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前方》優質課教學設計

《前方》優質課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一、教材依據

《前方》優質課教學設計

蘇教版語文必修一、“月是故鄉明”專題之第5課。

 二、設計思想

1、教材分析。《前方》一文思想內容豐厚,蘊味深刻,寫法獨特。人在離家遠行途中,不斷地回望故鄉;思念故鄉卻害怕回家;即使回了家卻依舊在無家的感覺之中。作者把這種微妙又非常真實的矛盾的心理表達得極其細膩,每一個有久客還鄉的生活體驗的人,讀到這篇文章,極易產生共鳴,作者對人的精神狀態充滿了悲憫之情和深刻的人文關懷。寫法上,作者從常規思維中跳脫出來,而有了全新的詮釋。“家”,是人精神的歸宿和精神的棲身之所。全文既繼承了古典文學淡淡的憂愁的美學意蘊,又具有當代人生創新思維的哲理思考。語言優美,虛實結合,給讀者留下回味的餘地。

2、學情分析。學生以往學習了不少關於思念家鄉的詩文,對這種情感並不陌生,高中的學生又大多喜歡冒險,渴望獨立,對遠方對流浪充滿了一種理想的夢幻般的期待;他們大多是寄宿生,爲了求學現在終於離開家,由當初的幻想和興奮到後來的失望以及對家的越來越濃的思念和依戀,這種從離家到思家想歸家的情感轉變很容易體會和把握。

而上升到哲學層面的人的悲劇性實質上的理解學生還有一定困難,對於攝影散文第一次接觸,這篇文章的立意上的別具匠心尚需教師點撥。根據新課改理念的要求,在老師適當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能夠積極而獨立的思考,克服學習上的依賴性,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3、教學指導思想與設計理念。 “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和“根據語境描摹語句含義,運用所學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複雜,含義豐富的句子,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當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的具體要求。《前方》一文在思想內涵和寫作手法上有着許多獨到之處,是一篇充滿現代文人氣息、充滿悲憫之情和深刻人文主義關懷的美文。美文應有美的追求。在教學中,應重視以美的語言感染學生,以美的感悟引導學生,美的情操薰陶學生。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考慮:

①、首先重點把握文中幾個關鍵句的含義,由此形成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進而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

②、其次文中“路”、“前方”、“家”等詞都有多重含義,應着重引導學生理解它們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從具象走向抽象,深入解讀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有些句子理解的難度相當大,則啓發學生聯繫生活實踐,以形象的例子來理解作者包孕人生哲理思考的話;

③、結合本單元的主題“月是故鄉明”,和學生一起分析本文“回故鄉”的特殊內涵,從一個不同角度瞭解人的迴歸還有另一個層面,即人更需求的是精神的迴歸,作者關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

④、有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跨過去相當難,要反覆闡述,把問題交給大家討論,如理解作者爲什麼要揭示人生的悲劇性實質的問題,可設計成“是不是暗示我們人生沒有什麼意思?”這樣的問題,把問題難度降低,同學們在熱烈的討論中自然深入到文本中,同時思想上也得到了教育。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攝影散文的一些特點;

②、把握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局部只有在整體中才能體現,整體是局部的語言環境。

2、過程與方法

①、自主學習,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

②、探究與活動,加強交流能力。

③、思維與訓練,培養評點能力,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探索人類的“精神家園”。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深入體驗人類“精神家園”的內涵;

②、樹立不管如何困難都執着向前的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

1、弄懂課文中幾個核心詞句的含義,把握文章的主旨;

2、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對話,對文本進行評點,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3、讓學生了解攝影散文的特點;

 五、教學難點

1、人的悲劇性實質的理解。

2、立意上的反彈琵琶。

3、寫法上的虛實結合。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與新課導入

(課前播放歌曲《故鄉的雲》,創設情景。)

1、學生交流討論這首歌抒發的是什麼感情?

2、幻燈投影照片《前方》,學生交流討論:在這幅照片中,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與剛纔的歌曲又有什麼聯繫?

(上述問題僅供學生討論,可不回答,意在激發學生興趣。)

3、師導入:同學們,前方是一個詩意的名詞,它有夢幻般的色彩召喚我們,它有絢麗多姿的世界等候我們;它引領我們離開家園,奮然前行,它鼓舞我們實踐人生,尋找精神的家園。而一旦離開家鄉,牽扯不斷的卻是那愈積愈重的鄉愁。就象剛纔歌中所唱的,只有故鄉的雲才能撫慰遊子心中的創傷。這節課我們一起研討曹文軒先生以《前方》爲題而寫的攝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攝影師拍攝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發。像這樣既有照片,又有圍繞着圖片內容而寫的散文,我們稱之爲攝影散文。照片可以給我們以非常直觀的視覺感受,還有對瞬間畫面逼真的再現能力,而散文的充滿聯想和想像的描繪對象也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瞭解照片的內涵,兩者相輔相成。

  (二)、結構梳理與整體感知

4、速讀課文並思考:全文共12段,直接寫照片上有關內容的是哪幾段?其餘部分寫的是什麼?由此全文可分爲幾部分?(多媒體展示)

(首先從形式上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感性瞭解攝影散文的特點。)

明確:文章直接寫照片是第1、12兩段,其餘10段是由照片引發的聯想。由此文章可分爲三部分:(多媒體展示)

直接寫照片的1,12兩段 由照片切入

這樣看來文章分爲幾部分? 展開聯想,寫感想、感觸

其餘10段是由照片引發的聯想 ( 三部分 ) 回到照片

5、第三專題的主題叫“月是故鄉明”,選入的文章都是抒發思鄉之情的,思鄉也就是渴望回家;而這篇文章卻寫的是“離家”,歸在“月是故鄉明”專題合適嗎?(多媒體展示)

(培養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文章信息的篩選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時,體會作者立意上的反彈琵琶的特點。)

提示:緊扣文本,抓課文的關鍵句、關鍵段。(小組討論,代表發言交流小組意見。)

明確:①“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第九節中關鍵句“即使是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

②“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

③“人的悲劇性實質”——人在流浪中念家;人無法還家;即使回了家也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據此,文章的'結構思路爲:(多媒體展示)

第1部分,第1段:正在離家或曾經離家,引起下文。

第1層,第2-9段: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第2部分

第2層,第10-11段:人生是一場苦旅。

第3部分,第12段:引導進一步思考,人生的實質性悲劇。

解析:這裏的“家”,有的指實實在在可遮蔽風雨的家,有的指精神上的寄託與歸宿,有的又兼而有之。“家”的概念一直在這兩者之間不斷地跳躍。第九段中的“無家可歸”指精神上的流浪。所以,文章反彈琵琶,從反面落筆,表面是說人“離家”流浪,實質還是在寫人的精神在流浪而渴盼“歸家”,尋找一塊精神的棲息地。“月是故鄉明”,爲什麼身在異鄉的人總是魂牽夢繞自己的故鄉?因爲故鄉有養育我們成長的養料,有滋養我們靈魂和精神的甘霖。第二板塊“鄉關何處”,就是尋找精神的棲息地。所以這篇課文歸在這裏是合適的。

 (三)、文本研讀與品味賞析

師:從前面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中,對於文章的基本觀點,我們不難歸納出這樣三點: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那麼作者爲什麼會生髮這些思考呢?下面我們一起研討這三個問題。

(下面以師生問答的方式設計對這三個問題的研討過程。教學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

A、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6、由一名學生讀課文2—7段,其餘同學思考:爲什麼作者說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請根據課文概括。

學生找到後回答:

①、人有離家的習性與慾望。(習性)

②、外面世界的誘惑,人可以在外面的世界獲得滿足。(誘惑)

③、出自無奈。(無奈)

④、理想的召喚(前方)

7、爲了表達出這種離家慾望的強烈,作者使用了“剋制不住”一詞,文中這方面是如何體現的呢?

例1:第三段中以人們在電視上看見的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動物大遷徙的宏大場面類比人類祖先的遷徙,“然而,任何阻攔與艱險,也不能阻擋這聲勢浩大、撼動人心的遷徙。”寫出了場面的宏大。

例2:第五段中“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因此,人的內心總在吶喊:走啊走!”生動、形象地揭示出人爲什麼會離家的內心世界。

例3:第七段“前方的情景並不明確,朦朧如霧中之月,閃爍如水中之屑”,使“前方”像水中月,霧中花,產生一種朦朧美,誘惑人去探求。

小結:作者意在告訴人們:離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內心需求,有一首歌唱得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對困守一隅的人來說,外面是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他們憑着想象描繪外部世界的精彩色塊,心中總有“出去”的念頭,而面對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前方的不確定性,又令他們緊張,新奇,激動,歡喜,於是有了離家之舉,這種離家就像一首朦朧詩一樣染上了濃郁的浪漫色彩。

(播放歌曲《外面的世界》)

B、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因爲前方的召喚,於是人們便紛紛離家——行在路上,可登上征程,迎接他的是一場苦旅。

8、既然是一場苦旅,從文中找找,路途上的苦體現在什麼地方?

體現1:“一輛擁擠不堪的車裏,開始他們的旅途”,“坑窪不平的路面上顛簸,受着皮肉之苦”。

體現2:“眼睛裏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與茫然”。

體現3:以錢鍾書《圍城》與豐子愷散文中的例子把旅途的不安、無奈與焦躁不寧、索然無味細細寫出來。

9、從上面的描述看,人在路途確實是很苦的,但爲什麼有的人坐在豪華的遊艇上,舒適的飛機中在作者看來也是一場苦旅?爲什麼作者說“人生實質是一場苦旅”?“實質”一詞能否去掉?爲什麼?

(這一問,意在引導學生從具象思維上升到抽象思維,把握旅途的象徵意義,從而理解文中虛實結合的寫法。在具體理解上,可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文章第10、11兩段中的關鍵句,並注意“實質”二字的作用)

明確:作者試圖描繪的其實是人生旅途中的種種悲劇命運。作者把人生旅途中的苦難具象化爲現實中坐車的困難,最後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理:我們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實質”一詞不能去掉。從生活現象上說,有艱難的旅行,也有輕鬆的旅行。作者把人生旅途中的苦難具象化爲現實中坐車的困難,不管是坐在擁擠不堪的車裏艱難的旅行,還是坐在豪華的、舒適的遊艇或火車上舒服的旅行,在實質上都是苦旅:都是想達到目的地而沒能達到,想實現理想還沒能實現自己所有的理想。

C、人的悲劇性實質

10、再讀第11段,思考:究竟如何理解文章前面強調的“人有不可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和這裏所談到的人“時時刻刻惦念着家園”之間的矛盾?

參考作答:①、離家就是爲了找到一個理想的歸宿,歸家也是爲了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寄託,表面上兩者是不一樣的,實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託。

②、人離開家總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卻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離家,人生就是在這樣的離家、歸家的循環中過來的。

③、人最終還要有歸屬,人們總想找到精神的歸宿,歸家是永恆的追求。

11、《前方》表面上是寫離家,實質着眼於歸家,不過,作者所說的故園之戀與一般意義上的回家鄉有什麼不同?

參考作答:人對家園的眷戀與尋求,實質是對自身心靈的關懷,是追尋精神家園!

12、縱覽全文,曹文軒從人不可剋制的離家慾望出發,指出人離家,依然要歸家,這個家不僅是他的生養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園,可到達它卻是一場沒有結局的悲劇。作者揭示的正是人類精神與理想無所皈依的生存處境。文章讀到這,我們是不是忽然發現作品由開始的轟轟烈烈,轉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憫之中,那麼,作家爲什麼要向我們揭示人生悲劇性實質?是不是要我們視人生爲畏途,放棄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呢?

(設計此問,意在讓學生更深一層理解人生旅途中人的精神在流浪,而真正的人生苦旅經歷者,總有一種道義的力量在支撐他們,人對精神家園的追求是永恆的這一觀點,從而教會學生思考人生,學會哲理思辨,照亮學生的精神。)

參考作答: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實境遇,目的是啓人深思,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這種悲劇本身具有積極意義,人因爲不知足,纔有追求、有理想,才永不滿足,要離家向前方,這是人類進步、發展、壯大的前提。

13、師小結:有位名人說過:“美麗的心靈是不斷痛苦而充滿追求的。”人生有痛苦並不可怕,痛苦有時不可避免,是人向上必然的伴隨品!這使我想起了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罰他一次次把滾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頂,西西弗斯在這日復一日的悲壯宿命中獲得挑戰荒謬、戰勝庸常的成就感,同樣,人在離家,探求的過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的人生就與衆不同!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劇性意義不是悲慘,不是悲壯,而是崇高!爲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爲了崇高,海倫.凱勒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也要爲人們送去祝福”;爲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誠,詮釋了他一生惟一的心願:“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裏。”離家是美麗的,人生之路是艱辛的,歸家是幸福的,儘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們不能停止前行的腳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會幸福着你的幸福,爲了精神的故鄉,讓我們一起向快樂出發!

 (四)、擴展延伸與自主探究

“月是故鄉明”專題的課文在內容和寫法上有相似之處,卻又各不相同。比如在內容上“漂泊的旅人”板塊中的文章談的主要是人與故鄉的關係,包括故土、家、親情以及愛國之情等,第二板塊進行了拓展,家園不僅指故鄉,還指向精神的家園,心靈的皈依和棲息地。在寫法上也不盡相同,比如《想北平》極力寫故鄉的美,家鄉的好。而《我心歸去》卻寫了許多故鄉的貧瘠、落後甚至髒亂,二者還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方》卻從離家落筆,展開聯想,層層深入,對人生進行探討。你注意到了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課後思考)

課外拓展閱讀推薦:

①、《家是地球的中心》 譚延桐

②、《害怕回鄉》 劉志堅

③、《鄉夢不曾休》 黃永玉

 八、板書設計

前方

曹文軒

前方召喚 ————行在路上————人生之路 ————精神苦旅

追尋精神的家園

離家—————————————歸家

遙遙無及的悲劇

 九、教學反思

1、在教學內容方面,本文雖是探究離家歸家的,但題目《前方》在文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教學上對題目進行的深思還不夠。另外,對於追求精神家園這一主題,是高中生應該深思的問題。但此文比較深刻,對於現在追求形象和浪漫的高中生來說,可能還顯得有些枯燥,這樣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就顯得尤爲重要。

2、在教學方法方面,以下方法的運用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①、自主學習法: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鍛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

②、合作探究法:探討感知意蘊豐富深刻的語言,理解文章的語言美和思想美。

③、思維與訓練,培養評點能力,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探索人類的“精神家園”。思考纔是人類得以進步的不竭動力。