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關於《牛郎織女》教學反思三篇

關於《牛郎織女》教學反思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醜惡嘴臉。我們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關於《牛郎織女》教學反思三篇

透過平淡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內涵。課文語言寫的很白,很質樸,但如何讓學生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含義呢?如“牛郎照看那頭老牛很周到。”是一箇中心句,學生也很容易明白牛郎是如何周到照看老牛的。似乎沒有什麼要講細悟透。但換一個角度,讓學生根據相關點,進行復述,特別是有創意地複述,把平淡的語言說活,內化爲自己的語言,在複述中,領悟牛郎是個怎樣的人。(心底善良,吃苦耐勞)然後再讀課文2、3小結,學生會有更深的體會。

透過平淡的語言,引發深層的思考。,“聽說織女要留在人間,姐妹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她們對牛郎織女說了許多祝福的話,便灑淚告別,飛回天宮去了。”思考1:爲什麼仙女佩服織女呢?聚焦:織女愛慕的是牛郎的勤勞善良。同時織女放棄了榮華富貴,甘願與窮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思考2:姐妹們會說些什麼祝福的話?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2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孤兒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美麗的姑娘織女。他們男耕女織,過着美滿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後,拆散了他們,帶着天兵天將抓走了織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兩個孩子去追趕織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劃的天河隔開。從此,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望,天長日久,他們就成了天河邊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課前考慮到這則故事對很多學生來說非常熟悉,加上課文的內容淺顯易懂,語言通俗平實,自學的難度不大。所以,由易到難,安排了三個層次的自主探索與交流活動:

層次一、自主練習複述課文,在與原文的比較品評中學習語言。

在這個環節,設計一個語文活動,由學生藉助各段的小標題練習複述課文,並在小組內試講。發揮小組成員中的合作作用,由組員們把他的語言與課文原文進行比較,討論各自的優缺點。在集體交流中,我們不難發現,葉聖陶先生的原文語言樸素、流暢簡潔;而孩子們自己複述的課文則表現出他們獨有的言語特色,個性極強。

層次二、通過課文中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故事中的人物個性鮮明,他們所留給我們的印象總是通過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表現出來的。在課堂上,幫助學生觀其言、察其行,在書上圈畫重點詞語、簡單做批註,既把握了人物形象,又總結了感知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自主交流的環節,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人物重點介紹,尊重學生選擇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本節課上,令我沒有預設到的是,很多孩子對這一個故事中老牛的形象給予了很多的關注。仔細傾聽學生的發言,我發現,他們的理解真的很獨特。老牛在牛郎織女的相識、結合以至後面的牛郎攜子追趕織女的過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當我們走進老牛的精神世界之後,會發現它的“感恩”、“報恩”行爲也在感動着我們。如果說這個故事中美麗堅貞的愛情、跌宕奇特的故事情節讓我們回味無窮,而老牛的舉動則讓我們收穫了一份別樣的感動。感謝老牛,更要感謝孩子們!因爲他們給了我另外一種解讀文本的角度,讓我得到了一份“精神洗禮”。

層次三、感知民間故事的寫作方法。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僅完成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梳理故事情節、複述課文的任務似乎太淺了。所以,我又和學生一起去挖掘這篇課文在“寫作方法”上的一些內容,由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這個故事的'地方,從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中總結民間故事在人物、故事、情節以及想象方面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用自己的語言闡釋着他們所感悟到的民間故事形態。有的孩子談到這個故事中對牛郎命運起關鍵作用的老牛、喜鵲都是動物,這一點更加體現出民間故事所反映出的勞動人民質樸的想象和美好的願望,這也是民間故事能夠廣爲流傳的原因所在。傾聽孩子們的發言真是一種愉悅的享受。也許他們的語言還很稚嫩,也許他們的觀點比較新鮮,但他們的所言所感都是經歷自主思考後的結果。我們老師要努力爲學生營造一種寬鬆的氛圍,鼓勵孩子們暢所欲言。經歷思維的碰撞之後,孩子們會自然地形成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

在拓展的環節,我們安排了動口、動手的兩項練習。動口方面,積累了《迢迢牽牛星》和《天上的街市》,這兩首作品,一古一今,既豐富了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又瞭解了相同的題材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孩子們學得有興趣,而且真正有所得。動手的拓展練習,是引導學生以《鵲橋相會》爲題完成一個小練筆。這項練習重點提示學生想象牛郎織女七夕相會時的情景,着重寫好牛郎織女的神態、動作、語言。我感覺,孩子們的小練筆還是比較成功的,能夠做到依託人物性格,進行合理想象。

通過這節課,我愈發地感覺到文本的使用絕對是一門藝術。淺顯的文章經過深入的挖掘,同樣可以找到很多的生髮點。而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老師和學生都會有所得,都會實現自己“生命的提升”。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3

上星期五,我們班學習了《牛郎織女》一文,這是一個民間故事。它有一個特點,透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豐富的精神內涵。從古至今,它已經流傳了一千八百多年,滋潤了一代又一代善良人們的心靈。

學生們對這個故事可以說是耳熟能詳。怎樣讓一個“老的掉牙”的故事,上出新意,使學生不僅愛學,而且更能學好呢?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小學語文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教學《牛郎織女》這一課時,我問“學生你喜歡哪個人物?爲什麼?”“你覺得牛郎是個什麼樣的人?”“織女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自然而然就參與了課文的研讀,談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孩子讀的特別細緻,甚至從“你們”的“們”這個字中讀出織女和牛郎一樣善良。有的孩子從牛郎不計較哥嫂對他的態度,讀出了他的胸懷大度……

對於王母娘娘,在他們眼裏是心狠手辣的、是冷酷無情的、是不懂親情的、是死要面子的……在交流中,學生對這一人物進行了批判,同時在心中確立了王母娘娘應有的形象--慈愛的、有人情味的、講親情的。這就是美與醜的辨析。有了對與錯、美與醜的認識,學生也就能感悟故事的寓意。教學中不必義憤填膺地激起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痛恨與咒罵,應該心平氣和地聆聽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自主評價,或頌揚或斥責。要知道多一雙眼睛,就多一個角度,多一個角度,就多一些客觀。

二、着力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

爲了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問題,由同座配合完成:

1、你是下凡的織女,請問你爲什麼決心嫁給牛郎?

2、和你一起下凡的姐妹們會說些什麼話?

3、你是怎麼反駁她們的?當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時,他們會說些什麼?

通過幾個問題的設計,課文的重點就突破了。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從對課文的閱讀理解,拓展到《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和古詩《乞巧》,通過師生平等的對話,學生基本明白了課文實際上寄託了勞動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人要勤勞善良 ,要勇敢、執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