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課時,纔去幫助他。”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最終有效地完成。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1

現在的家長視子女爲“掌上明珠”不願讓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去幹能幹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難,而“過度保護”起來。這既壓抑了孩子活動的願望,又使孩子養成依賴、退縮、怯懦等不良心理,缺少獨立、自主性。通過觀察、調查,充分了解實際情況然後採取相應的方法逐步培養起良好的個性,另外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獨立看書思考找出不懂處、有疑問初。

我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在坐的大多數人在家是獨生子女,過着小皇帝的生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學校與同學相處也是從不相識,心中無他人,心中無集體;對社會上的善惡之事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然而有這樣一個人,他與你們的想法正好相反,他憂國憂民,處處以別人的利益爲重,因此,他受到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上大多的人愛戴和尊敬。同學們想知道在爲爲別人想得多,爲自己想得少的人是誰嗎?”通過這一激發,學生的表情有了微妙的變化,有的注視老師,有的同桌在竊竊私語,接着異口同聲地說:“想知道他是誰!”這時老師告訴學生:“他就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正因爲他憂國憂民,爲別人想得多,爲自己想得少,所以才受到世人的尊敬。”

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才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在受到良好的心理品質教育。這樣學生不反學到了知識,還提高了心理素質,使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發展。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2

這周我上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在課的伊始,我由回顧內容而迅速呈現課的主旨,開門見山,提綱挈領。同時,爲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走進魯迅先生。我發掘了與課文內容、情感相關的大作家巴金的作品讓學生參讀,對於形成與課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圍,這樣有利激發師生的感情。

在救助車伕一部分,教材爲了準確地寫出魯迅兄弟倆救治受傷的情景,連用九個動詞“扶、蹲、半跪、拿、洗、敷、扎”,突現了魯迅先生的“俯首甘爲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些有特色的語言,引導學生在反覆的閱讀中學習領悟。

在教學中我把救助車伕的`部分作爲重點,深入挖掘。而關心女傭部分則採用明快簡潔,一筆帶過的方法,製造一種排球中的“短、平、快”的特點。

最後總觀全文,要求學生把所有的淚聯繫在一起,把所有的淚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淚夾雜在一起,把所有的淚糅合在你的心頭,讓學生去思考一個極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問題,所有“淚”的交織一剎那間於學生心頭凝結成“愛”,凝結成“博愛”。

不過,本課教學中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還有待加強。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3

昨天上午第一節課,我在我們班教室上了一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公開課,課後,他們又及時地給我評了課,我深受感動,在此表示感謝!

這節課,我自認爲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比如在教授“救助車伕”時,這一段應作爲重點來進行講解,而我只是講講表面的東西,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也沒有很好地讓學生去讀中感悟,把許多學生該講的我卻替他講了,違背了許多新課程的理念……

在課堂評價語言方面我也做得非常不夠,像他們說的那樣,單調乏味,有些語言甚至還犯了課堂大忌。校長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單獨給我評課後,令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最後他還委婉建議我多學習一下新課標,多去多看看名師的經典課堂,學學他們的語言風格,去感受一下他們的教學魅力。真的很感謝他們,在我上得不好的情況下還這樣安慰我,說有自己的風格。

很感謝他們給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課後,我認真地進行了反思,檢討了過去種種的行爲。我知道我前進的路上還很艱難,但我相信我會勇敢的走下去的……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4

我們常說把學習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做主人,那首先就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爲只有當他們興致勃勃時才能投入學習。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

我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爲了突破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在學生談體會抓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深入體會時,學生們各抒己見,談出了自己的自學所得以及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這時,我適時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爲人,簡介時代背景,進一步體會其高尚的品質,學生們積極思維,水到渠成,突破了難點。如學生在學習“笑談‘碰壁’”這一部分內容時,發現很多學生只畫出“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卻不知該如何寫批註。

於是,我先讓學生說說“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是真的嗎?告訴學生若想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必須讀出文字背後深層的意思,看看“四周黑洞洞的”是指什麼?學生立刻說出是指黑暗的舊社會。然後,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說說,“碰壁”是指什麼?魯迅當時黑暗的舊社會中爲什麼會“碰壁”?從而讓學生體會魯迅不怕挫折與迫害,頑強鬥爭的精神和革命的樂觀主義態度。在“救助車伕”這一部分當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動詞。教學時我特別抓住了其中的“跪”字。這個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關係到學生是否能夠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魯迅先生的關心勞苦大衆的品質。

課上我讓學生先讀本部分,然後找出怦然心動的語句,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這一個詞。究竟爲何怦然心動,學生先對“跪”的意思進行了詮釋,這是一種小輩對長輩禮貌的作法;然後,又對車伕與魯迅先生的身份進行了比較,結果顯而易見。這種不計較身份的作法,的確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是的,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怦然心動,是那麼的重要,談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麼的輕而易舉。

我在這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因備課匆忙,急於追趕教學進度,我雖然知道“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的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是文章的情感主線,但沒有仔細考慮該如何以這個情感主線,通過反覆誦讀,讓學生體會情感,真正地走進文本。我應該在學生每學一個小故事後,再返回到這一句話的誦讀上,一詠三嘆,使魯迅先生的形象在學生心中逐漸豐滿、高大。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5

葉聖陶說:“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持,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爲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這也是我在教學中追求的一種境界,於是,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教學中做到了這樣的嘗試,我本着以情感爲主線,充分挖掘句子的內涵,以讀培情,讓學生在現實與回憶的交替回覆中體會強烈的情感反差的設計理念,設計了兩個目標:一是結合有關資料和聯繫上下文,認真品讀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來體會伯父高貴品質和人格魅力。二是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受對伯父的愛戴和懷念之情。

一、充分準備,奠定基礎—自讀

由於時代距學生較遠,他們對魯迅和當時的社會都不甚瞭解,於是課前我讓學生蒐集魯迅的資料及他的作品,並進行閱讀,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以便加深對魯迅的瞭解,爲學習本課奠定了情感基礎。另外讓學生自己熟讀課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學情,以學定教。

二、語言渲染,激發情感—多讀

教學時抓住情感主線,反覆閱讀,激發學生對魯迅的懷念之情。

如學完第一個小故事,教師就飽含激情地導讀:“親切的話語還在耳邊回想,可是今天,伯父都躺在了國家殯儀館的禮堂裏,回憶往昔,周曄更加悲痛,那麼怎樣讀這句話呢?”(課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面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而在學完“救助車伕”這一部分時,教師用低沉的聲音與學生交流:“同學們,就是這樣一個憂國憂民、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的伯父去世時,這是多麼令人悲痛啊!你能把這樣感受讀出來嗎?”再讀這一段。就是這樣,把伯父的愛戴和懷念之情作爲一條情感之線,通過反覆朗讀來體現,在角色轉換中體驗情感,在反覆品讀中流露真情。

三、巧設問題,激活思維—研讀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預設問題的目的,是爲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信息的思維空間。

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伯父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你認爲這樣的對話應該怎樣讀?”在品讀伯父救助車伕時,這樣來說:“讀這些句子時你有什麼感受?體會到伯父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樣的問題很容易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感悟。

實踐證明,整個教學過程以情感爲主線,以讀爲主,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自由的感悟和體驗。課堂既有預設又有先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師的角色轉變了,教師由教者轉變成爲有經驗的組織者和引導着;二是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倡導民主、提倡開放,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學得生動,學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