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精選12篇)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精選12篇)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 篇1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提煉概括、梳理知識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讀書觀,激發學生讀書熱情,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讀書習慣。

3、積累文中出現的精闢的句子。

教學重點:

1、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2、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本文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你讀過那些書?讀書的過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讓培根教給我們更多更好的讀書方法吧。

二、授新:

1、簡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2、讀一讀,記一記:

怡情傅彩藻飾矯情詰難尋章摘句咀嚼狡黠倫理味同嚼蠟滯礙睾闡證吹毛求疵

3、理解文章內容,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4、作者認爲讀書的目的有那些?

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

5、“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這段話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說明了什麼?有什麼作用?

比喻論證;說明讀書可以補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6、讀書的作用是什麼?

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7、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時使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歸納說理、舉例論證。

8、作者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這裏使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類比論證、舉例論證。

9、文中還使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正反對比論證。

三、教師小結:

本文主要爲我們闡述了讀書的正確目的,讀書的方法以及讀書的作用。

在句式上多用排比,使說理論證更充分有力;用比喻論證是論證更加形象透徹;語言精闢,句句經典。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 篇2

[教材分析]:

《關雎》寫一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直至成誦;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瞭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

課堂教學採用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等教學方法。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鑑賞和文化積澱上都有所收穫。

[教學目標]:

1、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覆朗讀,直至成誦。

4、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爲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於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本稱《詩》,編成於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詩三百》。孔子將《詩三百》做爲道德教育的教材,後來儒家學派把它當成經典,奉爲“五經”之一,才稱爲《詩經》。《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於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詩經六藝:風、頌、賦、比、興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提示:第一章的妙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形成全詩的基調。第二章、第三章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四、解題

《關雎》是《詩經》開卷的第一首詩,歷來爲人重視。它描寫了一個青年小夥子偷偷地愛上了一位姑娘那種單相思的動人情景。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爲一首愛情詩。“關雎”是以詩歌首句中的兩個字作爲題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 篇3

教學目的:

1、 簡單瞭解莊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則……”、“見……於……”兩個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在背誦的基礎上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式;

2、結合本文寓意進一步分析莊子的思想。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

主要是字詞和朗讀情況。

二、導入新課:

以莊子及其基本思想導入,主要含以下四個方面:

(一)、“老莊”;

(二)、基本思想:

1、主張“天道無爲”(故事分析-“莊子釣於濮水”);

2、主張相對主義的認識論(《逍遙遊》);

3、主張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養生主》)。

詳細解說:

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人。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願和統治者合作。《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爲相”,可莊周並未接受,“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爲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

莊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願閒居獨處。他繼承併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爲世間一切事物並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

《莊子》一書,道家經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爲,內篇是莊周自著,外篇、雜篇是莊周的門徒所著。《莊子》一書風格獨特,它把深奧玄妙的哲理與生動具體的想象融於一爐,使抽象的邏輯思維與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它想象豐富,構思奇特,詞彙豐富,善於對事物進行極細緻、生動的描繪。魯迅先生曾稱讚他的文章說“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書中的寓言很多。

4、聽錄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的詞:

秋水時至順流而東行東面而視

(2)、古今異義詞: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

至於北海

(3)、特殊句式(並在課文中找出例句,譯成現代漢語):

非……則……

見……於……

(4)、解釋以下詞語(並舉一個例子):

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

5、集體朗讀,思考:

(1)、河伯在什麼情況下欣然自喜?

(2)、河伯見了北海爲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3)、河伯爲什麼認爲自己“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以上三問結合課文回答)

(4)、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篇文章通過寓言設喻,說明了個人的見識是很有限的,只有經過的別人的比較,才能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驕傲自大,就難免會貽笑大方。)

6、分析特殊句式:

(1)、聞道百……………………(定語後置)

(2)、以爲莫己若者………………(賓語前置)

(3)、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4)、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被動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

(7)、()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5)(6)(7)爲省略句。]

三、語法總結

省略句:

1、省略主語:

例: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

《捕蛇者說》

2、省略謂語:

例:軍中無以爲樂,請以劍舞()。

《鴻門宴》

3、省略賓語:

例: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 篇4

知識與技能: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瞭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3、學習對月光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內容,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並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及詩歌中的名句。

2、以誦讀促思考,通過反覆吟誦品味詩歌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堅持正直品質的風格。

重點

1.理解詩歌中寄託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樂景寫悲情的藝術效果難點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一、導入新課

1、以李白有“詩仙”之美譽引出作者介紹,請學生吟誦學過的李白詩篇。

2、簡介寫作背景。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李白詩篇。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簡介作者,爲課文學習做好必要的鋪墊。詩人是一人在飲酒還是與人共飲?學生根據預習回答。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裏,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把酒問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體把握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大意。

2、詞義答疑,出示重點詞。除課下注釋外,可補充:“徘徊”:來回走。

三、深入研讀

1、既然詩人在獨飲,爲什麼要寫成“三人”?具體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談笑風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

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裏,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爲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3、'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表明作者怎樣的心境?

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飲酒,看似詩人自得其樂,場面熱鬧,實則寫盡淒涼孤獨。讓學生通過讀,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詩歌的深層內涵。本部分是學習的重點、難點,教師要適時指導,點撥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感悟。

四、深層探究

1、怎樣理解詩歌最後兩句?

1.李白究竟爲何孤獨?

(1)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的差距。

(2)他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

(3)他對現實人生的領悟與拒絕,讓他感到孤獨。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獨?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後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獨處境,但卻陶醉於這一處境

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註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爲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爲一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

2、揭示詩歌的主旨。自讀,

詩人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在仙境中重逢,可見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孤單落寞。讀—品—悟,感悟本詩的深層內涵。

3、詩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處,就會憑虛御風,飄逸高潔,如同高高掛在斗牛之間的一輪清輝。李白的月亮,皆源於孤獨。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總結全詩

1、點明全詩的情感脈絡。

2、想象在詩中的作用。由獨而不獨,到不獨而獨,獨到不獨的過程,體會詩人看似自得其樂,實則淒涼孤獨的複雜感情。揭示本詩的情感內涵及寫作特色。

六、佈置作業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 篇5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3.瞭解小說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1.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2.標題的含義。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一、 導入

有這樣一個故事:佛祖問衆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弟子們說:“用菩提葉去遮蓋它。”“用淨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會乾涸,那麼人呢?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會,會怎麼樣呢?(學生自由答:孤獨、寂寞、瘋狂),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齡人,他的一段難忘的生活經歷,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啓發。今天我們就要跟隨一對父子去進行一次“孤獨之旅”。(板書課題:孤獨之旅)

二、檢查預習情況(出示投影儀)

1、給加點的字注意並解釋詞語。

厚實:____________嬉( )鬧:___________覓( )食:___________

驅( )除_______迴應:_ ________歇( )斯底裏:____________

2、參考

厚實:富裕。 嬉鬧:笑着鬧着。 覓食:尋找食物。

驅除:趕走,除掉。 迴應: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3、作家作品簡介

曹文軒,當代作家、兒童文學家。《草房子》是一部關於少年生活的長篇小說。

二、閱讀課文,感知內容

1.快速默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要求學生:

(1)標出生字新詞,查閱工具書注音釋義。(檢查學生預習筆記)

(2)抓住要點概括杜小康的放鴨經歷。(指名複述故事情節。)

(3)引導學生評價、補充同學的概述的不足。

2.反感知情況

(1)評價學生概述的得與失。

(2)歸結概述課文的要求:抓住要點,突出重點;語言簡潔,敘述清楚。

參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隨父背井離鄉,到人跡罕至的蘆蕩放鴨。孤獨、寂寞和恐懼迫使小康漸漸走向成熟。在一場暴風雨中小康獨自一人出去尋找逃竄的鴨子,他感到自己長大了。

3.再讀課文(默讀),列出故事情節提綱,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

開端---杜小康失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 篇6

教學目的:

1、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各種論證方法

3、學會鑑賞格言式的語言風格

4、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良好的行爲美德。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方法:引導提問、討論

教學過程:

一、 課文導入:

各位同學好!我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碩士研究生王琳,今天借用大家一節課的時間,看看我是否有緣成爲大家的老師。初次見面,想必大家看着我這位新老師,是不是心裏在琢磨着:艾,這位老師長得……穿得……

可見,看一個人我們首先會想他漂亮不漂亮,帥不帥,也就是說外表美不美。

所以外表美不是不重要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爲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

二、教授新課:可結合“大長今”

1、美德

美德好比寶石  喻證

有美德的人  例證

(第一組朗讀)

2、美貌

(第二組朗讀)

討論思考:爲什麼要寫這一段? 對比中看出作者的價值取向 對比論證

大家先想想,一個長得很漂亮的人但沒有什麼才能的人,和一位長得比較普通但很有才能的人,你偏向喜歡哪個,或者說比較欣賞哪位?

俗話說:“繡花枕頭一包草”其實就是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的鄙視。也就是大家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內在表現。其實偉大的科學家培根和大家一樣,他也覺得有才能有所爲的人比光有美貌的人更值得肯定、讚賞。從這一段裏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作者培根的價值取向,即還有其他東西比美貌更重要。那麼究竟是什麼呢?

3、最高的美——美德

好,我們來跟着培根“仔細考究”一下:

(第三組朗讀)

對比論證、例證

外在:優雅行爲 形體之美 顏色之美(最直觀,畫家最容易表現出來)

內在:美德——最高的美(難於直觀,畫家無法表現)

內在外化 外在內現

隨後作者進一步說明:

“美是不能制定規範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公式是簡單的,機遇卻是可遇不可求的,難得的。課文舉例說明,可以讓學生補充說明。

——美是難的。柏拉圖《大希庇阿斯篇——論美》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詞的相關知識,瞭解詞的基本特點和表現手法。

2.能夠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注意重音及停頓。

3.體會詩詞語言的凝練、準確和“詩化”形象的豐富內涵。

4.學會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能夠在寫作中運用想象和聯想。

5.體會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感受詞精練優美的語言。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結合文中的註釋,在教師的指導下,理解內容。

2.老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活動,根據詞的內容,發揮想象,以小組爲單位,描繪出詩人筆下的"北國風雪圖"。

3.設計問題,結合學生繪出的圖畫進行串講,引導學生體會本闋詞的壯美意境和詩人的豪邁情懷。

4.結合幾首描繪雪景的詩詞,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加深對本闋詞主題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能夠感受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以及他作爲革命領袖,揮斥方遒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心。

2.學生能夠恰當、客觀地認識詩人對歷代帝王的評論,教師引導學生樹立客觀的功過觀和正確的歷史觀。

二、教學設想

重點:

1.學會詞的朗誦方法,掌握正確的停頓,能夠找出詩歌的重音。

2.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理解"詩化"形象的內涵。

3.領會詞的意境美和音韻美。

難點:

1.理解"封、飄、望、舞、馳、惜"等動詞和"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含義。

2.理解詩人對歷史人物的評鑑,體會他豪邁的偉人情懷,並樹立正確的歷史人物觀

教學突破:

1.運用語言和畫筆,在音樂的陪伴下,師生共同描繪詩人筆下的"北國風雪圖"。

2.引導學生通過詩畫結合,感受詩人由近及遠、借景懷古、實虛結合的寫作技巧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設計

(一)明確目標

(二)教學流程

1、情境導入

毛澤東這個名字,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一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這是作爲一個革命領袖的名字爲大家所熟悉的。其實,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叱吒風雲的政治家,他的詩詞造詣,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他的詞《沁園春·雪》(板書課題、作者)

2、課前熱身

對話1:古今往來,多少文人墨客,歌詠過那潔白如銀的大雪,大家能背幾句嗎?

明確:“北風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

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祖詠《終南望餘雪》中的“終南陰嶺秀,雪盡馬蹄輕。”

盧綸《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李頎《古從軍行》“野營萬里無城郊,雨雪紛紛連大漠。”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把握小說故事情節,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聲”的深刻含義.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積累寫作手法,並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對理想目標執着追求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理解“心聲”含義.

2、在熟識小說情節的基礎上,.

教學難點:

瞭解心理描寫的不同分類及作用,通過分析心理描寫歸納小說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心聲》.

1、組織上課.

2、同學們,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上課,希望在今天的課堂上,同學們能踊躍發言、展示自我,好嗎?大聲點,說出我們的十中氣勢;可同樣的公開課,有一位小學生特別渴望朗讀課文卻遭到了老師的拒絕,他到底有什麼樣的心聲要急於表達呢?讓我們一起走進15課《心聲》,作者,黃倍佳.

3、出示學習任務.

①、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感受人物心聲.

②、賞析小說的心理描寫,品味人物魅力.

二、梳理情節,感知心聲.

1、理情節(14分鐘)

①師:課文寫了四個場景所發生的故事,依次是:放學鈴聲響過後,教室裏;回家路上樹林裏;第二天放學後教室裏;公開課上.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概括每個場景所發生的事情.

接着提問學生,自由回答補充.

老師出示幻燈片明確:

⑴、公開課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讀課文,可程老師怕影響公開課的效果,執意不讓他讀.

⑵、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樹林裏讀起課文,並深情回憶起鄉下的爺爺和妮兒.

⑶、第二天放學後,李京京聽被指定的趙小楨讀課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卻反遭嘲笑.

⑷、公開課上,在被指定的同學不舉手的情況下,李京京勇敢地舉手並深情地朗讀課文,以至打動了程老師和同學們.)

②師:小說的故事情節包括四部分:開端、發展、結局.請對號入座.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⑴--開端;⑵、⑶--發展;⑷--.

2、感心聲.

師說:根據剛纔情節的把握,補充題目.(要求:補上誰、什麼樣的心聲)(3分鐘)的心聲

請學生自由回答.並適時表揚.

(明確:李京京渴望得到鍛鍊機會,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諧,家庭溫暖;渴望親情和友誼而想念爺爺和兒時玩伴;渴望情感的傾訴與宣泄.)

三、分析人物,走進心聲.

師說:本文作者可謂是在“心”上下足了功夫,不僅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來反映心聲,還通過精彩細膩的心理描寫來反映人物的心理,刻畫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聲.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心”的世界.

1、知識卡片.

師說: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瞭解心理描寫的概念、作用及分類.

出示幻燈片:

心理描寫主要指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其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畫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題.心理描寫分爲直接心理描寫和間接心理描寫;直接心理描寫:⑴用內心獨白刻畫;(我想……自言自語等)⑵用夢境刻畫;間接心理描寫:⑴用傳神的動作刻畫;⑵用細膩的神態刻畫;⑶用形象的語言刻畫.

3、賞析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4、如:京京垂下頭.他多麼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課文17段)

(直接心理描寫.寫出京京渴望朗讀的心理,刻畫了一個樸實真誠的少年形象.)

師說: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找出文中心理描寫的句子,說說體現了人物什麼樣的心理活動?刻畫了人物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學生交流,學生可能會找以下句子:

⑴、講義從他的手指間滑落,飄在地上,他沒有發覺,一動不動.他也有一個鄉下的爺爺.小時候,他是在爺爺那兒長大的.(課文20段)

⑵、不、不是這樣的.京京聽着,在心裏說,不是這樣的.凡卡不是個嬌滴滴的小姑娘……(課文32段)

⑶、她一定害怕的厲害.是啊,這麼多老師看着呢,萬一一慌,讀的結結巴巴,多難爲情!京京心裏倒有點可憐起她來.(課文49段)

⑷、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動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師,彷彿想說什麼.(課文11段)

⑸、京京站起來,結結巴巴地說:“老師,我能┈念一段嗎?”(課文15段)

⑹、他咬緊了嘴脣,鄭重地舉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師.(課文52段)

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明確:

⑴、直接心理描寫;寫出京京對爺爺的懷念,從中流露出京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⑵、直接心理描寫;言爲心聲,真情流露,寫出了京京樸實真誠的性格;

⑶、直接心理描寫;寫出京京對趙小楨的同情心理,體現了京京善良、寬容的性格;

⑷、間接心理描寫;通過傳神的動作、神態寫出了京京渴望讀書的心理,也體現了京京的樸實的性格;

⑸、間接心理描寫;通過形象的語言寫出了京京渴望讀書的心理,也體現了京京的勇敢精神;

⑹、間接心理描寫;通過傳神的動作、神態,寫出了京京當時矛盾的心理,突出了京京勇敢執著的性格.

3、教師總結:

通過剛纔的'賞析,我們看到了一個樸實真誠、善良而寬容、自信而勇敢、執著追求不輕言放棄、銘記親情友情並渴望表達的少年形象,同時,也會發現,細膩真切的心理描寫會使人物的形象刻畫的更真實、豐滿.在今後的寫作上可加以借鑑.

四、拓展延伸,昇華心聲.

1、師:從剛纔的人物分析中,你認爲李京京得以成功朗讀源自哪個性格品質?(自由回答)

(明確:自信,勇敢,執着.)

2、師: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有過被老師誤解、被同學誤會、與家人隔膜、與集體對立……曾經我們困惑、苦悶、彷徨、甚至逃避……學了本文,你們的啓示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不要輕言放棄而是執著追求,用努力爲自己爭取成功的機會.)

3、師總結:

同學們說的真好,這也是本文的心聲.(出示幻燈片)本文通過寫李京京渴望朗讀課文,傾訴思念之情,卻遭拒絕,最後勇於爭取表達心聲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願望遭到他人拒絕或嘲諷時,不要灰心沮喪,更不要輕言放棄,而是要執著追求,用努力爲自己爭取成功的機會.

五、吟誦詩歌,放飛心聲.

1、師說:同學們,一首普希金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節選部分送給大家.齊讀配樂朗誦.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着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親切的懷戀.

2、師說:同學們,讓我們放飛心聲,樂觀的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吧.

六、板書設計,梳理《心聲》.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寫的是草莓,實際上是通過它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要學生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是一顆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題目,瞭解作者採用的是託物言志的手法,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使學生了解時間是寶貴的,生命的演進是大自然的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青春歲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導學生要珍惜現在的寶貴時光,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水平,爲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過程與方法: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讓學生品嚐,然後問學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現在的草莓和其他季節草莓在味道上的區別。然後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節上的差異,從而把學生的思路引向課文;引導學生的聯想能力,通過觀察事物,把思緒展開,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發自己的感情;教師可以找一些關於勸戒人們珍惜時光的詩歌進行朗讀,讓學生仔細體會和揣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樹立熱愛生活的態度,培養珍惜生命的情感,養成不浪費時間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2、瞭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1、讓學生通過觀察事物進行豐富的聯想,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

2、使學生真正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解作者是怎樣由物及感的。

3、讓學生理解爲什麼要珍惜時間和青春,怎樣才能生活得更有意義。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前先買一些草莓,準備上課時帶到教室;課前找一些描寫由夏季到秋季轉變時情景的文章。

2、學生準備

課前認真通讀全文,找出自己的疑問;找出本文的寫作手法,並和前面幾篇作比較。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季節更替、生命演變,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每個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經歷、知識層面的種種不同,對不同的“物”,或者是對相同的“物”,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波蘭作家伊瓦什凱維奇的散文《草莓》,體會作者對時光、對生命的別樣的感悟。

二、初讀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正音

槲樹 枝柯 稟賦 馨香 璀璨 惴惴不安 蔥蘢茂密

生意盎然 興味醋然 湛藍 沁人心脾 隱瞞 如花似錦

頃刻之間 韶華燦爛 荒誕 賦予 似水流年 從容不迫

四、研讀

1、自由朗讀1-3自然段,說說這幾段描寫的主要內容。

九月的農村景物

2、第1段和第3段描寫的是同一個時節的幾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爲什麼這樣着墨?

表現的側重點不同,反應出來的人的心境也不相同。

3、第1段中的景物有何特點?人的心境如何?第3段呢?

4、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是與六月的景物形成比照,從而強調已逝的六月,景物的“另一種模樣”和人的“另一番滋味”。

5、能不能揣測一下其中更爲深層次的意韻?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體會。

“每一月,每一週,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強調時光是從不隨人的意志在流逝着。

6、可人們的思維有時卻會陷入一下誤區,這個誤區是什麼呢?

以爲一切都沒有變。

7、作者這樣一番感悟緣於什麼呢?

一顆晚熟的碩大的草莓

8、由此可見,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麼?

過渡,點題

9、概括1-3自然段的內容,並根據全文行文的思路,說說它的作用。

敘寫了季節更替的不可抗拒,藉此引發下文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回顧上堂課的內容:文章的第一部分,敘寫因季節更替而觸發的情思,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藉此爲後文的聯想作了鋪墊。

二、研讀

1、齊讀4-6自然段,說說對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是寫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2、說說這部分文字與前文的照應關係。

3、5段分別照應1、3段

例:

A:第1段: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依然是那樣碧綠的樹,湛藍的天,歡快的心田。

第4段:常以爲自己還是妙齡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沒有發生任何的突變;一切都如花似錦,韶華燦爛

B:第3段: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幾個月前跟眼下是多麼不一般。

第5段:信的字裏行間飄散出的青春時代呼吸的空氣,與今天我們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C:第3段:每一月,每一週,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

第5段:我們度過的每一天時光,都賦予了我們不同的色彩和形態。

4、作者藉此來說明什麼道理?

時光的一去不復返。

5、那麼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極感傷裏?請從文中找出一些句子來說明。

例:

A、每日朝霞變幻越來越深刻地改變着我們的心性和容顏,似水流年,徹底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

B、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

C、還有許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們去辦。

D、激動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歲月之後,到來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慮,是從容不迫的有節奏的生活,是日益豐富的經驗,是一座內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廈的落成。

這些句子表明作者並不是沉浸在一種消極的感傷中,更多的是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表現了珍惜年華、積極進取的精神。

6、說說對文章最後一段的理解。

作者將“六月草莓”與“妙齡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與人生的詩意的融合,給讀者以更遼闊的思維空間。

板書設計:

4、草莓

九月 夏意正濃 聯想 流年不再 珍惜生命

六月 秋的氣息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整體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義深刻的語句。

2.體會運用小故事闡述抽象道理這一寫法的好處。

3.瞭解愛情的特質,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1.體會運用小故事闡述抽象道理這一寫

法的好處。

2.品味含義深刻的語言,瞭解愛情的特

質,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難點:

學生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且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中對待早戀的觀念,使得學生不太願意就這一敏感話題發表看法。

教學方式:

朗讀、複述、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藉助工具書自學生字、詞:

繁衍 剎那間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無與倫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佇立 凝視 繁殖

2.查找資料,瞭解作者蘇霍姆林斯基。

二、導入新課:

19世紀偉大的詩人、劇作家莎土比亞曾經在一首詩當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它是怎樣發生?它又怎樣成長?”這是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也是同學想知道的。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疑惑時,我們卻不一定敢向我們的父母發問,而有一個14歲的小姑娘向她的父親提出了這個問題,而她的父親也在一封信中給了她一個詩意的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封《致女兒的信》

三、介紹作者: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教師、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擔任這所農村中學的校長、教師和教育者長達32年。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不滿52歲,但他卻持之以恆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寫作,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師、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們的。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即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師和父母應當歷經何等艱難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長爲好學上進、聰穎、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亞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烏克蘭國內人人皆知並喜愛,而且在國外許多國家也被廣爲出版,如衆所周知的《我把心給了孩子們》《公民的誕生》《給兒子的信》以及某些論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們更大的關注和濃厚的興趣。

四、閱讀文章,整體把握文章:

1.朗讀課文,注意揣摩寫信人的心理和語氣。

2.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4段:女兒提出問題及“我”

(父親)對此的態度。

5—24段:回憶從前祖母給“我”講過的故事,得出愛情是什麼的答案。

25段:告訴女兒該如何對待愛情。

3.再讀課文,提出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難題或值得思考的問題,集體展開討論。

提出問題,創設情景,體會文中父親的形象和文章的寫法:

1.你是如何理解愛情的?

提示: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向學生闡明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麼?

提示:學生給出的答案一定會涉及父母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從而引出下面的問題:

1.文中的“我”對此的態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兒提出的問題看成是女兒長大的標誌,同時“我”對女兒的成長表示高興並給予充分的尊重。

2.“我”爲何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到了我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利亞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提示:“我”用自己成長的經歷告訴一個正確的引導帶給“我”的巨大收穫,希望女兒重視。同時運用故事揭示這個抽象的概念,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研讀課文,注重自己的體驗。

五、閱讀課文第5—25段:

(一)請同學複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討論以下問題: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

提示: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

2.五十多年間,那一對男女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促使那一對男女(後來的老頭和老太婆)生活發生這麼大的變化的基礎是什麼?

提示:是他們之間相濡以沫的愛情。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是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4.故事中爲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說明了什麼?

提示:真正的愛情能夠經歷時間的考驗。

5.五十多年裏是什麼維繫了他們的愛情?

提示:是忠誠、心靈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對人的愛情有何表現? 爲何多次寫到上帝的態度?

提示:表明愛情是人類獨有的,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只有人才能夠愛。

7.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愛情?

提示:善待愛情:以人的方式去愛。

(人類的愛情不是僅僅爲了繁衍後代,還要給對方以幸福……因爲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

是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六、品味語言:

1.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爲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2.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着。隨後深沉地思索着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愛情,它高於上帝。這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人們世代交替,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壞黃土,但愛情卻成爲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4.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爲真正的人。

七、延伸拓展:

結合研討與練習三,對照文章,談一談你對愛情的理解。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杜小康的成長,探究題目的深刻含義

2.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奮發進取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難點】

1、體會環境描寫在本文中的作用;並理解題目的深刻內涵;

2、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教學用具】

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情節,領會標題含義。品味語句。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聯繫生活實際,拓展感悟。

【教學流程】

一、導入啓迪智慧

同學們,你們正值十五、六歲,可謂是花季少年,在你們成長的歲月裏,快樂和幸福充滿着你們的生活,可是,人總要長大,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而來,每個人面對孤獨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孤獨是尖銳的針,刺痛脆弱的心靈;有人說孤獨是財富,是歷經磨礪後鑄就的堅強。可是,當孤獨成爲漫長而艱辛的人生路途上無法迴避的生命狀態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就讓

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獨生活吧!(板書課題:孤獨之旅,作者)[設計說明]:曹文軒小說恆久的主題之一,主要是成長一族被命運所拋,在絕望之際,重新誕生的奇蹟。因此在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和“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爲切入口,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整體感知,理解孤獨

1、在上節課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即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學生回答時,老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師歸納:這篇文章通過對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學而不得不跟父親到野外放鴨經過的記敘,表現了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文章的故事情節分爲開端、發展、結局幾部分,結合文章內容具體說一說每部分的內容。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設計說明]:在學生熟知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本。這樣既能概括全文內容,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爲接下來深入文本做充足的準備

三、走進心裏品味孤獨

1、杜小康在離家放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這體現在文中哪些語句裏?

(學生自主閱讀後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心理活動的發展:(找學生朗讀。)

杜小康經歷了出發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後感到孤獨;時間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風雨的洗禮後變得堅強、長大了。

[設計說明]:文本細讀主要是對文本的語言、結構等因素進行仔細的解讀。文本細讀的過程是在對語言的感悟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心靈間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動。解讀文本時,要以自己的心靈爲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力圖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探幽發微,以此彰顯語文的味道。

四、走進環境造就孤獨

作者成功的展現了杜小康的心路歷程,其實,我們在分析文章時不難發現杜小康的成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那麼,讓我們走進小說的環境,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並分析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⑴有關鴨羣描寫:

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

⑵有關蘆蕩描寫:

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環境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爲人物的活動提供廣闊的背景和舞臺;爲下文的故事情節做鋪墊。烘托人物形象。

[設計說明]:在較多的環境描寫中,筆者有所取捨,抓住描寫暴風雨這一段文字重錘敲打,通過文本細讀,促使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從而理解小說的主題。

五、教師解題詮釋孤獨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輟學隨父親去放鴨後:

(1)失去交流環境。對於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於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羣,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九年級語文教案冀教版 篇12

教學目標:

1、瞭解《三國演義》和羅貫中,掌握課文資料和敘述順序。

2、積累文言詞彙,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潛力。

3、分析曹操和楊修的性格特徵,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4、分析理解楊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

5、總結楊修之死給我們的啓示。

教學難點:

探究楊修死因,總結楊修之死給我們的啓示。

教學重點:

1、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2、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音樂導入: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渾和古樸爲我們翻開了三國的歷史畫卷,作爲欣賞者的我們,彷彿又被帶到了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經受了一番刀光劍影的洗禮。在三國的歷史舞臺上,以前有過許多鮮活的面容,涌現出許多的人物。我們以前接觸過其中的兩位,一位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劉備。人們常說:三國看智,水滸看勇。三國有無數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運者,也有被埋沒甚至殘殺的不幸者,這天,讓我們共同學習羅貫中的《楊修之死》,共同來關注楊修的命運,並能從楊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啓示。

二、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

《楊修之死》選自《三國演義》第72回,故事發生在曹操、劉備兩個軍事集團爭奪漢中之地最爲激烈的時候。當時諸葛亮已智取漢中,曹操屢屢受挫,又不甘心失敗,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時機。但終因蜀兵用心防守,難以進取。“楊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三、學生初讀課文,掌握字詞

庖(páo)官主簿(bù)譖(zèn)綽(chāo)刀恃(shì)才放曠麾(huī)

四、整體感知

1、理清結構,複述故事要點。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寫楊修被曹操所殺。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記敘楊修和曹操之間矛盾的發展過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寫曹操兵敗班師。

2、課文寫了楊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幾件事?在這些事中,楊修表現如何,曹操態度怎樣?

①破字忌;②分酥惡;(楊修賣弄聰明)③破夢愈惡;(楊修揭穿曹的心思)④吳質事件愈惡;⑤教植出門怒;⑥教植作答已有殺心。(楊修參與曹的家事)

3、你認爲楊修之死的原因是什麼?

一是由於楊修能夠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思考到留他在身邊終不免造成禍患,總想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殺掉。

二是楊修恃才放曠,爲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於不顧,擾亂軍心,因此,他的被殺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於楊修已深深捲入曹丕和曹植爭奪的鬥爭之中,曹操爲身後人的安危思考必定會殺掉他的。

4、你認爲曹操殺楊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處,也有無理之處。有理之處:楊修身爲曹操的高級幕僚,不思幫忙軍隊度過難關,反而影響軍心,確實該殺。

無理之處:一是曹操確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職責;二是處罰不公,斬殺了楊修,對自己的親戚卻沒有絲毫處罰。

5、第二部分從記敘的順序看屬於哪一種?本部分與題目有什麼關係?

補敘目的在於說明楊修之死的深層原因,揭示楊修之死是曹、楊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6、課文第三部分資料與題目有什麼關係?

明確:意在證明楊修死前的分析和預見是十分正確的,活曹操輸給了死楊修,目的在於揭露曹操殺楊修是忌才,“惑亂軍心”只是藉口而已。

7、曹操兵敗,卻又厚葬楊修,這是爲什麼?表現了曹操什麼性格?

曹操兵敗,證明了楊修預測的正確性,衆人對他殺楊修之舉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楊修,能夠堵住衆人之口,在衆人面前表現出知錯就改的舉動,以籠絡人心。這一舉動,表現了楊修陰險虛僞的性格。

8、你如何評價楊修和曹操?從他們二人身上在爲人處世方面你有什麼感想和收穫?

楊修:恃才放曠。曹操:陰險虛僞、狡詐猾。

讓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只要答案合理,不強求一致。

現代青少年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養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獨尊,狂妄自大的壞習慣。楊修的死因與他的心理障礙有關。一個有心理障礙的人往往表現爲:無法正確調整情緒,控制個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蕩不羈、孤傲自負……期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當今這個提倡合作、團隊精神的社會裏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教學小結

透過這天的學習,我們瞭解了《三國》中楊修和曹操的性格特點,學習了透過典型事件刻畫人物的方法。明白了楊修的死因,也獲得了一些啓示,望大家能在楊修身上學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祝願每個人都能擁有完美和諧的人際關係。

六、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

2、預習《范進中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