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語文高一上冊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語文高一上冊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語文高一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語文高一上冊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語文高一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2、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3、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燭之武如何勸退秦師。

2、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帶給我們的啓示。

3、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授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課時:兩課時。

內容分配爲:第一課時梳理文意,重點講解第三段燭之武退秦師的技巧和功效;第二課時解決文中出現的各類文言現象,重點解析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及燭之武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戰國策?東周》中有這麼一句話:“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前半句說的是東周重臣顏率憑一己之辯,在諸侯列強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後半句說的是毛遂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勸服楚趙兩軍合縱抗秦的故事。而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主人公可以說同時具備了前面兩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卻始終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還是一個圉正——養馬的官兒,他鬚髮蒼蒼步履蹣跚卻保住社稷勸退強兵!他就是:燭之武!

二、解題並整體感知:

文題爲“燭之武退秦師”,那麼爲什麼要退?由誰退?怎麼退?結果如何?我們先來看一張當時的時局圖。

簡單講解時局圖後,請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瞭解,思考:

1、燭之武爲什麼要退秦師?

【明確】因爲秦晉圍鄭

2、秦晉爲何要圍鄭?

【明確】因爲鄭國“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3、“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都是鄭國和晉國之間的“矛盾衝突”,秦國爲何也來圍鄭?

【明確】因爲秦晉之好,秦又有往東擴張的野心。

4、誰舉薦了燭之武?他自己爲什麼不親自上陣?

【明確】佚之狐。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隻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

《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語文高一上冊教案2

[學習重點]

1、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重點了解《左傳》作爲先秦歷史散文傑作的基本內容和語言特色。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知識,以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學習難點]

1、掌握正確誦讀方法,養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在課餘拓展遷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政治活動,鑑賞燭之武的嫺熟而精要的外交辭令。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雜談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促進高中語文教學〗

藉助示意圖形投影,使學生學得易學得好:

運用圖片投影,利用具體、直觀的圖形;輔助教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文言文教學中,常涉及古地理等文化常識,學生對此較陌生,給理解課文造成了障礙。如《燭之武退秦師》一課記敘的是春秋時期秦晉鄭之間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如果學生清楚秦晉鄭三國的地理位置,那學起課文來就容易得多了,所以,在新課導入時投影《秦晉鄭地形示意圖》,加上教師的導語,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化難爲易了。

〖讓教案預設富有彈性〗

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作出思考:

傳統“教案”中,教師是本着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從教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過程。“學案”中則必須將學生放在首位,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作出思考。如學生學習《拿來主義》時可能會問:爲什麼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也會使人產生恐怖?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會問:爲什麼佚之狐認爲“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學生能提出這些問題是十分可貴的,這說明他們認真地鑽研過課文。同時,他們對解決這些問題也就充滿了期待。如果教師只是看看教參、讀讀課文是發現不了或者說估計不出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的,因此必須站在學生學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是註釋中沒有或解釋得不清楚的,哪些是容易引起懷疑的,哪些是容易激發學生聯想從而產生較高層次的問題的……“學案”中對學生的提問準備得越充分,上課就越從容,而問題能當場得到解決,反過來又促進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這樣的課堂,就是互動的、活潑的、充滿靈氣的。

〖自主、合作、探究──新課標下語文閱讀教學初探〗

學生成爲自主學習者:

閱讀教學往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其結果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因爲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掌握勢必不牢。所以閱讀教學要避免“滿堂灌”,應倡導自讀──質疑──討論,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現問題,然後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最後解決問題。教師不必顧慮這樣組織教學會影響教學進度,也不要擔心自己準備的知識沒有全部傳授給學生,關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在課堂中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生的能力是否在課堂中得到培養和提高。這裏的學生自讀不是盲目的自讀,而是有針對性的閱讀,是教師提出有關知識讓學生進行重點閱讀,或是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疑難問題。自讀、質疑的過程是學生探索、研究的過程,討論的過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結論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能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自主學習不僅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去掌握知識,而且會發現教師發現不了的問題,將課堂教學引向深入。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爲名詞作狀語?(提出問題的學生認爲這兩個詞的用法有區別)。這個問題問得很深入,是學生探索研究閃出的思維火花。許多參考資料上都認爲“東”和“西”是名詞作狀語,課文註釋“在東邊使鄭國成爲它的邊境,往西擴大邊界”也有視它們爲名詞作狀語的傾向。但深入探究句子的內部結構,這兩個詞在用法上確有區別:“封”,名詞作動詞,解釋爲“把鄭國當作邊境”,“東”放在動詞之前,理解爲名詞作狀語,但“又欲肆其西封”中,“西”處在動詞之後,名詞之前,把“西”也理解爲名詞作狀語,理由不充分,這裏的“西”實際上就是名詞修飾中心語,充當定語,此處“西”沒有活用現象。

因此在閱讀教學應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持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瞭解自己,瞭解學習的對象,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

〖教學互動:增強語文教學藝術氛圍〗

靠表演圓一段夢想:

只有讓學生主動閱讀、主動感悟和主動評判,才能透過語言文字,透過作品,透過故事梗概,深入地感知大千世界中千奇百怪的人物心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悲歡離合的各種情感。

當代中學生多有追星的現象,他們崇拜的無非是明星們的演技、風度和氣質,以及觸動他們心靈、唱出他們心聲的表演內容。他們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嚮往着,做着一個個多姿多彩的夢。針對學生有表演的渴求,就要給他們表演的機會。

表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配樂詩朗誦、即席演說、分角色朗讀、舞蹈、小品、相聲、課本劇、歌唱、講故事、說評書等等,可根據授課內容作適當的安排和調整。學生把題海遊弋、高考獨木橋的艱辛變成表演的快樂,爲了表演,他們細心地查着字典、詞典及各種資料;爲了表演,他們分析討論着文章語言的意蘊,揣摩着人物的心理、動作和表情,那種“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苦”字早已變成一件樂事,以學爲樂,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讓兩個同學上臺用白話表演燭之武說退秦伯的過程,原文只有一句“秦伯說,與鄭人盟”,表演者(秦伯)將大手一揮,言辭鏗鏘地說:“好!秦國馬上與鄭國結盟。”這裏的動作和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仔細研讀後才發現,他的這個突破可謂妙絕:其一,體現了燭之武憑“三寸不爛之舌”勸說秦伯,效果之好,達到了令秦伯當即立斷地與盟友晉文公分道揚鑣的地步;其二,體現了秦伯作爲一個君王的銳利眼光和在勸說中對國際國內形式的正確把握;其三,體現了秦伯畢竟不是一個剛愎自用的國君,這正是後來秦國不斷髮展壯大的原因。

這樣的突破,老師當場給予肯定。經過了表演之後,還應該引導學生:高超的表演才能可以初步從模仿電影電視開始,逐步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社會和人生,努力在生活與作品的座標系裏找到讀書與自我的位置。最終超越於作品之外和自我之上,表演出一種真真實實的生活。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

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當時在教這篇文言文的時候發現的問題,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下。

作爲高中第一篇文言文教學,這對於學生而言是有學習難度的,主要是因爲學生的初中語文在教學上沒有對語文語法進行落實,學生基礎相對薄弱,這使得我們高中的語文教學顯得很被動,不利於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的縱深開展。同時,作爲新教師缺少初中的教學準備,很難做到把初高中的教學有效的聯繫起來,這樣在教學中就需要注意把握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此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力求做到知識點的不遺漏及知識點的銜接。

爲了更加細緻的分析自己的教學環節和內容,下面,我簡要的列出本課的教學設計思路,如下:

1、首先進入文本,讓學生分成男生、女生兩大組進行朗讀,並進行對比、點評。從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課的特色少不了朗讀,這是在我的教學設計中要突出的一個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尤其是文言文的學習,也需要重視語文的語感培養,同時在閱讀中提煉出文章的內容,鍛鍊口語表達能力。

2、《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中,我抓住一個線索——就是:退!主要分爲四個步驟,即①爲什麼要退? ②誰去退? ③怎麼退? ④退的結果如何?從這個角度走進文本,進而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品分析等等。

3、在課文進行到最核心內容,即燭之武怎麼退秦師這一部分時,又要求學生繼續朗讀課文,並且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相應的語氣,節奏,感情基調等方面的提示信息,請同學們根據提示進行朗讀訓練。

4、本課教學設計中的重點就是討論燭之武能夠說退秦師所運用的遊說藝術。深入分析燭之武說服秦君的三點理由,注意引導學生思考,能夠更深入的把握文章的主題,並且理解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這種謀略的存在的出發點和原因等等。可以適當的擴展,目的是引導學生從中能夠有自己的思考。

5、最後講到晉文公被迫退兵,分析其退兵的最根本原因,從中歸納總結主旨,引導學生把握敘事結構。進而從課文學習中得到些體會,如寫作中,或者口語表達中能夠學以致用。

到這裏,這是在彙報課設計中所希望展示的所有教學內容。從中可以發現的問題如下:

1、教學在備課過程中應始終圍繞着三維目標的實現,不僅要備教案,備教材,更主要的就是備學生。所以教師應明確教學目的而實施教學計劃,儘管這是一堂教學彙報課,但是卻不應該因此打亂學生學習和接受的習慣,教學過程中切忌過急、過快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爲主,和忽略了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即我在本節課授課中應以學生爲主體,而不是作爲我的展示爲主,忽略了對學生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滲透,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文言文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和困惑。

改進計劃: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之前,重點的是梳理課文中出現的文言文基礎知識點的講解,並且重視總結歸納,給學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鏈接,同時適當的補充現代漢語語法知識,給學生打好文言文學習的基礎。

2、在本課的設計中,圍繞一個“退”的線索開展教學,雖然看上去目標非常的突出,教學思路很清晰,但是我卻忽略了教學中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在課堂教學中過於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略了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以字詞爲主,以講解文言知識爲核心,進而擴展文學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理解。所以,我的設計中課堂結構分配不盡合理,應該把教學中關於“退”的幾個不重要的問題一筆帶過,因爲不是重點,也不是考點,甚至可以跳過不講,不佔用學生寶貴的課堂時間。進而把文言知識點串聯在課文教學的設計中,併力求當堂消化。同時,在課堂設置中應以教學目標爲基礎,“一課一得”便是收穫,不求多、不求泛、而求透徹,應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特色,一堂課應以基礎的文言知識教授爲主體。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教學,而不應喧賓奪主,把語文課變成歷史課。

改進建議:在我今後的文言文教學中,要以學生爲本位,優化課堂結構,細化每一個步驟。在課堂教學時間安排上要做到突出重難點,這部分要多花時間講解,並且注重學生的吸收和理解。而相對不重要的知識點,教學中應簡要的概括和總結,進行一下梳理,要求學生識記即可,不要在這部分的教學內容花費太多時間,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率。

3、我在課堂教學中,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設置了太多的小問題,使得課堂環節重點不明晰。有些問題實質是無效的提問,並且問的太細小就顯得零碎,沒有整體感。

改進步驟:今後在備課中要注意多設置大問題,並且組織好自己的過渡語言,使得上一個問題和下一問題間能夠環環相扣,步步逼近。如:通過改變課堂設置的角度,在文章的核心部分“如何退”這一問題上,可以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來解決問題。讓學生多說,多思考,適當的給予補充。切忌以自我思想爲導向引導學生說出教師心中的標準答案,不要太多的分析“策略”問題,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

4、要注重實現傳統課堂與有多種課程資源整合的課堂間有效的結合,要注意度的把握和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資源是很好一個輔助教學的手段,但不是主體,並且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要求,要明確並不是什麼課都適用,所以教學應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運用的好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問題中,我曾經接觸過中學語文教學名師程翔,他的觀點就是在某些情感類的文章教學中,有時候反而是傳統課堂的教學效果更理想,不希望用外在的教學資源肢解了對課文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破壞了教學情境和氣氛。而對於類似說明文一類文章的教學時,因爲學生缺少直觀的形象認識,缺少體驗和感悟等,可以藉助多種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感官,進而更好的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達到教學效果。那麼,經過評課後,我也在思考,到底文言文的教學是應更適合哪一類的課堂?我也學習老教師的經驗,學習同事的教學方法,並且在後面的文言文教學中實踐探索,我認爲如果能夠較好的設計一個多媒體課件,在文言文教學中效果比傳統課堂,即以教師主導走進文本的效果更好。當然,這一點還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總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過早下結論。

好處是:一、在多媒體等資源的輔助下,可以有利於教師展示已經梳理出來的知識點,給學生直觀的展示,更容易把握重難點。二、在課堂中合理的運用,可以使課堂不那麼沉悶,讓學生多種感官受到刺激,保持注意力,激發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三、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學思路,從而促使目標的實現等等。

要注意的是:一、課件上展示的是教師的教學思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經過學生的談論後,教師最後給予糾正和指導。所以,課件上不要展示出標準答案。二、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運用能力,課件怎麼樣才能更有效的輔助教學?是漂亮?是色彩、花樣多變?是字體複雜?……所以,教師要加強自己媒體資源運用的技術,才能設計出爲課堂服務的好的教學資源。

5、還有一些就是語速的把握,教態的自然,板書的設計等問題也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規範化,把功夫用在平時,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夯實自己的教學基本功,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成長起來。

最大的感悟是: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彙報,深感肩上的擔子重了,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要想幹好這份工作,除了熱愛還遠遠不夠,更要學會專研。所以,作爲新教師本身缺乏經驗,有諸多的不足,那麼在今後的工作中更應該努力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業務水平。把這份職業變成事業,變成興趣,變成自己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放下繁雜的思想包袱,靜下心好好的投入到教學工作中,要不斷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語文高一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的成書過程和基本知識。

2、 掌握一些文言詞語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言文的能力。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 讀背課文。2、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於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問答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熟讀課文。

3、學習課文一二段,爭取背誦。

4、積累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導入課文,簡介《左傳》。[幻燈片出示]【背景材料】

註釋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爲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範。

《左傳》的別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因爲《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爲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二)秦晉圍鄭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爲什麼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爲,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爲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範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其他詞語略]

讀一讀。

三:題解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四:講解課文

(一) 講解第一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且貳於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2.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爲動詞,駐軍、駐紮。(省略句)

3.以其無禮於晉—— (倒裝句)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合攻打鄭國,因爲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容。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係。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鄭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爲下文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讀一讀,背一背

(二)講解第二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2.無能爲也已——不能做什麼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麼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容。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瞭解,但寫他是爲寫燭之武服務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爲重,深明大義。文中還着力寫了鄭伯,他勇於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讀一讀,背一背

五:文言小結

n詞類活用 軍,名詞活用爲動詞n古今異義 貳 是n通假字 n倒裝句 以其無禮於晉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n省略句 晉軍(於)函陵、 (燭之武)辭曰 (燭之武)許之、n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n虛詞 以、之、也、矣、

六:小結本節課

七:作業

n1、複習本課所講文學常識及重點字詞、句式。

n2、逐字翻譯1、2段,寫在課本空白處。

n3、背誦1、2段,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三四段。

2、背誦課文。

3、探討燭之武的形象

一:複習舊課。

1. 譯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幹什麼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現在危急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2.檢查背誦

二:串講導讀第三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 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2. 焉用亡鄭以陪鄰——爲什麼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3. 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麼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蓮之愛,陶後鮮有聞。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4. 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爲訂立盟約。

概括內容:

第3段,寫燭之武“五論”退秦師。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爲秦國着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①飛地難治論②亡鄭陪鄰論③舍鄭有益論④過河拆橋論⑤晉國擴張論[出示幻燈片]

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三:串講導讀第四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2.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①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②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呢?其,表疑問語氣。)④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實際上是威脅語氣。)⑤其何能勝?(那怎麼能取勝呢?其,表反問語氣。)

3. 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①遊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則有去國還鄉,憂讒畏譏。)

概括內容:

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實質;“不武”,則是因爲勝敗難以預料。這是一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四:燭之武形象探討:[出示幻燈片]

燭之武的成功就在於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並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後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爲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並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於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也是最爲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後一擊,爲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啓示着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小結本節課

六:課後作業:翻譯課文三四段,爭取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2、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一:複習舊課

1.譯句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邦的國力雄厚了,你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晉國在東邊使鄭國成爲它的邊境,又想擴張它西邊的邊境,如果不侵損秦國,它將從哪裏取得它貪求的土地呢?)

2.檢查背誦

二:歸納本文的主要寫作特點:[出示幻燈片]

(一)歸納文章的結構

(一) 寫作特點

①伏筆與照應得當。[分析略]

②情節波瀾起伏。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③敘事詳略得當。[分析略]

三: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詞類活用[幻燈片出示]A.名詞做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爲名詞 君亦無所害(害處) 且君嘗爲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爲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事(賓語)

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氾南(介詞)

B.倒裝句以其無禮於晉(於晉無禮──介賓短語後置)

且貳於楚也(於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於鄭伯(於鄭伯言── 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無能爲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以爲,古義:把……作爲;今義:認爲)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完成課後練習,一詞多意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爲,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把,介詞)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錶轉折,連詞)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爲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四:小結本節課

五: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