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教學目標:

高一語文《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

1.能力訓練點:培養“研究探討、深入領會”的閱讀習慣。

2.美育滲透點:領會“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藝術原則。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課堂以學生討論、釋疑爲主。

 預習佈置:

1.查閱資料,瞭解有關維納斯的神話傳說及“斷臂維納斯”雕像的特徵。

2.通讀全文,瞭解大意,並在文中劃出疑難語句。

 課時安排:

一課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入:

1、人們常說:“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其實,對於藝術品來說,它們的命運也是如此。就在半個多月前,這座走過了1500多個春秋的、爲人類所共有的藝術珍品——巴米揚大佛——在塔利班的炮聲中轟然倒下,從我們的視野中永遠地消失了!

這是上個月拍回來的樂山大佛,我們可以看見,它的龐大的身軀上已經爬滿了青苔和其他腐蝕物,面目已經模糊。

還有這座勝利女神雕像,被發現時,它的高貴的頭顱已經不知去向。

還有就是這座維納斯雕像,1820年在希臘的米洛斯島被發現時,她的秀麗的雙臂已經殘缺。爲了區別於其他衆多的維納斯雕像,人們習慣上把她稱爲“斷臂的維納斯”或“米洛斯的維納斯”。

歷史是無情的,戰爭的炮火是無情的,大自然的風雨雷電是無情的。但這世界畢竟還有許多熱愛生命、熱愛藝術的人們,於是人們一方面加強保護,一方面對已遭毀壞的藝術品加緊修復。

這其中就有許多人一直試圖爲維納斯的斷臂復原,要爲她重新安上那殘缺的雙臂。然而,一百多年來,卻始終沒有一個復原的方案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滿意。維納斯的雙臂到底應該是怎樣擺放的,這成了藝術史上的一個謎。同學們都是正處在最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齡,在這節課開始前,不妨也來想象一下,爲揭開這個謎而提供一個方案。

2、由插圖導入:

[關於維納斯與維納斯雕像]。

羅浮宮的世界“三寶”: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徵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爲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衆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後,遂把她嫁給了醜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並生下小愛神厄洛斯。後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臘最美的女人海倫。引起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

《米洛斯的維納斯》是舉世聞名的古希臘後期的雕塑傑作。它是1820年在愛琴海南部的米洛島上的一個山洞裏發現的,長期以來它一直被認爲是迄今被發現的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論觀者從何種角度看,都同樣獲得這種感受:莊重的嫵媚。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女神的兩臂雖已失去,卻讓人感到一種殘缺的美。曾經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斷了的兩隻手臂原來是什麼姿勢?是拿着金蘋果,是扶着戰神的盾?還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來的考據則較肯定地認爲,她的一隻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愛的使者”丘比特。雖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測補塑了她的雙臂,但總覺不協調,還不如就讓她缺兩隻胳臂,因而以“斷臂美神”而聞名世界。

  二.學生活動:

1.學生根據斷臂維納斯的形體及其有關傳說,展開想象。

2.想象完畢,請三位學生談談心目中的“完整的維納斯”。

3.教師總結:請同學們打開課文,來看課文的第五段,其實還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4.學生齊讀第五段開頭三句。

 三.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1.教師引導:我相信,如果有一萬個觀衆,就會有一萬個不同的維納斯。於是在場爭論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對爲維納斯復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岡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們認爲,對維納斯而言,無情的歷史,偶然的毀壞,恰恰成全了維納斯,使她成爲了人類藝術寶庫中不可或得的珍品。這是一個很大膽、很特別的觀點。作者這個看法的建立基礎是什麼?作者在文中對這個觀點的完整表述是怎樣的?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思考。

2.學生默讀全文,思考上述問題。

3.學生默讀完畢,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藝術的名義”反對對維納斯所進行的任何復原工作的,他認爲維納斯“她爲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4.教師引導:“她爲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讀着這句話時,心中有沒有產生疑問。

5.學生研讀這句話,尋找問題。發現:文章的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維納斯的雙臂爲什麼必須失去?”二是“爲什麼失去的必須是雙臂?”

  四.引導學生研究探討問題:

1.教師引導:課文其實就是緊緊圍繞着這兩個問題展開的,除了我們已經看過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談論第一個問題的,六、七段則是談論第二個問題。下面請同學們默讀這四個段落快速找出你認爲與這些問題有關的語句。

2.學生快速瀏覽,劃出語句。然後回答。

3.根據學生的疑難語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4.學生討論完畢,每組派代表發言。

5.教師總結。

6.教師引申:聽了同學們對“斷臂維納斯”藝術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許多感悟,說出來給大家聽聽,一是對於藝術創作而言,“形體的殘缺”不等於藝術的殘缺,有時恰恰相反,形體的殘缺會鑄就“藝術的完整”;二是藝術創作貴在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在藝術創作中捨去一些東西,但能讓欣賞者得到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一件藝術品獲得更久遠的生命力。這也就是藝術上“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原則。感謝同學們,也感謝這位日本的作者,讓我們懂得了這些最基本、但又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藝術方法。

 五.佈置作業:

1、這節課一直在討論殘缺,讚美殘缺,歌頌殘缺,大家似乎都形成了一種思維,即藝術上的殘缺都是值得提倡的。這到底又對不對呢?請同學們課後聯繫課文,思考:斷臂的維納斯是美的,但是否所有的殘缺都能產生美呢?你認爲藝術的殘缺需要什麼條件?

2、米洛斯的維納斯斷了的兩隻胳臂原來是什麼姿勢?請你發揮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說:這個練習不是考據,而是想象。因此,天馬行空,寫出你獨有的創造力來。讀一些古希臘或者羅馬神話,讓想象符合傳說中的某些情節,這很好。不拘泥於神話傳說,把維納斯放進現實生活甚至神奇未來,也不錯。)

3、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說裏說:《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比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更不容懷疑。意思是說,在保衛“人性的尊嚴”方面,它也許更有力量。研讀有關歷史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解說:的確,這個半裸的女性雕像,雖然優美、健康、充滿活力,可是並不給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轉折有致的身姿,顯得大方甚至“雄偉”;沉靜的表情裏有一種坦蕩而又自尊的神態。她不是他人的奴隸,所以無須故意取悅或挑逗別人;她也不想高踞於人們之上,故也毫無裝腔作勢盛氣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們感到的是親切、喜悅,以及對於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嚮往。——這也許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權宣言》相比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