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高一語文教案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高一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高一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高一語文教案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高一語文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新聞寫作的敘事方法,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習細節描寫和側面描寫,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歷史,體會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引導學生珍惜當下的和平。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參觀者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洞察他們的內心感受,理解參觀者的感受,同時體會戰爭中人類面對的災難。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二)初讀課文,掌握順序

1.通讀全文,找出本篇新聞作品的標題、導語、背景、主體、結尾,並說說每部分都寫了什麼。

明確:導語(1-3)講述現在,背景(4-5)回憶過去,主體(6-15)參觀苦難,結尾(16)回到現在。

2.根據大家劃分出的部分,我們不難發現,主體(6-15)參觀苦難,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是體現作者情感的部分,那麼參觀的順序是怎樣的呢?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不育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

3.參觀者腳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呢?

明確:恐怖。

(三)抓住重點,體會情感

1.引導學生劃出參觀者在參觀不同地點時的動作和表情。

明確:毒氣室、焚屍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爲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他們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女牢房——“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2.開展小組合作探究:通過我們剛剛找到的那些句子,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參觀者怎樣的心理狀態?想想作者爲什麼沒有直接去描寫這些地點,而是通過參觀者來表現集中營恐怖的。

明確:

(1)參觀者無不驚恐萬分。

(2)運用側面描寫,從側面烘托這種恐怖的氣氛,比直接去描寫給讀者的衝擊力更大,讀者便不由自主的進入了參觀者的情境。

3.回到開頭的部分,作者連用四個“不該”,讀一讀並體會其中的含義有哪些。

明確:將奧斯維辛現在的美好與奧斯維辛過去的痛苦相聯繫,用“不該”二字進行連接,形成鮮明的對比,歷史上的奧斯維辛與現在的奧斯維辛反差越大,就越讓人無法接受,也暗示着讀者不要忘記那個傷痛。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學過本課,談談自己對於戰爭的理解。

2.觀看與二戰相關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拉貝日記》,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評。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高一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着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

2、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重點】

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

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教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背景知識介紹

奧斯威辛是波蘭南部一個只有4萬多居民的小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在這裏設立了它最大的集中營,這個小鎮因此聞名於世。當年納粹奧斯威辛集中營管理局控制的地區面積達40平方公里,包括3個集中營:奧斯威辛主營、布熱津卡營、莫諾維策營。

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4月)于波蘭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曾關押多國的平民、戰俘、政治犯,被稱爲最大的“殺人工廠”。每天都有許多人被運送到這裏作爲實驗品或是屠殺(以猶太人居多),然後被投進焚屍爐焚燬,簡直慘絕人寰!

1945年1月,蘇聯紅軍解放了奧斯維辛,當時獲救的人不足7000,幾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滯,甚至精神失常。這裏簡直就是一座“人間地獄”,一個猶太人永遠的“噩夢”。

1947年7月2日,波蘭會議通過一項法案,將原址闢爲殉難紀念館,並在周圍劃定一個默哀區,以此紀念在災難中不幸死去的無辜者。1979年,奧斯維辛集中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二、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的標題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作者爲什麼說沒有新聞呢?既然沒有新聞,作者爲什麼還要寫這篇文章呢?請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確: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瞭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沒有什麼新聞可以報道了。“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於一種不安的心情:在這裏訪問之後,如果不說些什麼或寫些什麼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裏遇難的人們。”

2.本文主要是以參觀者的行蹤路線來展開的,請同學描繪出行蹤路線。

明確: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屍爐、牢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這可以在7到15段裏尋找。這部分敘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四、研習課文

1、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自然段,並回答問題:文章說布熱金卡“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作者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爲什麼?難道作者不喜歡這一切?

明確:結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語。因爲景象固然美好,卻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布熱金卡曾經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裏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纔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進集中營,卻吃驚地發現兩種不相稱的東西疊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雖無直接控訴,卻強烈地表達出了自己的憤懣,讓讀者感到一種沉重感。

2.這篇文章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沒有直接寫法西斯是如何殘暴。而是通過參觀者的反應和感受來寫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許多地方描寫了人們參觀時的表情以及動作變化,請同學們在書上勾畫出來,然後請一位同學說出自己的結果。並說說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參觀者默默地邁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爲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

“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這時,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

“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說員說‘夠了。’”

明確:人們的感情變化,從側面證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象的,納粹法西斯的暴行慘絕人寰,令人髮指。

3.作者爲什麼不直接描寫人們看見東西呢?請同學們找出其中的細節描寫,並說明有什麼表達效果。

答:側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處,這也是許多佳作常用之法。

細節描寫往往會成爲事情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離不開一些細節描寫,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細節描寫耐人尋味,如:“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着,似乎是爲着一個美好而又隱祕的夢想而微笑。”

4.句子賞析:“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明確: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5.句子賞析: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明確:作禱告,或者爲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爲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殺人着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的,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難、苦難折磨而產生麻木的表情。

(教師補充: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扇高牆上寫着:“來到這裏只有勞動,不能有任何別的設想。不想勞動者可以自己觸動電網。”集中營的頭頭在囚犯到來的當天就對他們說明白:“……集中營進得來,出不去,除非從焚屍爐的煙囪裏爬出去。”)

“木然”及對姑娘的描寫揭露了法西斯對美好的摧殘以及作者的憤恨之情,暗示人們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五、歸納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2、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而關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於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爲“印象性報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統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背景材料後(即6段),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上文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麼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在結尾,呼應前文,突出主題。

六、師生共同總結

1.爲什麼要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明確:一批批的參觀者在奧斯維辛都會看到同樣的東西,得到同樣的感受,那樣震驚,那樣窒息,那樣憤怒。

2.既如此,爲什麼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明確:“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於一種不安的心情,”出於一種使用命感,對死難者的悼念,對納粹的憤恨。

(記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寫下該文。作者參觀後覺得不應該讓奧斯維辛曾經發生過的慘案成爲舊聞。《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過文章,作者希望我們牢記災難,銘記歷史。因爲忘記苦難就是新的苦難的開始。)

3.爲什麼這篇並沒有寫下什麼新聞的報道會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爲新聞史上的佳作呢?

明確: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定,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

4、經以上學習討論,你覺得本文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新聞有什麼不同?

討論明確:新聞報道中,記者對於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爲旁觀者身份出現,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一種是記者作爲旁觀者出現,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爲事件物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重點來寫,字裏行間凝聚着個人的情感,也正是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可謂神來之筆。

六、佈置作業:

“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着,似乎是爲着一個美好而又隱祕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麼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牆上,又在想什麼呢?”這位可愛的姑娘會在想些什麼呢?發揮你的想象,寫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書

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

2、視角獨特。

3、多用否定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