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上《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教學實錄

九上《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1W 次

  一、 朗誦課文,走進演講,激發學習的慾望。

九上《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教學實錄

師:1778年5月30日,“教導人們走向自由”的“法蘭西思想之王”伏爾泰與世長辭了。一百年後,即1878年5月30日,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偉大的人道主義鬥士――維克多雨果站在紀念伏爾泰的百年冥誕上,發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講。(板書: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

老師富於激情地朗讀全文,學生打開書本邊看邊聽。

(點評:教師率先示範,給學生提供了了解課文內容、領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平臺,便於讓學生進入情境,獲得整體印象。)

師:老師剛纔像不像在作演講?

生:(齊聲地)像!(有幾個學生在搖頭)。

師:意見看似一致,仍有不同意見。(指一個搖頭的同學)說說爲什麼不像作演講。

生:是在朗讀課文,雖然比平時感情充沛一些,但沒有演講的場景和氛圍,一般演講者有動作配合。

師:以課文開頭的兩句示範一下,好不好?

生:(有些靦腆地)“一百年前的今天”,(右手擡到胸前),“一顆巨星隕落了。”(右手向下按),“但他是永生的。”(仰頭,右手揮向右前方)。(同學們哈哈大笑起來)

師:看來演講還是得有“演”才能算數了。

生:不一定,我在電視上看到主席在布什圖書館發表演講,布什在清華大學演講並沒有什麼“演”的表現,報紙、電視還不是都說他們在演講?

師:看來都是言之有據。我們要求收集了演講的資料的,有誰能說說演講的特點?

(點評:讓學生明白演講與朗讀有別,激發學生了解演講一般知識的興趣,爲下一步教學伏筆。)

生:(查看摘抄本)。我摘抄到邵守義關於演講的介紹,他認爲演講如果只有“講”沒有“演”,只作用於聽衆的聽覺器官而不作用於聽衆的視覺器官,就會缺少動人的主體形象和表演活動;如果只有“演”而沒有“講”,只作用於聽衆的器官而不作用於聽衆的聽覺器官。他認爲演講的特徵是“演講作爲人類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演講者、聽衆、溝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時間、環境。離開其中任何一個條件都構成不了演講。演講的傳達手段包括:有聲語言、態勢語言和主體形象。”(老師板書“演講者”“聽衆”“媒介”“時間、環境”和“有聲語言”“態勢語言”“主體形象”等關鍵詞)

師:“有聲語言”好理解,“態勢語言”和“主體形象”指什麼?

生:態勢語言指演講者的姿態、動作、手勢和表情,主體形象指演講者的體形、容貌、衣冠、髮型、舉止神態等。

(點評:給學生提供展示預習階段準備的內容機會,同時也進行了檢查。收集資料學習的方式有了反饋,纔有了保持這種良好習慣的可能。)

師:演講的學問真不少呢,紙上得來終覺淺,我這裏有一小段演講影片,是《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正大光明殿教訓大臣們的情景。我們零距離感受一下?

生:(熱烈歡呼)。(學生看影片,結束後還想再看一遍)。

師:誰能概括一下康熙演講的特點?

生:聲情並茂,加上皇帝的權威,看得人心驚膽顫。

生:態勢語言相當豐富,有手勢、走動、落座,表情有憤怒、無奈、失望等。

(點評:零距離感受演講,便於學生將表層習得變爲深層吸收,從而轉化爲自己的能力。也爲下面理解課文等環節的教學蓄勢。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展示,首先得有知識的儲備與吸收,可見教師着眼於學生整體提高的思想。)

  二、 感受課文的激情,瞭解伏爾泰的偉大貢獻。

師:觀察得很仔細。動人的演講離不開一個“情”字,讓我們回到課文中去,把握雨果情感的浪潮。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確認文章的感情基調,找一個恰當的詞進行概括。(板書:感情基調――)(學生閱讀課文,邊讀邊勾畫,老師巡視,隨時回答學生的詢問)。

師:現在交流一下看法。

生:課文中用了大量的褒義詞來表現伏爾泰,如“一顆巨星”“偉大人物”“永恆的光榮”“睿智”“肅然起敬”等,我覺得感情基調可用“讚美”表達。

師:可不可以用“讚賞”?(學生討論)。

生:不行。“讚賞”有“欣賞”的意思,一般欣賞者比被欣賞者顯得有優勢,從文中看雨果對伏爾泰充滿了崇敬和愛戴之情,還是讚美好。

(點評:通過詞語辨析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事半功倍。)

師:思考問題細緻入微,值得肯定。(板書:讚美)。從此認識出發,我們想象一下雨果當時的“態勢語言”可能是怎樣的?

生:很莊嚴,表情是敬仰的。

師:你覺得在哪部分的演講中會是這種神情?

生:第一段,第十四段的前半部。

(點評:在理解作者感情基調的基礎上,着眼於給學生提供思考和表現的機會,在表層習得、深層吸收的前提下讓學生的能力得以展示和提高。)

師:試着讀這兩段,將你的理解表現出來。

生:(朗讀。節奏較快,面部繃得很緊,聲音顯得低沉了些。第一段讀完後老師進行了指導,讀第十四段時較好)

師:雨果的表情就這麼一直“莊嚴”到演講結束嗎?

生:還有“厭惡”和“憤怒”的表情。(老師示意舉例)。如第六段中的“這批無惡不作的法官……陰險兼而有之的.神職人員。”

生:還有“驕傲”的表情。如第十三段。

師:沒有動作嗎?這可是激情澎湃的演講啊,有可能比康熙更激動呢。

生:康熙是在教訓大臣們,他當時又氣又恨又悲哀,動作很多;但雨果的感情主導是讚美,又是紀念人的場合,氣氛比較隆重,他不可能走來走去,動作可能以手勢爲主。

生:我贊成。也許還會有左右轉身的動作,因爲聽講的人很多。

師:你認爲在哪裏最有可能手勢比較強烈些?

生:(翻書尋找)第四、五段,還有第十四段裏的“夠了!夠了!暴君們。啊!野蠻還在,好吧,讓哲學抗議。”

師:你試試。

生:(讀四、五段,讀得激昂、慷慨,動作誇張,使聲音有些變調。學生大笑。)

(點評:用學生的已知來調動他們對未知的思考,往往有奇效。可見教師着眼於學生,不拘泥於教材。)

師:看來“聲音”和“動作”協調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家注意了沒有,這裏人稱上有個改變,是不是弄錯了?

生:變成第二人稱了。用“你”顯得距離近,彷彿就對着伏爾泰在讚美了,情感更激動。

師:你們是說這種改變是表達感情的需要了。我們將“你”換成“他”比較着讀,體會一下。

生:(試讀體會後認可了以上看法,老師要求全體同學放聲朗誦這兩段,讀後學生意猶未盡,自我感覺滿意)。

(點評:抓住情感變化的關鍵點,凸現對教材的把握。並引導學生注意到這些,可見學生、教材、教師的一體化。)

師:嗯,同學們已經走進了雨果現場中的感情世界了。找找看,那些語句表達了對伏爾泰偉大成就的讚美。

生:“一百年前的今天,……培育良知,教化人類。”

師:開篇即讚美,伏爾泰是人類文明的導師。

生:“伏爾泰不僅是一個人,他是一個世紀。”

師:這一句是什麼意思?(學生陷入沉默中)。看來這是個問題,不過我們已經認識到它是對伏爾泰貢獻的讚美了,已經夠了。我們將它存疑。請繼續說。

生:“他戰勝了古老的法典、陳舊的教條。他戰勝了封建的君主、中世紀的法官、羅馬天主教式的神甫。”

師:有這方面的例子嗎?

生:註釋中列舉了他爲四個人鬥爭的例子,西爾旺、蒙巴伊、卡拉斯和拉巴爾。

師:這四個人都是平民。你們閱讀了歷史書中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節的內容嗎?(大部分學生表示已讀)。記得那幅漫畫――《深受壓迫的法國農民》嗎?在當時,平民受盡壓迫和欺凌。伏爾泰爲弱勢羣體抗爭的精神和偉大的人格力量令人欽佩。

師:(指名讀這四個例子)。西爾旺殺女,蒙巴伊弒父,卡拉斯殺子難道法院不該處死他們?拉巴爾的案子最終怎麼樣了?感興趣的同學課外查閱資料去求證。請繼續。

(點評:再次強調,課內得法,課外豐富,暗示收集資料學習的重要。)

生:“微笑,就是伏爾泰。”

師:讀懂了意思嗎?(學生表示否定)。我們再存疑。請繼續。

生:“伏爾泰比國家元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領袖。到伏爾泰,一個新的紀元開始了。”

師:請齊讀這句所在的段落,說說這個新紀元有什麼特徵。

生:(讀)。理性,文明,自由,光明,法治等。

師:評價何等崇高。在雨果的讚美聲中,人們同意他的看法嗎?現場氣氛如何?

生:現場氣氛很熱烈,從段後括號中的說明就可見當時是羣情激動。

生:老師,我發現一個問題。讚美的對象是伏爾泰,但爲什麼聽衆高呼“維克多雨果萬歲”,而不是“伏爾泰萬歲”?(問題一出,如石破天驚,教室裏一時議論紛紛。)

師:你很敏銳。同學們對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交給同學們來解決好不好?(提問的同學點頭表示許可)。

生:演講者是雨果,雨果是當時的文壇巨星,表達了人們對雨果的熱愛崇拜之情。

師:噢,聽衆都是追星族。(學生笑)。

生:我覺得是被雨果精彩的演講折服了,說明人們對雨果很崇拜。

生:表達對雨果對伏爾泰的讚美的認可和接受。

生:演講中還提到了盧梭等哲學家的名字,他們與伏爾泰一樣都是人類的思想先驅,雨果對他們一樣表達了讚美之情,如果不喊“維克多雨果萬歲”,也應喊“先驅們萬歲”。

師:(看着提問的學生)你同意他們的看法嗎?(學生表示同意)。

(點評:難點突破,貴在用疑。因勢利導,一氣呵成,激發學生興趣,啓迪學生思考,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好。)

  三、體會雨果充滿激情,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語言風格。

師: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告訴我們,本文的語言“充滿激情,富於浪漫主義色彩”,“飽含激情、詩化的語言中蘊蓄”着深刻的含義。你能找出“詩化的語言”來嗎?

生:第一段的末尾:“他的搖籃映照着王朝盛世的餘暉,他的靈柩投射着大深淵最初的微光。”這一句有詩的意像,如搖籃、餘暉、深淵、微光等,很形象。

師:眼光獨到。還有嗎?

生:“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裏出來。”

生:“這微笑裏含有黎明的曙光。”

師:雨果在本文的語言運用上還有什麼特點?

生:大量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

生:語言有重複現象,奇怪的是讀起來並不感到重複。如:“他行使過一個職能,他完成過一項使命。”“職能”和“使命”意思差不多。“他用這武器戰鬥,他用這武器戰勝敵人。”重複了“他用這武器”。第十段講“微笑,我說一下。微笑,就是伏爾泰。”第十二段又說“這微笑,我再說一遍,就是伏爾泰。”

師:這種現象,在口語中特別明顯。口語化是本文語言上的另一特點。雨果根據自己感情表達的需要,把要表達的內容充分展開,充分強調,使人印象格外明確,因而我們並不感到囉嗦。

本文第十四段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以上語言風格,讓我們調動起感情,

將該段齊讀一遍。(學生齊讀)。

(點評:體驗語言特色,便於學生形成語感,語文學習的根本之一正在於此。有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作鋪墊,因而這裏讓學生實實在在有所得。)

  四、交代疑問,提供資源,激發學生課後探究的慾望。

師:從課的一開始,我們就一直沉浸在感情激盪的洪流中,我們在誦讀中體驗了雨果澎湃的激情,接受了雨果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語言的薰陶,感受了伏爾泰睿智的思想和浩瀚無際的心胸,但我們也留下了很多的疑問。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就有同學問我:“詛咒與祝福是兩個對立的概念,爲什麼說是榮譽的兩種美好的形式?”“怎樣伏爾泰面對的是輕薄無聊而又悽慘憂鬱的社會?”還有我們存疑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只要我們去了解一下法國十八世紀的歷史,瞭解一下伏爾泰的生平、言行就可以迎刃而解。

佈置作業:1、以“啓蒙運動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爲主題蒐集資料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2、蒐集伏爾泰與教會的鬥爭故事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交流。

(點評:課後存疑,既避免了反覆糾纏課文,又留給學生學習、思考的餘地,當止則止。再次強調收集資料學習的習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必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