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德育活動教案(精選7篇)

高一德育活動教案(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一德育活動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德育活動教案(精選7篇)

高一德育活動教案 篇1

課題:

學會寬容

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明確對別人寬容的重要性,瞭解寬容的原則。

教學重點:

明確寬容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學會寬容。

教學方法:

討論,分析,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想擁有朋友嗎?

你想擁有一個和諧,良好,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嗎?

你想擁有溫馨,融洽,親密的人際關係嗎?

你想將來學業有成嗎?

那麼請你學會寬容。

二:什麼是寬容:(你是怎樣理解寬容的?)

1.幾個同學發言,談自己對寬容的理解。(略)

2.師總結寬容的定義:寬容就是指人的度量大,心胸開闊,待人寬厚。

3.師讀:《大英百科全書》對寬容的解釋: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於自己觀點的見解,應耐心公正地容忍。

愛因斯坦:寬容意味着尊重別人無論哪種可能的信念。

有人讚美說:寬容是在荊棘中生長出來的穀粒。

4.學生讀楚莊王寬宏大量的故事。

5.學生談聽完故事的想法,談楚莊王此事處理得如何。

6.學生舉例:歷史上寬宏大量的故事。

7.兩個同學表演:“一同學撞了對方”。

8.同學談上述表演可能出現的情況。

9.看大屏談如果實際生活中出現以下類似情況,將如何處理。

三: 寬容的意義:(爲什麼要學會寬容)

1.幾個同學談寬容的意義。

2.總結寬容的意義:

1)`寬容不僅是檢驗一個人道德修養的一個尺度,而且是關係到能否搞好人際關係,能否搞好工作,能否搞好社會安定的重要問題。

2)一個人如果能體諒別人,理解別人,不苛求人,不算計人,他就會被看作與人爲善,品德高尚的人。

3)寬容是交友之橋。人們總是愛和厚道的人交朋友。人們常說:“腹中天地闊,常有渡船人.”

4) 寬容有助於人際關係和諧。它能給人以溫暖,感化和醒悟,它能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甚至化干戈爲玉帛。四:寬容的原則:

1) 兩個同學表演“考試作弊”

2) 同學談對一同學允許另一同學抄的看法。

3) 師總結:俗話說得好,“大度彌勒佛能容天下難容之事”,但是彌勒佛也是逞惡揚善的。也就是說寬容一定要適度,寬容要有一定的原則。寬容不是無原則的寬厚,也不是姑息養奸,更不是助紂爲虐。因此,我們“對君子要寬,防小人要嚴”,並且同損人利己者進行鬥爭。 五:自省自查:通過這節德育課,你有了哪些認識。(幾個同學發言略)

六:學生讀《你想擁有朋友嗎——請寬容》

七:教師總結:法國大作家雨果說得好:“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寬容,是我們自己一幅健康的心電圖,寬容是這個世界一張美好的通行證!同學們,讓我們把自己鍛鍊成爲一個具有豁達大度,廣闊胸懷的人吧。

高一德育活動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家庭關係、家庭關係確立的情形和現代家庭結構的三個類型;瞭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標:在日常生活中繼承與發揚良好的家風和傳統。

3、情感目標:理解家的含義;理解和體會親子之情不會因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變。初步形成爲家庭作貢獻、爲父母分憂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1、重點:認識和擺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認識家庭關係的情形。

2、難點:進一步理解和體會親子之情以及繼承與發揚良好的家風和傳統。

教學過程

(一)情景預設

板書課題:我知我家

引言:(學生閱讀教材P3頁第一段後,教師引入本課教學。)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每個人都有父親和母親。人人都盼望有個溫暖的家。作爲子女、家庭中的一員,我們要了解家庭,愛自己的家,愛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長輩。

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我知我家》,那麼,你知道家是什麼嗎?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家呢?我們首先來閱讀P4兩幅圖片及文字說明。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4頁圖: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

圖一:有房子——沒有家:家不只是房子

圖二:沒房子——有家了:加中有親人、親情

至於地域、住所、人羣集合體、好朋友、吃飯的地方等,雖然與家庭有關,

但都只能是家庭的一

個側面,而不是家庭的實質。那麼什麼是家、家庭關係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二)教學活動過程

一、家庭關係的建立

1、家庭的含義

活動一:

(1)想一想、寫一寫:

我們每個同學想一想在自己家裏曾經發生過的故事,然後寫出一句話“家是————”來表達你對家的理解。

(2)讀一讀、比一比:我們再來看看書本上寫的“家是什麼”(指導學生討

論回答)

教師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讓我們休息與依靠,無論是遠方的遊子,還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家都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牽掛,因爲那裏有着骨肉相連的親情,有着如山如水的父愛與母愛。

所以可以說:

家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

家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家有形式上的東西,更有豐富的內涵

(3)教師歸納:家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的內容。(板書)

過渡:前面我們從感性層面上了解了“家”,下面再讓我們從理性層面上認識一下“家”活動二:

(1)想一想、說一說:

請大家來具體介紹一下自己家的情況(包括由哪些人、哪幾種關係),先寫在小紙條上,把他們的相互關係用線條表示出來。(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

父親、母親、子女父親、母親——婚姻關係;

父母、子女——血緣關係(父母子女關係);

父母子女關係

養(繼)父母、養(繼)子女——收養關係(父母子女關係)

(2)教師歸納:家庭關係——包括婚姻關係和父母子女關係。(板書)

家庭——是由婚姻關係、血緣關係或收養關係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那麼家庭關係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指導學生分析討論)

2、家庭關係的確立有多種情形:

(1)結婚(2)子女出生(3)收養(4)隨父(母)再婚(5)非婚生

3、現在家庭結構的形式

過去——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現在——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單親家庭、聯合家庭。(板書)

4、家庭的功能

活動三:(學生閱讀教材P5頁——相關鏈接後討論)

下列材料的中的內容分別體現了什麼樣的家庭功能?

今年暑假,小明過得非常充實,老師佈置的作業已按時完成了,雖然碰到過幾道難題,但在媽媽的幫助下,也順利地解決了(家庭教育功能)。在家裏,

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爾與爸爸下幾盤中國象棋(休息娛樂功能)。小明的爸爸是個會計師,收入很高,長大了小明也想當一名會計師(物質生產功能)。上個星期的雙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島玩了兩天(消費功能)。後來又去奶奶家住了幾天,正好趕上叔叔的小孩滿月,於是歡天喜地地喝了喜酒(撫育和贍養功能)。暑假快結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學一起分享他的快樂。

家庭功能:

人口生產消費撫育贍養教育休息娛樂物質生產具體表現:(見教材P5—6頁圖表)

二、與父母的關係不可選擇

活動四:暢所欲言

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已經瞭解到,在家庭關係中,最主要的是與父母的關係。父母子女關係的確立,絕大多數基於血緣關係。

(1)請同學們說說,你喜歡“選擇什麼樣的父母”?(學生暢所欲言)

(2)子女與父母的親情,會因家境狀況、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變嗎?

(3)你是如何理解與父母的親情的?(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6頁——相關鏈接)教師歸納:

生命是父母給予的,這種關係無可選擇。我們與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種親情。

(三)做一做:填寫家庭樹,知道自己與家人、親戚的血緣關係。(P教材7頁)

(四)效果評價(讓學生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通過這節課我知道了什麼?

(2)仔細閱讀家庭樹,哪些人跟我是直系血親關係?哪些人與我是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係?

(3)在你的家庭(或家族)中,有什麼好的家風和傳統?

(五)本課知識點

(1)家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的內容

(2)家庭關係——包括婚姻關係和父母子女關係

(3)家庭——是由婚姻關係、血緣關係或收養關係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

(4)家庭關係確立的幾種形式:結婚、子女出生、收養、隨父(母)再婚、非婚生

(5)現在家庭結構的主要形式: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單親家庭、聯合家庭

(6)生命是父母給予的,這種關係無可選擇。我們與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種親情

(六)課後作業:

1、把下列知識點抄寫一次

(1)家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的內容

(2)家庭關係——包括婚姻關係和父母子女關係

(3)家庭——是由婚姻關係、血緣關係或收養關係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

(4)家庭關係確立的幾種形式:結婚、子女出生、收養、隨父(母)再婚、非婚生

(5)現在家庭結構的主要形式: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單親家庭、聯合家庭

(6)生命是父母給予的,這種關係無可選擇。我們與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種親情

2、閱讀家庭樹,分辨其中哪些屬於你的直系血親?哪些屬於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3、什麼是家庭?家庭關係的確立有哪幾種情形?

4、現在常見的家庭形式有哪幾種?你的家庭屬於其中的哪一中?

5、怎樣理解與父母的血緣關係不可改變?(教材P6頁正文第一段。)課外活動:想一想,把你所想到的寫在書上

(1)在你的家庭生活經歷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禍、得到誇獎等)是什麼?父母當時是怎麼做的?

(2)想一想:你在自己家庭中都感受到了哪些溫暖和激勵?(試舉一、二例)

(3)說說家人對自己家庭的主要貢獻有哪些?你自己對家庭都有哪些貢獻?

高一德育活動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供求影響價格,同時價格也影響供求。價值決定價格,價值規律內容及表現形式。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價值規律分析現實經濟生活中價格多變的原因,以及運用價值規律分析各種經濟現象。

情感態度目標:培養學生樹立競爭意識和平等觀念。

教學重點:

價格由價值決定,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教學難點;

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教學方法:

講授法、情境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設備:

採用多媒體教學。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堂活動:閱讀——討論——比較——練習。

2、課外活動:讓學生自己參與經濟活動,感受供求與價格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以及商品交換過程中如何實現等價交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神奇的貨幣,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上一節課內容。提問(學生答略)。這一節課我們來一起學習第二課、多變的價格。好了,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個材料,然後思考幾個問題。

材料一:20世紀80年代,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生產廠商,一時難以滿足人們對彩電的需求,一臺29英寸的彩電售價超過7000元,90年代後期,隨着彩電生產規模的擴大,價格一降再降。29英寸彩電價格如今已跌破2000元。

問:爲什麼80年代彩電價格彩電價格昂貴,而90年代後期彩電價格狂跌了?

材料二:中秋節前幾天,很多消費者買月餅送禮,而此時月餅供應量相對不足,導致供不應求,從而導致月餅價格上漲。中秋節後,月餅價格回落。

問:爲什麼中秋節前月餅價格上漲,而中秋節後月餅價格回落了?

材料三:南通市大潤發超市經常搞促銷活動,營業員不停地叫,大減價,大甩賣,今天是最後一天抓緊時間。此時很多消費者就去購買了。

問;爲什麼大潤發搞商品促銷活動,買的人就多了?

好,看完以上三個材料,請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進入今天學習的內容。

一、影響價格的因素(板書)

首先請同學們看書中13頁的四個鏡頭。回答:什麼因素影響了商品的價格?

學生答(略)

教師總結:鏡頭一:有時間,氣候的因素;鏡頭二:季節(時間)鏡頭三:地域;鏡頭四:生產。

教師提問:請學生列舉一些對價格產生影響的例子。

學生答(略)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例子都很正確,像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那麼這些影響價格的因素,是通過什麼來實現的了?

二、現在讓學生思考材料

一、二、三,回答開頭提出的三個問題

學生答(略)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很好。80年代國內生產廠家難以滿足人們對彩電需求,形成供不應求,導致彩電價格上漲,90年代後期隨着彩電生產規模擴大,形成供過於求,導致彩電價格下跌。中秋節前,買月餅人增多,形成供不應求,導致月餅價格上漲,節日後,買的人少了,形成供過於求,導致月餅價格下跌。大潤發搞促銷,買的人就多了。

總結:供求影響價格:當商品供大於求時,價格會下跌。

當商品供小於求時,價格回上漲。

供求影響價格:當商品價格降低時,會導致需求相應增多。

當商品價格上漲時,會導致需求相應減少。

教師提問:9個大內容提問學生提問教師:0

高認知3個低認知6個

首先,認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層次設置比較合理,能照顧全體的同時提升教學重點。其次,對課堂提問情況的統計,發現學生沒有提問,也就是學生的思考圍繞着教師的提問在思考,優點是老師的引導恰到好處,缺點是學生的主動思考不能跨越教師的引導,這一點是在今後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在激發他們主動思考教師設問的同時,要讓學生全面思考,不受教師侷限,也就是教師在課堂設計中,要因地制宜地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知識技能形成的同時,政治素養得到提高。

高一德育活動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民族節日、文化遺產的認識,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異,確認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1)從民族節日、文化遺產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認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尊重文化的多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文化多樣性

難點: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國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這使世界文化呈現出爭妍鬥豔,五彩繽紛的景象。如何正確認識、對待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這是本節課探究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探究一:展示不同的建築,這些建築承載了什麼?說明了什麼?

各國標誌性的建築顯示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即世界文化是異彩紛呈,交相輝映的。

1、異彩紛呈、交相輝映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

探究一:多媒體展示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以及外國的傳統節日,感受一下紛呈的民族節日。

①含義:蘊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

②意義:

第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第二: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高一德育活動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識記價值規律的內容及表現形式

2、理解價值規律是怎樣發揮作用的

3、能力運用價值規律分析一些簡單的經濟現象

教學重難點】:

等價交換的原則是怎樣得到貫徹的

課時安排】:

一課

教學步驟】:

複習舊課

(略)

導入新課:

我想我們作爲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時候,最關心的就是商品的價格。但是商品的價格總是捉摸不定,同樣一種商品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價格,甚至在同一時間,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地方的價格也時常是不一樣的。這些經濟現象讓我們眼花繚亂。我們現在學習經濟常識就是要透過現象看到其一些本質性的東西。那麼,這些錯綜複雜的經濟現象中到底蘊藏着那些規律性的東西呢?相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會有一個大致地瞭解。下面,首先請同學們把書本翻到24頁,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有關價值規律的內容。

價值規律一,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課本上第一段小字部分中,一位經濟學家說過:“千規律,萬規律,價值規律第一條。”價值規律象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着商品經濟的變化和發展。那麼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呢?大家看書,一起回答。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以價值量爲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其實這些內容前面我們已經學過了。

提問:我們知道商品經濟包括兩個部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那麼請問價值規律的第一個內容: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是針對商品生產領域還是從商品交換的角度來講述的?(學生回答)

教師: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是商品生產的規律。

提問:那麼,價值規律的第二個內容:商品以價值量爲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它又是從哪個角度去講述的呢?(學生回答)

教師:很明顯,這第二個內容自然是從商品交換的角度出發來講述的。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價值規律其實講的是商品經濟的內在聯繫,是商品經濟所特有的規律。我們可以這麼講,只要存在商品經濟,就一定存在價值規律。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價值規律並不是商品經濟唯一的規律,商品經濟中有許多經濟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價值規律是其基本規律。

提問:既然有商品經濟就存在價值規律,那麼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否存在着價值規律呢?(學生回答)

教師:商品經濟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自然存在着商品經濟,所以,也就存在着價值規律。

提問:那麼在奴隸社會,奴隸主佔有奴隸本身以及他們的勞動果實;在封建社會,農民要向地主交納各種地租。在這裏是否存在價值規律呢?(學生回答)

教師:雖然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存在着價值規律,但是價值規律是存在於商品經濟中的,在這裏,體現了一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不是商品經濟,所以就不存在價值規律。大家一定要記住: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所特有的規律,有商品經濟纔有價值規律。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課本上的“想一想”:在貨幣出現以前的物物交換是不是一種等價交換?爲什麼?(學生回答)

教師:貨幣出現以前的物物交換是等價交換,物物交換就是商品交換,它的本質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自己的勞動,物物交換要按照兩者的價值量進行交換。比如,二把石斧=一隻羊,在這個等式中二把石斧之所以能換到一隻羊,是因爲兩者所包含的價值量相等,即它們凝積了等量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所以這種交換是等價值量交換,即:等價交換。對此可以這樣理解(展示課件)商品交換要實行等價交換。

提示學生:貨幣出現以後,商品的價值就用貨幣來表現,物物交換是商品交換。

結論:物物交換要實行等價交換。

二,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提問:那麼在貨幣出現以後,商品交換也要遵行等價交換的原則,大家想一想,在這裏等價交換有什麼要求呢?(學生回答)

教師:貨幣出現以後,商品的價值就由貨幣來表現(價格),人們在進行商品交換時,是按照商品的價格來進行的,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求價格與價值相符合,這樣才符合等價交換的原則。

提問: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商品的價格卻常常與價值不一致。比如:新上市的西瓜一斤要賣到幾塊錢,遠高於它的價值,而等到西瓜大量上市後同樣一斤卻只賣幾毛錢,又低於它的價值,大家好好想想,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學生回答)

教師:商品的價格與價值不相符,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造成的。我們常講:“物以稀爲貴”,西瓜在剛上市的時候供應量比較少,相對來講處於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爲了買到西瓜,買西瓜的人就會互相競爭,這樣賣西瓜的人就會擡高價格,使價格高於價值;相反,當西瓜大量上市以後,相對來講就處於一種供大於求的狀態,賣西瓜的人爲了把西瓜賣出去,就會互相競爭,降低價格,從而使價格低於價值。可見,供求關係的變化會影響價格,引起價格上下波動,使商品的價格常於價值不一致。

提問:剛纔我們講到供求關係會影響商品的價格,那麼反過來,價格的變動對供求有沒有影響呢?(學生回答)

教師:當然有影響。當某種商品的價格高於價值時,會引起商品生產者增加該種商品的生產,從而改變供求關係,導致價格下降;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低於價值時,會使商品生產者減少或停止該種商品的生產,從而改變供求關係,導致價格提高。還有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在一般情況下,商品的價格過高會對消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這樣也會影響供求關係;同樣當價格低到一定程度時,會刺激人們的購買慾,也會影響供求關係。所以供求關係與價格之間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係。

供求變化與價格變動之間的關係可用下圖表示:(展示課件)價格上漲獲利增加生產擴大供過於求供不應求生產縮小獲利減少價格下降。

提問: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在進行商品交換的時候是按照商品的價格來進行的,而剛纔我們又看到,商品的價格經常與它的價值不相符,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現實生活中的商品交換沒有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學生回答)

教師:不可以這麼講。雖然商品的價格與價值不相符,時而高於價值,時而又低於價值。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價格不會離價值很遠,而總是圍繞價值這個軸心上下波動的(看課本25頁左下方的圖)就象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樣,兩者的距離有時近一些,有時遠一些,但地球的旋轉總是離不開太陽這個中心。比如,一輛自行車的價格再怎麼漲也不會比一輛汽車的價格高。這說明,價格雖然受供求關係的影響,但價格仍由價值決定。再者,從單個交換過程來看,價格雖然時漲時落,與價值不相符,但從一個較長的時間來看,商品的平均價格還是與它的價值相符,因爲從長遠看,上漲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這說明價值決定價格始終作爲一種趨勢,所以從總體上看等價交換原則一直在商品交換中發揮作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等價交換的原則並不是存在於商品交換的每一場合,而是從整體上說的,要從商品交換的本質上來理解。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不但不違背價值規律,反而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現形式。

下面請大家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名人字畫,珍貴郵票等價格遠高於它的價值,你是怎樣認識這種現象的,爲什麼它們的價格沒有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這是因爲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要有一個條件,就是價格波動會影響供求,價格上漲會促使生產擴大,從而影響供求,使價格下降。而文物、名人字畫、珍貴郵票等它們的數量往往是一定的,不會因爲價格的上漲而增加,即使價格上漲到驚人的地步。也就是說,價格上漲不會促使這些商品擴大生產,增加供應量,這樣就不能反過來抑制它們價格的上漲,在這裏能夠抑制它們價格上漲的因素就是人們的購買力。但這是商品交換存在的某種特殊現象,我們不能因爲存在着某些特殊現象,就否定價值規律的存在,無論是研究自然規律還是社會規律,都必須以大量的普遍存在的事實作爲依據。另外,社會上還存在着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哄擡物價等現象,這些都是違法行爲,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認識和利用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只要存在商品經濟就一定會有價值規律在發揮作用,我們不能消滅和改變價值規律,但是我們可以認識價值規律並利用它爲我們服務。我們按照價值規律辦事,如果違背價值規律,就會受到價值規律的懲罰。比如,現在國內市場上普通彩電可以講是嚴重的供大於求,如果這時彩電生產商仍大勢生產市場上常見的彩電,勢必會造成嚴重虧損。這個時候彩電的生產商應該改進技術,開發新品,生產市場上有特色有競爭力的產品,這樣才能立足市場。課本27頁的“想一想”:有人認爲夏天購買皮衣冬天賣,冬天購買空調夏天賣可賺大錢,你認爲如何?這個問題大家課後去想一想。

佈置作業:

做《伴你學》上的選擇題。

板書設計: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價值規律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認識和利用價值規律

高一德育活動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道德義務含義,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係。增強對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這一道理的理解,提高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意義的認識,提高踐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明確履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重要意義,明確忠實履行應盡的義務的要求;增強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做負責任的公民。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公民爲什麼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

課前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讓填好事先發下來的調查表,目的是瞭解對有關義務知識的認識狀況;請總結自己升入以來履行過哪些道德義務,並寫成書面材料,共班級展評;將自己瞭解的三類行爲,即法律鼓勵做的行爲、法律要求做的行爲、法律禁止做的行爲,寫成書面材料,爲參加教學活動做好準備。

教學:課前調查法;情感激勵法;小品表演法;設疑討論法。

四、授課過程

導入新課:

從活動“小明履行了哪些義務?”導入(幫助學生認識義務來自親情、道德、法律等各個方面,法定義務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1、請學生仔細閱讀圖文

2、經過思考,分四組分別討論其中的一個方面,將相關內容分別填在表格中。

3、幾個學生介紹自己填寫的內容後,教師對此發表自己的見解。

4、小明的上述活動,分別履行哪方面的義務?哪項是法定義務?哪一項義務是我們必須履行的?

小結:我們在社會中生活,不僅享有憲法規定的各項基本權利,還要對他人、對社會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些義務來自親情、道德、紀律、法律等各個方面。其中,法定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

我們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強調)。對於法定義務,我們必須履行。

朗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

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探討一下關於公民的義務的問題

新授:公民的義務(板書)

(一)我們的法定義務(板書)

1、我們爲什麼要履行法定的義務。

案例分析:小珊應該納稅嗎?

①小品表演

②在思考,小組辯論(甲方認爲小珊是未成年人不要納稅;乙方認爲小珊是中國公民要依法納稅,這是公民的義務)基礎上,在班上交流見解。(辯論中論述精彩的學生加5分,參加辯論的加3分,獲勝團隊每人加1分)

2、教師小結(相關鏈接)

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因此,我們不僅要增強權利觀念,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依法履行義務。我們每個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責任感,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因爲這還是愛國的表現。比如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義務。

朗讀並請學生說說馬克思的話的意思。

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馬克思(相關鏈接)

3、我國公民應履行哪些義務?

①學生朗讀憲法規定的公民的義務,教師作簡單分析。

②除了上面談到的義務,我們還應該法律履行哪些義務?

③“只想享受權利,不想履行義務;想多享受權利,少履行義務”的認識正確嗎?爲什麼?(學生討論,教師適時發表自己的見解)

總結提問:通過剛纔的,我們知道了我們要履行法定的義務,爲什麼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呢?(三點見書)

五、我們的道德義務

(一)道德義務和含義以及道德義務與法定義務的區別和聯繫。

1、分析小龔的案例引出道德義務的含義。

2、廣義的義務,既包括法定義務,又包括道德義務。

3、公民履行道德義務的意義。

4、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的區別和聯繫(相關鏈接)

5、列舉各種義務讓學生分辨哪些是法定義務,哪些是道德義務?

(二)我國基本道德規範的內容

1、案例分析單先生的行爲爲什麼受到人們的稱讚?

感受不能僅僅侷限在拾金不昧上,引導學生擴展思路

2、基本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公民要履行很多的義務。義務分爲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公民履行義務,是每個人責無旁貸。

高一德育活動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要求:瞭解消費與收入、消費與儲蓄之間的關係;知道影響生活質量的要素;理解適度消費的重要性;明確提倡艱苦樸素的必要性。

2.過程和方法要求: 通過與討論,能夠列舉學生和家長中間常見的違反適度消費的現象。懂得如何提高生活質量。

3.情感、態度和 價值觀要求:體驗適度消費的積極意義,培養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要求學生正確理解適度消費的“適度”;影響生活質量的幾個因素。

2.教學難點:對生產與消費關係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案 例分析

四、學生分析

高一學生對於消費已經有一定的瞭解。但還存在不合理消費的現象,對於如何提高生活質量也不能全面看待,因此,教學的難度不大,實用性較強。

五、課堂準備

教師:備、製作

學生:調查、蒐集身邊的人不符合適度消費的例子

六、課時安排

2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討論“都市新貴族”的現象

(二)、講授新課

師:是不是所有的收入都可以隨意支配的呢?

1、可以用於消費的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板書)

問:如何計算個人可支配收入呢?

下圖表爲李某月工資單的一部分(單位:元)

(1)計算公式: 個人總收入—(稅收+社會保障金)=個人可支配收入

(2)使用方向:個人可支配收入=消費+儲蓄

(3)決定或影響家庭消費和儲蓄的比例的因素

A、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擁有財產的數量。

B、消費者的年齡和對未 收入的預期。預期未收入提高時,在當期增加消費,減少儲蓄;在預期未收入減少時,則在當期減少消費,增加儲蓄。

C、除此之外,社會消費風尚,利率和物價水平等諸多因素,也會對人們決定消費和儲蓄的比例發生影響。

進一步解釋“借貸消費”

思考討論:“兩位老太太的對話”

2、適度消費與生活質量 (板書)

資料導入 :改革開放以隨着我國經濟生產發展,GDP逐年增長,人們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有了明顯變化。如,服裝衣着、食品營養、住房環境、交通工具、旅遊健身等方面的具體事例。組織學生舉例,如xxxx每年增加勞動就業崗位、改 善生活環境、提高人們收入等,從中引導學生髮現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1)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A、生產決定消費,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歸根結底是由生產發展的水平決定的。

B、消費具有動力功能,對經濟發展具有拉動作用

案例導入:去年3月,一名記者在採訪上海華東政法學院部分學生時發現,有的學生揹包裏放着一部新款手機、數碼照相機、P3、PDA、筆記本電腦等時尚高檔用品。學生告訴記者,開學前父母給了1萬 元,他用買了一些用品,又給同學過生日買了一些禮品,請同學吃了一餐飯,現在只剩下300元,以後自己吃飯的錢不知怎麼辦了。

問:消費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是不是就提倡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掉呢?

問:這位大學生的消費行爲對我們有什麼啓示?

(2)適度消費的含義

對於整個社會說,是指與國情及實際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消費

對個人和家庭說,是指與收入水平及社會風尚相適應的消費

(3)適度消費的意義

①促進濟發展和增加就業。消費具有動力功能,對經濟發展具有拉動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下,消費需求量的增長,必然會推動生產量的增長;而生產的增長,自然會增加就業,減輕社會的就業壓力。因此,適度消費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增加就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 用。

②促進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適度消費體現了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改善人民生 活的生產目的。適度消費推動社會生產和社會財富的創造,又必將促進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與思考:“遊客與漁夫的故事”

(4)、影響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

A、消費水平是提高生活質量物質基礎。依靠發展經濟提高消費水平,是提高生活質量根本保證。

B、生活質量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注重精神生活有助於改善生活的質量。

C、閒暇時間的多少也會影響生活質量。工作之餘進行化、娛樂、交往有助於身心健康。

D、良好的生活環境將給人們帶更高的生活質量。

想一想:生活水平提高了是否還需要提倡艱苦樸素?結合學生中的追求名牌現象

3、生活水平提高了還要提倡艱苦樸素(板書)

提倡艱苦樸素不是反對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是提倡“禁慾主義”。而是反對脫離生產和個人收入水平的奢侈消費 。艱苦樸素是一種傳統美德,也是一種適應時代要求的優良品質。提倡艱苦樸素:

(1)有利於實現我們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

(2)有 利於我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3)有助於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提倡艱苦樸素,在生活中要注意克服不良的消費傾向。例如:攀比消費和炫耀消費等。我們要“以艱苦奮鬥爲榮,以驕奢淫逸爲恥”,從日常的生活消費做 起,努力養成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

(三)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