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三語文複習教案

初三語文複習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語文複習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三語文複習教案

初三語文複習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彙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瞭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捨生取義”的關係,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質疑法 3.鑑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自由質疑,互動探究,理解文意;美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初步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爲世人關注,那麼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請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麼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1、“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範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於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富歲子弟多賴、懶。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養”。“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2、《禮記檀弓》中有:“齊大飢,黔敖(富人)爲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註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餘學生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教師點評。

字音:

(1)不爲苟得也(wéi) (2)爲宮室之美爲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wù) 停頓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3)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學生齊讀課文。

5、學生白讀課,參考註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6、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爲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

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

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故患有所不闢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爲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鄉爲身死而不受

今爲宮室之美而爲之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於生者

萬鍾於我何加焉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若干名同學回答

明確:(1)“闢”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鄉”通“向”,從前。

(2)是:這種;這種做法。

爲:寧願;爲了;接受。

而:表修飾,不譯;錶轉折,卻。

於:比;對。

(3)①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

②輕蔑地呵叱着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着(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④這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五、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爾而與之 。

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學生齊背課文。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初三語文複習教案2

複習目的

1、背誦課文,積累名句。

2、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詞句的解釋

3、體會作者借陋室抒發的感情,學習古人不幕榮利、安貧樂道的高尚節操

複習重點:

1、背誦課文,積累名句。

2、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詞句的解釋

3、體會作者借陋室抒發的感情,學習古人不幕榮利、安貧樂道的高尚節操

複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整體回顧。

1、本文主旨句: 全文點睛句:

2、描寫陋室環境的句子是:

3、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作者在文中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話是:

5、《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文中表現作者對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的欣喜之情的語句是

7、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對居室情景描繪,極力形容陋室 ,表達了作者

的願望和 的情趣。

三、課堂練習。

1、文章的作者是 朝詩人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 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是用韻的。

2、解釋加橫線的字

鴻儒( )無案牘這勞形( )( )( )惟吾德馨( ) 調素琴( ) 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 )白丁( )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 )

初三語文複習教案3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六重對話的閱讀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創作意義。

教學重點:

多角度理解人物行爲的意義。

教學難點:

作者創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

對話分析法。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間播放《紅樓夢》主題曲《枉凝眉》,並配上紅樓女子圖片)。

師:聽着這曲《枉凝眉》,讓我們走進文學鉅著《紅樓夢》!《紅樓夢》是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鑄就的一部“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文學鉅著。有人說;“平生不讀《紅樓夢》,滿腹詩書亦枉然。”可見《紅樓夢》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之高。爲什麼這部書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們且以其中的一個片斷來品析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香菱學詩》。

【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1、學x觀照的閱讀方法。2、理解人物形象的創作意義。】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標題是個主謂短語,假如在標題中添進一個字,來形容香菱學詩的狀態,你覺得應填什麼字?香菱學詩(苦、樂、善、喜、癡…、、)

作者曹雪芹是怎樣評價香菱學詩的?[從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個字———苦志學詩、精血誠聚]。

師:可見曹雪芹對香菱學詩是給予了高度評價,那麼香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

三、多邊觀照,深入理解

1、簡要介紹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話題。【結合三幅圖片簡介人物身世。】

明確:香菱,原名英蓮(諧音應憐),是鄉紳甄士隱的獨生女,掌上明珠。三歲元宵節觀燈走失,幾經人販子拐賣,最後被呆霸王薛蟠強買作侍妾,命運坎坷、飽受摧殘的香菱最終年紀輕輕不幸重病而亡。這樣一個苦命女子在《紅樓夢》裏卻不同凡響,她進入薛家後被薛蟠呼來喚去,飽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寶釵便將香菱帶進了大觀園。她一進園,“見過衆人之後,吃過晚飯……便往瀟湘館中來”找黛玉學詩。本文的故事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師:一個普通的侍妾學作詩,大家會怎麼看呢?今天開始我們“另眼看香菱,衆口說學詩”

對話探究旅程(大屏幕出示),從下面幾個方面分析這一事件的意義。

2、寶玉、探春等人對香菱學詩的看法。【對話一】

下面請第一小組同學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看看寶玉和探春兄妹的看法,先告訴大家你從課文中何處找到了哪句話?再分析他們的態度。

片段一:香菱品讀詩(大屏幕出示)

寶玉笑道:“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寶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講,越發倒學雜了。你就作起來,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兒我補一個柬來,請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詩(大屏幕出示)

探春,寶玉等聽得此信,都遠遠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寶玉笑道:“這正是‘地靈人傑,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情性的。我們成日嘆說可惜他這麼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可見天地至公。”

片段三:香菱再作詩(大屏幕出示)

探春笑道:“凡會作詩的都畫在上頭,快學罷。”

由以上語句可以看出,寶玉等人對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對其學詩是讚賞的,鼓勵的,認爲她學詩是夙願得償,是本性的迴歸。

3、寶釵對香菱學詩的看法。【對話二】

提問:寶釵是薛蟠的親妹妹,平日裏是家中對香菱的人。連“香菱”這個名字都是寶釵取的,況且寶釵的才華並不遜於黛玉,香菱要學詩,爲什麼不向寶釵學呢?請找出文中寶釵對此事評價的語言:(大屏幕出示)

⑴你本來呆頭呆腦,添上這個,越發弄成個呆子了

⑵這個人定要瘋了!昨夜嘟嘟噥噥直鬧到五更天才睡下

⑶可真是詩魔了。

⑷這誠心都通了仙了

這裏有四個評價語:“呆”“瘋”“魔”“仙”。從這些詞語中顯然可以看出寶釵並不贊成香菱學詩。寶釵帶香菱入園,本就是讓她過幾天清閒日子,當然不希望她苦學;寶釵所受的封建傳統教育,也讓她不贊同女子用功讀書;內心深處,寶釵深知知書而達“理”,她更不希望憨厚的香菱明理後,便如林妹妹般陷入悲時傷勢,多愁善感。寶釵對香菱是憐愛的,這一方面出於她對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懷着爲其兄贖罪的心理。加上她畢竟是大家閨秀,對香菱學詩也不便強硬的反對,尤其是看見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

4、黛玉對香菱學詩的看法。【對話三】

黛玉是《紅樓夢》中最孤高自許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別說一個侍妾,就是園中的姐妹,她也不甚親近,爲什麼單單極其熱情、周到地教香菱學詩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聯繫兩人此時相同的生存背景以及詩歌對她們而言的相同意義及作用來答題。)

文中黛玉從”立意要緊、多讀經典、鼓勵練筆、嚴格要求“等方面煞費苦心地教香菱學詩,正如文中她對寶釵所說的“聖人說,‘誨人不倦’,她又來問我,我豈有不說之理”麼?

顯然不是。原來黛玉與香菱都是寄人籬下,孤苦無依,而其內心又都有着強烈的詩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裏,詩是林黛玉的良藥,是她忠實的夥伴,更是她心靈的寄託。所以,當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學詩時,黛玉不僅沒把香菱當下人,也沒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將她引爲同道了,她說:“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要知道黛玉是很難得這麼由衷地肯定一個人的。【原來是際遇相同、追求相同而已。】

5、香菱對自己學詩的看法。【對話四】

作爲侍妾,大觀園中的平兒等人都不學詩,香菱爲什麼要學詩呢?就是因爲她出身詩書人家的天性使然?是一時心血來潮的衝動?顯然不是。

我們可以從從文中找到香菱學詩的目的。(原文:只是心裏羨慕,學着玩罷了)那麼羨慕什麼呢?

出示該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詩,提示(羨慕雅)

(大屏幕出示)

脂硯齋對此有精闢的分析,說:“細想香菱之爲人也,根基不讓迎探,容貌不讓鳳秦,端雅不讓紈釵,風流不讓湘黛,賢惠不讓襲平,所惜者幼年罹禍,命運乖蹇,致爲側室。且曾讀書,不能與林湘輩並馳於海棠之社耳。”但是,蕙質蘭心的香菱是不會甘於沉落的,對詩的嚮往恰是她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因爲香菱善良賢淑,所以即使在生活的最底層,也沒有失去希望。

6、作者對香菱學詩的看法。【對話五】

人說“《紅樓夢》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讚歌”。香菱是一個下人,作者爲什麼要寫她學詩呢,作者究竟對香菱有怎樣的感情呢,寄託了作者這樣的情懷?

雖然同爲下人,香菱不同於襲人、晴雯和平兒、鴛鴦等人,她憨厚隱忍之間,還有一份讀書人的慧根,且有好學勤奮的精神。顯然,曹雪芹對香菱有着特別的鐘愛,尤其是學詩這一段,給香菱的美好塗抹了最亮麗的一筆。可以說她是作者較爲理想的女性形象之一。

魯迅說“悲劇是將美的事物毀滅了給人看”。在《紅樓夢》中,對香菱命運的判詞是:“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可見,那是悲劇收場。在本文中,作者以飽蘸深情的筆墨,謳歌了香菱這個爲精華靈秀所鍾愛的薄命女子。香菱不但美麗,而且性格乖巧,有天賦才華。這樣的人竟然和薛蟠這極端粗陋鄙俗之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x作踐。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原來,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難的香菱做個強烈的對比。這樣的一個人竟落得“殘花敗葉付東流”,直讓人唏噓不已。所以“香菱學詩”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難現實中的一抹亮色。香菱身上承載着作者《紅樓夢》的主題“千紅同哭,萬豔同悲“,是作者塑造的衆多優雅女子中的一個。

7、你是怎樣看待香菱學詩的?【對話六】

四、結束語:

同學們,如果今天你被這個充滿靈性、充滿詩情、美麗執着的香菱感動了,那麼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走進紅樓,去感受大觀園裏那些以詩寄情的女子們,她們身上散發出來的“美麗”,(音樂、圖片)香菱走了,“紅樓”中詩一樣的女子們最後也都以悽慘的方式走了,但是她們的“魅力”卻鑄成了我們心中永恆的紅樓夢!

五、佈置作業【對話六】

學習了本文,你是不是很有感觸?請你以“香菱學詩的啓示”爲題,寫一篇文章。

可以談談學習寫詩的心得;也可以評價香菱寫詩的進步;還可以談談你對寫詩的不同見解。

初三語文複習教案4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文言詞句,把握課文大意。

2.體會運用對比、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3.理解“捨生取義”的觀點,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激興趣

方法一:生齊背陳毅的《梅嶺三章》,師簡說“取義成仁今日事”中的“取義成仁”借用了古語“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其中的“捨生取義”是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捨生取義”是什麼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闡述的?我們一起從《魚我所欲也》一文中尋求解答。

方法二:中央電視臺的《藝術人生》欄目,近期專訪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讓倪萍選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幾個關鍵詞,她選中了“選擇”這個詞。倪萍說,她喜歡選擇,也害怕選擇,因爲所有的選擇都是你必須付出的,你想得到東西的時候可能就隨着失去,東西都擁有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在選擇的時候,就得想好了要放棄,而放棄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關鍵時刻我們該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簡介

1.關於孟子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他曾遊樑,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爲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爲《孟子》七篇。

補充資料:跟孟子有關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畫),激發學習興趣,打消畏難情緒。

2、關於《孟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諸子傑出的散文著作,

著錄十一篇,現存七篇。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孟子》跟《論語》同是用語錄體散文,但體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緻。《孟子》比喻準確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三、誦讀課文重積累

1.教師範讀課文,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積累文中生字,聽清句讀。

一簞食 一豆羹 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也

不爲(wéi)苟得也 爲(wèi)宮室之美爲(wéi)之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②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③ 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2.自讀課文,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積累主要詞語。

如使 由是 是故 蹴 與 加 窮乏 得我 本心 已 苟得 兼 甚 患

①爲:今爲(爲了,介詞)宮室之美而爲(接受)之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做,動詞)

向爲身死而不受(寧願)

②得:故不爲苟得也(得到)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感激)

③之:呼爾而與之(代詞 他) 爲宮室之美(助詞 的)

④而:呼爾而與之 (表修飾,不譯)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錶轉折,卻)

⑤於 :所欲有甚於生者 (對) 萬鍾於我何加焉 (比)

3.分組讀課文,弄通相關語句的大意,積累主要文句。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3)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4)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一人一句翻譯課文。

四、整體感知

①請兩三個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確: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做出正確的選擇。或: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爲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觀點是什麼?)

明確:捨生而取義者也。

五、抓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方法: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背誦也以這些句子爲基礎,先背誦對稱句,再連句成段,連段成篇,進而達到背誦的效果。

2.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也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對美文”競賽,一組出排比句或對偶句的上句,另一組對下句。

多媒體顯示: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爾而與之, ; , 。

向爲身死而不受, ; , 今爲妻妾之奉爲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3.學生齊背課文。

七、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八、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師生齊背課文,然後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文章大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內容,主題和寫作特色。

二、鑑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

㈠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1.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怎樣提出來的?爲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捨生取義。

這個論點是由比喻引出來的,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點明“義”的價值高於生命,提出“捨生取義”的主張。

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爲“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爲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樣由此及彼,由淺入深,運用了比喻論證,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重點引導學生討論本文的論證方法。

明確:首先運用了道理論證,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捨生取義”,是因爲人皆有“欲生不爲苟得,惡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後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麼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裏運用了對比論證,論證了“義”重於生,應“捨生取義”。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

接着從正面舉例論證,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簞食”“一豆羹”關係到人的生死,但若用無禮的方式施捨,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這一事例充分說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飢餓時仍有羞惡之心,寧願餓死也不失義。然後文章陡然一轉,從反面舉例,與前者對比,指出一些顯貴的人“不辨禮義”就接受優厚俸祿。緊接着以一個反問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說明他們接受的原因是利慾薰心,見利忘義,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後用三個排比今昔對比,批判他們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行爲。“向爲身死而不受”,現在“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這又是爲了什麼呢?難道是“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先前爲了“義”可以“捨生”,現在卻爲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爲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人要做到“捨生取義”,要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鍾”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爲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① 比喻論證:“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在兩件事不能同時並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

② 正反對比論證: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與事實做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人。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做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 道理論證:第一段主要採用的論證方法。

④ 舉例論證:第二、三段主要採用的論證方法,舉“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強調了要講“義”,不能忍受羞辱,“蹴爾而與之”連乞丐都不接受,何況是把“義”看得很重的人了;舉“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

㈡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麼作用?

明確: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捨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裏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2.“所欲有甚於生者”的“所欲” 和“所惡有甚於死者”的“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

明確:這裏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 爲人民謀解放,爲了四化建設,爲了別人的安危等。“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殺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麼?明確: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4.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後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指什麼?

明確: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5.爲什麼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明確: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隻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喪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在數量上孰多孰少?在意義上呢?爲什麼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明確:“一簞食,一豆羹”在數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關係性命,因而是比萬鍾還要貴重的。然而“蹴爾而與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強調的是要講“義”,寧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萬鍾”就接受了的人是見利忘義,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話解釋了骨氣的含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那麼“萬鍾則……”這句話應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確:“富貴不能淫”即高官厚祿收買不了。

8.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讚揚了什麼樣的人,斥責了什麼樣的人?

明確: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9.孟軻所說的“義”有它特定的階級內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親、尊長等一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義”的目的,也是爲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根本利益。對於後世,特別是今天來說“義”應該賦予新的含義,請簡要歸納。

明確:如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不少仁人志士堅持民族氣節,堅持正義事業,他們的壯舉曾彪炳史冊,他們所堅持的“捨生取義”突破了孟子當時的規範,成爲正義事業、正義行爲的代稱。現在,我們把“義”可以賦予共產主義精神的具體內涵,“捨生取義”就是一種十分高尚的品質──爲了正義事業和真理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

小結: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捨生取義”是因爲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鍾”,則失掉了“本心”。

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1.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

對偶。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辨禮義而受萬鍾”作對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於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語勢和論辨力量。如“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

反問。一個反問句否定了三種不“義”:“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四、拓展探究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捨生取義”的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明確:義的價值高於生命,人應該有捨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徵利”的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後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捨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於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侷限性。

隨着時代的發展,“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於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1.有人並不贊同“行道之人”不食嗟來之食的做法,請談談你的看法。

2.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韓信忍爲胯下夫、司馬遷宮刑處幽居等與孟子的“捨生取義”是否矛盾,請說說你的理解。

參考資料: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

五、總結:

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一起成爲中華民族的道德準則,激勵着歷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難,爲國捐軀。孟子由口腹之慾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獨特論證方法,則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善爲美、美善合一的獨特審美觀念。

開放性試題

1、我國曆,許多人把文中的觀點作爲自己做人的準則,作爲自己道德標準來追求。請根據你所掌握的有關知識,舉一個能用本文觀點來讚美的例子。(40字內)

★文天祥面對元朝高官厚祿的誘惑,不爲所動(要求:舉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給分)

2、本文孟子用“ 捨生而取義 ”來表現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請寫出歷在人生中有正確選擇的人。

★例如:岳飛選擇精忠報國,文天祥選擇忠義守節,布魯諾選擇堅定信念。

3、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麼樣的啓示,請簡要談談。

★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4、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捨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羣爲保一方羣衆生命財產安全誓鬥洪魔,以生身殉國。 劉胡蘭面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寧死也不出賣黨組織,最後英勇犧牲; 朱自清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 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侵,失敗被捕後,面對元朝威逼利誘,竟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爲正義而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5、本文主要闡述了“捨生取義”的道理。作爲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

★ 能見義勇爲、爲正義事業而獻身、做與國與民與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6、讀“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一句,列舉生活中的“一個賢者”並寫出他具有怎樣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結合現實生活,給本文補充兩個論據。

★ 論據一:文天祥寧死也不降元,慷慨就義; 論據二: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黨,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 (只要是符合“捨生取義”這一觀點的古今事例作論據都可。)

8、孟子提倡的 “捨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就刪掉了“見義勇爲,敢於鬥爭”的字樣,對於這些,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我的觀點:(只要言之成理,觀點鮮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並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爲,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爲時,要量力而行,要在與壞人鬥勇的同時還要鬥智,儘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協。

初三語文複習教案5

複習目標:

1、明確審題內容,掌握審題方法;

2、運用審題方法審題,並完成寫作擬寫表。

複習重點:

學會審題並掌握作文審題方法,完成作文草稿擬寫表。

複習難點:

通過審題完成作文的深遠立意,拓展思維。

複習過程:

一、導入:

二、學習目標(出示)

三、作文審題內容概述:

1、速讀下列作文題目。

請同學們思考:你從文題中捕捉了那些審題應注意的信息(哪些方面入手)?

①題目:在生活中,很多門其實是開着的,只是表面上看上去像關着。許多人之所以沒有跨進門,有一個原因就是缺乏親自推一推,哪怕是敲的行爲或者勇氣。很多時候,我們往往被表面現象矇住,很多人因此而走了很多彎路,失去樂許多成功的機會。同學們,要敢於去開啓生活中的門,很多看上去關着的門,其實是虛掩着的……

以“門其實開着”爲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A“門”可以是生活中真實的門;也可以是想象中的門,如心靈的門,父母親情的門、文學殿堂的門……B請寫一篇記敘文;C不少於600字。

②2008年江蘇常州題“請以初中生活爲素材,以‘你在我心裏’爲題,寫一篇文章”,字數在600字左右,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和人名。

③《我眼中的色彩》爲題目……

④《我和一起》請先補充完整題目,然後寫作。

我發現:類型、文體、字數、人稱、範圍、題蘊、關鍵詞等。

2、基本知識點:

★類型:中考作文的三種類型: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其中2006—2010連續五年的青島中考試題必考一個半命題作文。所以,半命題作文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文體:很多年來中考要求“文體不限”,但是從2008、2009、2010年連續三年都有一個題目要求寫成記敘文。所以我們大力提倡寫記敘文,散文也可以,但是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而且對語言的要求也很高。

★字數:一直以來,中考對字數已經約定俗成要求。有的不少於600字;有的有求600左右。……(多優點——少害處)

★其他:中考作文題目要求二選一;同時審題時間至少五分鐘,內容至少讀三遍,並且要仔細認真研讀有限的文字。

四、結合具體作文試題,分析學會審題、立意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一片嫩紅,一灣碧溪,一襲雲彩,一陣鳥鳴,一叢風中的蘆葦……便是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線;

一曲生命讚歌,一幀活動剪影,一次風采展示,一則公益廣告……便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風景線;

一位哲人說,你的靈魂就是一道精選的風景線。

也許,你眼中和心中的風景線更多更多……

請以:“一道風景線”爲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實感,不得抄襲;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於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書寫要正確、規範、美觀。

指導思路:

請學生回答,看到題目後你會怎樣來審題?

指導落腳抓關鍵詞和修飾詞;學會挖掘關鍵字的意蘊。如何來理解“風景”一詞?

一、體會命題意圖。首先,題目中的“風景線”無論是在“眼中”還是在“心中”,都應該美好、高雅、感人,是值得讚美的人和事物,例如一種健康的心態,一種崇高的精神,一種堅定的`信念,一種博大的胸襟,等等。“一道”這一數量詞也要注意,它給出了數量上的限制,如果你的文章只是羅列沒有內在聯繫的幾道風景線,又沒有把這幾道風景線收攏爲“一道”,便是偏題。

二、選好構思角度。構思角度大體有三種:

1、以實爲主,由實而虛;

2、以虛爲主,逐步深化;

3、虛實結合,相得益彰。

選哪個角度都可能寫出好文章,能否出新的關鍵在於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一般地說,由實而虛,虛實結合,由表及裏,往往更容易出新。正如提示語所引一位哲人說的話——“你的靈魂就是一道精選的風景線”。例如寫遊黃山,只寫黃山“四奇”,很可能流於一般化;但如果你有關於黃山旅遊區清潔工是“美容師”方面的感悟積累,將自然美與心靈美糅合在一起寫,則富有新意。如果寫虛實結合的散文,“散”開時寫幾道風景,則必須做到形散神聚,找出幾道風景的內在聯繫,將其歸結爲“一道”。

考場作文提綱表(個別交流)

題目一道風景線

文體

主題用大愛築城的“義舉”,是我眼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素材

選取汶川地震中的三個鏡頭,以“愛心”形成統一的中心

寫作手法

教師小結:

1、緊扣題眼(關鍵字)

友情提示:

A、“最”“也”“還”“再”“更”“其實”等副詞出現在題目中,都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往往是考生極易誤入的陷阱。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規定了你筆下作爲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個;《這也是課堂》中的“也”就規定了你所寫的內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節課;《其實並不是這樣》中的“其實”很重要,應寫出“誤認爲是‘這樣’”——“意識到不是‘這樣’”的過程,如果缺少這層轉換,文章就會偏題。

B、請同學們特別注意題目裏的時間詞,如:“一天”“冬天”;地點詞,如“校園”“窗外”;數量詞,如“那一刻”“一件事”“一道”等。

2、虛實錯位

A、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心願,希望,想念……)

B、把具體的事物抽象化(橋,門,牆,窗……)

初三語文複習教案6

教學目標

1、細品黛玉指點香菱學詩門徑、香菱談讀詩體會和香菱苦心寫詩的經過,從中得到閱讀和寫作的啓發;

2、體會文章有關香菱學詩的神態和細節描寫的傳神之處;

3、分析香菱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劇氣韻;

4、走進《紅樓夢》,推介小說經典片段,藉助網絡,瀏覽紅樓夢相關網站。

教學重點

1、品味詩學傳薪,把握寫作津樑;

2、把握神態、細節描寫。

教學方法

1、反覆品讀課文,至少精讀三到四遍,以寫作角度爲突破口,把握全篇;

2、藉助網絡,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定向

1、瞭解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

2、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大多數初讀者都會被它的博大精深、紛繁複雜、深奧難懂所嚇倒,常常是肅然起敬,望而生畏。沒有進人紅樓,就永遠不知它的真正偉大。

2、走進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問題:

①香菱有着怎樣的身世和處境?

明確:香菱是一個從官宦小姐淪爲奴婢的悲劇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運:從小遭受災難,被拐賣,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裏,終於淪爲侍妾,受盡x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後,香菱住進了大觀園,有機會接觸大觀園內這許多富於才情的少女們,特別是像林黛玉這樣的才女,萌發了強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從香菱刻苦學詩寫起的。

②結合作品內容討論:香菱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裏可以看出來?找出文中有關香菱學詩的神態和細節描寫,加以分析。

明確:精華靈秀,悟性極強。學詩時“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已到了“呆”“瘋”“魔”的程度。原來香菱是一個極富文學氣質的人,她早就想學詩了,但苦於沒有機會,只好自己弄本舊詩,偷空看兩首。進x觀園後,深藏在內心的精神飢渴一下子勃發起來,進園的當晚就來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學詩。黛玉熱情指導,列舉名作讓香菱閱讀。香菱拿了詩回來“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地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寶釵見他這般苦心,只得隨他去了”。在黛玉的誘導下,香菱的視野不斷擴大,當她進人創作衝動狀態時,形象光彩奪目:“連房也不人,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來往的人都詫異”;寫第三稿時“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甚至夢中喊出:“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對這個一心撲在詩歌創作中的人物,作者準確地描繪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變化。精神食糧的大量攝人,使香菱的內心充實豐富起來,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藝術感受力很高,她一讀詩,眼前就能出現詩歌中那動人的形象。

③通過塑造香菱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在本文中,作者以飽蘸深情的筆墨,漚歌了香菱這個爲精華靈秀所鍾愛的薄命女子。香菱這樣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x作踐。那薛蟠只會胡扯“女兒愁,洞房裏攛出了大馬猴”之類,是極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會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說“《紅樓夢》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讚歌”,試作分析。

明確:《紅樓夢》在描寫人物時,女性無疑是最重要的,所以纔有人評價說“《紅樓夢》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讚歌”。曹雪芹以其精細的雕塑力,創造出許多個性鮮明、優美動人的女性形象。他不僅對嫋娜風流的林黛玉,對有着炭火一般熱情而被生生撲滅了的晴雯,而且對那個不惜用生命來證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滿了強烈的同情和讚美。和封建社會蔑視女子、x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並且歌頌了女子的多才多藝,讚揚了女子反x反x的鬥爭精神。他曾這樣寫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子,鬚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棄男子,這就把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地位顛倒過來,這樣的思想認識對封建統治階級宣揚的“男尊女卑”“夫爲妻綱”的x綱常是一個猛烈的衝擊,充分體現出曹雪芹反對封建禮教的超人勇氣和遠見卓識。

第二課時

課時定向

1、理解文章內容

2、知識能力遷移

教學過程

一、要求學生默讀課文一至兩遍,整體感知課文。

香菱學詩黛玉教詩

香菱求教理論講解

香菱談詩欣賞指導

香菱做詩創作扶持

二、要求學生耐心再讀課文一至兩遍,歸納作品的主要內容。

1、在文中畫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詩要點的句子——講究基本格律、詞句新奇爲上、立意要緊,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纔是精髓。(律詩、詞句、立意)

3、歸納概括黛玉指導香菱從事學詩實踐活動的要點。多讀,“讀詩百遍,其義自見”;讀名家,精讀詩禪、詩仙、詩聖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膽創作,要敢於想像。從以上歸納中,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和獨特體驗。

三、從文章中,我們不僅可以得到詩歌欣賞和創作的相關知識,還可以拓展到語文學習的其他領域,閱讀下面兩個片段,說說你得到哪些啓示。

四、由語文學習領域拓展到一切領域,你還可以得到哪些啓示和收穫?以“香菱學詩的啓示”爲副標題,寫一篇隨筆。如“超級老師林黛玉”“做有心人”“轉益多師,不恥下問”“持之以恆,積微知著”等可作爲參考題目。

初三語文複習教案7

複習目的

l、背誦課文,積累名句。

2、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詞句的解釋

3、理解文章的寓意,體會作者所處的社會現實和他的思想感情;

複習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詞句的解釋

2、理解文章的寓意

複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整體回顧。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

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3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

4全文的主旨句是:

5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

6.本文采用 的寫法。本文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有喻指千里馬指 ; 伯樂指 ;食馬者 指

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 的憤懣心情和對的抨擊。

三、課堂練習

1.韓愈,字 , 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有《 》。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 並稱 韓 柳 。

2、解釋加橫線的字。

故雖有名馬( )( )只辱於( )駢死於槽櫪之間( ) ( )( )

不以千里稱也 ( ) 一食或盡粟一石( )( )( ) 食馬者( )是馬也( )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 ) 安求( )

策之不以其道 ( )( )盡其材( )通其意( )

執策而臨之( )( )15其真無馬邪?

初三語文複習教案8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

兩教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孔子之孫孔假的門人,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的代表人物。他曾遊樑,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爲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爲《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靨逑至蘇廡氐恪?nbsp;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註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讀後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疑及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纔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麼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齊讀課文。

3、讀後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說: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和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的意義。)

4、教師提問: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後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請依據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夠做到捨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解說: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目的在於嘗試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把握整體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詞、句。)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抄寫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所學內容

1、抽查背誦情況。

2、用媒體出示字詞,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訓練,體會文意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甸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後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爲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並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①論證方法:道理論證(第一節)、舉例論證(第二節)。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讚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齊讀全文。

三、課堂練習

1、速讀課文第二節,說說本節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應將正義放在首位的。

2、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繫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

(解說:以上材料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捨生取義的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五、課後延伸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談骨氣》。

六、佈置作業

背誦這篇課文。

[板書設計]

魚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

將正義放在首位,

摒棄利己的私心。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