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總結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總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以來,學生的點滴進步讓我無比欣慰,但還存在着問題,今後還需努力解決,現對自己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總結

一、分組管理。

我班有51名學生,成績參差不齊,尤其是後進生長期缺乏學習的激情,以致學習行爲的退化。爲了更好地縮小差距,實現全班每個人的成長,我把全班分成12個小組,每組設組長一名,小組長將對本組組員的學習負責,提供不同形式的多方面的幫助,降低後進生的畏難情緒,也增進同學之間的友愛和形成互助的風氣。有了更細化的管理,作業的查收、上交有了明顯的好轉。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小組間的競賽、評優、獎懲沒有落實到位。

二、課堂管理。

本學期,我有意識地把調皮搗蛋的孩子安排到前座,這樣在老師的眼皮底下,方便提醒和督促。女同學大都能集中精力聽講,個別男同學自制力差,好動好說。一開始,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留心每個同學的聽課狀況,如發現有同學走神,我會在黑板上作記號,有時還會以組的形式來呈現,已引起大家都注意。倘若哪組同學犯規的人多,那組同學必須會更加小心。這樣的做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長時間地不變招數,也會麻木的。我覺得自己沒有把它做得完備,倘若每節課的結果都能一一如實記錄下來,期中、期末不同節點給予反饋會更好,而且這對良好的課堂常規的養成是一個促進。

三、作業管理。

本學期的《語文課時作業》分量較多,難度較大,題型也較爲靈活,一開始學生們做起來感到很吃力,也很受挫。一般採取“做——改——評講——再修改”的順序進行,一次作業反反覆覆地好幾次,學生做得累,老師改的也累。這樣的作業只能讓師生感到倍受折磨和打擊,毫無成功和幸福感。於是,我改變了戰術,做前讓他們認真審題,圈畫題目關鍵字眼,做中限定時間,專心做題,做完仔細檢查。做多一題加一顆星,這樣通過細化評估,可以提高學生的信心,而且可以清晰地辨別出那些是自己的優勢,那些是自己的劣勢。另外,我把語文的各項作業,對每個學生的評優情況都做個統計整理,一杯學期末講評。

四、素質管理。

學好語文,無非要搞好寫字、閱讀和作文。本學期的20分鐘寫字,一直落實到位。從基本筆畫到偏旁部首,再到間架結構,亦步亦趨,教會學生學會觀帖,再臨帖書寫。一開始,起步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大家都沒有完全進入寫字的狀態。漸漸地,隨着次數的增加,加上外在動機的激勵,寫字的能力與信心大增。課內閱讀中,我重視對學生朗讀、默讀、瀏覽、概括、複述、背誦能力的培養,同時關注他們傾聽、思考、想像、表達等能力的培養,課堂中以學生爲主體,一問題和任務爲核心,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配合多種教育資源,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爭取全班學生的積極參與配合,獲得進步和成長。

作文方面,本學期的作文類型多,我側重寫法的指導,基礎好、領悟力強的學生能寫出符合要求的作文,反之,則不理想。究其原因,其一缺少平日的觀察與素材的積累。由於作業多,加上時間緊趕進度,日記也不間斷地寫,但總體次數不多,反饋不夠及時有效。推薦閱讀:中學教導處工作總結

五、拓展知識視野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運用,只有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之後才能運用,爲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活動。

1、優秀文段朗讀。通過學生自主搜尋優秀文段,使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的閱讀量增加的同時,學生必然收穫了許多東西。

2、好詞佳句的收集。在不斷收集整理的過程中,學生的詞語積累有了明顯的增多。

3、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如辯論、演講、出手抄報等等。

學生的活動中增長了知識,訓練了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在這個學期中,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和經常開展語文活動是分不開的。

六、存在問題與不足

1、同學們的作業,個別書寫質量太差,作業本保護的不夠好,個別同學對字的筆順、筆畫掌握的不好,錯別字比較多,還沒有養成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2、在教學過程中,對新教材理解、運用不夠深刻。對教材內容把握不夠,教學方法不夠靈活,沒能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教學中,有時候沒有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

4、個別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5、學生學習情況兩極分化嚴重,有少數學生還沒有掌握寫作文的方法,學生的整體寫作水平較差。

七、今後努力的方向和設想。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要努力開發、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3、多組織一些班級活動,如:朗讀比賽、說話比賽、講故事比賽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後,集體榮譽感差的同學受到啓發教育,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4、加強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不斷更新思想觀念,以適應新形式下教學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