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河中石獸》精品教學設計

《河中石獸》精品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河中石獸》選自清代大學士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文章主要內容是河裏掉了石獸,因爲水的衝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體考慮問題,不能想當然。

《河中石獸》精品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

1. 重點 :

(1)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學時間: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刻舟求劍”的故事嗎?(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裏。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刀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達目的地後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裏尋找劍。)同學們,這個楚國人按照這種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劍嗎?(不能!)他要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劍呢?(馬上從劍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裏尋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獸掉到水裏,過了十多年後,我們應該去哪裏尋找這尊石獸呢?(石獸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確的答案,就一起來認真學習《河中石獸》這篇文章吧!

  (二)交流作家作品資料

作者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該書是紀曉嵐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爲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三)掃清文字障礙,順暢朗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範讀

2.明確重難點字的讀音

幹(gān)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曳(yè) 杮(fèi)

湮(yān) 齧(niè) 溯(sù) 歟(yú)

3.學生集體朗讀課文,落實字音。

  (四)理解文句意思,整體感知課文

小組合作學習,藉助註釋和詞典翻譯課文。學生邊讀邊譯,劃出疑難地方。教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五)作業

完成本課練習題(課前將以下內容印發好,上課發給學生。)

 附《河中石獸》練習題

一、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1. 古今異義

① 二石獸並沉焉 (古義:一起 今義:並列)

② 閱十餘歲 (古義:經歷 今義:閱讀)

③ 是非木柿 (古義:代詞,這 今義:判斷詞,是 )

④ 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語詞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⑤ 但知其一 (古義:僅僅,只 今義:錶轉折 但是,卻)

⑥ 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 今義:一門學科)

2. 一詞多義

一老訶兵聞之 (講學者的觀點)

其反激之力 ( 助詞,的)

如是再齧 (像)

如其言 (按照)

豈能爲暴漲攜之去 (被)

必於石下迎水外齧沙爲坎穴 (成爲)

衆服爲確論 (認爲)

3.詞性活用

① 棹數小舟 (名詞用作動詞,划船)

② 豈能爲暴漲攜之去 (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4.通假字

曳鐵鈀 (“鈀”通“耙”,平整土地用的農具)

二、特殊句式翻譯

1.反問句——豈能爲暴漲攜之去?

(怎麼能被洪水攜帶走呢?)

2.疑問句——可據理臆斷歟?

(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第2課時

  (一)檢查上節課練習題的完成情況

採用PPT或小黑板的形式公佈答案,以節省時間。

  (二)朗讀導入。

集體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準確斷句。

  (三)合作探究。

PPT或小黑板出示本課須探究的題目,小組合作學習。

1.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明確: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裏,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事。

2.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麼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明確:三位,他們分別是寺僧、講學家與老河兵。

⑴寺僧以爲石獸被水衝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衝擊力,將隨水流而下。

⑵講學家認爲石獸在下沉處深埋,因爲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石頭埋沒有在沙裏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⑶老河兵認爲石獸已逆流而上,因爲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衝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衝沙成爲洞穴,漸漸地越衝越深,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衝,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

3. 誰的方法是正確的?爲什麼?

明確: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確的。寺僧按照水衝物的常理,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係;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實踐經驗,綜合考慮了石獸、泥沙與流水的關係,符合物理學上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4.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四)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敘述找寺廟石獸一事,告訴我們做事不能主觀臆斷,而應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閱讀。

《冬夜讀書示子聿》——(南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詩意:古人做學問總是不遺餘力的,即使這樣,也是從年輕開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斷努力,直至老年方纔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顯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還必須自己親身的實踐。

  (六)作業。

1. 完成課後理解與探究一、二題。

2. 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