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下冊《人生》教案

九年級下冊《人生》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人生》教案

  1教學目標

九年級下冊《人生》教案

知識與能力 :1.積累詞語,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測、饋贈、樂此不疲”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勃蘭克斯及其創作成就。

過程與方法 : 1.概述四個場面,三大人羣,培養概括提煉,分析歸納的能力。2.學習通篇爲喻,進行說理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 3.寫一段比喻性文字,訓練文字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思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

  2學情分析

我班作爲畢業班中的普通班,語文基礎相對比較差,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因此對曹劌這個人物形象及其意義的把握應循序漸進,有淺入深,適當取捨。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分析概括四個場面,三大人羣,體驗揣摩人生意義。 2.學習虛擬情景,進行說理的寫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1.揣摩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對生命珍愛的情感,及讓一生過得有意義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學以致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

  4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滄海橫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許多大師用他們的生命和智慧詮釋着人生。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恥。”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薩拉說;“生命是一條美麗而曲折的幽徑。”勃蘭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們該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峯呢?勃蘭克斯的《人生》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 勃蘭克斯,丹麥文學批評家,文學史家。出生於猶太血統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學攻讀法律、哲學、美學,受黑格爾影響較深。大學畢業後,到歐洲各地旅行,在法國結識了泰納。1871年回國在哥本哈根大學任教,講授《十九世紀文學主流》,評論了拿破崙稱帝前後到1848年法、德、英6個主要文學流派的作家。鉅著基本上運用泰納的種族、環境、時代三因素決定論來研究文學發展史,同時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狀態。1890年出版,轟動了丹麥思想界,也受到教會的猛烈攻擊。重要著作還有1888年發表的《波蘭印象記》和《俄國印象記》等。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瞻(zhān)望:往遠處看,往將來看。 攫(jué)取:掠奪。

臆(yì)測:主觀的推測。 饋(kuì)贈:贈送。

樂此不疲:因喜歡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學生交流初讀文章的感受。

示例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廣闊領域”和“工場”四個毫不相干的事物連綴成文,並和“人生”聯繫起來,這是我不曾想到的。

2、有些語句比較深奧,我不太能讀懂。

3、全篇都在探討人生問題,使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4、文章寫了一幅人生的總體畫面和三種人的活動景象,我覺得還應該有更多的場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教師總結:看來,中外語言表述的差異給我們的閱讀造成了一定障礙,不過只要我們整體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難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問: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認爲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爲什麼?

示例1、我覺得非常恰當。人從誕生之日起,便開始了成長奮鬥的歷程。每前進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個臺階,我現在正在攀登這座高塔的階梯。

2、我同意這種觀點。我們在攀登最初幾級階梯時,是比較輕鬆快樂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難度就會越大,或是體力不支或意志不堅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

3、我覺得人生就如同爬山,“無限風光在險峯”,高塔的頂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風景。

4、把人生比作高塔,這個比喻一般,還有許多別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樹,就很新穎。

教師小結:文學欣賞從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大家對生活的親身體驗和感悟,會對人生作出不同的詮釋。

2.歸納概括描述的四個場面。

教師把學生分爲四個組,每個組負責概述一個場面,由小組代表發言。

第一小組:第一個場面是描述人類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歷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這是對立統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輕時的生活經歷,心理感受是新鮮,帶着留戀,帶着對未來的希望;再後來攀登就艱難許多,缺乏新鮮感,不再留戀什麼。

第二小組:第二個場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尋地下坑道的情景。他們渴望去探索許多世紀以來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尋找坑道深處埋藏的礦物,並樂此不疲,非常快樂。

第三小組:第三個場面描述一些人在廣闊的領域開拓進取,開疆闢土,征服人羣的情景。主要運用簡練的筆法,描寫他們的性格和情態,辛勞和勇敢。

第四小組:第四個場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場勞作的情景。他們的工作是那樣瑣碎、微小,但他們是那樣專心、細緻、勤奮,工場不大.但生活的空間很大。

教師小結:作者描寫了人類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幾種人在各種不同領域中奮鬥、勞作的場景。這樣看來,作者把“人生”理解爲“奮鬥”和“勞作”。

3.分析三類人的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意念。

學生按剛纔的小組討論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組體會“作者在描述這些人羣時,肯定或讚揚了什麼精神”?教師隨機點撥。

成果展示:

第二小組:挖掘坑道的人,他們的內心世界複雜而簡單。他們有憂傷有快樂,甚至還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臨死前那樣提出請求:“不要弄亂我畫的圓圈。”爲了工作,爲了事業而忘卻生命。

我們認爲他們指的是從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這樣的科學家、腦力工作者。

第三小組:征服廣闊領域的人,他們有寬闊的視野,豐富的經驗,有徵服欲,愛冒險,愛生命,精力充沛。頭腦活躍,是屬於開拓進取的人。

他們是軍事家、政治家之類的人,像愷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組:在工場勞作的人,他們雖然工作瑣碎,但持之以恆,或許會成爲熟練的技術工人,或許會成爲大師級別的人。要想成爲後者,除了有天賦的才能以外,還要有刻苦鑽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勞動。

他們指那些發明家、工藝師、設計師之類的'人。

第一小組:從他們剛纔的分析概括中,我們感覺到作者肯定對時光珍惜,熱愛生命的人讚揚他們勤於勞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強的精神。

教師小結:分析討論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意念和人生觀,那就是珍愛生命,樹立遠大的志向和堅定的信念,讓生命更有意義,更爲光彩。

五、深入研討,問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