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1.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1.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1.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一: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1.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課標要求小學生掌握、記憶的詩詞爲70餘篇,如果篇篇要孩子死記硬背,豈不是一件苦累的差事兒。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過:人類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背誦。尤其是讀中國書,更要高聲朗讀,讀得多了,自然就懂得言語與文字的音韻。他還特別指出,硬記不是背誦,背誦就像唱歌一樣,很愉快的。爲此,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思索:古代詩詞琅琅上口,易於傳唱,現代人也願意用古詩詞填詞作曲。既然詞曲作家能爲古詩詞譜曲,爲什麼不能將它填於學生熟悉的歌曲之中,讓他們相互傳唱,在傳唱中記憶,在傳唱中領悟,在傳唱中抒發自己的情感,讓學生在快樂的歌唱中學習呢?首先,我讓學生欣賞歌曲《憶江南》,進一步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和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既有思念又有讚美,在讚美中思念,在思念中讚美,爲學生用熟悉的曲譜填詞打下基礎。其次,給學生一個拓展的方向。詩詞與音樂的結合,既讓學生欣賞了詩詞的韻律美,也將學科性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我也可以爲自己喜歡的詩詞譜曲了!

學習是知識積累的橋樑,興趣是最好的導師。這次的拓展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真情的投入,自由的表達,放飛智慧的風箏,在歌唱中感受快樂,在歌唱中燃放激情。

作爲教師,我們在挖掘古代詩詞教育資源的同時,是否更應該考慮到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所承載的五千年文明史的感悟呢?

  《1.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二:

(1)《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遊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已達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發自己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怎麼樣幫助上課的學生不膽怯,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又爲下面的教學服務?這無疑是值得探究的課堂教學智慧。所以,在開課之初,我沒有過多的語言渲染,繁瑣的導入設計,師生間的對話一直緊緊地圍繞着“李白”。老師從作者入手,讓學生回憶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詩,使學生多角度、重新認識了李白。使學生知道李白是個非常豐滿的人物:鄉愁滿懷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義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帶領學生去認識更豐滿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內心深處。這樣開課,既鞏固了所學,又豐富了對李白的認識,也爲學習李白的新詩《獨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學習這首古詩,我帶領學生緊緊抓住“獨”字,從而一步一步去深入體會作者那份孤獨寂寞之情。

首先通過交流大概瞭解敬亭山的知識,接着我請同學讀詩題,強調敬亭山前有兩個字“獨坐”,讓學生用“獨”組一個詞,學生組了很多,如“獨自”、“單獨”、“孤獨”等等,從而理解詩題的意思。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這兩句詩中寫鳥飛雲去只有李白孤獨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對比中越發顯出作者的“獨”。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此時李白的眼裏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時能懂李白,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練習,“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輕輕地說:——;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輕輕地說:——”讓學生在本子上寫,然後全班交流,學生在寫話中把體會到的作者孤獨之情用文字表現出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文學習中情感的體會用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吧。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表達詩人遭貶流放後的孤寂、愁楚。在教學結束時,補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詩解詩,引領學生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孤寂心情。這裏運用對比的教學方法:同一詩人,同一主題對比。以李白詩導入教學,又以李白詩結束教學,首尾呼應,結構精緻,給課堂教學畫上完整的句號。

課堂教學是遺憾的。在課堂上,學生朗讀的充分,但詩文韻味不是很足,節奏不夠清晰,語速快了一點。我覺得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感受到了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但對漢語言的音律之美領悟不夠,當然朗讀詩文有技巧,這也與學生的年齡有關。我想,聽錄音,師示範,讓學生感知古詩文的朗讀技巧,此時是比較有效的吧;或通過課堂朗讀評價,有針對性地指導,以點帶面,讀出個性,也不錯吧。

反觀全課,情感的基調奠定的是不錯,學生的課堂表現也很積極,讀得也很好,如果說就學生本節課的發言來說,應該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畢竟這是日常課,我覺得這節課在面向全體時做得不夠,有部分學生始終參與不到課堂學習中來,對詩的情感體會也不到位。這也是我的日常課堂經常出現的問題,總是被好生的表現迷惑了我的雙眼,以爲歌舞昇平,一切大好,但細想之下,還有一部分學生我拽了他他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踏了幾下,並沒有前行。

(2)《獨坐敬亭山》是一首古詩,是四年級下學期的第一篇課文,這首詩看來非常簡單,但是詩中透出的孤獨之感對於小學生來說不好體會。所以,在課的起始階段把學生緊緊地抓住,並且帶入到學習的情境中就顯得至關重要。

我在備課的過程中猶豫再三也不知怎樣導入纔好,後來就確定了以學生學過的山水詩爲出發點,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怕既耽誤了時間,又談不出東西來,最終我確定了從作者入手。

學生學了很多關於李白的詩,詩作所描寫的內容又各不相同,上課時,我談話引入:“同學們,唐朝有一位大詩人,他喜歡遊山玩水,幾乎遊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人稱‘遊仙’;他喜歡喝酒,人稱‘酒仙’;他最喜歡的是寫詩,流傳至今的詩作將近千首,人稱‘詩仙’。他是誰呢?”學生大聲回答說:“李白。”

“李白一生詩作無數,你會背誦哪些呢?”學生娓娓道來,隨着學生的背誦我引導學生說說這首詩帶給我們一個怎樣的李白?如:《贈汪倫》寫的是有情有意的李白,《靜夜思》是鄉愁滿懷的李白,而《望廬山瀑布》中的李白則是浪漫悠閒的……從而使學生了解詩人的不同側面,進而轉入本詩的學習中:“那麼《獨坐敬亭山》又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怎樣的李白呢?”板書課題後請學生齊讀課題,解題後請學生說說從題目中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李白?學生回答:“孤獨的李白,寂寞的李白。”“是這樣嗎?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古詩。”

就這樣,學生一開始就抓住了詩文所要表達的意境,爲詩句的學習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調。隨後的學習與感悟自然水到渠成。

B、《望洞庭》教學反思

(1)《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圖。

一、詩中有以下幾個難點:怎樣理解“鏡未磨”,作者爲什麼要將“湖面”寫成“潭面”,這兩個難點在課堂上學生理解得不是很透徹,經過探討,我認爲可以這樣來指導學生進一步理解。

1)怎麼樣理解“鏡未磨”

首先我先讓學生了解“鏡”。古代的鏡子。不是現在的鏡子,而是用青銅,經過打磨後,可以找出人的影子來,接着,我設計瞭如下的安排: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理解“鏡未磨”的意思,“鏡未磨”是指的是沒有打磨的鏡子,在表面上有一層凹突不平的感覺。然後在進行質疑,作者將湖面比喻成了鏡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覺,那是爲什麼呢?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覺是因爲湖面有細小的波浪在輕輕地涌動,是湖面呈現出層層的波浪,纔會有這樣的感覺,從而使學生明白了“鏡未磨”的含義。在此教學環節中,通過引導和老師、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就可以解決這個教學難點。

2)、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爲什麼要將“湖面”寫成“潭面”?

在這首詩中,作者將“湖面”寫成“潭面”,是詩人認爲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寬闊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讓學生理解呢?在教學之前,我爲了讓學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書“湖面”、“潭面”,讓學生區別哪個大,哪個小,學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後通過出示法國的哲學家盧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懷。”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言外之意。通過學生的討論,學生慢慢地明白了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再聯繫詩,通過學生反覆地讀,理解詩人的想法。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了作者將“湖面”寫成“潭面”的原因。

二、未磨”;如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意境;如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意境;怎麼樣讓學生通過恰當的語言將詩中的意境描繪出來。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掌握不是很好,描寫不是很形象,通過進一步理解,指導學生把詩的意境描繪出來。

(2)《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在理解詩意思時,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根據詩句的意思,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經學過的課文,開展合理的想象,或者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或者通過畫面頂活動方式,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意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意譯層面上。

採用多種形式的訓練學生朗讀。在課堂上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緊密聯繫詩詞的內容和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啓發學生的思考,把握詩中的感情基礎。

當然,在此堂課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老師在課堂上,講得過多,對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老師爲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將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自己講了出來,有點將老師的思維強加給學生的味道,在以後的教學中都要加以改進。

C、《憶江南》教學反思

(1)《憶江南》這首詞是白居易離開杭州,回到洛陽以後懷念時寫了三手中的第一首,教學時主要是讓學生展開大膽的想象,通過體會江南美麗景色,使學生熱愛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得到提升。

我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主要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爲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了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具體會如下:

我在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爲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憶江南》的教學中,正因爲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詞教學中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詞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爲,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詞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啓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我在放手讓學生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得很自信,把主動權還給學生,不怕學生出錯,也不擔心學生“亂”,這是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所必需的。它同時也說明開放的課程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具備高度的專業素質,包括知識儲備、調控能力,教學機智、心理素質等。

一位作家曾說過:“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帶來自信、快樂!”是的,教育是一扇門,它是開放的,它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裏都是“進行時”只要做個有心人,你就能給孩子們構建一個充滿陽光和鮮花的開放世界!

(2)《憶江南》教學反思“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的理念。

古詩古詞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爲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爲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憶江南》的教學中,正因爲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多層次的誦讀:

“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要求學生質疑。在激情中成長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爲,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啓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者學習是知識積累的橋樑,興趣是最好的導師。這次的拓展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真情的投入,自由的表達,放飛智慧的風箏,在歌唱中感受快樂,在歌唱中燃放激情。

總之,新課標要求小學生掌握、記憶的詩詞爲70餘篇,如果篇篇要孩子死記硬背,豈不是一件苦累的差事兒。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過:人類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背誦。尤其是讀中國書,更要高聲朗讀,讀得多了,自然就懂得言語與文字的音韻。他還特別指出,硬記不是背誦,背誦就像唱歌一樣,很愉快的。爲此,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思索:古代詩詞琅琅上口,易於傳唱,現代人也願意用古詩詞填詞作曲。既然詞曲作家能爲古詩詞譜曲,爲什麼不能將它填於學生熟悉的歌曲之中,讓他們相互傳唱,在傳唱中記憶,在傳唱中領悟,在傳唱中抒發自己的情感,讓學生在快樂的歌唱中學習呢?首先,我讓學生欣賞歌曲《憶江南》,進一步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和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既有思念又有讚美,在讚美中思念,在思念中讚美,爲學生用熟悉的曲譜填詞打下基礎。其次,給學生一個拓展的方向。詩詞與音樂的結合,既讓學生欣賞了詩詞的韻律美,也將學科性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我也可以爲自己喜歡的詩詞譜曲了!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向開課的激情導入、幻燈片的順序、對詞句的理解等等都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爲今後的教學做更好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