:你們剛纔都試了,誰能滾動啊?那好,咱們把能滾動的形狀畫到汽車上,給它當輪子,好不好?

4、交流,討論幼兒交流,再請每個孩子都上臺講述自己的發現。T:剛纔你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也告訴你旁邊的小朋友。老師也想聽聽你們的實驗,誰願意來告訴老師?C:我發現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是這樣的(他用兩隻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後交替畫圈,象開火車那樣)C:我看到圓形的東西能滾動,能做汽車輪子,讓汽車動起來,爸爸就可以帶我上幼兒園了。

活動延伸:

有趣的圓形

讓幼兒回家去尋找圓形的物體,並試試看,它們能不能滾動呢?課後隨想在這次實驗活動中,孩子的主動性很高,很樂意去探索。語言表達又有了進步。但是,活動結束後,我自己覺得在這次活動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這次活動用的是汽車貫穿整個活動,可是,好象對孩子的暗示行比較大,因爲在孩子的生活經驗裏汽車的輪子就是圓形的;還有就是,可能滾動這個現象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在活動中總是容易把滾動和移動的現象混爲一談,可是如果解釋,我也感覺到不知道改怎樣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釋這個問題。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幼兒用各種各樣的立體物(積木、紙盒、酸奶盒)粘在動物卡片後面,使“小動物”能在建構區站起來。但這樣特別佔地,積木搭建的地方就小多了。怎麼辦呢?我想如果不用這些佔地的立體物做支撐,想辦法讓幼兒畫的動物卡片立起來,就解決了空間擁擠的問題了。而且讓“動物卡片立起來”,內涵關鍵經驗——支撐、平衡,很具有探究性。我們班幼兒做過立體相框,是有一定經驗,所以我想引導幼兒使用紙製品來做動物卡片的支架,既豐富了建築區的材料,又解決了空問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幼兒通過探究使物體立起來的方法,發展幼兒大膽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使用剪、折、粘、貼多種技能,探究平面紙製品立體化的方法。
  2、培養幼兒根據自己的創想,大膽創造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畫好的各種動物多個,各種材質的紙(皺紋紙、瓦楞紙、電光紙、彩色複印紙、軟泡沫紙、宣紙、紙盒紙、牛奶袋紙),大森林的立體背景,膠棒,剪刀,膠條等。
  2、經驗準備:在教室環境中擺放幾種立體物,相框等。
  重點、難點:
  重點:啓發幼兒探究“動物”立起來的幾種方法。
  難點:找到使紙卡片平衡的支撐點。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討論:怎樣讓小動物“站”起來。
  教師:看黃老師帶了什麼?(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兒:我們做的建築區的大森林。
  教師:在這個大森林裏,小動物很想站起來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盤裏的這些紙材料,你能有什麼辦法讓動物站起來?
  幼兒1:用紙在動物的後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個架子。
  幼兒2:做一個圓的筒,動物粘在後面。
  幼兒3:用奶袋紙卷一個棍。
  幼兒4:做許多的支架,粘在動物身上。
  幼兒5:把紙捲成一個桶,上面剪一個洞再把動物插上面。
  教師:小朋友方法真多,一會兒你們可以用不同的紙來試一試,想辦法讓小動物們站起來,然後把站起來的動物擺在大森林中。看看誰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讓小“動物”站起來的多種方法。
  幼兒獨立操作,教師提供多種材質的紙張,觀察幼兒使用的方法,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
  場景一:
  幼兒1在一個已經做好的圓桶中間,剪了一個洞,然後把一朵小花插了進去,可是由於花的莖太細,總是立不直。
  教師:“想想能用什麼把它固定住呢?” 幼兒1先用膠棒粘了粘發現效果不好,於是用膠條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來了,能站起來了”,她邊說邊笑着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場景二:
  幼兒2把軟的泡沫紙捲起來,反覆幾次,但都沒成功。
  教師:“老師能幫你嗎?”
  幼兒2:“我想讓小蛇橫着躺着。”可是軟的泡沫紙多次捲過後,打開時兩邊往上翹。
  教師:“你試一試把蛇架在紙上會怎麼樣?”
  幼兒拿起了剪刀在兩邊上翹的地方一邊剪了一個小口子,這樣蛇正好能夠架在泡沫紙上。
  場景三:
  幼兒3選擇了牛奶袋紙做材料,把紙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後捲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鴨子的兩邊分別用膠條粘上兩小棍,可是由於小鴨子身體長,站立的時候不穩,她皺着眉頭擺弄了半天。
  教師:“看看,小鴨子總是往哪邊倒呢?”
  幼兒3:“往後倒。”
  教師:“那你想一想怎麼辦?” 於是她很快又做了兩個小棍粘在了小鴨子的中間部分,這樣小鴨子就站穩了。
  3、分享:讓小動物“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方法。
  每個幼兒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動物立起來了。
  教師:“大森林裏站滿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幼兒快來介紹你是怎麼讓這些小動物立起來的呀?”
  幼兒1:我做了一個紙棍粘在小老虎的後面,小老虎就立起來了。
  幼兒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樣,粘在後面兩個棍,就像相框後面那樣。
  幼兒3:我在紙筒上挖了一個洞,把小猴子插在裏面了。我還做了一個支架,橫着豎着(比畫着)粘。
  (2)引導幼兒討論“大家都用了什麼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樣的?”
  教師:你們想的辦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們在做的時候,遇到什麼困難了嗎?
  幼兒1:我開始用的紙太軟了立不起來,後來換了硬紙就成功了。
  幼兒2:我在後面粘了一個小紙棍但老是倒,後來又在旁邊粘了一個就不倒了。
  教師拿起作品:趙吳,你告訴小朋友開始時你把小棍粘在哪哪裏了?爲什麼會倒?
  趙昊指着小老鼠的一側:我粘這邊了,就往這邊倒。我粘了另一邊,就不倒了。
  教師:爲什麼在兩邊粘就不倒了呢?
  幼兒說:因爲平衡了。
  4、延伸活動:將幼兒製作好的“大森林”擺放到建構區,鼓勵幼兒繼續製作可以立起來的`動植物。
  個人反思:
  1、本次活動其本達到預設目標,使幼兒想象得以實現。在活動中孩子們從始至終都很有興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個孩子都興致勃勃,想了一個有一辦法當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裏時,更有了製作的興趣。在活動中老師是活動的引導者,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幼兒共成功製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種方法,其中有三種方法是我沒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將紙猴子的“腿”向兩邊撇,紙蛇直接插在向兩邊上翹的長條紙上,在一個紙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創造性得到了發展。
  2、活動中的不足:最後小結時,缺少對幼兒獨特的製作方法給予展示與肯定。
  主要內容:
  1、教師巧妙的支持促進幼兒發展。表面上看,老師這個活動中指導的語言並不是很多,但老師爲幼兒提供的這個活動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兒在嘗試讓小動物站起來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原有經驗。老師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沒有過多的指導和干涉幼兒,而是在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用提問的方式,來引起幼兒發現自己的問題是什麼。比如引導一名幼兒發現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後幼兒自己來調整。在整個過程中,幼兒的操作特別充分,老師沒有在技能方面幫助幼兒,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兒,教師的支持作用體現很到位。
  2、活動源於幼兒的問題,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這個活動的來源,不是教師人爲的我要上什麼課,就創設或編一個情境,黃老師進行的這個活動就在解決和幼兒一起豐富建築區中出現的問題,是班級活動的需要,是區域遊戲的需要。
  3、注重環境的教育功能。老師對幼兒經驗方面的準備是隱性的,好像並沒有過多的讓幼兒說出怎樣才能把小動物立起來,但在環境中展示的立體相框、之前用各種盒子支撐的紙動物,已經爲幼兒積累了經驗。這一次幼兒將日常習得的經驗都運用了出來,所以才探究出這麼多方法來。
  4、活動體現了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製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學習品質特別突出,嚴錦寬的堅持性、豆豆製作方法的獨特性、幼兒在自己進行一個方法後的互相學習……幼兒在短時間內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種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連教師都沒有想到。這都是在教師爲幼兒提供了適宜的學習任務、創設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
  綜合評析:
  根據《綱要》精神幼兒教育活動的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與視野。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在日常的建築區遊戲中的問題。活動目標明確,重點和難點突出,材料的提供有效支持幼兒完成任務,併爲幼兒的動手操作提供了可行性。老師在活動中的觀察和分析適宜,以啓發提問支持、鼓勵幼兒獨立解決
  遇到的問題,指導語言非常到位,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孩子探究的支持者”的教育觀念。
  在黃老師的活動設計思路中,體現了問題意識,在小組教研的討論中,也體現着教師的問題意識。其中徐老師的一個問題“老師引導幼兒說一共有幾種方法時,幼兒並沒有太多的回饋,大家想一想這是爲什麼呢?”,引導着教師從關注活動的成功一面轉而進一步分析思考存在的問題,調動集體的智慧梳理思路,延伸活動,也使得本次研討活動更有深度和實效。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設計背景:

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朋友,中班的孩子們也特別想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但常見的話題只是有關“動物的外形、習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動物們各種各樣、姿態萬千的睡眠姿勢。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激發孩子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及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感受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從而懂得愛護動物;

2、觀察瞭解動物姿態萬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態,從這一側面

讓孩子瞭解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豐富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能夠分清動物的不同睡姿;

活動準備:

1、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睡眠的各種姿態的圖片。教師佈置好活動場地:動物的家——將活動場景佈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攝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圖。森林中佈置有關動物(仙鶴、馬、貓頭鷹、蝙蝠、貓、烏龜)的家,用積木拼搭成型,上面貼上相關動物的圖片;幼兒進場時播放輕柔的音樂。

3、CAI課件《姿態的萬千睡》、電腦、磁帶、錄音機、電鋼;

4、活動前和孩子們一起了解各種動物的名稱 。

四、活動過程:

1、幼兒跳集體舞。跳完舞蹈後,請幼兒說說運動後的感受(想休息),並請幼兒自由休息。教師問幼兒:“你睡覺時需要些什麼呢?”幼兒一邊討論一邊休息。這時播放課件,背景屏幕換成第一種動物的圖片。

2、看課件,感知動物不同的睡姿。

請幼兒逐一欣賞課件。各種動物的出現方式不一,有的用動物的叫聲、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畫面後,請幼兒先想想這種動物是如何睡覺的,並進行表演。幼兒表演完後,再請幼兒觀看正確的答案,並模仿正確的.睡眠睡姿。(幼兒可隨意選擇動物)同時用遊戲的形式學習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連線遊戲《它怎麼睡覺?》

教師將幼兒分成男女生進行趣味知識比賽,請幼兒用連線的方

法指出各種動物是如睡覺的?同時鞏固詞彙:縮、倒掛、趴等詞。當幼兒連對了,電腦就會獎勵幼兒一個笑臉娃娃;連錯了,電腦會鼓勵幼兒再連一次,直到連對爲止。比賽結束後,兩隊比一比看哪隊積的笑臉娃娃多,就獲勝。

4、玩遊戲:找朋友。

(1)教師交代遊戲規則:聽到歡快的音樂,動物們就出來遊戲;聽到抒情、安靜的音樂,動物們就回家睡覺。睡覺時必須十分安 靜,不要大聲喧譁。每一個小動物必須找到自己的家。

(2)幼兒遊戲。

(3)增加遊戲難度、擴大遊戲範圍。幼兒不僅可以模仿學過的動 物、還可以模仿其他的動物,自己動腦想想其它動物是怎麼睡覺 的?教師可讓幼兒充分想象,對幼兒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不急於給幼兒答案,請幼兒自己下課後想辦法求證,找尋答案。

五、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後,在父母的協助下了解其它動物的睡眠姿勢,然後將結果與其餘幼兒共享。

附資料:仙鶴單腳站立着睡、馬站着睡、貓頭鷹只睜一隻眼、蝙蝠

倒掛着睡、貓趴着睡、烏龜縮進殼裏睡。

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水試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探索各種紙在水中的變化,初步感知紙的特性。

2、操作觀察後,學習用簡單的符號記錄結果,並樂於用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發現。

3、體驗實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餐巾紙小人、糖紙小人、筆、記錄表、5張集體記錄表格。

【活動過程】

一、用紙人以故事表演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1、出示餐巾紙做的小人和糖紙做的小人。

師:你們認識他們嗎?

幼:是我們在活動區中做的餐巾紙小人和糖紙小人。

2、老師講故事引出主題。

師:兩位小人兒碰到了一個難題,請你們來幫幫他們,我們來聽一聽是什麼難題!

教師講述故事:一天,餐巾紙小人和糖紙小人一起來到遊樂場玩,他們一會兒捉迷藏,一會兒盪鞦韆玩得渾身是汗。糖紙人說:“今天我玩得太熱了,我們去游泳吧!”餐巾紙人說:“不行,不行,你不能去。”糖紙人說:“爲什麼,我就是要去。”餐巾紙人說:“不行,不行我們不能到水裏去。”它們兩人吵了起來,誰也說服不了誰。

3、幼兒討論。

師:你們來說一說,他們能不能去游泳呢?爲什麼?

幼1:不能去游泳,到了水裏會溼掉的。

幼2:能夠去游泳,因爲它們有手和腳。

幼3:餐巾紙人不能去游泳,它到了水中會爛掉的。糖紙人可以去游泳,它到了水裏不會爛的。

師:有的小朋友說可以去,有的小朋友說不可以去,那怎麼辦呢?

幼:我們請小人兒去試一試吧。

(評析:從故事引出本次活動主題,用一個問題引起幼兒的討論,以讓幼兒幫助紙人爲活動主線,激發幼兒操作活動的激情,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探索餐巾紙人和糖紙人在水中的變化,並和同伴合作記錄結果。

1、老師講解操作的要求。

師:老師爲你們準備了泳池和小人,你們可以每人選擇一個地方試一試,看看兩個小人能不能在水中游泳,用你的方法把結果記錄下來。在一個游泳池中試的小朋友記在一塊記錄板上,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嗎?可以問老師或小朋友。

2、幼兒操作、記錄結果。

3、將展示板拿到上面來,講述探索結果。

師:請你們說一說你在幾號游泳池中試的,它們能不能到水中游泳?

幼甲:我在1號游泳池中試的,我認爲餐巾紙人不能游泳,因爲它到水中一會兒就爛掉了。糖紙人能夠去游泳,因爲它不會爛掉。

幼乙:我在3號游泳池中試的,餐巾紙人放到水中慢慢沉下去了,爛掉了,糖紙人不會沉下去,也不會爛掉。

師:你們用什麼符號來記的呢?

幼甲:我的餐巾紙人也會爛掉,不能去游泳。我用來表示。糖紙人能夠去游泳用表示。

幼乙:我用表示可以去游泳,用表示不能去。

(評析:此環節教師明確提出操作的要求,放手讓幼兒試一試,讓幼兒在自主的操作活動中感受到兩種紙在水中的不同現象,併發揮幼兒的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將操作結果記錄下來,充分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4、用動作學一學紙人們在水中變化。

(1)師:餐巾紙人在水中不能游泳,會爛掉,能不能用我們的身體動作來學一學它在水中的樣子呢。

幼1:可以用身體扭。

幼2:用雙手扭。

(2)師:那麼糖紙人呢?

幼兒用動作學糖紙人游泳。

5、師:我們把結果告訴他們吧。

幼:餐巾紙人你不能到水中游泳,你到了水中會爛掉的,糖紙人你可以去游泳,因爲你不會爛掉。

(評析:滿足了幼兒好動的慾望,充分調動幼兒的身體感受餐巾紙人在水中爛掉的感覺,和糖紙人在水中游泳的感覺,營造了一種輕鬆活潑的氣氛,做到了動靜交替。採用擬人的手法,把結果告訴紙人,既滿足了幼兒的興趣,又起到了前後呼應的效果。)

三、探索其他紙在水中的變化。

1、認識其他的紙。

師:我們知道了餐巾紙人和糖紙人在水中的變化,那麼還有許多種紙它們放到水中是什麼樣的我們也去試一試吧。先請你們說一說你認識什麼紙?

幼1:我認識宣紙,可以畫水墨畫。

幼2:我認識皺紋紙、和白紙。

幼3:我認識牛皮紙。

2、看一看盒子中的紙你們認識嗎?

幼:有牛皮紙、白紙和皺紋紙。

3、看一看記錄紙,和小朋友討論一下,有沒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幼1:有鐘的一格就是記時間,是很長時間,還是很短的時間。

幼2:有水的一格記紙在水中的樣子。

評析:讓幼兒在討論的過程中知道記錄紙表示的意思,既起到了生生互動的作用,又使幼兒從中學到了學習的方法。

4、幼兒操作記錄。

5、講述操作的結果。

師:請你們來講一講你的結果,發生變化的是什麼紙,沒有變化的是什麼紙。

幼1:皺紋紙放入水中變化了,變的`爛掉了,顏色變淡了,水中有顏色了。牛皮紙放了很長時間沒有爛掉。

幼2:我的牛皮紙放下去很長時間沒有變,我用手揉了以後,一條一條顏色變深了。

幼3:我放的時間很長,我的白紙也爛掉了,

6、教師小結:這些紙放到水會變化,因爲紙會吸水。皺紋紙最容易吸水,白紙差一點,牛皮紙不容易吸水。

(評析:第二次探索使探索目的層層遞進,同材料的紙放入水中,幼兒帶着好奇靜靜地看着,觀察着、記錄着。這種幼兒主動參與發現法,強化了幼兒細緻的觀察習慣,也培養了幼兒的初步比較能力。)

四、討論:洗爛了的廢紙有什麼用?不爛的廢紙又有什麼用?

1、出示花瓶,引導幼兒觀看,爛了的廢紙,可以用膠水和顏料,調和成五顏六色的紙漿,塗在果奶瓶上裝飾成美麗的花瓶。不爛的廢紙可製作剪貼畫,製作服裝道具。

2、在生活中你知道不會爛的紙可以做什麼?請你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資料,把答案寫在“你問我答”欄目上。

(評析:將幼兒的經驗遷移到生活中,使問題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生活。)

活動延伸:

1、搗紙漿,裝飾花瓶。製作服裝道具、剪貼畫。

2、繼續實驗:在園內外收集毛邊紙,銅版紙,蠟光紙,紙杯、紙盒等,進而探索用多種方法使紙遇水不爛。

活動評析:

蒙臺梭利50年前已揭示:“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因此科學探索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幼兒親自動手,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本次活動,教師藉助孩子們活動中的問題,從調協幼兒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入手,對孩子的問題作了積極應答。提供適宜的探索材料,以“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觀念爲支撐,營造了平等、賞識、支持的寬鬆環境,給孩子充分實踐的機會。滿足了孩子的興趣需要,使孩子獲得了一次成功的體驗。

在活動的過程中,孩子情緒愉悅,學習主動,交流大膽,教師面向全體,引導得法。讓每個孩子在猜猜、議議、找找、比比、試試、講講、記記的過程中,人人享有嘗試的機會,人人享有探索的自由。孩子們不斷髮現新的問題,不斷運用原有經驗,嘗試解釋新問題,建構新經驗。同時孩子在與老師、同伴討論交流,自己對紙的變化的認識中,得到了老師積極迴應,老師對孩子表達的肯定、猜想的認同、行爲的激勵,不知不覺中促進了幼兒語言交往能力提高,培植了兒童的自信,點燃了發散思維的火種。同時,在延伸活動中用廢紙漿裝飾花瓶的活動,孩子通過實際操作感受到廢物再利用、廢物巧用,環保意識也得到了增強。

兒童是自主成長的主體,教師是一個支持者。從本次活動中,我感悟到,從孩子的現實需要出發,尊重孩子的意願,靈活組織教育活動,向孩子學習,才能與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